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对辽宁经济的贡献分析
发布时间:2024-10-29 点击: 123
发布:《现代商业》杂志社
李晓红 辽宁金融职业学院 辽宁沈阳 110122
2016年度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 项目编号:L16BJY039
摘要:近几十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中小企业的经济地位逐步上升。辽宁作为中国的老工业生产基地,伴随着其发展策略的实施,也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平台。本文将以辽宁中小企业的经济贡献为切入点,对其发展缺陷进行阐述分析,并提出相应解决策略,旨在为辽宁经济的稳健发展提供一定参考借鉴。
关键词:中小企业;辽宁经济;贡献分析;发展策略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迅速崛起,其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增强,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辽宁作为中国的老工业生产基地,伴随着其发展策略的实施,也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平台。基于国民经济适度增长的基础上,集中发挥中小企业的经济优势,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1 中小企业对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促进作用
为全面贯彻落实“十一五”会议精神,辽宁省委、省政府以“五点一线”为发展战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提出了以辽宁省沿海区域经济带动发展的方针,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平台。2008年,沈阳经济区被规划提出,制定了以沈阳的经济发展带动中小城市的发展战略。随后,“突破辽西北”成为了辽宁经济发展规划的重点。2009年下半年,国务院批准颁布《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至此,辽宁沿海被纳入到国家发展战略中,成为辽宁省区域发展的又一个飞跃。辽宁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规划和战略,为中小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而中小企业的发展也必将为辽宁经济的发展起到不容忽视的促进作用。
1.1 激发市场活力,提高运营效率
数据统计显示,我国中小企业以及非国有单位数量在全国企业中所占的比重大约为99.8%;全国有65%以上的税收来源于中小企业,其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高达60%以上。中小企业具有资本结构多元化、劳动密集度大、技术结构简单等特点,可以灵活应对各种市场考验,有效激发国有以及集体企业的竞争意识,增加经济市场的活力。就辽宁省而言,中小企业提供了全省70%的就业机会,其经济增长占比为60%左右,在激发辽宁区域经济活力、促进高效运营、提高市场效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2 改善就业环境,缓解就业压力
近年来,就业市场不容乐观,大学生就业难,农村剩余劳动力日益增多,大企业受金融环境影响而造成失业人数居多,给就业市场造成巨大的压力。据资料统计,投资额相同,投入中小企业而创造的就业机会要比投入大企业增加3倍以上;产值相同,中小企业所需的劳动力大约是大型国有企业的2倍。
中小企业对劳动力要求不高,生产成本、人员成本明显低于大企业,资金回笼快,处理经济压力灵活。根据中小企业这种就业特点,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发展中小企业,加大劳动密集度,可以达到增加就业机会,加快经济发展。而在辽宁省,中小企业就业人数占全省就业人数的60%,已经达到1049万人。中小企业为解决经济市场就业压力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为促进区域经济就业提供了平台。
1.3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中小企业大多数来源于农村,农村发展空间大、劳动力丰富,中小企业在农村,显然是转移剩余劳动力的去向之一,农业作为相对利益较低的产业,正在逐渐衰落,个别村落也在渐渐萧条,自古以来,都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农业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发展基础,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会给农村带来新鲜血液,促进农业发展,为农村带来先进技术,打破农民靠天吃饭的生活模式。辽宁是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在经济发展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以大连市为例,其在水产品、油脂、水果、蔬菜、肉蛋等方面已建立一整套加工集群,獐子岛渔业、善岛公司、华农豆业、连王油脂、海升果业、源通果汁、天宝、凯富隆、础明、韩伟和大成为代表中小企业已初具规模,这五大集群的市场已在大连农产品加工业中占有95%以上的份额。可见,中小企业在农村发展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2 中小企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缺陷
中小企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虽发挥着重要作用,与大企业相比较,中小企业明显还存在一定缺陷。
2.1 资金不足、融资难
资金不足、融资难一直是中小企业发展的阻力,企业信用在中小企业的融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而我国中小企业的信用度普遍不高。在辽宁省,这些问题仍然存在。政府部门虽然采取了必要措施,起到一定缓解作用,但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中小企业资金来源单一、融资渠道窄、金融机构信贷投放总量有限,民间借贷风险加剧等等,这些因素都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2.2 市场竞争激烈,平等性缺失
由于限制性竞争政策的影响,中小企业很难和国有企业站在同一平台,在很多城市出台的竞争条件中,没有统一的标准,竞争条件严格,中小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对其发展极为不利。除此之外,中小企业在市场中所占市场份额较小,对市场的影响力微乎其微,而大型企业在市场中的主导地位使中小企业在市场中不但话语权很小,甚至在市场的生存也极其艰难,中小企业对市场补充作用的发挥极为微小。
