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现代商业》杂志社-官方网站在线投稿平台
 管理纵横
中国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探析——以苏州为例
发布时间:2022-05-25 点击: 发布:《现代商业》杂志社

   摘要:随着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宝贵经验的积累,关于创新型城市的研究也日益增多,研究角度主要集中在创新型城市的路径、模式和驱动因素上。苏州作为国家建设的创新型城市,在前期规划和具体建设上有着鲜明的特色。因此,本文以苏州为例,总结该市的创新路径和驱动因素,试图得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宝贵经验,并提出进一步推进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路径;开发经验

 

  一导言

 

  在欧美国家,建设创新型城市早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欧美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新路径,必须有足够强大的城市经济基础支撑。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城市中的知识经济和服务经济将逐渐取代传统的工业经济,产生创新型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作为城市建设的指南,创新型城市发展路径必须全方位、全社会、全过程地加以仔细考虑。它是城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其最终目标是彻底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苏州作为中国经济文化重镇,紧跟创新型国家战略,在借鉴其他城市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取长补短,提出了一些突破性的建设新思路。因此,本文以此作为研究的切入点,着重分析“苏州模式”的前期规划和创新能力。一方面可以探索“苏州模式”还存在哪些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研究“苏州模式”为其他城市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国内外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模式

 

  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外学者就开始研究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模式,其中查尔斯兰德利认为驱动创新型城市建设需要七大要素:人的创新思维、政府职能、城市知识、城市文化、城市环境、城市空间和城市人口。查尔斯兰德利非常强调整体观。他把一个创新的城市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过程中,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对七个要素进行评估,它们在不断的磨合中产生合力。此外,国内学者对创新城市建设模式也有不少研究,观点也在逐渐趋同。应该说,从国内外的研究来看,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模式已经逐渐成熟,不同类型的城市都会选择自己的发展模式进行建设。三。创新型城市建设案例研究——以苏州为例

 

  (一)苏州城市概况分析

 

  苏州,古称吴,简称姑苏。面积8488.4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59.1万人。它种植水稻、小麦和油菜,并生产棉花、蚕桑、林果等。苏州的综合经济实力很强,占全国国土面积的0.09%,创造了全国2.3%的地区生产总值。

 

  (2)苏州市政府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总体规划

 

  对于创新型城市的建设,苏州市政府做出了具体规划,即到2020年,该市的创新能力要有较大提高,包括:拥有一批创新型领军人才,集中一批高层次研发和应用型人才;d机构,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创新文化和环境成为城市精神,全面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一是在规划期内,苏州将大幅度增加对创新型经济的投入,加大研发投入。全社会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其次,产业结构要不断优化,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要达到45%以上,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要提高到60%左右。此外,在城市文化和环境方面,整点上突出吴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具体来说,在规划期内,以吴文化为重点的科研项目和城市生态建设项目将继续得到资助,最终城市绿化将超过70%,从而促进城乡文化环境的进一步发展。

 

  (3)苏州创新能力分析

 

  1.政府职能创新能力分析

 

  苏州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意见》(苏发〔2010〕33号)、《苏州市创新型城市建设规划(2010-2020)》等文件。为了加强创新政策的实施,该市实施了企业研发费用扣除政策。d费用52095亿元,增长24.7%;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6%,苏州连续三年入选“中国十大强市”。

 

  2.科技创新能力分析

 

  2013年,苏州财政科技投入76.4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300多亿元;d,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6%。全年全市争取省级以上科技项目1183项,资助资金超过13亿元。科技部门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社会创新成果转化能力、服务基层和企业能力,全面推进科技人才、科技金融和创新载体建设。苏州连续七次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称号,连续两年获得福布斯中国大陆创新能力城市排行榜第一名。

 

  (四)苏州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具体思路1.以大型创新型城市为主要模式

 

  【0x9A8B】国务院批复:2030年江苏将形成南京、苏州两个特大城市;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江苏省政府的批复,未来江苏城市建设将坚持“城镇化协调发展、区域发展差异化、建设模式集约化、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加快构建“一带两轴三圈一极”的城镇化空间格局。 并从长远上形成“以轴集聚、腹地开放”的区域空间格局,建设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生态良好、设施完善、城乡和谐的城镇。 按此《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15-2030年)》,到2030年,我省城镇化水平达到80%左右,城镇人口7200万左右,形成两个特大城市。城市发展摒弃“一味贪大”的思想,追求品质和内涵,探索特大城市用地布局、公共中心体系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基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规划、表达和控制方法。

