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现代商业》杂志社-官方网站在线投稿平台

 财经观察
基于信用链优化对中小企业融资脱困的分析
发布时间:2024-10-29 点击: 115 发布:《现代商业》杂志社

 陆晓岚 王染  湖南工程学院 湖南湘潭 411100

 

摘要:

中小企业发展以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就一直困扰着企业的困扰着企业的管理者和阻碍着中小企业的发展。然而企业融资难出现在很多的问题上,主要有企业自身规模、市场因素、信贷机构等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尽管社会各界人士对这些因素进行了各种程度的分析,但融资难的问题还是一直困扰着中小企业。针对这一问题的现实意义,基于信用链角度出发,对信用链优化与中小企业融资脱困做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信用链;中小企业融资脱困

中图分类号:F230.9   文献标识:A

中小企业融资难一直各行各业关心的问题,中小企业的发展不仅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更是带动了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对于制约着中小企业发展的因素,政府部门也是相当的关注,并且出台了一系列的解决措施。面对现在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来说,主要的还是银行贷款。针对于银行贷款的因素,利用对马克思借代资本的研究,也就是在借代资本的运动的二重支付和二重回流的信用链中找到信用链的规律,通过优化其信用链来使中小企业融资脱困。中小企业在对银行信贷中出现的融资难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信用链中的一重支付以及其二重回流中,所有在面对这一问题的时候,我们不仅仅是要找到信用链的规律,更加要通过改变自身的一些因素来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例如要提高中小企业的信用能力、改革市场上的金融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的抗风险的能力等等,都是可以优化信用链,通过其帮助中小企业摆脱融资难的困境。

一、信用链概念及其构成

(一)信用链概念

信用链是马克思提出来的,在《资本论》中对其概括为双重支付和双重回流是资金和商品有条件的让给别人使用,但是需要偿还。信贷资本的运动更是信用的活动,是有条件的活动。然而一个企业的资金来源不可能仅仅就局限于自有资金,这样不可避免的就会出现借贷,所有任何企业要发展,都是离不开对资金的借贷。所有,借贷的发展不仅仅是一次的活动,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在资金的借贷中,除了实物的抵押和质押,还有一种就是建立在信用机制上的借贷,在这一机制上出现的借贷过程,我们将其称为“信用链”。

(二)信用链构成

信用链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一重支付和二重回流,简单来说就是借贷发放和收回的过程;第二部分就是二重支付、一重回流和生产的过程,简单的说这个部分体现的是现实的资本的运动过程;第三部分则是为前两个部分的连接点,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信用结点。对于信用链的三部分组成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着三个部分组成了信用链,同时信用链是建立在信用上的运动,他们互相作用,就如一重的支付影响着二重回流,二重回流又对一重支付有着反馈的作用。通过第三部分,将信息传导个信息着,对着下一条的信用链产生作用每个部分相互连接,缺一部分都无法构成信用链。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一)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大,收益低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就是自身原因和外部原因,从本文出发主要对其外部因素中的借贷角度出发来分析。中小企业是小型的发展企业,虽然解决一部分人从业问题,也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企业自身规模的问题,存在着管理上的问题,同时产品单一,设备相对于大型企业来说较落后,这样就造成了低于风险的能力比较差,在这个市场的竞争中,难以形成属于自己的市场,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如果市场有点波动,相对于大型企业来说,中小企业企业容易受到市场的影响出现经济危机,严重的面临着倒闭的可能,所以银行在面对这一类的企业上的贷款存在比较大的风险。中小企业的贷款次数是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的五六倍,但是他们贷款的金额还没有达到大型企业贷款的百分之五。着不难发现,中小企业虽然贷款的次数多,但是金额小。主要就是因为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种种因素造成了信息的不够透明,使得银行在为中小企业贷款的时候,很难获得中小企业的正确信息,加大了银行对其贷款的风险,所有面对这一类型的企业,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都不愿意为其贷款。

(二)信用链一重支付环节梗阻

     中小企业在当今市场中快速发展,但是许多中小企业的由于刚刚成立,经营不稳定,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和产品市场,使得第一还款面临着许多的不确定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就是企业刚刚成立没有形成科学有限的管理体系,管理者和经营还没有达到有效的统一,企业的竞争力不足;第二就是中小型企业的生产规模达不到大型企业那样的生产规模,无法做到产品的多样化,所有中小企业大多数产品单一,在这个波动的市场中,收益受到影响,业绩的不稳定,导致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差;第三就是自身规模限制,设备的落后,在市场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所以在对中小企业贷款中,一重的支付就面临着还款无法确定的风险,造成了银行在中小企业的贷款中,大多数选择避开或者是加大贷款的成本。