2.3 技术创新能力弱,发展不平衡
很多中小企业因为用工条件低,管理经验相对不足,并没有建立起现代化的管理制度,公司管理在规范性和制约性方面相对不足。而部分企业生产缺乏远见,没有企业发展的长远规划,以市场变化应对不足,产品品种单一,技术落后,产品升级换代比较慢,企业缺乏创新能力,管理者缺乏过硬的管理水平和手段,种种原因都制约了企业发展。
3 提升中小企业对区域经济贡献度的措施
3.1 以区域经济为支撑,带动中小企业发展
辽宁区域经济发展以集聚三大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为基础,实施“五点一线”的新战略。而中小企业要根据辽宁经济发展的新战略,充分发挥区域经济发展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带动区域内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之间进行更多的交流,从而为中小企业提供到更多的合作可能性。随着中小企业之间横向或纵向合作不断加深,各企业之间实现合理的分工协作则成为必然,分工会在极大程度上提高效率,由此带动产业结构不断进行优化升级。与此同时,随着企业之间合作程度的加深,产业集群效应就产生了,这将使得更多的中小企业加入到产业合作中,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与中小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之中。其次,基础设施的完善是企业发展的保障。此外,区域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来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而不断完善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会给中小企业的不断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和良好的支撑,对中小企业在区域内的经济效益提升起到促进作用,反过来也会吸引到较多的中小企业投资于区域经济。所以,改善辽宁区域经济的市场结构,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维护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区域环境,发挥中小企业的局部市场优势,依托辽宁三大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环境,形成产业和技术的规模,可以推动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
3.2 加大政府扶持,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政府应放宽贷款政策、简化程序、更新观念,提供更大的优惠措施,让中小企业得到更好的法律援助,更公平的发展空间。在平等的市场环境中,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使中小企业更健康、更有力的协调发展。此外,地方政府应该根据企业类型实施不同的扶持政策。对新型企业在扶持应当进行重点关注,这些企业通常是国家鼓励发展的行业,因此政府应在税收、融资政策上有所倾斜,对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给予鼓励。同时,根据国家所提倡的“大众创新和万众创业”精神,对创业者给予帮扶,对具备创业能力的大学毕业生创业从政策层面进行支持,减免税收、提供创业场所,对处于生长期的中小企业给予特殊帮助,在创业初期使其运行成本降低。对于经营期限在一定年限以上的中小型企业给予政策倾斜,形成对中小企业扶持的政策机制,对于中小企业所进行的投资研发、开拓市场、品牌推广等活动从多个层面加以支持,帮助中小企业在经济不断增长的前提下能够快速转型成为大中型企业。
3.3 健全多元化融资机制,创造良好发展空间
相关政府部门应出台一系列优化政策,促进商业银行降低信贷标准,下放贷款额度;强化企业家的管理意识,提高企业信用等级;针对非银行性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建立贷款服务,合理控制贷款利率;金融机构可以根据中小企业的类型及其产品特点,推出个性化的金融产品以适应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发展资本市场,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方式,发展适合中小企业发展需求的金融服务,处于产业链上下游的大企业对中小企业可以采取供应链融资的方式或者是确认应收账款的方式,以此解决中小企业的资金融通难题;鼓励商、协会利用贴近市场、贴近企业的优势,加强与银行、担保公司合作,积极探索发展互助式金融组织,为会员中小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
3.4 树立标杆企业,发挥榜样带动力量
中小企业的竞争力与大企业相比存在很大的不足,因此,提升竞争力需要在行业中寻找可借鉴的经验与做法,以减少相应的时间成本与实际投入成本。所以,各行业树立企业标杆,以榜样的力量影响其他企业,建立大小企业之间的联系,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利用中小企业特点,创新产品,提高管理意识,利用自身优点,满足大企业需要,同时也借鉴大企业管理方法和理念,克服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管理、技术等方面的不足,取长补短,拓展企业产业链,以榜样的力量带动中小企业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加强扶持力度,合理规划区域发展战略,为中小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机制,树立中小企业标杆,促进中小企业与经济协调发展,为辽宁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推助力。
参考文献:
[1] 吕勇斌,蔡根女.论中小企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J]. 商业时代,2014.
[2] 刘定平.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中小企业发达程度的关系测度[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3(5).
[3] 漆世雄. 浙江中小企业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J]华东经济管理,2015,(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