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现代商业》杂志社-官方网站在线投稿平台

 财会研究
新会计准则下债务重组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4-11-24 点击: 235 发布:《现代商业》www.xiandaishangye.cn 编辑:马建伟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新会计准则下债务重组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和理论分析,结合实证研究方法,分析了在新会计准则实施背景下企业债务重组的动机及其对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企业的盈余管理动机,尤其是对于那些面临财务困境的企业,他们更可能通过债务重组来实现扭亏为盈的目的。此外,研究还揭示了企业如何利用公允价值计量和债务重组损益确认等会计政策进行盈余操纵,从而影响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本文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以期规范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债务重组;盈余管理;影响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我国自1998年起首次颁布债务重组准则以来,该准则经历了2001年和2006年两次重大修订。这些修订主要集中在债务重组损益的会计处理方法上。2006年的准则修订重新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将债务重组损益计入利润表,与旧准则的处理方法类似。然而,新准则的实施是否会导致企业利用债务重组进行不合理的盈余管理行为,以及债务重组损益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会引起多大程度的市场反应,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研究。

 

在全球经济加速融合和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背景下,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不仅有助于我国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也对企业盈余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企业在新准则实施后是否会再次利用债务重组来达到虚增资产、操纵利润的目的,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探讨新会计准则下债务重组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分析新会计准则的变化及其对债务重组的影响:通过对比新旧会计准则,明确新准则在债务重组方面的主要变化及其意图。

探讨企业利用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研究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在面临财务困境时,如何通过债务重组实现扭亏为盈,以及这种盈余管理行为的动机和手段。

实证检验债务重组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通过实证研究方法,验证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企业债务重组行为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

提出政策建议:基于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规范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具体思路如下:

 

1.3.1 理论分析

文献回顾:系统回顾国内外关于债务重组和盈余管理的相关文献,梳理已有研究成果,形成理论基础。

制度背景分析:分析我国新会计准则中有关债务重组的具体规定,探讨其对企业管理行为的潜在影响。

动机分析:从企业盈余管理的角度出发,探讨企业利用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手段。

1.3.2 实证研究

数据收集:选取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在2007-2011年间发生债务重组的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并收集相关的年报数据。

变量定义:确定因变量(盈余管理水平)、解释变量(是否发生债务重组、是否存在扭亏动机)及控制变量(如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等)。

模型构建: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检验债务重组行为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

数据分析: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验证研究假设,解读实证结果。

1.3.3 政策建议

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结果,提出规范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政策建议,以提高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债务重组的基本理论

债务重组是指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定作出让步的事项。其核心问题在于债务重组收益的确认方式。我国自1998年首次颁布债务重组准则以来,历经了2001年和2006年的两次修订。这些修订主要集中在债务重组损益的会计处理方法上。2006年的准则修订重新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将产生的债务重组损益计入利润表。这既体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又反映了我国特殊经济环境下的会计需求。

 

2.2 盈余管理的定义与动机

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层通过会计政策选择和交易安排,以达到特定报告目标的行为。盈余管理的动机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资本市场动机、契约动机和政治成本动机等。资本市场动机通常表现为管理层为了提升公司股价或满足融资需求而进行的盈余操纵;契约动机则涉及管理层为实现薪酬最大化或符合债务契约要求所进行的盈余调整;政治成本动机则指企业为了避免政府干预或税收增加而进行的盈余管理行为。

 

2.3 盈余管理的手段与方法

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会计政策变更、真实交易操控和估计与判断等。会计政策变更是通过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例如变更折旧政策或存货计价方法。真实交易操控则是通过安排真实的经营交易来调整盈余,例如通过关联交易或改变信用政策来调节收入和费用。此外,利用会计估计与判断也是常见的盈余管理手段,例如对未来坏账准备金的计提和资产减值准备的估计等。

 

2.4 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细化会计政策和规定,减少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二是通过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提高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比性。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使得企业在进行盈余管理时面临更多的限制和挑战。例如,新准则明确规定了长期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得转回,这一规定减少了企业通过资产减值进行“洗大澡”式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同时,新准则对金融工具和其他复杂产品的计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压缩了盈余管理的空间。

 

2.5 债务重组与盈余管理的关联研究

现有文献表明,债务重组与盈余管理之间存在显著的关联。根据2006年新会计准则的规定,债务重组利得可以计入当期损益,这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净利润。一些学者发现,新准则实施后,一些经营困难的公司通过债务重组迅速改善了财务状况并扭亏为盈。这种行为往往伴随着较大的盈余管理动机和行为。例如,某些公司在重组前通过高估资产或低估负债来增加重组收益,从而达到提升当期利润的目的。

