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蘋蘋 山东省印刷物资有限公司 250014;
【摘要】在我国集团公司的发展中,内部审计为公司在内部管理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据统计局往年资料显示,公司集团内部审计每年就可查出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元的损失浪费金额,促进集团公司年均增收节支百亿元。虽然如此,却不能代表内部审计已发展的足够完善,其在公司集团的深化与发展中,不断需要调整和改进。本文从集团公司的角度,分析了其内部审计的当前现状及问题,并对此提出了相关改革建议和措施。希望对其今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现状;建议;
一、我国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现状及问题
对集团公司而言,内部审计是其防范风险和加强管理的重要手段。在当前,集团公司内部审计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一)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难以保证
倘若没有了独立性,内部审计犹如人缺少了灵魂。对内部审计而言,独立性是其效用发挥的充要条件。唯有从事内部审计的专业人员不偏颇、独立、端正,方能保证内部审计结果公正无误。对集团公司而言,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有一个重要前提,即集团公司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
然而,我国的集团公司目前主要采取领导模式,由总经理直接负责。此模式下内部审计与其他部门并行。并且,对集团公司的财务部门和经管部门并不进行内部审计,而只对其下一级的子公司(或分公司)的相关部门进行审计。有些集团公司要求内部审计部门也负责审核集团公司的财务、经管部门,但是由于同处集团公司内部,部门之间难免不存在利益等关联关系,因此内部审计结果无法做到充分客观和真实,更无须提及公正性。监督力量不仅大大减弱,也无法及时防止重大问题。
(二)集团公司负责人等无法充分认识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在集团公司内部,通常内部审计部门受到来自于集团负责人的委托/命令,对集团内部的某一部门或各层级人员、下属公司等进行审计,评价、鉴证其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内部审计是集团公司防范风险和加强管理的重要手段。内部审计部门在审计中,需要集团负责人、各部门,以及各个员工“从上至下”的大力支持。唯有如此,方能发挥其最大效用。
然而,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情况并不见佳,而这主要是因为集团负责人等无法充分认识内部审计的重要性。甚至,很多集团公司在发展中并没有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只一味求发展求利益。而有些集团公司,虽设立了内部审计部门,却无法充分理解内部审计的各种管理和服务究竟能产生怎样的效果。无法体会内部审计是集团公司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运营发展的保障。很多内部人员甚至把内部审计理解为挑毛病找麻烦,从心理上排斥。
(三)内部审计方法落后,需寻求新技术
目前,我国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网络化与无纸化管理已在企业中普及。很多大型集团公司在内部管理上,更加充分体现了信息化与网络化。这无疑给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负责内审的专业人员,不仅要掌握之前的信息,还要具有充分的技术掌握计算机、联机数据库,在以计算机和网络化信息为媒介的基础上进行审计。这就要求负责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部门中应有一名或数名计算机专业人才以协助审计,并且还要寻求新的审计方法或审计软件辅助审计,原来的审计模式已不再适用。然而,现实情况是,我国当前的集团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内,不仅没有相应的计算机专业人才,而且实际审计方法依然采取的是传统模式,较少应用计算机审计软件。相对于当前的时代背景,审计技术过于落后。影响了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效率与质量,财务数据的合法性和真实性也无从保证。
二、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重点
(一)集团内部的财务和资金营运审计
该审计重点是集团财务收支和资金运营情况,审查其是否合法和合规。审计目的是规范集团管理层的经济责任和行为。此外,通过审计流动资产、固定资产,以及长期投资项目等,为企业决策者提供资金真实的流动情况和可靠的财务数据,以有助于决策的正确制定和执行。与此同时,对国有资产流失也有一定防范作用。
(二)经济合同审计
若按类别来分,经济合同实际分为销售合同和采购合同。针对销售合同,重点审计其实际执行是否严格遵照合同条款,款项是否足额及时支付。倘若签订合同的对方企业未将款项足额及时支付给销售方,审查企业是否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催收。倘若存在“前欠未清”的情况,企业是否暂停供货或者签订其他补充协议。针对采购合同,重点审计发票与合同的单价、规格、品名是否一致;运费与包装费的结算是否与合同规定一致;将具有相同品名和规格物资的合同集中核对,审计其价格是否存在不当。若有差异,价格不当的原因要追查;综合时期不同的采购,审查其是否存在高价购入、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
(三)经营责任审计
该审计重点是经济事项中的人员经济责任。可将其分为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分别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事前,即采取经营形式之前。该环节的审计重点是对即将采取的经营形式下,相关人员可能要承担的潜在经济责任进行评估,审查合同和协议中的条款是否合法合规。事中,即经营中。该环节的审计重点是审查集团负责人和各部门人员是否遵守法纪,履行各自的经济责任。事后,即期终。该环节审计重点是审查相关人员的受托责任实际履行情况,比较经营成果和经营状况,做出客观评价。
