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是指在地区行政区域的地域内统筹安排和优化经济社会资源而形成的开放的,功能完备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不同地区有各自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而且都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在某种程度上,不会受到很大程度的来自外界区域的干扰。区域经济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的、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是区域经济的发展主题和方向。
一、调查背景
随州市于2000年6月25日被批准设立为地级城市,全市面积9636平方公里,辖曾都区,广水市,随县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洪山风景名胜区,人口258万,随州山川秀美,生态环境良好,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3%,其中南部地区高达70%,境内山水资源丰富,炎帝神农故里及玉龙温泉等风景名胜享誉华中地区。随时是一座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中的城市,201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661.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6%,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24.79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320.26亿元,增长12.8%;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16.89亿元,增加10.5%。在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业增长9%,住宿和餐饮业增加5.7%,金融业增长20.8%。
二、随州市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从2013年上半年开始,随州市大力推进“工业兴市”的战略,以三年倍增计划为抓手,突出项目建设,狠抓作风狠抓作风转变,加速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着力打造“圣地车都,神韵随州”,完善各项工作措施,细分各项工作任务,在整体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形势下,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平稳增长,按照“竞进提质”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市内的农业、工业、服务业竞相发展。农产品持续增产,农业生产形势稳中向好。全市农作物收获丰富,夏粮总产比之前增加4万吨,实现农业增加值的提升,工业运行状态良好,县域规模总量继续上升,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的大幅度增长。在规模扩大的同时,区域经济也在慢慢的发展中呈现出自己的特色。
一是结构优化中的“板块特色”。通过多年的引导和培育,深入推进经济转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板块”的战略性拉动作用日趋明显,全市六大主要产业板块总产值大幅增长。
二是外贸出口中的“区域特色”。2013年上半年,累计实现外貌出口4.9亿美元,同比增长24.1%,出口总值位居全省第六位,其中机电产品的出口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三是投资增长中的“引资特色”。生产性投资增长强劲工业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60.3%,各县市区共同推进发展,增幅较为乐观。全年投资的增长,很大部分是由于一个又一个招商引资项目的入驻。
四是旅游经济中的“文化特色”。随州市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着力打造炎帝故里,编钟以及佛教等文化品牌,连续四年举办华人世界炎帝故里寻根节取得圆满成功。重点景区景点开发建设步伐加快,大洪山宝珠峰金顶如期建成开放,炎帝故里入选“灵秀湖北十大旅游名片”,大洪山玉龙温泉为4A级景区,随县成为湖北省旅游强县,文化融入旅游的步伐加快,旅游人数及综合收入成倍增长。
就目前而言,区域经济的发展在随州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从总体情况来看,仍然存在技术含量较低管理水平落后等问题,但从长期的发展趋势观察,虽然目前随州的区域经济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没有起到很大的推动市内经济发展的效果,但也说明了从这方面说来,区域经济在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只要搞清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着力解决它们,区域经济对随州市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三、发展的主要模式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是关于区域经济发展道路的理论总结,是对不同类型区域经济成功发展的条件、优势、措施、效果等方面的高度概括。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区域经济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大多数区域经济是以乡镇中小企业为依托来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从发展道路的典型性角度可以将随州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界定为:农安模式,就是以狠抓农业产业化经营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从区位条件和经济发展程度可将其定位为:山区型区域经济;从产业结构上看,随州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为农业主导型,实现农业产业化,实施“规模经营,专业经营”的战略。
随州地区特色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符合符合经济增长极理论,即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而是在不同程度上出现增长幅度,然后通过不同的途径向外扩散,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
四、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评价分析
开展区域经济发展评价工作,是为了全面了解和比较全省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差异程度,为领导决策及促进全省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是指县域社会生产区域根据自身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组织和运用现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发挥优势而形成的生产力总和。综合发展水平是一个相对的比较概念,随着事物的不断发展演变,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
区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个层次,第一为发展水平,第二为发展活力,第三为发展潜力。
随州市成为地级城市十多年来,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工业经济快速增长,汽车机械、纺织服装、医药化工等优势产业在改革重组中焕发生机,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异军突起,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发展,仓储超市、物流配送等新型业态发展较快,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主导的农村流通体系建设跻身全国前列。
发展水平的提高体现在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农村基础教育得到大力发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不断发展,建设了一大批城市功能项目。随州市以深化改革、扩大发展为突破口,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大力实施外向带动战略,扩大对外贸易,实现了以农副产品为主体,向农副产品、汽车机械、电子信息、轻工服装多元化发展的转变。园区建设方兴未艾,区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位次靠前,对增强全市发展后劲起到了有力支撑。
随州弘扬传统文化,打造城市名片的大手笔,连续几年举办寻根节,规格高、影响大,已成为凝聚海内外华人的重要载体,连接两岸同胞的重要纽带,宣传湖北的重要平台。市内引进和培植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龙头产业,形成了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优势产业群,成为支撑全市经济的支柱板块,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提高。城镇居民的人均住房面积增长较大,住房保障工作扎实推进,覆盖面不断扩大。
