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现代商业》杂志社-官方网站在线投稿平台
 商业流通
互联网背景下农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2-05-25 点击: 发布:《现代商业》杂志社

  互联网背景下农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何岳霖
 内蒙古包头市北方重工第三中学  内蒙古包头  014030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互联网+营销模式也日益受到各行各业的商家的青睐。我国的农业具有过程不透明、消费者与农民无法直接交易等弊端。但互联网+农产品营销模式可以打破此种弊端,通过网上销售,让消费者真正了解自己购买的农产品,直接与农民进行交易,真正吃的舒心放心。这就需要网络在农村大力普及,打破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把握好“互联网+农业”生产的机会,让更多农民增产、增收,让我国农业生产踏上新征程。
关键词:农业;农产品;农村网络知识普及;“互联网+”;互联网营销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主要产业之一,在以往,我国农业为被动型农业,由买方掌握着主动权,将产品全部生产出来但盈利多少取决于市场需求量,这有可能会导致生产过剩,而且增产增收无法完全按照我们的预期成正比例关系。这说明我国要改变传统农业方式,先看清市场大的需求方向,之后投其所好地决定每种产品的生产量。这就需要我们借助“互联网+”来进行预测与信息传递。在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大第三次会议上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习近平总书记对“互联网+”计划的重视表明将互联网与其他产业联合起来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手段。我们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对信息处理的优势,对市场需求进行预测,从而扩大有效供给,更精准地满足每个人的需要,减少甚至避免生产过剩等问题[1]。因此,如何将农业改革与“互联网+”紧密融合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互联网+”就是将互联网与其他行业联系在一起。利用互联网独特的优势可以消除买家与卖家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运用互联网,足不出户就可以买到自己心仪的东西,即使是天气不好,也可通过网上商家买到自己心仪的产品。如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许多产业都加入了“互联网+”,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条件进行商品的销售,同时使自己的品牌让更多人知晓。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第一产业占主导,要想让我国收益增多,首先要求增加农业收入。但由于多种农产品产地与消费地点相隔较远,这就导致运输极不方便,运到商场供消费者购买的商品价格比其应有价格贵出好几倍,且运输过程也不透明,让消费者无法吃的安心放心。所以如何降低运输成本、让中间环节更加透明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新兴的互联网正好可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消费者可以从网上直观地看到农产品的来源。因此生产者可以和可信赖的物流公司合作,共同将食物运至消费者手中。如此,消费者既可以直观了解农产品产地,吃的安心放心,又可以最快的途径获得产品,因运输成本的降低,以更低的价格获取农产品。与此同时,农民也不用担心产品的销路,进而实现增产增收[2]。这样双赢的“互联网+”农产品营销模式会大大增加我国农业收益,对原有的农业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另外,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程度较低,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客观问题,农民网络营销意识薄弱等主观问题,都为农产品营销的长远发展埋下了隐患。
 
二、我国农产品营销中遇到的问题
(一)运输成本较高、中间环节不透明
近年来,种地成本随着种子、农药、人工等价格的上升而逐年上涨。而农产品在销售的过程中还要承担卫生、运输、管理等诸多成本,因此,农产品生产成本逐年上升。另外一方面,农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中经过多道中间环节,经过收购人、批发商、零售商的层层加价之后,农产品的价格早已与农户最初的售出价千差万别。农户不仅要承担逐年上涨的生产成本与微薄的利润压力,还要担心农产品在运输、储藏、销售过程中发生的保鲜问题。而消费者也只能以较高的价格购买农产品,并且,对购入的农产品的来源、安全性等信息知之甚少。因此,农产品从生产到最终销售出去,中间的流通环节繁多且不透明,农户承担种植、成本、保存等压力,消费者也难以获取理想的农产品。
(二)我国农产品传统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程度较低
我国地大物博,南北、东西跨度都很大,形成了多种气候类型,从而形成了多种特色农产品。各具特色的农产品虽然使得消费者数目巨大,可因其种类繁多,但数量不足导致许多特色农产品无法规模化销售,亦难以形成独特的品牌,使得该种产品无法统一集中在一个网点售卖,且我国传统农业主张小户农业,这也导致大型农业生产基地难以在我国建成。另外,由于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要求逐步提高,农产品的销售情况与农产品的品质与包装息息相关。而目前大量生产者的专业化程度不足,加之生产分散、规模较小,因此农产品的标准化程度较低[4]。这就导致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包装也较为简陋,无法传达出农产品的产地、特色等信息。
而当今的互联网时代要求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对产品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如果传统的生产方式不转变,农产品继续以分散、低效、质量参差不齐的状态发展,就难以加入到互联网营销中,难以从中获利并进行长期发展。
(三)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不完善
我国进行“互联网+”农业生产的主要基地是在农村,而我国农村的互联网普及程度却十分低。农村地区的网民总数仅占全国网民数的不到百分之三十,互联网的普及率比城镇少了约35个百分点[3]。农村对于互联网的普及如此之低就无法将农产品和互联网有效的统一起来,且农村对信息透明度的处理方法也知之甚微,这就使得消费者无法通过互联网这一渠道来获取最真实最透明的农产品到家的过程。互联网基础设施落后限制了互联网营销的基本条件与发展前景。许多农产品需经互联网的传播才能被大众所认知,在消费水平提升的今天,人们在意的不仅在于是否可以饱腹,更在意的是吃的是否健康,吃的是否绿色,消费者更想看到食物的来源,但生产基地与市场通常相距甚远。而既能让产品展现在大众面前,又可让消费者真实了解到实物源地的方法就是运用互联网建立信息化公共平台来展现。所以让农民掌握互联网知识,让互联网基础设施在农村普及势在必行[4]。
(四)农民网络营销意识薄弱
虽然我国网络已有了大规模的普及,一些农民也开始运用网络,但大多数仍停滞于娱乐和购物,真正将网络与农业生产结合在一起的微乎其微。农业生产者网络营销意识淡薄,而网络营销专业人员却对农业生产知之甚少,两者的错位就导致农产品销售营销渠道单一,较为被动。
由于中国已有上千年的耕作历史,农业生产分散性较强,难以形成规模经济。零散的农业生产者也因信息的封闭性,缺乏主动性去学习网络营销等新鲜事物,使得新兴的营销模式难以得到普遍传播。所以大量农民对网络营销持保守回避态度,他们宁可采取保守的经营方式以确保盈利。
 
