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俊锋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莱芜 271100
本文系山东省莱芜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课题“济莱协作区建设中莱芜市中小企业发展的新环境、新问题、新对策研究”( 编号:莱社科联字[2013]19号)的研究成果。
摘要:济莱协作区建设的启动,为莱芜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有利于莱芜借助省会城市的综合优势,进一步加快自身发展。莱芜要高度认识和牢牢抓住这个机遇,积极做好传统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关键词:济莱协作区;传统产业;现代产业体系
一、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意义
(一)从宏观而言,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转变发展方式,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增强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目标,明确了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方向。
经济发展要靠产业来支撑,以产业建设为核心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通过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发展模式由资源依赖型向开放创新型转变,增长方式由偏重规模扩张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使经济增长真正建立在结构优化、资源节约和环境改善的基础之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构建以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才能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
(二)从微观看,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适应国际经济趋势和国际产业发展规律,发展产业现代化的现实选择,是推动我市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破解当前发展难题的有效途径。
从目前我市经济发展来看,第一产业的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稳步增长,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步提高,以2012年为例,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7.5%、56.9%、25.6%,呈“二、三、一”格局。农业和服务业比例较低,工业发展很快,但是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以重型化、粗放型增长为主,资源型、初加工型工业比重较高, 主要行业的生产仍然靠大量消耗资源来支撑, 煤炭、建材、发电、化工和冶金等主要支柱产业都是高耗能产业。只有集中力量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新兴战略产业, 加快完善产业链条、倾力打造产业集群、着力培植产业龙头、努力开发高端产品,构建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创新性的现代产业体系,才能实现我市经济又快又好的大发展。
(三)从莱芜市目前发展而言,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尤为重要和迫切。
从我市自然条件看,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节约资源,降低能耗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市产业结构尽管有了一定的变化,但仍没摆脱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基本结构。现有的高耗能、高污染、低科技含量的传统产业体系已严重影响和制约着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实现经济跨越发展、打造区域经济文化高地的战略举措。
二、莱芜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机遇
济莱协作区建设的启动,为莱芜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有利于莱芜借助省会城市的综合优势,借助省会济南大舞台,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在更高平台、更高层次上实现“依托济南、接轨济南、服务济南、发展莱芜”和“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互惠双赢”的发展目标。
1.政府政策支持
2013年《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将“济莱协作区”单列一章,提出整合济南、莱芜两市资源,加快实现同城化。中共莱芜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济莱协作区建设推动科学发展新跨越的意见》和配套文件,并和济南联合成立领导小组,共同推进济莱协作区建设,莱芜被定位为省会副中心,承接济南相关产业的转移,拓展济南的城市空间,借势实现跨越发展。
2.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利用两市资源基础,在农业、金融、信息、旅游、房产、物流、加工制造业等多方面为莱芜发展搭建平台,实现人才、信息、资金自由流动,共享共用,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在农业方面,我市有“三辣一麻”的特色优势资源,保证省会济南在这方面的产品供应。在公交信息通讯方面,依托济南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济南创新谷等载体, 加快莱芜信息产业发展。在旅游方面,利用两市在资源特色、区位交通、客源市场等方面的优势,打造旅游品牌,将北部雪野休闲度假区、齐鲁大峡谷旅游区等山水资源纳入济南南部山区山水风光旅游带。在科技方面,充分利用省会济南高校、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集中,及济南有关企业在技术、人才、创新等方面的优势,加强多层次的合作,提高我市研发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3.一体化共赢
实现与省城济南一体化发展是莱芜市多年的愿望。目前,济南与莱芜市两地已经开通了济莱城际快客,方便了乘客,促进了两市的民间往来。
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三个领域两个基地”的发展规划,科学统筹产业布局,加大产业双转移力度,加快两地产业互促融合,实现济莱产业一体化共赢发展。“三个领域”分别是通信一体化、交通一体化以及产业政策一体化。“两个基地”,一是以口镇新城为中心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二是以雪野为中心的高端服务业基地,发挥雪野旅游区的优势,将雪野建设成为承接和疏解省会城市功能的新城区。
根据市委市政府部署,济莱协作区的建设可以使济南和莱芜的发展做到“六共”。 一是推动规划布局共融;二是推动产业发展共赢;三是推动基础设施共建;四是推动公共服务共享;五是推动资源要素共用;六是推动改革创新共促。
济莱协作区的建设既可发展莱芜经济,又可拓展济南城市空间,这对两地的发展都是前所未有的重大创新与突破。
三、济莱经济战略转移中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具体措施
1.我市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市现代产业体系在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着若干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结构单一,重工业为主,传统工业企业多,科技含量低,工艺水平落后,高资源、高耗能、低附加值、粗加工生产状态的初级产品多,产品竞争能力低。二是城市化发展滞后,工业吸纳农村人口的能力低,传统农业部门发展缓慢。三是能源耗费大污染严重的企业多,自主创新能力弱,服务业发展缓慢等。
2. 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具体措施
根据以上分析,莱芜市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应以“济莱协作区”的建设为契机,疏解和承接省会城市部分功能,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以先进制造业为中心,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实现与济南“同城发展、同步建设”。
(1)立足实际,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莱芜是一个特色农业市,有质量可靠,品种优良的“三辣一麻”特色农产品,在养殖业中,有品质优良的“三黑一花”( 莱芜黑猪、莱芜黑鸡、莱芜黑山羊和花耳朵长毛兔)特色肉制品,今后要明确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充分利用省会济南在科技、资金、人才方面的优势,提高农业发展中的科技含量,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种养技术,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服务力量,选拔优秀人才到济南高校、科研院所培养学习,从济南引进优秀科技人才指导莱芜农业生产,注重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蓄禽养殖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打造优质农产品品牌,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把莱芜建设成济南及其它大中城市的特色农副产品成本重要供应基地。
(2)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在服务业方面,省会济南的发展水平要远远高于我们,我们要因地制宜,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主动接受济南的辐射。利用济南的知识、技术、人才方面的优势,嫁接改造我们的传统产业。重点发展信息、金融、物流、旅游、医疗服务等。新信息产业方面,依托济南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济南创新谷等载体, 加强两地新信息产业交流合作,加大莱芜新信息产业发展步伐。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强化济南区域性金融中心作用,把莱芜建设成济南城市群经济圈金融副中心。进一步整合开发我市的旅游资源,依托雪野旅游区和莱芜会展中心大力发展商务会展业,吸引更多的济南人到莱芜来旅游观光。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方便的交通枢纽,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
(3)优化产业布局,壮大现代工业
在工业制造方面,首先要立足现实,发挥相对优势,做大做强钢铁产业。把莱芜打造成全国重要的钢铁生产及深加工基地,成为济南产业发展钢铁需求第一供应市场目标,加快济钢产能向莱芜转移,增强莱芜钢铁产业竞争力,从而整体降低济莱两地产业发展生产成本。其次,依托济南重汽等大型企业,整合提升汽车及其零部件产业,把莱芜打造成我省乃至全国重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再次,加大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助济南的市场集合效应,做大做强莱芜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品牌。加快莱芜粉末冶金产业发展。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电子材料及元器件、氟硅材料、生物制药、新型建筑材料、新能源等高新产业。此外,用先进技术加快纺织服装、食品、家电、家具、医药、轮胎、建材、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的高端发展,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 杨若晶,河南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战略选择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
2. 牛竹梅,乔翠霞,加快山东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思路与对策[J],理论学刊,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