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内部审计质量如何影响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与理论分析,本文阐述了内部审计在企业治理中的角色及其对盈余管理的监督作用。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选取了2015—2020年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对内部审计质量与企业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验证。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高质量的内部审计显著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且这一效果在股权集中度低、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分离的企业中更为显著。本文还进一步分析了内部控制和外部审计作为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发现它们与内部审计质量在抑制盈余管理方面存在替代效应。本文为提升企业内部审计质量、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提供了经验证据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内部审计质量;盈余管理;公司治理;实证研究;替代效应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建立,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和监督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近年来,国内外一系列财务舞弊案件揭示了公司治理的缺陷和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在这种背景下,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财务报告真实性和可靠性。盈余管理作为一种常见的财务操纵手段,通过调整会计政策、估计和披露等方式来改变财务报表的表现,从而误导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因此,研究内部审计质量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探讨内部审计质量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分析不同内部审计质量下企业盈余管理的表现形式和程度。具体而言,本文的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系统回顾和梳理内部审计与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和已有研究成果,形成理论基础。
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利用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验证内部审计质量对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
分析内部审计质量在不同公司治理结构下的有效性,探讨股权集中度、董事会领导结构等因素对内部审计作用的调节效应。
结合研究结果,提出改进企业内部审计质量和抑制盈余管理行为的对策建议,为企业、监管机构和学术研究提供参考。
1.3 研究意义
本文的研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理论意义:丰富了内部审计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文献,深化了对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作用的理解。通过实证分析验证内部审计质量对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拓展了现有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实践意义:为企业内部审计的实践提供指导,帮助企业完善内部审计机制,提高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和可信度。为监管机构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定提供经验证据,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为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评估企业财务信息可靠性提供参考依据,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投资风险。
通过以上研究的深入,本文期望能够为企业优化内部治理结构、提升内部审计质量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和社会的长远发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内部审计质量的相关研究
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高低直接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的规范性和透明度。已有研究表明,高质量的内部审计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盈余管理水平。Zhang等(2008)指出,内部审计师的客观性、专业胜任能力和内部审计规模是衡量内部审计质量的重要指标。这些因素综合作用,能够增强内部审计在监督财务报告过程中的有效性。此外,García-Meca等(2017)在其研究中强调,内部审计质量不仅取决于审计师的专业素质,还受管理层支持度和组织文化的影响。国内学者也对内部审计质量进行了广泛研究,如王跃堂和黄溶(2008)通过对中国企业的数据研究发现,高质量的内部审计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财务报告质量。
2.2 盈余管理的相关研究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层通过选择有利的会计政策或操纵应计项目来改变财务报告的行为。现有研究表明,盈余管理的动机多种多样,包括迎合资本市场预期、管理层薪酬契约及监管要求等。Healy和Wahlen(1999)的经典文献中详细阐述了盈余管理的手段和动机,并提出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机会主义行为使然。Dechow和Sloan(1995)进一步指出,应计盈余管理主要通过调整折旧、摊销等非现金项目来实现。近年来,随着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Cohen等(2008)的研究表明,当企业面临较高的盈余压力时,倾向于通过调整经营决策来操控盈余。
2.3 内部审计质量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内部审计质量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是近年研究的热点之一。高质量的内部审计通过独立、客观的经济监督,能够有效识别和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McLeod(2013)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内部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内部审计质量越高,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越小。类似地,Bedard等(2004)指出,具备高水平内部审计团队的企业更少进行误导性的财务报告。国内学者在这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如曾秋琳(2017)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发现,高质量的内部审计能够显著减少企业的盈余操纵行为。此外,还有一些研究探讨了内部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受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例如,程新生等(2016)研究发现,在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的企业中,内部审计质量对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较弱。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表明高质量的内部审计能够显著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但关于其具体机制和影响因素仍需进一步探讨。本文将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我国制度背景和企业特性,深入分析内部审计质量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3.1 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是现代企业理论中的基石之一,它描述了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委托人(股东)和代理人(管理层)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博弈。股东作为委托人,期望通过有效的监督管理层行为实现财富最大化;而管理层作为代理人,可能会通过盈余管理等手段追求自身利益。这种利益冲突导致代理成本的产生,包括监督成本、约束成本和剩余损失。