三、我国农业互联网营销发展策略
(一)借助电子商务平台解决中间环节不透明问题
在传统的交易方式中,农民将农产品卖给中间商,中间层层转手,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这种销售方式一方面使得农民要承担逐年上涨的生产、保存成本,与稀薄而难以预测的利润空间;另一方面消费者以较高的价格购入农产品,但是对于关注的产品的产地信息、质量等级等信息知之甚少。在互联网营销的背景下,除了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之外,还可以加盟其他的电子商务平台,比如淘宝、阿里巴巴等,消除了沟通时的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农业生产者能够及时准确的获取供求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农产品线上销售。并且,这些电子商务平台的进入门槛较低,也适合当下农产品生产中分散、难以形成规模经济的发展现状。对于一些个体农户而言,资源、时间、精力有限,加盟电子商务平台可以借助其快速高效的实现互联网营销,有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长久以往,也推动了农业经济的长久发展[5]。
除了加入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信息透明度,还需要加强建设互联网基础设施,对农产品的流通过程提取大数据,监督整个物流过程,利用遥感、物联网、RFID等生物识别技术,完善农产品的生产、流通环节。
(二)形成标准化生产
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用互联网进行遥感监控,调控种植的温度,光强,湿度等,用现代消息技术解决原来生产模式下所不能解决的问题,用最少的人力成本创造出最多的经济效益。对农业进行大规模调控,促其更好的生长,减少病虫害,实现农业的精准化、自动化和可追溯,实现“智慧农业”。
(三)加强品牌效应
要找到有共同特征的商品,为其打造一个有特征的品牌,一个可以面向消费者的品牌。当今时代,消费者更愿意购买品牌形象良好的农产品,因为品牌是该产品质量保障的直观表现。要让自己的农产品的品牌打响,打坚固,打扎实,让消费者在购买这类农产品时先想到的是这个品牌。品牌的作用即是吸引消费者,当一个品牌被大众认可后,其收益比同种无品牌的商品高出许多。要想建立一个好的品牌,首先要将其所售物品依据特点进行分类,同一类的同一品牌在一起进行销售;其次,要将此品牌让大众知晓,互联网这个巨大的信息库无疑是传播信息最快捷广泛的途径,通过社交媒体等互联网平台对农产品品牌形象进行塑造强化,打造独特鲜明的农产品品牌,提高消费者对此的认可度。
(四)“互联网+”营销人才筹备与培养
我国农村对互联网的普及程度较低、基础设施不足,且农民运用网络来管理农业种植更是微乎其微,所以要拥有专业的营销人才、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水平与素养是“互联网+”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首先政府和各大机构要积极鼓励培养相关中小企业的互联网网络营销,加强对农业从业者的互联网营销培训,使更多人能了解、接受、应用互联网营销于农产品的营销中。其次,在培养当地农业生产者的互联网营销技能的同时,也要大力引进既了解农业生产,又对互联网营销有较深理解的专业人才。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引进机制与考核激励机制发挥互联网营销专业人才的作用,为农产品的互联网营销创新与长久发展提供人才供给[6]。
四、结论
现今,我国农业生产发展仍存在中间环节无法透明,农产品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程度较低等问题,互联网方面存在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民网络营销意识薄弱等问题。“互联网+农业”生产可优势互补,建立一种更加完善的消费体系。要提升农民网络营销意识薄弱的问题就要让农民切实感受到网络营销带来的好处,要引进和培养“互联网+农业”专业人才就要采取科学合理的引进机制与考核激励机制,发挥互联网营销专业人才的作用,为农产品的互联网营销创新与长久发展提供人才供给。我国农业要在“互联网+”销售模式下形成标准化生产,加强品牌效益,借助电子商务平台解决中间途径不透明等问题,要抓住“互联网+”的好时机,以互联网营销为我国农业的长远发展注入新动力。
 
 
参考文献:
[1]王微微.特色农产品互联网营销模式研究——以四川省为例[J].农村经济,2018(10).
[2]杨航宇,刘艳梅,徐立寅. 互联网+农业模式下农林产品营销策略研究[J].现代营销,2018(09).
[3]任书雁.“互联网+”环境下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策略[J].现代营销,2019(01).
[4]刘准.基于“互联网+”的特色农业产业市场营销创新模式研究[J].时代农机,2018(10).
[5]张茜.“互联网+”时代的农产品营销与农业经济发展[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0).
[6]侯银莉.“互联网+农产品”型网络营销体系构建模式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9(01).
 
作者简介:
何岳霖,内蒙古包头市北方重工第三中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