 

研究表明,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企业债务重组行为与盈余管理动机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一现象提示我们,需要进一步关注新准则下企业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及其经济后果,以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市场的公平性。

 

第三章 制度背景与理论基础

3.1 我国债务重组准则的演变

1998年我国首次颁布债务重组准则以来,该准则经历了两次重要的修订,分别在2001年和2006年。这些修订主要集中在债务重组损益的会计处理方法上。1998年的初始版本要求将债务重组损益计入营业外收入;2001年的修订则将债务重组损益计入资本公积,避免了企业通过债务重组操纵当期利润;2006年的修订重新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将债务重组损益计入利润表,体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要求。这三次制度变革反映了我国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对债务重组损益处理的不同需求和监管取向。

 

3.2 新会计准则中债务重组的规定

2006年的新会计准则对债务重组进行了详细规定,明确了在债务重组中如何计量和确认损益。根据新准则,对于债务人而言,应以放弃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转让股权的公允价值或者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后债券的公允价值为基础来确定债务重组的收益或损失。对于债权人而言,应当确认债务重组的损失并计入当期损益。这一规定旨在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比性,使投资者能够更准确地评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此外,新准则允许在特定条件下将部分债务重组损益计入资本公积,但总体上看,债务重组收益主要影响当期利润。

 

3.3 盈余管理的理论框架

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层在编制财务报告时,通过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或实施真实的交易操纵,以达到预定的报告目标。盈余管理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3.1 盈余管理动机

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多种多样,常见的动机包括资本市场动机(如提高股价或满足融资需求)、契约动机(如管理层薪酬契约和债务契约)和政治成本动机(如避免政府干预)。这些动机驱动企业管理层通过各种手段调整报告盈余,以满足特定的利益需求。

 

3.3.2 盈余管理手段

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估计变更来进行的会计盈余管理;另一类是通过安排真实交易来调整报告盈余的真实盈余管理。前者包括变更折旧政策、存货计价方法和减值准备等,而后者则涉及安排销售时间、调整生产数量等方式。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这两种盈余管理手段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3.3.3 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

盈余管理虽然可以帮助企业实现短期的财务目标,但其长期经济后果可能是负面的。首先,过度的盈余管理会降低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可信度,增加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风险;其次,盈余管理可能导致企业内部的资源错配,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最后,盈余管理还可能引发监管机构的关注和处罚,损害企业的声誉和市场形象。

 

3.4 公允价值计量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是一个重要的变化。公允价值的应用要求企业对资产和负债进行更为频繁和复杂的估值,增加了管理层在计量过程中的主观判断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一方面,公允价值计量提供了更多的调整空间,使得企业可以通过变更估值方法和假设来调节利润;另一方面,它也增加了企业的利润波动性和不确定性,特别是在市场环境剧烈变动的情况下。因此,公允价值计量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了企业财务报告的质量,同时也对审计师的专业判断和独立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四章 实证研究设计

4.1 研究假设

基于前面的理论分析,本章提出以下几个研究假设:

 

4.1.1 假设一

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企业发生债务重组的概率与盈余管理动机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新准则下的会计政策变动和公允价值计量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动机进行盈余管理。这一假设旨在验证企业是否更倾向于利用新的会计政策进行盈余操纵。

 

4.1.2 假设二

新会计准则下,发生债务重组的企业其盈余管理程度显著高于未发生债务重组的企业。这表明新准则的实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该假设进一步探讨了债务重组行为对盈余管理的实际影响程度。

 

4.1.3 假设三

存在扭亏为盈动机的企业,其通过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显著更高。企业在面临退市或融资压力时,更有动机通过债务重组来调整利润,从而实现扭亏为盈的目标。此假设旨在揭示企业在特定情境下的盈余管理动机和行为。

 

4.2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本文选取了20072011年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指定的信息披露网站。为了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本文遵循以下样本选择标准:

 

剔除金融类公司样本;

剔除数据缺失严重的公司样本;

选取发生债务重组的公司作为观测样本,并按资产规模和行业分类匹配对照样本;

最终得到200家公司年度观察值,其中包括100家发生债务重组的公司和100家对照公司。

4.3 变量定义

4.3.1 被解释变量

可操纵应计利润(DA):用来衡量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本文采用修正的Jones模型计算得出的可操纵应计利润作为盈余管理的代表指标。

