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下,独特的区域特色文化为民族地区旅游业跳跃式发展提供了条件,区域特色文化资源已成为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旅游资源。弘扬区域特色文化发展旅游产业的路子,是民族地区发展的重点。只有科学处理区域特色文化资源和旅游产业互为依托、互相促进的关系,才能将区域特色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民族区域经济的优势,进而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为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区域特色文化;民族经济;旅游产业
甘孜州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文化资源别具特色,聚集了众多的知名景区和品牌,是康定情歌故乡、香格里拉核心区和康巴文化发祥地。贡嘎山俯瞰千山万岭,海螺沟冰川神奇壮美;康定情歌演绎世间浪漫真情,茶马古道吟唱民族团结颂歌;泸定桥咏颂革命英雄史诗,丹巴古碉藏寨魅力四射。稻城亚丁凸现香格拉之魂,德格印经院为康巴文化之发轫。格萨尔王的战马驰骋千年岁月,五大教派并举传承博大精深的藏传佛教文化。这一切赋予甘孜州旅游产业发展巨大的生命力。
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弘扬区域特色文化发展旅游产业,就是将区域特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是以旅游为依托,发展区域特色文化产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本着山水为形和文化为魂的理念,着力培养育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
一. 区域特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关系。
区域特色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人,是以民族来分的,民族是人类经济活动和文化的载体,文化与经济统一于某一民族的人,成为人的生命行为的一种共同体,一种共生态,从而形成了特定的区域特色文化和民族经济。区域特色文化与民族经济是一对统一的共生互动关系。从本源上讲,民族经济是区域特色文化的基础,为民族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从发展上看,区域特色文化又是民族经济发展的源泉,为经济发展塑造适宜的劳动力。民族经济结构的变动,必然导致文化结构的变动;而区域特色文化结构的变动也必然给经济结构以巨大的影响。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旅游产业已成为民族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特色文化又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只有走弘扬区域特色文化与发展旅游产业并重的路子,才能发挥民族区域优势,民族区域经济结构的才能合理配置。
区域特色文化是一座异彩纷呈的文化资源宝库,它所包涵的内容极其丰富,不仅为研究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生态学等学科提供了宝贵的财富,也为文化产业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并对我们今天的先进文化建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文化资源是民族地区的优势,是继承和发展区域特色文化的重要手段。
市场经济决定了弘扬区域特色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环节。文化产业化,就是借助旅游这块大市场,打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使民族地区在不超越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下加快经济发展。只有弘扬区域特色文化与发展旅游产业并重,才能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并能动地调控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
弘扬区域特色文化是拓宽旅游市场的需要,也是发展民族经济的需要。“越是民族的越就是世界的”,民族地区拥有历史文化资源和区域特色文化资源,具有特殊的人文魅力,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物质基础和客观条件。寻求文化和旅游协调发展,就是为了保护、抢救和开发利用区域特色文化遗产。把握特色文化与特色旅游相结合,发展文化旅游配套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区域特色文化的神秘性和吉祥性内涵对游人总是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的,关键是建设好民族区域文化旅游目的地,营造出文化和旅游协调发展所必需的环境和氛围。格萨尔王传、康定情歌、茶马古道、泸定桥等都属于高品位的文化旅游资源,极具更深层次开发潜力和价值。
二、弘扬区域特色文化与发展旅游产业并重的社会发展必然性
首先取决于区域特色文化与民族经济之间辩证关系。
其次,少数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是独特的,所拥有的资源是独特的,所传承的文化也是独特的,就是这些独特性注定了民族地区应用自己的独特方式来参与现代市场竞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人均收入的稳步增长,旅游在我国已具有了广泛的社会需求,生活中的旅游支出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旅游业成为一项朝阳产业、无烟产业;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支柱产生。弘扬区域特色文化,发展民族旅游势在发行。
再次,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促进少数民族对市场经济观念和现代化思想认识的提高,使少数民族地区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得以保持自身的文化方式,在市场经济框架下,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在世界分工中给自己正确定位,取得经济和社会发展。民族旅游和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开辟了现代旅游业的文化内涵,民族旅游已成为国内外游人墨客所想领略的热点,凸现出特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近年来,旅游形式逐渐从旅游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这使民族旅游产业发展势头异常强劲。例如:2006年四川省实现旅游总收入979.6亿元,增长35.8%。接待入境旅游者140.2万人次,增长31.9%,实现旅游外汇收入4亿美元,增长25.1%;接待国内游客16580.6万人次,增长26%,实现国内旅游收入947.6亿元,增长36.6%。另据“世界旅游组织”资料显示,旅游业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的收入就能增加4.3元;旅游业每增加1个就业人员,社会就能增加5个就业机会。所以,对于生产力不发达的民族区域,大力发展旅游不仅可以刺激消费,而且可以繁荣经济,增加就业,为维护民族地区的稳定团结出力。
