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业能源效率及提升对策
发布时间:2024-10-29 点击: 100
发布:《现代商业》杂志社
我国工业能源效率及提升对策
徐光瑞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北京 100846
摘要:近些年我国能源要素日益趋紧、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加大,消耗了七成能源的工业却贡献了不到一半的产出,能源效率堪忧。本文分析了我国工业能源利用现状,并利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对我国各行业和各地区的能源效率进行分析,得到结论认为,从国际来看,当前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整体偏低,从国内来看,能源利用效率整体有所提升,但行业和地区间的能源效率差距较大,高耗能行业和高能源消耗地区的能源效率相对较低。本文建议,应从行业控制、地区优化、制度完善和领域开拓四个方面提高工业能源效率。
关键词:工业;能源效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2012年12月,世界经济论坛(WEF)发布了《全球能源架构表现指数报告》。该报告对全球105个国家和地区的能源使用效率进行了评估,中国仅排在第74位。我国作为世界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排名比较靠后的事实表明,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亟待大幅提高。工业作为能源消耗大户,深入研究其能源效率对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能源利用现状
(一)能源消费总量扩张明显,产出水平与之不相适应
2011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26.1亿吨油当量,占全球的21.3%,居世界首位;我国煤炭消费量18.4亿吨油当量,占全球的49.4%,远超过排在第二位美国13.5%的份额。在消耗大量资源能源的同时,我国却没有贡献出与资源消耗成比例的产出规模,2011年我国GDP占全球的比重为10.5%,而同期美国GDP占全球的比重高达21.4%。从工业来看,近些年工业能源消耗占我国能源消耗总量始终保持在70%以上,但是工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则仅为40%左右,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在45%左右。放眼全球,我国工业占全球工业总产出的比重却不到20%,工业能源利用效率不高问题凸显。
(二)能源消耗强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生态环境面临巨大挑战
一方面,从电力消费情况来看,2009年我国单位GDP电耗为1.19千瓦小时/美元,远高于世界同期水平,也高于巴西、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另一方面,从能源消费情况来看,2010年我国单位能耗创造的GDP为3.77美元/千克油当量,不仅低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不及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巴西和印度。2010年,我国以占世界10%的经济总量,消耗了世界53%的水泥、47%的铁矿石、45%的钢、45%的铅,与此同时,废水、废气、废物的排放量也成为世界之最,今年年初以来全国大范围持续的雾霾天气已经为我们的巨大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敲响了警钟。
(三)资源制约日益加剧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能源安全形势
一方面,从能源储备量来看,我国能源资源短缺,常规化石能源可持续供应能力不足。例如,我国油气人均剩余可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石油年产量仅能维持在2亿吨左右,常规天然气新增产量仅能满足新增需求的30%左右,而且煤炭等资源已经是超强度开采。另一方面,从能源依存度来看,粗放式发展导致我国能源需求过快增长,能源依存度大幅提高。例如,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从本世纪初的26%上升至2011年的57%。与此同时,我国油气进口来源相对集中,进口通道受制于人,远洋自主运输能力不足,金融支撑体系亟待加强,能源储备应急体系不健全,应对国际市场波动和突发性事件能力不足,能源安全保障压力巨大。
二、我国工业能源效率分析
(一)全国整体
首先,笔者计算了1978-2012年全国单位能耗创造的GDP、1994-2011年工业单位能耗创造的工业增加值以及1995-2011年工业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结果显示,从整体走势看,全国能源效率明显提升,单位能耗创造的GDP从1978年的637.9元/吨标准煤增加到2012年的2445.7元/吨标准煤,年均增速为4%,而工业单位能耗创造的增加值从1994年的1103.9元/吨标准煤增加到2011年的2322.4元/吨标准煤,年均增速为4.5%,比同期单位能耗创造GDP的增速高1.1个百分点。
从二者的比较情况来看,尽管工业能效的增速高于GDP能效,但实际能源效率水平却基本在GDP能效之下,仅2002-2004年略高。这不仅表明我国能源消耗的主体来自于工业,而且工业的能源效率低于全社会平均水平,对GDP能效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从工业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来看,1995-2011年的16年间,仅2003-2005年大于1,这几年正是我国重化工业高速发展时期,能源消耗增速明显快于工业增加值增速,随后几年工业能源消耗增速逐渐低于工业增加值增速,2011年弹性系数较2010年小幅回升,但仍小于1。
(二)各行业
