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晨燕 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浙江杭州 310058
摘要:一个城市的发展与它周围的环境有着莫大的关系,本文从增长极角度去分析产生的原因,从城市的产生,发展,衰退的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而处理好它与外界关系的发展,促进城市的更好发展。本文分析了增长极理论的应用,从外部环境人手考虑,根据区域增长极理论,分析城市产生、发展、衰退的原因,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增长极理论;区域发展;非均衡
在西方经济学非均衡发展理论体系,增长极理论是一个具有代表性和广泛性的流派。而赫尔希曼 则认为:“区域的均衡发展是不现实的”。 在各部门之间是最现实的办法,能保持某种比例的不均衡增长。只要存在不均衡就会有压力,那么压力就会促进发展。这是采用了动态的分析方法研究了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发展问题,其也说明了区域经济差异的必然性。
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靠外部环境作为支持 ,这又想到了系统论中的耗散结构,最初,它不是平衡状态,区域就会不均衡发展,而非均衡发展中,最先发展起来的就成为城市的增长极。
一、增长极和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新进展
1.“集群”和增长极定位新原则。一个企业、一种产业或一国经济的发展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与其生产率密切相关的该地域“集群”及其竞争环境,即在某一特定区域下的一个特别领域存在的一群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的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公共物品建设如基础设施和人力与技能库,并创造出信息、激励方式,竞争压力、以及专业化服务、名声等集体财富;这样不仅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并且改善创新的条件和有利于新企业的生成等等。这种有利于生产率增长和竞争优势形成的地域,即经济地域增长极或区域增长极。换而言之,增长极定位的新原则是竞争优势而不是比较优势,此即波特或新竞争经济学或新经济地理论的精髓。因此,这种地域或区域增长极不一定定位于传统投入要素的产地(公司不一定设立在原料或市场附近),因为竞争优势不是比较优势,后者仅仅依赖现有的资源如劳动力、自然资源、资本等物质禀赋的投入;也不一定定位于国家政策优惠和资源分配倾斜的地区,因为仅仅依靠国家干预如产业政策,依靠国家组织更多的资源是不能确保该地区的经济繁荣的。
在1950年,法国经济学家佩鲁首次提出了增长级理论,在西方区域经济学中,其被认为是经济区域观念的基石,这也是不平衡发展论的一个依据。
所谓增长极理论是指:“一个国家,要实现平衡发展。这只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而经济增长通常是指:“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因此,把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来带动经济的发展。
2.增长极理论的形成及发展
(1)增长极理论的形成
最初,法国经济学家弗郎索瓦·佩鲁(Francois Perroux)提出了增长极的概念,而增长不是所有地方都实现,只是以不同强度,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出现,而这些增长点或增长极,又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不断扩散,整个经济受到不同的影响。根据磁场内部运动规律,他把经济发展的这种区域极化称为增长极,最终形成了增长极理论。
(2)后期发展
首先、佩鲁提出了一个独特的经济空间。即:“以抽象的数字空间”为基础,经济单位存在于“产业间的数学关系”中,存在于经济元素之间的经济关系。
其次,佩鲁认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技术进步与创新。那些规模较大、增长速度较快、与其他部门的相互关联效应较强的产业,创新比较大。佩鲁称这些产业为推进型的产业。这种推进型产业起着增长极的作用。它对其他产业(或地区)具有推进作用[1]。
对于推进型产业与被推进型产业,可以通过经济联系建立起非竞争性联合体;也可以通过后向、前向连锁效应,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三,推进型企业对被推进型企业的支配效应,这是增长极理论的核心。
另一个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把经济空间定义为:在城市配置、扩大的工业综合体,或者在影响范围内,能够引导经济活动发展的空间。其主张是:“通过最有效地规划、配置增长极;也可以通过其推进工业的机制。”,最终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而美国经济学家盖尔,通过研究了增长极,他指出影响发展的空间。所谓再组织过程就是扩散-----回流过程,只要扩散-回流过程导致了空间的影响,如果影响是绝对发展水平的正增长,即是扩散效应,否则是回流效应。