只有将弘扬区域特色文化和发展旅游产业的路子走好,才能唱好民族区域文化旅游产业这台大戏。具体方式总结就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就是要求用山水为形和文化为魂的理念,着力培养育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民族旅游产业。民族旅游是甘孜州未来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合理科学开发区域特色文化资源,就能极大地提高甘孜州旅游的知名度,就能树立民族旅游产业形象,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招商引资。
综上所述,弘扬区域特色文化与发展旅游产业是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必然性。
三、 弘扬区域特色文化与发展旅游产业的实现
一是利用民族传统文化最具有特色部分,如衣食住行、生产、生活、节庆、人生礼仪、宗教信仰等,将之开辟为人文景观,发展旅游业,或开发成文化产品,使之产生经济效益,如民族风情、节庆可开发为旅游产业;民族服饰、特色食品、工艺品、民族舞蹈、民族医药的商品化,可开发形成产品,促进当地生产、商品市场的发展。
二是利用区域特色文化中传统美德、良俗新风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加以开发运用,提升人们的才智,增加当地保护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能力,抵制“现代文明病”产生经济或社会效益。如利用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保护当地自然资源,减少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甘孜州各县都有神山的信仰,当地民族都自觉保护神山的一草一木,所以没有光山秃岭,这些来自民间的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传统做法,就是区域特色文化中的财富。这也是民族生态旅游发展的要求。
四、弘扬区域特色文化、发展旅游产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制约弘扬区域特色文化、发展旅游产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一是旅游品牌的打造力度不够;二是旅游商品不丰富、品种单一;三是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四是发展决策不稳定;五是落实检查不到位。
只有科学处理区域特色文化资源和旅游产业互为依托、互相促进的关系,才能将区域特色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民族区域经济的优势,解决好文化传承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矛盾,借助旅游业强劲的发展态势,整合和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民族旅游品牌,发展民族地区文化产业,是实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根本途径。
(一) 转变政府职能,改善民族旅游业投资环境
1. 转变政府职能,由政府办文化向政府管文化的方向转移。要把科学发展运用到营造区域特色文化氛围的工作中,由政府统一协调解决民族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引导因地制宜经营民族旅游,如甘孜州稻城搞的民间接待。
2. 优化投资环境,坚持招商引资与自筹资金相结合。根据本地文化资源的实际情况,依托本土人力资源与文化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富有活力的区域特色文化生产经营机制。顺应国际国内民族旅游发展趋势,助推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的进程。
3. 在坚持保护为重点的前提下,挖掘、整理、开发优秀的文化旅游资源。把区域特色文化内涵转化成文化创意和项目策划,如民间传说、历史名人、民居建筑、民族风俗以及曾为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历史事件,以文艺的手段借助传媒打造成“旅游名片”。
(二)打造民族旅游品牌,培育优化旅游购物市场
1.根据国内外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经验,选准资源“新亮点”,集中开发优势项目,创造民族特色旅游区域,带动周边旅游源开发。“新亮点”的选择,既要考虑区域特色文化的积淀、民俗民风的浓郁,也要考虑对自然景观、其他优势资源的依托。以区域特色文化资源作支撑,赋予旅游品牌丰富的文化内涵,提高品牌地位。
2.以旅游为载体,发展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大力研发旅游商品,丰富旅游购物市场,增加购物这一旅游环节的创收、创汇能力。打造一批植根于本土的,极具民俗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实现旅游产品的绿色化和精品化,不断增强文化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3.加快旅游公路的建设步伐,实施整合资源战略。公路也是民族旅游的基础设施,注重旅游公路建设,有利于加强民族区域合作,打破区域界限,形成具有规模的旅游圈,吸引国内外游客,开拓市场,促进市场互动。
(三)结合地区民族优势,合理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
1. 认识民俗活动、歌舞艺术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礼仪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大力开展区域特色文化艺术形式的演艺展示活动,提升旅游文化品位和魅力;借助旅游业的流动性优势,宣传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和旅游特色,开展多种渠道的宣传促销活动,辐射带动运输、餐饮、娱乐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2. 围绕旅游做文章、定规划、搞建设、抓经营。 实现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和谐发展,在人口较集中的城镇,依据民族自然村寨的文化特征,“局部复制”的办法建设区域特色文化旅游度假村;在有条件的乡村,结合新农村建设,在自然村寨直接建设文化生态村,以保护区域特色文化生态环境,使衣、食、住、行等生活习俗基本保持原生状态,实现文化生态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3. 以民俗节庆活动为依托,加强节日文化与旅游的交融,刺激消费,繁荣经济。民俗节庆具有观赏型与参与性,是区域特色文化集中对外展示的场合,如:康定地区的“四月八转山会”,通过这些民族特色活动吸引媒体的关注报道、吸引外地游客的广泛参与,使之成为促销区域特色文化产品的一种重要机会。
参考书目:
《民族经济发展新论》李忠斌编著 民族出版社2004.1
《四川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