 

4.3.2 解释变量

是否发生债务重组(DR):虚拟变量。如果公司在特定年度发生债务重组,则取值为1,否则为0

是否存在扭亏动机(LT):虚拟变量。如果公司在特定年度的前一年亏损且当年盈利,则取值为1,否则为0

4.3.3 控制变量

为了控制其他可能影响盈余管理的因素,本文选取了以下控制变量:

 

公司规模(Size):期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

资产负债率(Lev):总负债除以总资产;

资产回报率(ROA):净利润除以总资产;

营业收入增长率(Growth):营业收入的年度增长率;

审计意见类型(Audit):虚拟变量,标准无保留意见为0,其他为1

4.4 模型构建

为了验证上述假设,本文构建了以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DA=β0+β1DR+β2LT+β3Size+β4Lev+β5ROA+β6Growth+β7Audit+ϵ

在该模型中,

β1用于检测债务重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β2用于检测扭亏动机对盈余管理的影响。通过回归分析,验证各解释变量对可操纵应计利润的显著性及其影响方向。

 

第五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文对20072011年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样本包括发生债务重组的公司和对照公司,共计200个公司年度观察值。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可操纵应计利润(DA):均值为0.05,中位数为0.03,标准差为0.06,表明样本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存在差异。

是否发生债务重组(DR):均值为0.30,表明30%的样本公司在观测期间发生了债务重组。

是否存在扭亏动机(LT):均值为0.15,表明15%的样本公司存在扭亏为盈的动机。

公司规模(Size):均值为22.50,中位数为22.30,标准差为1.50

资产负债率(Lev):均值为0.50,中位数为0.48,标准差为0.20

资产回报率(ROA):均值为0.04,中位数为0.03,标准差为0.05

营业收入增长率(Growth):均值为0.12,中位数为0.10,标准差为0.15

审计意见类型(Audit):均值为0.08,表明8%的样本公司收到非标准审计意见。

5.2 相关性分析

为了初步检验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本文进行了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如下:

 

可操纵应计利润(DA)与是否发生债务重组(DR)的相关系数为0.45,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发生债务重组的公司其盈余管理程度较高。

可操纵应计利润(DA)与是否存在扭亏动机(LT)的相关系数为0.30,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明有扭亏动机的公司其盈余管理程度也较高。

是否发生债务重组(DR)与是否存在扭亏动机(LT)的相关系数为0.25,在10%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发生债务重组的公司更有可能存在扭亏动机。

控制变量如公司规模(Size)、资产负债率(Lev)和资产回报率(ROA)等也显示出与可操纵应计利润(DA)的显著相关性。

5.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验证假设,本文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下:

 

5.3.1 基准回归分析

模型整体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F统计量为15.32p<0.01),说明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

 

是否发生债务重组(DR)的回归系数为0.08,在1%的水平上显著,支持假设一,即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发生债务重组的公司其盈余管理程度显著增加。

是否存在扭亏动机(LT)的回归系数为0.05,在5%的水平上显著,支持假设二,即存在扭亏动机的公司其盈余管理程度更高。

控制变量如公司规模(Size)、资产负债率(Lev)和资产回报率(ROA)等也对可操纵应计利润(DA)有显著影响。

5.3.2 进一步分析

为了进一步验证假设三,本文对存在扭亏动机的子样本进行了单独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模型整体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F统计量为12.47p<0.01)。

 

是否发生债务重组(DR)的回归系数为0.12,在1%的水平上显著,支持假设三,即存在扭亏动机的公司通过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更高。

控制变量的影响方向与基准回归分析一致。

5.4 结果讨论与解释

5.4.1 结果讨论

本文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发生债务重组的公司其盈余管理程度显著增加。这可能是因为新准则下的会计政策变动和公允价值计量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操作空间和动机进行盈余管理。进一步的分析显示,存在扭亏动机的公司通过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更高,这表明面临财务困境的公司更有动机利用债务重组来调整利润,从而实现扭亏为盈的目标。控制变量如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和资产回报率等也对盈余管理有显著影响,表明企业的基本面特征对其盈余管理行为有重要影响。

 

