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财政预算作为一种政府和财政职能调整的基本思路应运而生。在这种导向下,强调了财政必须改革、体现政府职能和理财系统自力的深刻调整。在调整的过程中,公共预算机制的建立是财政预算框架构建的核心。本文从供给侧改革建设与财政预算体系完善的关系出发,分析了我国现行财政体系的现状,就财政框架下财务管理的改革思路进行探讨,并对不断完善我国财政预算体系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财政预算;财务管理;改革;
一、供给侧改革与财政预算
1. 财政预算的内涵
财政预算是政府凭借政权的力量获取资源、筹措收入,为社会提供满足公众需要的公共产品与服务,是政府实现资源配置的活动。财政预算的核心在于“公共性”。
2. 建设供给侧改革与完善我国财政预算体系的内在关联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政府所有的职能都是财政活动”,不论是经济建设、行政管理还是公共服务,政府的任何活动都要通过财政来实现。建设供给侧改革的提出,就是要求调整和转变政府职能,把政府的职能重心放到公共服务上来。建设供给侧改革是完善我国财政预算体系的内在要求,完善我国财政预算体系为建设供给侧改革提供物质保障。
二、当前我国财政预算体系现状分析
1994年以来的财政体制改革从加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出发,主要致力于提高“两个比重”,即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关注于财政收入体制改革。据图1,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逐年提高,但直至2006年,这一比重仍未达到20%,未达到发展中国家25%的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45%的平均水平相差甚远。据图2,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也逐年上升,但仍低于多数国家60%的水平。而财政支出体制,尤其是各级政府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相对滞后,对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功能定位、各级财政的职能分工等方面的改革不够深入,因此,当前我国财政预算体系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财政预算框架下的财务管理,又称为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它是一般会计原理在企业之外领域的应用,是用于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为社会公众和经济组织提供行政管理、社会服务等“公共产品”,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政府单位、社会团体和各类公共机构、公益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及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会计系统。但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在非盈利性组织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因此必须要对财务管理进行一定的改革,以便能够更好的适应当下社会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需要。
二、我国财务管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
(一)现行财务管理范围过窄,难以全面反映政府资金运动
目前的财务管理仅限于与预算资金收支有关的范围,并没有全面反映政府的资金运动及结果。1、对政府固定资产的核算和反映不全。目前的财务管理中,总财务管理没有核算和反映政府的固定资产。这意味着用于购置政府固定资产方面的财政资金,一旦支出以后就退出了政府和公众的视野,不利于财政资金的有效使用,不利于加强财政管理和监督。2、总财务管理不能适应政府资产多样化的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投资形式除了无偿拨款及部分有偿贷款以外,还有政府参股等多种形式。在政府参股的情况下,现行的总财务管理核算制度只能反映为当期的财政支出,不能对国有股权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无法真实地反映政府资产状况,也难以实现对国有资产所有权和收益权的管理。
(二)收付实现制财务管理基础存在局限性
随着财务管理环境的变化和市场经济对政府资金管理的需要,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财务管理在很多方面暴露出局限性。
1、无法全面准确地记录和反映政府的负债状况,不利于防范财政风险。由于收付实现制是以现金的实际支付作为确认当期收入和支出的依据,在这种记账基础下,财政支出包括以现金实际支付的部分,并不能反映那些当期虽已发生,但尚未用现金支付的政府债务,使政府的这部分债务成为“隐性债务”。在收付实现制基础上,政府的这些债务被“隐藏”了,政府的财务状况不能得到真实的反映,其产生的不良结果。一是,不自觉地夸大了政府可支配的财政资源和造成虚假平衡现象,对宏观经济决策和市场运行产生错误导向。二是,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相同会计期间政府权力和责任不相匹配,有可能出现政府代际的债务转嫁,导致各届政府间权责不清,不能客观、全面地评价和考核政府绩效。
2、不利于正确处理年终结转事项,造成会计信息不实。在收付实现制基础上进行的总财务管理核算中,存在因跨年度支出而出现结余不实的问题。在年度预算执行过程中,各级政府部门经常会遇到预算已安排,但由于各种原因当年无法支出的问题。如果按照收付实现制的要求处理,容易造成当年结余不实。类似情况在中央及其他地方财政部门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今后随着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办法的推广,类似的问题将会更加突出。
