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现代商业学术期刊投稿平台官方网站

 财经观察
“牵手”能打破能源产能“困局”吗?
发布时间:2025-09-13 点击: 216 发布:www.xiandaishangye.cn 编辑:马建伟

产能困境:能源领域的隐忧

在全球能源结构加速转型的宏观背景下,能源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正不断加剧,逐渐成为阻碍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瓶颈。近年来,新能源产业的迅猛崛起吸引了大量资本投入,直接推动光伏、风电等细分领域的产能规模快速扩张。以光伏产业为例,2024 年全球光伏组件产能已突破 1000 吉瓦(GW),但同期全球新增装机需求仅维持在 430-470 吉瓦(GW)区间,供需关系严重失衡;受此影响,多晶硅、硅片等关键生产环节的产能利用率甚至不足 50%。


煤炭行业同样未能摆脱产能过剩的困境。过去一段时期内,大规模投资促使煤炭产量持续攀升,但随着全球能源结构调整进程加快,叠加经济增长节奏放缓,煤炭市场需求增速显著回落,最终形成供大于求的格局,煤炭价格也随之进入持续下行通道。


产能过剩引发的负面影响已渗透至行业多个层面。首先是资源浪费问题突出,大量人力、物力与财力被投入过剩产能项目,却无法形成有效产出;其次是产品价格大幅下跌,企业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经营压力显著增加 ——2024 年光伏行业中,多晶硅价格跌幅超 35%,硅片价格下跌 45%,电池片与组件价格分别下滑 25%-30%,部分产品价格甚至跌破现金成本,隆基绿能、TCL 中环等行业龙头企业 2024 年预计亏损均超过 80 亿元;此外,企业间竞争陷入白热化,市场正常秩序受到冲击,不少中小企业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

强强联合:破局的希望之光?

面对产能过剩的行业困境,能源领域企业开始积极探索突围路径,“强强联合” 的合作模式在此背景下逐步形成,并迅速成为行业关注的核心方向。这种合作模式并非简单的企业合并,而是合作双方基于自身核心优势,在技术研发、资源整合、市场拓展等多个维度开展深度协作,最终实现优势互补与互利共赢。


2025 年 4 月,中能耀信能源有限公司与全球动力电池领军企业宁德时代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决定在海洋能源储能技术领域开展深度协同。根据协议,宁德时代将为中能耀信旗下潮汐能项目提供总容量达 1 吉瓦时(GWh)的高性能储能系统,共同构建全球首个专为潮汐发电场设计的智能化储能解决方案。从双方优势来看,宁德时代在电池技术领域拥有世界领先的研发实力与生产制造水平,其提供的高性能储能系统具备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与优异安全性能;中能耀信则在潮汐能开发领域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与优质资源,拥有多个成熟的潮汐能项目储备。通过此次合作,宁德时代的储能技术与中能耀信的潮汐能资源实现高效融合,不仅有效提升了潮汐能的并网效率与运行稳定性,更为全球海洋能源开发利用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范例。


同月,上海东元德高电机有限公司与成都菱重高投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也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工业领域节能改造、技术推广及综合能源服务等方向开展深度合作。其中,上海东元在电机与电力系统产品领域具备出色的研发与生产能力,其研发的高低压节能电机、高低压变频器等产品在市场中拥有较高知名度与竞争优势;菱重高投作为三菱重工与高投集团共同出资成立的合资企业,在能源领域持有先进技术方案与高效设备,始终致力于为中国市场提供创新性综合能源解决方案。双方此次合作将充分发挥各自在技术、资源与市场方面的优势,聚焦高能耗行业及政策支持领域,共同探索从单一产品供应向系统化解决方案升级的路径,同时推进合同能源管理与能源托管模式落地,助力合作客户实现成本降低、效率提升与低碳转型的双重目标。


上述强强联合案例表明,通过深度合作,企业能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并降低运营成本;同时,合作还能推动技术创新进程,加速产业升级步伐,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拓展层面,合作双方可借助彼此的渠道资源与市场布局,进入新的业务领域,实现市场份额的进一步扩大。

多面剖析:优势与挑战并存

(一)强强联合的显著优势

首先,强强联合能够实现资源优化整合,提升产业集中度。合作双方通过整合人力、物力、财力等核心资源,可有效避免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实现生产要素的高效配置;同时,企业间可共享技术成果、生产设备与市场渠道等关键资源,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提升生产效率。以煤炭行业为例,大型煤炭企业通过强强联合,能够整合煤炭资源储备,优化开采布局,进而提高煤炭资源的回收率与综合利用效率。


其次,这种合作模式能大幅推动技术创新。合作双方可共同投入研发资源,集中力量攻克行业关键技术难题,为产业升级提供核心动力;此外,企业间可通过技术成果共享,促进先进技术的扩散与应用,带动整个行业技术水平的提升。正如宁德时代与中能耀信在海洋能源储能技术领域的合作,双方联合研发的智能化储能解决方案,不仅提升了潮汐能并网效率与稳定性,更成为全球海洋能源开发的创新范例。