区域经济和社会综合评价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协调性,主要是各县市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速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经济总量偏小,总体实力不强,仍然是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的关键,,而投资一直是全市经济增长的先锋,贡献率远高于消费和出口,所以扩大投资是主要的推动力,而扩大投资必须有更多的大项目,把项目建设置于中心位置,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实施产业集聚,不断锻造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最大经济总量,增强综合实力。
对随州市的考核指标体系包括:总量、人均、速度、结构、后劲和环境,在注重区域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时,突出规模、结构、质量和社会发展,评估体系主要包括一下几项:地区生产总值(GDP总量、人均GDP)、城乡居民收入、人口自然增长率、投资变动率、城市化水平、医疗卫生状况指数、环境状况。通过逐个汇总的综合测评指数,以综合反映我市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五、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近年来随州市区域经济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但从某些方面看来,区域经济仍受一些因素的制约,导致其发展速度不快,质量和效益都不太高。其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全市人民对加快发展区域经济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的认知不足,不了解区域经济在推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由于农业收到市场制约,在农业和区域经济方面的投资越来越少,人们对发展区域经济普遍感到信心不足,财政体制和政策也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财政分配逐渐向上级政府集中,地方财权相对缩小,而县乡政府稳定改革的事项支出范围扩大;市内的许多企业极大部分投资、管理由政府负责,但是所增加的税收分成比例很少,而且财政的转移支付不规范,没有相对应的法律法规,随意性很大,财政建设积极性不高,缺乏热情和良好的管理机制;政府的行政权力分配政策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项目审批的权限太少,部门利益观念日渐膨胀,乱收费现象比较严重;不合理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政策也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许多的水利设施,农田基本建设,广播设施等没有大幅度的改善;土地使用政策也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干部的晋升、使用、管理、考核政策影响了市内区域经济的发展,群众在对干部的选择上没有真正的选举权、决定权,从而导致许多干部会讨好领导,而不会真正的替人民群众办事;工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也起了重要作用。
要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就需要努力克服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几个因素,必须突出抓好几项措施:(1)必须改革体制和政策,进一步壮大地区财政的实力,注重培植财源,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步伐,提高各项财政奖金的使用效益;(2)调整财政收入分配比例,市支出和收入增减均不调整转移支付补助,企业各项收入原则上按属地原则划归当地,凡是用于扶持支柱产业、重点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财政性资金,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对符合条件的企业,不分所有制都给予支持并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3)规范转移支付制度,在合理界定各级政府职能,取消不应由县域负担的支出项目的基础上,建立省与政府直接面对市政府的转移支付制度体系,从总体上加大对县域政府转移支付范围和数量,建立以一般性转移支付为重点,以有条件转移支付相配合,以特殊转移支付为补充的复合转移支付体系,同时,进一步调整改进对区域经济转移支付办法,在完善各项政策性专项补助的基础上逐步加大补助资金向县域财政倾斜,以缓解县域财政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的压力。(4)加快推进地区公共财政支出改革,调整财政体制和管理方式,对行政事业单位进入和政府债务进行年度审计,按照事权与财政相统一的原则,调整和完善财政支付制度,充分调动市一级发展区域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农业、水利、交通、教育等方面的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对县域的投入;(5)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教育、文化、卫生方面的投资,不断增加投资规模、充实建设内容、扩大建设范围、提高建设水平,大力发展农业,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财政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资;(6)加强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和技术进步支持,积极探索适合市场需要和本市特点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发展模式,建立各类技术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产品研制、技术咨询和技术转让服务,取消不利于民间投资的各种限制性、歧视性条文,制定保护私有经济权益和财产、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政策。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发展龙头企业,扩大基地规模,提高技术含量;(7)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倡导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个体私有经济的发展,明确经济发展的方向,注入新的发展活力;(8)基层组织和干部是发展区域经济、维护社会稳定的组织保障和中坚力量,要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必须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和服务经济的水平。
六、对随州市区域经济发展的结论与展望
随州从县城发展成现在的地级城市,过去的区域经济—“农”独大,第一产业比重超过30%,从2010年开始,随州开始深入推进工业兴市的主要战略,全市上下形成了齐心协力抓工业的浓厚氛围,工业兴市的主战略深入实施,让随州区域经济的发展迈上了快车道,区域经济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特色经济、优势经济,随州区域经济总量小,在全省处于靠后位置,随州市扬长避短,努力发展资源优势,走特色发展、差异发展、跨越发展之路,特色经济的形成使随州的区域经济提速进位,全面推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快速推动重大旅游实施项目的实施,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文化的引领和推动。
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深入,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形成了全市区域经济发展新的思路目标、重点和政策措施,随州市区域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随州市区域经济的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发展时期,宏观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既是区域经济发展道路上的挑战,也是全面突破区域经济的机遇,在激烈的区域竞争面前,以自身的特色来迎接挑战,释放自己的潜能,以更大的胸怀和气魄构筑多元化、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大力发展特色经济,采取改革创新、招商引资、全民创业、生态环境建设等几项措施,努力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和随州市现代建设发展目标的实现。在未来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必须提高群众对发展区域经济的积极性,完善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实现随州市区域经济的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