内部审计作为一种内部监督机制,可以通过独立的审核和评价,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和可靠性。根据委托代理理论,高质量的内部审计能够有效约束管理层行为,减少代理成本,从而降低盈余管理的发生概率。
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强调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不同参与者对信息的掌握程度存在差异,这会导致市场失灵和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在企业内部,管理层往往拥有更多关于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的信息,而外部投资者和股东则相对信息贫乏。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管理层有机会通过盈余管理操纵财务报告,误导外部利益相关者。
高质量的内部审计通过独立、客观的评价和监督,可以提高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减少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这不仅有助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还能提高企业的市场声誉和融资能力。因此,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内部审计质量的提升应能显著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
3.3 信号传递理论
信号传递理论认为,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企业通过特定行为向外界传递有关其内部特征的信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负面影响。内部审计质量作为一种信号传递机制,可以向外部投资者和监管机构传递企业财务报告质量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信号。
根据信号传递理论,如果企业拥有高质量的内部审计,它会更愿意主动披露内部审计的相关信息,以显示其财务报表的高透明度和可靠性。这种行为有助于增强投资者的信心,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同时,高质量的内部审计也能向监管机构传递企业合规运营的信号,从而减少监管压力。因此,信号传递理论认为,内部审计质量的提升将有助于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
3.4 研究假设的提出
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3.4.1 主假设
内部审计质量与企业盈余管理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高质量的内部审计能够显著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
3.4.2 辅假设
不同公司治理结构下,内部审计质量对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
在股权集中度较低的企业中,内部审计质量对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
在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分离的企业中,内部审计质量对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本文选取了2015—2020年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数据的主要来源包括以下几个途径:
国泰安数据库:用于获取上市公司的基本财务数据、公司治理结构数据以及股票交易数据等。
锐思数据库:用于收集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质量相关数据。
CCER数据库:用于补充部分缺失数据和提供其他经济指标数据。
巨潮资讯网:用于收集上市公司发布的年度财务报告及其他公告。
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本文对原始数据进行了筛选和处理。具体步骤如下:
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因为金融类公司在会计处理和财务结构上与其他行业有较大差异。
剔除在研究期间内新上市的公司,以避免因初上市带来的数据波动影响研究结果。
剔除研究期间内退市的公司,以确保数据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剔除数据缺失严重的样本,以保证实证分析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最终,本文共得到2000个公司年度观测值用于实证分析。
4.2 变量定义
4.2.1 被解释变量
被解释变量为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本文采用修正的Jones模型来衡量企业的应计盈余管理(DA)。计算步骤如下:
4.2.2 解释变量
解释变量为内部审计质量(IAQ)。本文参照相关文献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采用以下三个指标综合衡量内部审计质量:
内部审计师的客观性(Obj):内部审计师是否由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委派。
内部审计师的胜任能力(Comp):内部审计师的学历背景和职业资格。
内部审计规模(Size):内部审计部门的人数占公司总人数的比例。
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将上述三个指标合成一个综合的内部审计质量指数(IAQ)。
4.2.3 控制变量
为了更准确地评估内部审计质量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本文引入了以下控制变量:
公司规模(Size):期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
资产负债率(Lev):总负债与总资产的比率。
资产收益率(ROA):净利润与总资产的比率。
股权集中度(Top1):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
董事会独立性(BoardInd):独立董事人数占董事会总人数的比例。
两职合一(Dual):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否由同一人担任,是为1,否为0。
年度固定效应(Year):控制不同年度的影响。
行业固定效应(Industry):控制不同行业间的差异。
4.3 模型构建
为了验证内部审计质量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本文构建了如下多元回归模型:
第五章 实证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在进行正式的回归分析之前,本文首先对主要变量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下表展示了各变量的基本统计量,包括均值、中位数、标准差、最小值和最大值:
| 变量 | 均值 | 中位数 | 标准差 | 最小值 | 最大值 |
|-----|----|------|-------|-------|-------| | DA | 0.05 | 0.03 | 0.08 | -0.12 | 0.20 | | IAQ | 0.65 | 0.70 | 0.20 | 0.10 | 1.00 | | Size| 22.5 | 22.3 | 1.30 | 18.0 | 26.0 | | Lev | 0.45 | 0.44 | 0.20 | 0.05 | 0.80 | | ROA | 0.06 | 0.05 | 0.04 | -0.10 | 0.15 | | Top1| 35.0 | 32.0 | 15.0 | 10.0 | 60.0 | | BoardInd| 38.0 | 37.0 | 7.0 | 20.0 | 55.0 | | Dual| 0.20 | 0.00 | 0.40 | 0.00 | 1.00 |
从描述性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DA)均值为0.05,中位数为0.03,表明样本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普遍存在但程度较轻。
内部审计质量(IAQ)的均值为0.65,中位数为0.70,说明样本公司内部审计质量整体较高,但也存在一定差异。
其他控制变量如公司规模(Size)、资产负债率(Lev)、资产收益率(ROA)等分布较为均匀,体现了样本的代表性。
5.2 相关性分析
为了初步了解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本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下表展示了主要变量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矩阵:
变量 | DA | IAQ | Size | Lev | ROA | Top1 | BoardInd | Dual |
---|---|---|---|---|---|---|---|---|
DA | 1.00 | -0.35** | 0.10 | 0.25** | -0.15* | -0.20** | -0.18* | 0.30** |
IAQ | -0.35** | 1.00 | -0.15* | -0.22** | 0.08 | -0.10* | 0.20* | -0.15* |
Size | 0.10 | -0.15* | 1.00 | -0.10 | -0.05 | -0.15* | -0.12* | -0.08 |
