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现代商业》杂志社-官方网站在线投稿平台

 产业研究
全球电子计算机产业价值链动力机制与产业升级
发布时间:2024-10-29 点击: 100 发布:《现代商业》杂志社

摘要:本文研究了全球电子计算机产业的价值链动力机制以及产业升级的策略和路径。通过分析全球电子计算机产业价值链的驱动力,包括生产者驱动、购买者驱动和混合型驱动,揭示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价值链中的位置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市场拓展和政策支持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因素。通过对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产业升级路径进行比较分析,本文提出了包括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国际合作和优化政策环境等策略,旨在为电子计算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全球电子计算机产业;价值链动力机制;产业升级;技术创新;政策支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球化的深入推进,电子计算机产业已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作为高科技产业的核心部分,电子计算机产业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特点。全球电子计算机产业价值链是一个高度复杂且不断演化的系统,涉及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等多个环节。这些环节通常分散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形成了独特的全球生产网络。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纷纷通过参与全球价值链实现产业升级,以提升自身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然而,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如何有效推动产业升级成为各国关注的重要课题。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全球电子计算机产业价值链的动力机制和产业升级路径,揭示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价值链中的位置及其动态变化规律。具体而言,本文将分析生产者驱动、购买者驱动和混合型驱动三种主要模式,探讨其在电子计算机产业中的应用和影响。此外,本文还将研究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市场拓展和政策支持等因素对产业升级的作用机制,提出促进产业升级的具体策略。通过这些研究,本文期望为政府制定科技产业政策和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推动我国在全球电子计算机产业中实现更高的价值链地位。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本文采用文献综述、实证分析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如下:

 

文献综述:系统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梳理全球电子计算机产业价值链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进展,形成全面的理论基础。

实证分析:利用统计数据和经济模型,分析全球电子计算机产业价值链的驱动力和影响因素,揭示不同环节的增值情况及其分布特点。

案例研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和企业,深入分析其在电子计算机产业中的升级路径和成功经验,提炼出一般性的规律和策略建议。

技术路线图如下:

 

确定研究方向和问题

收集文献资料和统计数据

进行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

设计实证模型,进行数据分析

选取典型案例,进行深入访谈和实地调研

总结分析结果,提出策略建议

1.4 论文结构安排

本文共分为七章:

 

第一章为绪论,介绍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以及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回顾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相关研究进展,特别是涉及电子计算机产业的相关成果。

 

第三章为全球电子计算机产业价值链概述,分析价值链的主要环节和特征,探讨各环节的增值情况及其分布特点。

 

第四章为价值链动力机制分析,重点研究生产者驱动、购买者驱动和混合型驱动三种模式在电子计算机产业中的应用和影响。

 

第五章为产业升级路径与策略,探讨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市场拓展和政策支持等因素对产业升级的作用机制,提出具体的策略建议。

 

第六章为案例分析,通过典型国家和地区的实例,验证理论研究的结论,并提炼出可操作的经验和方法。

 

第七章为结论与展望,总结全文研究内容,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全球价值链理论概述

全球价值链理论(Global Value Chain Theory)最早由波特于1985年提出,主要用于描述企业如何在国际化竞争中通过分散生产和供应链管理来获取竞争优势。该理论框架强调,生产过程被片段化和地理分散,企业通过优化各个环节的活动来实现成本最小化和效益最大化。这一理论不仅适用于企业内部的生产活动,也适用于国家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

 

全球价值链由多个环节组成,包括概念和设计、研发、生产制造、营销分销及售后服务等。每个环节都具有特定的价值增值属性。企业和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往往反映了其技术和市场控制能力。例如,掌握核心技术和品牌的企业通常占据价值链的高端,而从事简单装配和生产的企业则处于低端。

 

Gereffi等人进一步发展了全球商品链理论,提出了全球生产网络和全球生产链的概念,强调不同价值环节在全球经济中的配置及其空间转移相对性。这为理解全球产业动态提供了更为综合的视角。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定义全球价值链为在全球范围内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全过程的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集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生产及分销,直至终端消费和回收处理的完整过程。

 