(三)会计报告信息不完整,透明度不高
从目前来看,虽然我国有着覆盖上百万预算单位和各级政府财政部门的财务管理体系和层层汇总上报的会计报表制度,但从总体上看,财务管理信息的报告和使用都是不够充分的。
1、缺少统一的政府财务报告制。目前我国没有实行政府财务报告制度,财务管理信息主要是通过政府的预算和决算形式来间接地传达给立法机关和公众的。由于政府预算的主要任务是向公众提供政府预算的收支计划和执行情况,所能传达的财务管理信息非常有限,政府的债权、债务、债务资产等财务状况不能得到全面的反映,在预算编制比较粗放的情况下,就更为有限。
2、会计报告内容不完整。反映信息过于简单。目前的财务管理报表内容不能全面反映政府的资产和负债状况。这一点尤其表现在总财务管理及其报表之中。因此在总财务管理报表中并不能反映。对此类情况,不仅立法机关和公众难以进行监督,财政部门自己也缺少准确的了解。
3、会计报表项目列示不科学,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首先,资产负债表的项目列示不科学。其次,收入支出表的项目列示不合理,难以操作。再次,预算内外资金核算方法不统一,影响会计报表信息的真实性。
二、财政预算框架下财务管理的改革思路探讨
(一)建立和支出预算管理相互适应的财政预算的管理框架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财政预算的框架逐步完善,这使得公共支出预算的范围将会以社会共同发展的需要作为界定。在实践中,一些单位不符合这显示标准,则不应该纳入到公共支出的预算范围之内,也不应该继续由财政对其进行经费的供给,对于这些单位来讲,应该逐步的退出公共预算的范畴,进入到市场,通过企业会计的方法来进行核算。对于目前不断增加的事业单位和其他的非盈利组织,则应该明确的纳入到财务管理的体系之中,这不仅仅有利于对各个组织规范化的进行管理,同时也有助于创造更加公平的环境,提升会计信息的质量。与此同时,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也应当开展必要的改革,将基建资金纳入到会计单位来开展核算。
(二)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的政府会计体系
实践过程中,政府的会计准则理论结构重要是指在一定的会计环境中,基于会计假设、会计目标和会计原则所构筑的会计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构筑完善的会计体系已经成为了社会各方的共同要求,这同时也是日后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财政预算框架下开展财务管理改革,应当强化政府的会计准则研究,尽快的制定出一套科学完善,有先后顺序,并且概念统一的政府会计准则。值得注意的是,在政府会计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依据国家发展的现实情况开展具体的体系制定工作。
(三)完善政府财务报告和相应的审计制度
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很少编制全面和完整的政府财务报告,这显然不利于新形式下政府工作的顺利开展。虽然目前每年都在召开政协和人大的会议,政府也做了相应的工作报告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但是这些报告除了预算执行报告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年度预算的收支情况之外,并没有完整的、详细的全年政府财务报告。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这有利于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开度,加强群众对于政府监督的作用,为构建廉洁、高效的政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外,还应该完善对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审计工作,审计工作的参与有利于提升财政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督促政府官员更加高效、廉洁的开展工作,最大限度的防止和杜绝政府官员的玩忽职守和贪污腐化现象。政府财务报告审计体系的完善不仅仅有利于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同时也能够使得政府各项工作的开展更加科学有效,因此审计报告毕竟要成为政府财务报告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构成部分。
(四)政府会计中应当实行权责发生制的会计记账方法
和收付实现制不同,权责发生制对于政府收支的确认,是在经济活动发生的时候,而不是在现金实际收付的时候。因此通过权责发生制来开展计量,其核算的对象是政府的所有资产,而不仅仅是现金,这主要包含了现金的流量和其他的所有信息。因此全面、深入的以权责发生制为财务管理的处理方法,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和部门领导也会对于自身的工作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使得财务管理更加科学、准确。权责发生制的应用能够给政府部门带来一种新的管理文化的改变,使得管理者在工作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政府部门机构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促进政府自身工作职能的转变。
参考文献:
[1]韩大鹏.预算法改革研究——以财政预算原则为指导[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
[2]张晋武.财政预算宗旨性特征的质疑与重新解释[J].经济学家,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