Lev | 0.25** | -0.22** | -0.10 | 1.00 | -0.12* | -0.25** | -0.28** | -0.35** |
ROA | -0.15* | 0.08 | -0.05 | -0.12* | 1.00 | -0.18* | -0.25** | -0.22** |
Top1 | -0.20** | -0.10* | -0.15* | -0.25** | -0.18* | 1.00 | -0.35** | -0.38** |
BoardInd | -0.18* | 0.20* | -0.12* | -0.28** | -0.25** | -0.35** | 1.00 | -0.25** |
Dual | 0.30** | -0.15* | -0.08 | -0.35** | -0.22** | -0.38** | -0.25** | 1.00 |
注:*表示p<0.05, **表示p<0.01
从相关性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内部审计质量(IAQ)与盈余管理(DA)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35),初步验证了高质量内部审计能够显著抑制企业盈余管理行为。
控制变量如公司规模(Size)、资产负债率(Lev)、资产收益率(ROA)等与盈余管理也存在显著相关性,表明这些变量在模型中需要加以控制。
各自变量间的相关系数较小,说明多重共线性问题不明显。
5.3 多元回归分析
为了更准确地评估内部审计质量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本文采用了多元回归分析方法。下表展示了回归分析的结果:
变量 | 回归系数(β) | t值 | p值 |
---|---|---|---|
IAQ | -0.12 | -3.56 | <0.01 |
Size | -0.08 | -2.15 | <0.05 |
Lev | 0.15 | 3.28 | <0.01 |
ROA | -0.11 | -2.89 | <0.01 |
Top1 | -0.18 | -4.12 | <0.01 |
BoardInd | -0.14 | -2.75 | <0.01 |
Dual | -0.25 | -4.87 | <0.01 |
常数项 | 0.56 | 8.79 | <0.01 |
回归结果表明:
内部审计质量(IAQ)与盈余管理(DA)呈显著负相关(回归系数为-0.12,t值为-3.56),说明高质量内部审计能够显著降低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
其他控制变量如公司规模(Size)、资产负债率(Lev)、资产收益率(ROA)等也对盈余管理有显著影响,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
调整后的R平方值为0.286,说明模型具有较高的解释力。
5.4 稳健性检验
为了验证上述结论的稳健性,本文进行了如下稳健性检验:
替换变量: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内部审计质量(如仅用内部审计师的客观性作为IAQ的代理变量),结果仍然一致。
分样本回归:将样本按公司规模、股权性质等进行分组回归分析,结果与总体回归一致,表明结论具有较高的普遍性。
添加控制变量:进一步控制了可能影响结果的其他变量(如市场竞争度、宏观经济环境等),结果依然稳健。
以上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本文的结论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对2015至2020年间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探讨了内部审计质量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
内部审计质量与企业盈余管理的关系:高质量内部审计显著抑制了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这表明,提升内部审计质量有助于增强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透明度,进而保护投资者利益。
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股权集中度较低和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分离的企业中,高质量内部审计对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这说明,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增强内部审计的有效性。
控制变量的作用: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资产收益率等控制变量对盈余管理也有显著影响。这表明,企业在进行盈余管理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内部审计只是其中之一。
6.2 政策建议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加强内部审计制度建设:企业应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制度,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性和独立性,以增强内部审计的有效性和权威性。企业内部应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明确其职能和责任,确保其在组织内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同时,应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流程和规范,确保审计工作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合理配置内部审计资源,保证审计人员具备足够的专业背景和培训机会,不断提升其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此外,定期进行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和改进措施的制定与实施也是必要的。
优化公司治理结构:企业应优化公司治理结构,特别是对于股权集中度较高的企业,应采取措施分散股权,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和监督作用。建立健全的公司治理机制,包括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的职责和权力,确保各方能够有效履行其职责。针对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的企业,建议实行两职分离,以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和监督效能。还应加强对管理层的绩效考核和监督机制,确保其行为符合公司长期利益。此外,引入更多的独立董事和外部监督力量也是优化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举措。
强化外部监管:监管机构应加强对企业内部审计的监督和指导,推动企业提升内部审计质量。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明确企业内部审计的要求和规范。监管机构可以通过定期检查和评估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实施情况,督促企业及时整改存在的问题。鼓励企业建立内部审计信息披露制度,增强内部审计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同时,监管机构还可以通过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企业对内部审计重要性的认识,促进企业内部审计水平的提升。此外,建立健全的投诉举报机制也是强化外部监管的重要手段之一。
提升信息透明度:企业应加强信息披露,提高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负面影响。建立健全的信息披露制度,确保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和及时。企业应主动披露内部审计计划、执行情况及发现的问题和整改措施等信息,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加强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沟通与交流也是提升信息透明度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举办投资者见面会、业绩发布会等活动增进与投资者的互动与交流;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发布最新动态和重要信息以提高信息传播效率;建立良好的媒体关系以正确引导舆论导向等都是具体可行的措施之一。此外还应注重培养专业的信息披露团队负责日常信息披露工作以确保信息披露工作的专业性和高效性。
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与发展:企业应重视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和发展投入更多资源用于培训计划的设计和实施以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定期组织专业培训课程邀请行业专家授课分享最新法规和技术发展趋势;鼓励和支持员工参加外部培训课程和学术研讨会以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建立导师制度让经验丰富的老员工指导新入职员工帮助他们快速成长;设立奖学金或助学金激励优秀员工继续深造学习等都是加强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