最后,在市场拓展方面,强强联合可依托双方的品牌影响力与市场渠道,扩大市场份额并增强国际竞争力。合作企业能够借助对方的市场布局进入新领域,实现市场互补与拓展;同时,通过合作提升产品知名度与美誉度,进一步强化品牌价值。以上海东元与菱重高投的合作为例,双方聚焦高能耗行业及政策支持领域,探索从单一产品到系统化解决方案的升级路径,同步推进合同能源管理与能源托管模式,在帮助客户实现降本增效与低碳转型的过程中,也进一步拓展了自身市场空间。

(二)无法忽视的潜在挑战

尽管强强联合优势显著,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仍面临多重挑战。其一便是企业文化冲突问题。不同企业在文化理念、管理模式与工作流程上存在差异,合作后可能引发员工间的沟通障碍与协作难题。例如,日本康奈可与菲亚特克莱斯勒旗下玛涅蒂・马瑞利曾尝试合并,由于日本企业的精益生产体系与意大利工程师的个性化技术路线存在明显分歧,内部采购体系长期并行导致成本控制效果不佳,且因生产标准争议,首批集成式车灯模块的良品率大幅下降,最终导致合并项目失败。


其二是利益分配不均可能引发的矛盾。合作双方在合作过程中的资源投入、贡献程度与收益获取可能存在差异,若未能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易导致一方积极性受挫,进而影响合作稳定性。这要求合作双方在合作初期便明确制定利益分配规则,清晰界定各方的权利与义务。


其三是市场垄断风险。强强联合可能导致行业市场集中度大幅提升,部分企业可能形成垄断势力,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环境。垄断企业可能通过抬高产品价格、压缩生产规模等方式获取垄断利润,最终损害消费者权益。因此,政府需加强市场监管,防范垄断行为的出现。

综合策略:多管齐下求解

(一)政策引导与支持

在化解能源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中,政府扮演着关键角色,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是重要发力点。政府可通过发布产业指导目录,明确产业发展的鼓励与限制领域,引导企业合理规划投资方向,避免盲目投资与重复建设。以新能源领域为例,政府可加大对储能技术、智能电网等关键环节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转型。


同时,加强监管力度也至关重要。政府需严格执行环保、安全、质量等行业标准,对不符合标准的企业实施整顿或淘汰,倒逼企业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此外,还需加强市场秩序维护,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为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在煤炭行业,政府通过强化环保监管、提高环保标准,已淘汰一批高污染、高能耗的落后产能,为行业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技术创新驱动

技术创新是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新型能源、推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在煤炭清洁利用技术领域,我国已取得显著突破。例如,神华集团研发的煤炭直接液化技术,成功实现煤炭从固态到液态的转化,可生产清洁液体燃料,在提升煤炭利用效率的同时减少污染物排放。该技术的应用不仅有助于缓解煤炭产能过剩压力,更为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新能源技术的突破也为能源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以太阳能光伏技术为例,随着技术不断迭代,光伏电池转换效率持续提升,生产成本逐步下降。隆基绿能研发的异质结(HJT)电池技术,转换效率高达 26.81%,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随着技术成熟度提高与成本下降,光伏发电在能源市场中的竞争力不断增强,有望成为未来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化解能源产能过剩提供新方向。

(三)市场拓展与合作

开拓国际市场是消化能源过剩产能的重要途径。我国能源企业积极响应 “一带一路” 倡议,加强与沿线国家的能源合作。例如,中国电建在埃塞俄比亚承建的阿达玛风电项目,总装机容量达 153 兆瓦(MW),该项目不仅为当地提供了清洁电力资源,也为我国风电企业拓展了国际市场空间。通过参与国际能源项目,我国能源企业既能消化国内过剩产能,又能提升国际竞争力,实现与合作方的互利共赢。


此外,加强区域合作与产业链协同也能有效促进过剩产能消化。不同地区的能源企业可结合自身资源优势与产业基础开展区域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同时,能源企业需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协同,构建完整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以光伏产业为例,硅片、电池片、组件等环节企业通过深化合作,共同开展技术研发与市场开拓,不仅能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还能有效消化各环节过剩产能。

结语:理性看待,乐观展望

能源领域的产能过剩问题是一项复杂且严峻的挑战,其影响不仅关乎能源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更与全球能源转型及可持续发展大局紧密相关。强强联合作为一种创新合作模式,为破解产能过剩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机遇 —— 通过资源整合、技术创新与市场拓展,这种模式能够提升产业集中度、优化资源配置,增强企业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


但我们也需清醒认识到,强强联合并非解决产能过剩的 “万能钥匙”,其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企业文化冲突、利益分配不均、市场垄断风险等现实挑战。化解能源产能过剩问题,需要政府、企业与社会各方协同发力,综合运用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市场拓展等多元手段,形成应对合力。


从长远来看,我们有理由对能源领域的发展保持乐观。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需求持续增长、能源技术不断突破,以及各方对产能过剩问题的高度重视与积极应对,能源行业有望逐步走出产能过剩困境,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期待未来能源领域能为全球经济繁荣与社会进步提供更坚实的能源保障,开启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