二、增长极理论的发展应用
在现代区域经济研究中,区域发展的指导理论以“增长极理论”为核心,而区域增长极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在产业上,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空间关系,增长极成为区域发展的组织核心。
第二:在空间上,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空间关系,增长极成为支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组合的重心。
第三:在物质形态上,增长极成为区域的中心城市。
对于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极的理解,由专家定义为:在推进型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空间集聚下,形成一个具有较强的创新、增长能力的经济中心,其通过扩散效应、以自身的发展,能够带动其他产业和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3]。
总之,由于区域规模不一样,增长极的规模出现了等级分化,这样,极化空间与城市中心的等级,就有了相应的关系:即一个极化区就成为一个不同的空间,而对于其中不同的组成部分,相互依赖和补充,在他们与区内的城市中心或极交往范围内,其商品和服务贸易比周边区域的贸易强很多。
在许多国家,运用这一理论设法改变落后地区的贫困状况,促进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地区,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其中,巴西和马来西亚国家受到好的影响。
(1)在巴西的应用
对于巴西,在东南部地区,处于经济发展的时期时,其采取各种激励手段,来促进亚马逊河流域等地区的经济增长。如:把首都从繁荣的里约热内卢迁往落后的巴西利亚,修建贯穿亚马逊河流域的公路体系,鼓励向落后地区移民,同时,重视落后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开辟新工业区,吸引了外来的投资,利用各种优惠的政策,在内地,开辟了自由贸易区等。
位于亚马逊河中游的“玛瑙斯自由港”,成为巴西第一大,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下,它被作为推动经济的中心,即:“巴西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和、射中心”,这就有效带动了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从而,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经济特区。
(2)在马来西亚的应用
曾经,马来西亚是世界上一个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在东南亚金融风暴之前,马来西亚不仅经济高速增长,而且国内经济稳定、地区间收入分配较公平。
在马来西亚东部,比较落后,而西部较为发达,而该国采取了创新、创造、垄断的机制,这与佩鲁的增长极观点较为接近。在一定时期内,集中特定的产业和特定的地区来发展。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马来西亚以“不损害繁荣地区的根本利益和经济活力”为原则,减少了向繁荣地区的人口流动,同时,政府也不支持贫困的地区,而是比较支持中等发达地区,鼓励大部分人才和资金的投入,尤其支持比较发达的帕朗地区。该地区的特点是:“具有较好的基础设施、发展潜力和能够克服不利的回波效应”。
政府给帕朗地区大大的投资,而且为建立西北地区的增长极,提供了优惠政策,以产生扩散效应。这样,那些比较贫穷、发展慢的地区逐步发展为富裕的区域。
对高科技电子等创新产业,政府也很扶持,许多企业被带动了,不断模仿和创新。在帕朗和周围地区,都发展成了世界性、电子产品的出口基地。
与此同时,对于全国各地的贫困中小城市的发展,马来西亚政府鼓励其发展出口工业,同时,针对国情,该国政府提出了比较合适的不平衡发展的战略,即:在不损害发达地区的经济利益基础上,一些不发达地区的经济能够快速地增长。
而在国际分工中,马来西亚的地位提高了。马来西亚以“增长极理论”为基础,作为经济发展的政策。其采取的政策符合国情,除了采用地区优先发展战略外,还支持了落后地区的发展,在充分发挥增长极的扩散效应下,打败了其回波效应,从而解决了地区发展差距和地区收入差距等问题。
三、结论
城市产生的最初原因都是因为其 “区位增长极”。那么对于落后地区的规划,我们应该可以牢记这条原则:城市发展,交通先行。有时候 ,先天的区位条件是没法创造的,但是我们要相信人可以改造世界,虽然有些地方先天发展条件不足。
参考文献:
[1]任军.增长极理论的演化及其对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启示[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2)51—55
[2]佩鲁.略论增长极概念[J].经济学译丛,1989,(9).
[3]盛志鹏,迈夫.从增长极理论看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竞争力问题[J].工会论坛,2005,,11(4):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