 

  2.以科技创新为主要路径

 

  苏州工业园区及其开发区的创新能力是实现苏州城市创新的基本路径。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是实现科技创新的两项重要任务。首先,在科研攻关方面,为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苏州主要通过与国内知名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如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江苏中心、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与技术研究所、中国传媒大学苏州研究院、中国移动研发中心等,快速推动新兴产业发展;d中心等。一批重量级国家级科研院所相继落户高新区,也成为苏州科技创新发展的清晰路径。其次,在成果转化方面,基地成功注册“中科苏州地理科技研究所”,并以苏州基地苏州中科天齐遥感科技有限公司为基础,成立国家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苏州分中心。

 

  3.以加快引进高层次人才为手段

 

  苏州要全面推进科技创新、重点产业、文化、教育、卫生、旅游等领域的苏州人才计划。五年内投入30亿元,引进、培养和重点支持1000名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和产业的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0000名重点行业紧缺创新人才,一批引领和支撑文化、教育、卫生、旅游等经济社会领域产业和行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通过优化人才结构引领和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把苏州建设成为创新创业人才的首选之地。

 

  (五)苏州建设创新型城市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政府管理体制需要改变

 

  目前,在政府部门对创新活动的领导和协调中,一方面,科技、经济、社会等部际部门和地方政府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存在职能交叉、协调低效等问题。另一方面,不同部门之间的政策衔接存在沟通不畅甚至矛盾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造成公共财政创新的投入强度和行政效率较低,难以形成充分引导创新发展的合力。

 

  2.缺乏内生的科研力量

 

  苏州的大学资源不如南京,科研单位相对匮乏。目前苏州有19所普通高校,在全省地级市中排名靠后。只有苏州大学和苏州科技大学有一定实力,211高校中也只有苏州大学。2015年,苏州大学在全国排名中仅排在第34位,远远落后于邻近的浙江大学、山东大学和天津大学。这严重阻碍了苏州本地的科研创新能力。

 

  3.人文环境创新有待加强。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古城之一,苏州的人文环境一直为国内外游客所向往。明清时期,苏州达到历史巅峰,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私家园林遍布古城。鼎盛时期,苏州园林多达200余座,其中苏州的拙政园、留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为中国四大古典园林,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苏州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然而,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苏州的人文和环境创新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显然不利于苏州创新型城市的整体发展。

 

  (6)苏州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对策

 

  综上所述,虽然苏州在创新型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政府在职能转变方面的过度干预。城市科技创新主要依靠外延动力,内涵发展明显不足。此外,在城市创新中对不同要素的把握也存在一些偏差,尤其是对人文和环境资源的把握。以下是对相关问题的一些建议。

 

  1.明确政府职能,发挥积极作用

 

  创新型城市的创新能力广泛存在于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应从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推进创新。因此,建设创新型城市,要解决条块分割、部门束缚、力量分散、政策冲突等体制性矛盾,调动一切社会力量,综合运用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的政策,而不是仅仅出台个别政策来推动技术创新。

 

  2.加快创新型企业建设

 

  创新型企业是创新型城市的基本组成部分,创意创新型大学和科研机构是创新型城市的核心知识创新主体,中介服务机构是连接创新主体的桥梁。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过程中,应进一步明确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同时注重科研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的支撑作用,最终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企业家精神为灵魂的城市创新体系。3.整合多元化创新元素。

 

  作为创新型城市发展的动力,首先要考虑将所有创新要素运用到经济实体的运行中,在实践中检验创新思维的实用价值,最后检验创新成果。其中,人力资源、地理资源、环境资源等要素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不应该忽略这些元素,而只是简单地将某个元素无限放大。创新就是要走一条创新驱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牢固树立各种要素整合的思想。

 

  四结束语

 

  总之,在创新型城市的建设中,方向永远比投入重要,只有方向正确,投入才能有效。因此,依托城市资源特色和人文内涵,建设符合创新型国家战略总体规划的创新型城市,选择成本最低、效益最高的创新驱动战略,是当前中国城市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更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冬梅,赵黎明,闫凌州 . 创新型城市: 概念模型与发展模式[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 8) :97 101.

2]刘红光,刘科伟,张继飞. 国外推进自主创新的政策模式及其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启示[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 11) :16 21.

3]胡钰.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内涵、经验和途径[J. 中国软科学,2007( 4) :32 38.

4]王俊雅.我国创新型城市的理论研究[J.中国时代教育,2011( 2) :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