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霞 湛江海滨船厂 广东湛江 524000
摘 要:在公司制企业不断发展的今天,现代企业制度正逐步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俨然成为企业科学管理的关注重点,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合理保证企业在业务活动中遵守法律法规、促进企业取得生产经营的效益和效率、确保企业财务信息及报告的可靠性。笔者试着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原则及重要性谈起,结合企业内控体系建设过程中碰到的,诸如管理层过于轻视内部控制等实际问题进行了简要剖析,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措施建议,对加强企业内控制度建设提供了一定参考意义。
关键词:企业内控;内控制度;制度建设
一、引言
内部控制制度是以企业为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确保企业财产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与财务报告的准确可靠,在合理分工的前提下,组织开展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而形成的部门之间计划、组织、协调、制约和考核的方法、程序和措施,用以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权限,形成一个严密的相互协调、相互牵制的控制系统的总称。内部控制是现代化企业管理的产物,更是企业发展科学管理的必经之路。
2008年6月,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印发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2010年4月,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随着当时基本规范及相关配套指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经过不断进步和发展,企业的内控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以华为公司等为代表的企业,更是彰显了“内外合规多打粮,保驾护航赢未来”内控之精髓。
二、企业建立内控制度的原则及重要性
内部控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无处不在,渗透于企业活动中的每个环节,在建设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过程中,应当遵循如下原则: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涵盖了企业战略管理、采购与付款、生产经营业务、仓储保管业务、销售与客服业务、财务核算与管理等各业务环节。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是基于全面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企业的重要业务活动和容易产生高风险的业务领域;重要性并不否认全面性原则,而是全局的基础之上,更加明确内控的关注重点。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通过企业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岗位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工具,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但内控、监管并非阻止企业成长速度,而是让流程顺畅后速度更快,内控必须兼顾运营效率。适应性原则。结合企业现有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实际,力争做到内部控制与之相适应,并随着企业的实际情况变化及时予以调整完善。成本效益原则。企业应从长期规范带来的隐性效益与短期经济利润视角出发,权衡内部控制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立足于企业实际,避免盲目高成本投入内控建设,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
有效地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可以合理保证企业在经营管理及业务活动中遵守法律法规,从而合法合规地全面开展经营活动;促进企业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合理保证企业资产安全、完整,防止资产流失,提高企业资本保值增值能力;确保企业的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保证业务经营信息和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各种形式的报告和信息及时、准确地呈现,以便经营管理中正确地作出判断和决策,从而促进企业实现战略目标。
三、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层过于轻视内部控制制度
在很多传统的企业中,管理层重视生产经营、渠道营销、技术开发,却轻视了内部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未能打造重视内部控制的企业文化。与其花费专项成本投入内控建设,不如在关键岗位安排“自己人”,在重要岗位通过“自己人”落实监控与管控,企业的管理仍停留在“人治”阶段,公司治理结构形同虚设,缺乏科学决策机制,难以保持公司营运的良性运行和执行力。
管理层若是不能正确认识内控问题,容易导致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低下,在经营活动中碰到管理问题,不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去思考、去解决问题,直接制约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管理层时常充当“救火队员”,容易导致企业管理混乱无序、经营效率难以提升。
(二)内控过程缺乏整体协调性
由于缺少专业的内控建设队伍,前期的制度建设需要各部门自行开展,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难以避免“本位主义”,制度主导部门更加捍卫本部门的职权,而过多地限制或要求其他部门,从而形成部门强势割据、整体协调不够的现象;容易出现相互推卸、扯皮,从而直接影响业务流程和生产经营。
强调内部控制、内部监管,是基于兼顾运营效率为前提,内控不能制约公司正常经营,不是阻碍企业经营发展;而是需要用内控制度来保证公司的运营管理、让内部流程顺畅后,助推企业的稳定发展。