(四)集团子公司或分公司的资产负债情况和损益审计
该审计重点是对集团子公司或分公司的营运状况进行审查,评价其经营成果,尤其是对下属单位的资产负债情况和损益情况进行相关审计。审查其利润是否真实,分配是否正确、不偏颇,以维护集团公司的整体利益。当前,主要是由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派遣专人实地到子公司(或分公司)以专项审计的形式对其进行审查。审查的重点是下属公司的财务收支情况和资产耗用情况。对此,以审查报表、账务的真实性为主,辅之以实地盘点的形式,审核账实的相符性。
三、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未来发展建议
(一)对内部审计方案而言,可将具体方案分为三阶段
1、审计准备阶段
在该阶段,首先要编制恰当的审计计划,这也是该阶段的重点。具体编制应由专门负责内部审计的专业人员负责。编制完成后,报经相关人员,共同讨论其是否可行。审计计划是内部审计日后执行的起始,意义非凡。审计结束后要对审计计划进行归档备案。此外,编制好的计划报经相关人员讨论时,要对其进行初步审核。审核可由集团内部审计部门中的专门人员具体负责。特殊情况下,也可以由外部审计机关受托对其审计。在对审计计划进行审核时,主要审查审计目的和范围是否恰当,进度是否合理,审计程序是否符合实际,以及财务风险评估是否准备充分。
2、审计实施阶段
内部审计在实施过程中,主要起一个控制与监督的作用。在这两个作用中,控制作用是先决条件。内部审计部门唯有做好审计控制工作,方能确保经济业务的准确性。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作用,以应对审计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财务风险。在该阶段内,审计工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在时间预算上合理安排审计计划;依照审计计划审查财务收支并收集审计证据;发现审计疑难问题时及时咨询。
3、审计结束阶段
在该阶段,主要工作是对之前搜集的审计证据、底稿,以及审计报告初稿进行整理和编制,统一审计人员的审计意见,最终确定审计报告。其中,审计证据和底稿是整个审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其核心部分。审计人员依据其作出最终结论。与此同时,审计证据和底稿也是日后审计业务的参考依据,对质量控制与质量检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要注意对审计底稿的复查,复查内容可以集中在搜集的资料是否可靠;判断是否合理;证据是否充分;最终结论是否恰当。
(二)其他方面
1、注意防范审计风险
防范审计风险,首先要确保审计部门和相关人员具有实质独立性,从而实现审计职能,发挥审计作用。
首先,集团领导者也是集团的第一负责人,由其直接负责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内部审计直接对第一负责人报告工作。因此,内审部门要独立于其他各部门,唯有如此,方能对其监督。
其次,集团内部审计部门是集团的内设机构,从属于集团公司,却又比其他部门具有相对独立性。其并非是国家审计机关在集团公司内部设立的具有“内线”或“坐探”性质的审计机构。只有其从属于集团但又具有独立性,才能在尽可能获得集团公司全力支持的基础上从事审计工作,审计质量也才能被更好地保证。
再者,审计风险的防范,离不开良好内部运行机制和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对此,内部审计部门应对各项制度规章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并且严格执行。其中,尤其要分级复核审计底稿,减少人为误差。对审计中出现的全部问题及时发现和解决,保证审计计划的顺利进行,以实现最终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
最后,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化等现代工具进行具体的审计工作,提高审计质量。审计部门和人员对风险意识有正确且足够的认识,在审计工作中能够灵活运用审计工具规避审计风险。
2、集团公司要密切注意对下属单位的审计巡视
集团公司除了要加强对集团内的审计之外,还要密切注意对子公司或者分公司的审计巡视。对此,可以选聘社会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结合集团的内审部门,一起对下属单位进行审计巡视,目的是规范下属单位的管理,掌握其运行机制和财务状况,以推动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吕蘋蘋 性别:女(1976.10--),籍贯: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红岛镇;工作单位:山东省印刷物资有限公司,学历:本科;职称:会计师;研究方向: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及能力、集团公司内部审计、会计委派制。
【参考文献】
1.蔡春, 唐滔智.公司治理审计论[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6
2.李维安.公司治理[M].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
3.北京工商大学会计学院课题组.从公司治理结构看集团公司审计监控机制[J].审计研究, 2011( 3)
4.陈汉文, 张志毅.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J].中国注册会计师, 2011( 1)
5.李维安,程新生.公司治理审计探讨[J]..中国审计, 2012( 1)
6.汪国银, ,林钟高.公司治理框架下的内部审计研究[J].财会通讯,2010( 2)
7.朱小平, 余谦.关于股份制企业集团内部审计模式的探讨[J].审计研究, 201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