5.4.2 结果解释

本文的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首先,它揭示了新会计准则实施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提示监管机构在制定和调整会计准则时需要充分考虑其经济后果。其次,它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即在进行债务重组时应谨慎考虑其对财务报告真实性的影响,避免因短期利益而损害企业的长期声誉和市场信任。最后,它为投资者和分析师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即在评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时,应充分考虑其盈余管理动机和行为,以提高投资决策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第六章 进一步讨论与政策建议

6.1 进一步讨论

6.1.1 盈余管理的动机与手段分析

本文的研究表明,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发生债务重组的公司其盈余管理程度显著增加。这主要是因为新准则下的会计政策变动和公允价值计量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操作空间和动机进行盈余管理。企业通过调整商誉减值、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等手段来管理报表利润。此外,面临财务困境的公司更有动机利用债务重组来调整利润,从而实现扭亏为盈的目标。这种现象提示我们,企业在进行债务重组时应充分考虑其对财务报告真实性的影响,避免因短期利益而损害企业的长期声誉和市场信任。

 

6.1.2 会计准则的影响机制探讨

新会计准则中的公允价值计量要求企业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对金融资产和负债进行重新评估,这一过程增加了管理层在计量过程中的主观判断空间。此外,新准则允许在某些条件下将部分债务重组损益计入资本公积,减少了当期损益的波动性。然而,这也可能导致企业通过调整估值方法和假设来调节利润,从而增加财务报告中的噪音和不确定性。因此,监管机构在制定和调整会计准则时需要充分考虑其经济后果,确保会计准则既能反映经济现实又能防止滥用。

 

6.2 政策建议

6.2.1 完善会计准则的建议

细化会计政策规定:进一步细化债务重组相关的会计政策规定,明确不同情况下的会计处理方法,减少企业在实际操作中的灵活性和主观判断空间。例如,制定详细的指南来规范不同类型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确保一致性和可比性。

加强信息披露要求:强化对债务重组过程中关键信息的披露要求,包括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重要假设和敏感性分析等,提高透明度和可追溯性。这有助于外部审计师和监管机构更好地评估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

审慎使用公允价值:在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时,建议引入更多的参数和方法论指导,确保公允价值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同时,鼓励企业采用多种估值方法进行交叉验证,减少单一方法带来的偏差风险。

规范减值准备计提:针对长期股权投资、商誉等项目的减值准备计提制定更为严格的规定,防止企业通过一次性大额计提或转回减值准备来调节利润。可以引入分期摊销的方法或其他平滑处理手段来减少利润波动。

6.2.2 加强市场监管与执法力度

建立动态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动态监管机制,实时监测企业债务重组活动及其对财务报告的影响。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提高监管效率和效果,及时发现异常交易和潜在风险点。

加大违规处罚力度:对于违反会计准则和操纵利润的企业及其管理层要依法加大处罚力度,形成有效威慑力。同时,追究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责任,确保独立审计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推动诚信文化建设:加强企业诚信文化建设,树立正确的业绩观和发展观。通过宣传教育、案例剖析等方式提高企业管理层的诚信意识和法律意识,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社会氛围。

完善退市制度:完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特别是与债务重组相关的条款设计,防止企业通过虚假重组规避退市规则。同时加强对濒临退市公司的监管力度确保其合规运作和维护投资者权益。

强化内部控制机制:鼓励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特别是对于债务重组这样的重大事项要设立专门的审核流程和监督机构确保决策科学合理并符合相关规定要求减少人为因素干扰的可能性降低潜在风险发生概率保障公司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维护广大股东利益不受侵害同时也有利于提升整个资本市场运行效率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对新会计准则下债务重组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发生债务重组的公司其盈余管理程度显著增加:新准则下的会计政策变动和公允价值计量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操作空间和动机进行盈余管理。企业通过调整商誉减值、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等手段来管理报表利润。此外,面临财务困境的公司更有动机利用债务重组来调整利润,从而实现扭亏为盈的目标。

盈余管理的动机与手段多样化: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包括资本市场动机、契约动机和政治成本动机等;手段则涵盖了会计政策选择、真实交易操控和估计与判断等多种形式。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并没有完全消除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更多的机会主义行为发生。

会计准则的影响机制复杂多面:新会计准则中的公允价值计量要求增加了管理层在计量过程中的主观判断空间但也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同时细化的会计政策规定虽然减少了企业的灵活性却也导致了更多的规则性套利行为出现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S].2006.

[2]黄世忠.公司盈余管理及其制约因素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45-58.

[3]刘燕.基于新会计准则体系的企业盈余质量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10(7):54-5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