(三)信用链二重回流受阻

中小企业大多数是刚刚成立的企业,不管是在经营体系还是管理体系都还没有一套完整而又科学的流程。企业的信用意识更是淡薄,这直接造成了企业的信用能力低,履行还款约定的能力更是差。其主要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第一就是企业受到的扶持少,虽然国家出台了不少的关于企业的发展政策,但是很少有针对于中小企业而出台的信贷政策,中小企业的发展大多数是依靠着自身的积累;第二就是企业的信用意识差,法律的意识淡薄,银行在贷款给中小企业以后,有些中小企业恶意的逃避银行的债务,就算银行等金融机构因为其恶意逃避债务的行为想法院起诉,到最后胜诉,也很难得到执行,这使得银行在信用贷款上的信用链的二重回流受阻,无法正常的使信用链运行。这让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贷款上产生负面的影响,打击了他们对其贷款的积极性。

(四)金融机构管理与中小企业的需求不匹配

金融机构和其他企业不同,企业的产品是物品,但是金融机构的产品则是货币资金,货币在国民的经济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相对来说要高。同时银行的审批程序很繁杂,这样的程序大多数是针对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无法适应这样的审批流程,这样难以满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同时在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存在很大的风险,银行在对大型企业贷款上对于其风险的补偿,是按照企业的规模大小来进行评估的,然而中小企业由于刚刚成立,没有固定的规模,银行无法按照企业的规模进行风险的划分。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积极性。

三、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的建议

(一)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困境应遵循的原则

借鉴发达国家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难的对策已经我国对大型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方案集合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事情,要遵循因地制宜、市场化和系统化的原则,根据中小企业发展的实情来制定属于我国自己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方案。

(二)优化信用链中一重支付环节

 中小企业在发展中,不仅仅是依靠政府制定一系列因地制宜的政策方针,还有一点重要的就是要提高企业的自身能力,企业的管理者和经营者,要提高对信用的意识,按照现代市场经济的管理要求,建立健全的现代化企业的管理制度。在银行信贷的的信用链中,一重支付受阻的主要就是因为企业自身抗风险的能力低,收益水平低,所以要优化信用链的一重支付,除了加强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外,还要强化企业的财务管理的水平,加强对企业产品的成本的控制。只有提高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收益水平,银行在对中小企业贷款上,一重支付的环境才不会受阻。

(三)优化企业信用链中二重回流环节

借贷资本运动中信用链的二重环节受阻,主要就是因为企业的信用意识差和没有健全的信用体系,这才造成了二重回流环节受阻,企业在面对这一问题,企业自身要增强企业自身的信用意识,和健全一个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信用体系。要建立健全一个完善的信用体系,除了企业自身要加强对企业的信用意识外,还需要政府和金融机构的支持,银行通过集合中小企业的管理各经营特点,改善金融业在针对中小企业融资贷款是的管理模式,制定出一个适用于中小企业融资贷款的管理模式,政府部门则建立起一个专门的针对于中小企业融资管理的部门,为中小企业在融资上提高专门的服务和支持。只有增加和完善企业自身的信用体系,银行在对其信用贷款中,才不用担心资金二重回流环节会受到阻碍。

(四)金融行业集合中小企业的特点,优化一重支付和二重回流环节

 信用链的体现不仅仅是只体现在中小企业,如果单单只是中小企业,是无法形成信用的链的,信用链的一头是中小企业,另一头则是金融机构,两者缺一不可。所有优化信用链中的一重支付和二重回流环节,不单单是针对于企业,还真针对金融行业,这样才可以真正的做到双赢的局面。同时金融机构在对大型企业贷款的时候,会有一个风险的补偿机制,这个补偿机制的划分往往是根据企业的规模来进行划分的,但是中小企业大多数是刚刚成立或者还是起步阶段的企业,大型企业的风险补偿机制无法适用于中小企业,所以金融机构应该根据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建立属于中小企业自身的风险补偿机制。

 

结论

总的来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企业的发展,给企业的发展带来诸多的不便和阻碍。单从信用链的角度来看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而信用链中的二重回流环节更是体系了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不健全。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集合中小企业自身的实情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提高企业信用意识和完善企业的信用体系。使中小企业可以在信贷借款上的信用链上完成借贷资本的二重支付和二重回流,真正的利用信用链的优化,来帮助中小企业走出融资难的困境。

参考文献:

[1] 林凯,王卫星.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综述[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

[2]潘煜双.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与民间资本对接运作模式研究——以浙江为例[J].嘉兴学院学报.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