工业的发展要依靠人才和资本的不断投入,同时也离不开资源能源的持续消耗。借鉴竞争力评价中常用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简称RCA指数),计算我国工业各行业能耗与工业增加值的RCA指数。结果显示,我国工业行业能源利用主要呈现三个特点。第一,行业之间能源效率差距较大。39个工业行业中烟草制品业的能源效率最高,RCA指数高达25.1,是第2位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的近4倍,是排在最后一位其他采矿业的116倍。第二,轻工业用能效率普遍较高。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家具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等轻工业的用能效率较高,分别排在39个行业的第2-4位,RCA指数均超过6。同时,文教体育用品、印刷、饮料制造、食品制造等行业的能源效率也较高,RCA指数均在2.5以上。第三,重工业用能效率普遍较低,特别是高耗能行业能源效率很低。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其他采矿业的用能效率最低,位居39个行业的末四位,RCA指数均低于0.5。在RCA指数小于1的10个行业中,绝大多数都属于重工业,传统的六大高耗能行业RCA指数全部排在30名之外,表明高耗能行业的用能效率极不理想。
(三)各地区
通过计算2011年各地区的RCA指数,结果显示,我国各地区工业能源利用主要呈现四个特点。第一,地区之间工业能源效率存在一定差距。2011年北京工业能源效率排在全国首位,RCA指数为1.8,仅高出第2位广东0.04,是排在最后一位宁夏的7倍,极差为1.5。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湖南、吉林等15个省市的RCA指数小于1,表明全国一半省市的工业能源效率较低。第二,东部地区工业能源效率相对较高,西部地区能源效率相对较低。排名前十位省市中有7个属于东部地区,中部和西部分别有1个(江西)和2个(重庆和陕西),而排在后十位的省市中有7个属于西部地区,东部和中部分别有2个(海南和河北)和1个(山西)。第三,各省市能源效率变化整体不大,东部地区表现稳定,出现变化的主要在中西部地区。与2005年相比,2011年我国工业能源效率排名变化超过5个名次的有6个省市,其中5个处在中西部。第四,工业能耗大省整体表现欠佳。山东、江苏、河北的工业能耗排在全国前三位,同时也是全国工业产出的大省,分别排在全国的第3、2、6位,但河北的RCA指数小于1,且山东也在临界点上,表明以高耗能行业为主的能源消耗大省,其能源效率并不乐观。同时,地处中西部地区的内蒙古、山西等资源能源大省的能源效率表现也不理想,能源消耗与产出不成比例。
三、提升工业能源效率的对策建议
本文认为,能源效率的差距也正是改进提升的空间,应从行业控制、地区优化、制度完善、领域开拓上面多做文章。
(一)行业控制
一是坚持做好总量控制。综合考虑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区位和资源特点等因素,把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落实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考核体系,实施定期通报制度,促进重点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总体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二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的力度。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加快制修订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工业节能重点工程。
(二)地区优化
一是针对能源效率差异进行布局。由于各地区能源资源条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地区能源利用效率也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为此,需要合理规划,优化高耗能项目的产业布局,综合考虑原材料供应、交通条件、市场需求与项目所在地的能源效率问题,减少在能源经济效率低的地区新建高耗能项目,加强市场监管,打破区域壁垒,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进一步加强金融、通讯、信息咨询等市场体系的建设。二是针对主体功能区进行布局。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定位,综合考虑资源、环境、物流等因素,优先在中西部能源资源富集地区布局能源密集型产业,东部地区除利用进口优质能源资源外,从严控制新上能源密集型项目,促进能源密集型产业梯级有序转移。
(三)制度完善
一是加强能源法制建设和完善能源标准和统计体系。加快推进能源法出台,尽快完成煤炭法、电力法修订,组织开展石油、天然气、核能等领域的立法工作,加强执法监督检查。加强能源行业技术、装备、能效等标准体系建设,构建有利于宏观调控和行业管理的能源行业统计体系。二是转变能源管理方式,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能源需求侧管理。构建系统科学、层次清晰的能源战略规划和产业政策体系,完善实施监督和评估调整机制。深入开展能源审计和能效水平对标活动,实行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建立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化节能机制。加强能源需求侧管理,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城市综合试点,加强“能效电厂”示范和推广。
(四)领域开拓
一是大力开发非常规天然气资源。根据资源前景和发展基础,重点加大煤层气和页岩气勘探开发力度。加快全国页岩气资源调查与评价,在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前提下,优选一批页岩气远景区和有利目标区。突破勘探开发关键技术,实现规模化商业生产,为页岩气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非常规天然气成为天然气供应的重要增长极。二是加快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按照稳定东部、加快西部、发展南方、开拓海域的原则,围绕新油气田规模高效开发和老油气田采收率提高两条主线,鼓励低品位资源开发,推进原油增储稳产、天然气快速发展。挖掘东部潜力,加强老区精细勘探,拓展外围盆地资源;加快西部重点盆地勘探开发,增加油气储量和产量;加大南方海相区域勘探开发力度,突破关键勘探开发技术。
[作者简介]徐光瑞(1984.11-),男,内蒙古乌兰浩特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产业经济、数量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