(三)内控关注过于片面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时常出现以下现象:重视企业战略,却盲目投资、过于激进、发展目标频繁变动;重视生产经营,却抱着侥幸心理,安全措施未落实到位,环境保护投入不足,对员工权益保护置之不理;关注企业现金流,却出现资金链断裂或被挪用、侵占或抽逃;重视价廉物美的采购,却造成了库存大量积压或不符合质量要求;过度重视销售业绩的提升,却出现账款回收不力或形成坏账;能有效地关注技术开发,重视企业机制和产品创新,忘却了知识产权的保护等。
诸如以上现象的出现,企业管理缺乏全局观,导致经营管理顾此失彼,在内控建设上关注过于片面,而导致内控制度在设计或运行不够全面、未能识别关键风险点,而形成重大缺陷。
(四)缺少内控建设的专业队伍
从企业内控体系建设的实践看,很多企业的内部控制始于财务部门,虽然财务部门能聚焦企业内控的核心,但财务部门的特殊性仍然缺乏独立性;且仅依靠财务部门或财务人员的思维来开展内控体系的建设,本身也容易导致内部控制片面化。
开展内部控制建设过程,由于组织管理松散,未能形成定期的培训机制、检查评价机制。受企业员工专业能力差异和认知态度,内部控制制度在运行过程中,难免出现执行不力或阻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内控体系的建设。
四、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措施建议
(一)健全企业治理机构,提高管理层内控建设的重视
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明确权力机构、监督机构、经营管理层及内部机构设置,明晰部门及岗位职责与权限,落实各部门岗位编制、工作程序和任职要求,确保制度建设与治理机构同步进行。定量明确相关标准,对企业经营活动中,重大的决策事项、重要的人事任免和大额的资金支付等业务,明确按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落实集体决策审批或联签制度。结合企业发展的阶段,科学合理、精简高效、公开透明、内部牵制的原则设置职能部门,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形成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
公司管理层是企业的“主心骨”,在内控建设上要发挥“领头羊”的功效;只有公司管理层对内控建设给予高度重视,才有利于企业整体导入内控体系的建设,基于企业的实际,做到统筹管理,将内控的基因有效地植入企业良性营运的血液之中,从而提升企业内部控制的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二)导入“业财融合”的理念,共建企业内控体系
业财融合是指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实现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数据源的及时共享,基于价值目标共同做出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管理活动。通过财务与业务活动的有机融合,将传统会计从财务核算向价值创造转型,将事后的反映向事前规划和指导、事后参与和监督、事后总结和反馈过程管理转变。转变思维,从单一财务工作转变为关注财务工作与业务经营的结合;提高数据挖掘与分析能力,以便更有效地与业务部门协调沟通,主动与业务实现经营协同;由此通过业财融合提高财务贡献度,更全面地参与到业务过程之中,更有效地创造公司价值。
同样,其他部门可充分理解“业财融合”的内涵,将传统的部门职能、牵制监督向公司业务服务职能的转变,形成主动参与、共同推进、全过程的内部服务意识,将企业内部控制有效融合至各业务环节。
(三)关注重点风险点
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在内控上需要关注的重点也不尽相同。这需要企业的管理者,在充分理解企业总体战略的前提下,结合企业各阶段的实际,收集企业风险有关的各项信息;针对营运的各环节,识别经营活动及业务流程中是否存在风险,存在的风险种类,借助多样方法对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确定现阶段的主要风险关注点。针对重点风险关注点,制定风险管理的应对策略,调整企业的内控制度。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借鉴美国COSO国际内部控制框架,基于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要素,开展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确定风险偏好、风险承受度、风险管理标准,落实风险管理具体策略。
值得一提的是,关注重点风险点并非否认对其他的风险点的关注,而是结合企业发展阶段与风险演变的过程,而及时调整重点关注对象,做到内控管理阶段有主有次、有的放矢。
4.4人才队伍建设与培养
企业应倡导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在人员选聘时,选取德才兼备、高素质的人才充实组织队伍;定期进行内控专业培训,注重内控制度的导入,落实执行检查、追责问责机制,搭建企业内控的防线,提升全员对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构建企业内部信息反馈与沟通的渠道,落实反舞弊、重预防机制,避免内部操作风险。
当企业发展壮大后,必要时应建立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独立客观的内部审计部门,定期对企业内控设计与运行进行稽核、评价与分析,更应该坚持原则、实事求是,组建起企业的关键防线,从而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予以有效监督、推动完善。
结语: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企业开展各项经济活动和经营管理,需要共建内部控制的有效防线,建立与企业相适应的内部控制体系。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外部环境中,需要不断改善内部管理,提升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从而提高企业整体运营效率、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余劲国.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现代商业.2012年8期
[2]陈红.企业内部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财会学习.2017年24期
[3]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2018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