2.2 电子计算机产业价值链研究综述

电子计算机产业是全球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其价值链涵盖了设计、研发、制造、组装和市场营销等核心环节。现有研究表明,电子计算机产业的附加值主要集中在上游的研发设计和下游的品牌服务两端,而中游的组装制造环节附加值较低。这种分布形成了著名的“微笑曲线”。

 

在电子计算机产业的价值链研究中,学者们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向:第一,价值链治理模式,即如何通过协调和控制价值链上的活动来实现价值最大化。第二,价值链升级路径,特别是从制造向设计和品牌的跨越。第三,全球布局与区域集聚现象,探讨不同地区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角色和优势。第四,政策支持和环境因素对产业链的影响。

 

2.3 产业升级理论与实践

产业升级是企业或国家通过创新和能力提升,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攀升的过程。Porter提出的产业升级包括四个层次: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后来,Humphrey和Schmitz进一步扩展了这一理论,提出了从原始设备制造商(OEM),到原始设计制造商(ODM),再到原始品牌制造商(OBM)的升级路径。

 

在实际操作中,产业升级往往伴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和市场控制的增强。例如,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通过大规模投资研发和技术引进,实现了从制造向设计和品牌的跨越。中国则通过实施“科技强国”战略,鼓励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2.4 研究差距与贡献

尽管已有不少关于全球价值链和产业升级的研究,但对电子计算机产业这一特定领域的系统性分析仍然较少。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宏观层面的价值链分布和升级路径,缺乏对企业实际运营和市场环境的具体分析。此外,对于政策支持在产业升级中的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探讨。

 

本文旨在填补上述研究空白,通过实证分析和案例研究,系统探讨全球电子计算机产业价值链的动力机制和产业升级路径。本文将详细分析生产者驱动、购买者驱动和混合型驱动模式在该产业中的应用,揭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这不仅丰富了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应用研究,还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升级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借鉴。

 

第三章 全球电子计算机产业价值链概述

3.1 价值链主要环节分析

3.1.1 研发与设计

研发与设计处于电子计算机产业价值链的顶端,是整个产业链中技术含量最高、附加值最大的环节。此环节涵盖基础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原型设计和功能优化等过程。领先的科技公司如苹果、谷歌和微软在这一阶段投入巨大,以确保其产品在市场中具备技术领先优势。研发与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价值。

 

3.1.2 原材料供应

原材料供应是电子计算机产业链的基础环节,涉及硅晶圆、电子元器件、金属外壳和化学材料等的采购与供应。关键原材料的稳定供应和成本控制对后续生产环节至关重要。全球主要的半导体材料供应商包括英特尔、三星和台积电。这些公司拥有先进的材料加工技术和强大的供应链管理能力,确保了高质量原材料的持续供给。

 

3.1.3 生产制造

生产制造环节包括零部件制造和最终产品的组装。这一环节需要大规模的资本投入和高效的生产能力。中国大陆和东南亚地区因其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丰富的制造经验,成为全球重要的生产制造基地。鸿海精密工业有限公司是这一领域的代表企业,负责包括苹果产品在内的多种知名品牌电子设备的组装工作。

 

3.1.4 市场营销与服务

市场营销与服务是实现产品价值的重要环节,包括市场推广、品牌建设、渠道分销和售后服务等。成功的市场营销策略可以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从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此环节的重要性在全球化背景下愈发凸显,企业需要根据不同市场的需求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并提供本地化的服务支持。

 

3.2 价值链的空间分布特征

3.2.1 全球生产网络

全球生产网络是指跨国公司为了最大化效率和降低成本,将生产环节分散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现象。在电子计算机产业中,研发与设计主要集中在科技发达的国家,如美国和德国;原材料供应则依赖于日本、韩国等国家的高技术材料生产;生产制造大量转移到中国大陆、越南等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而市场营销与服务则遍布全球,特别是在消费市场巨大的国家和地区进行重点布局。

 

3.2.2 区域集聚现象

区域集聚现象指某一产业在某些特定地区高度集中的趋势。硅谷是全球最著名的科技产业集群区,汇聚了众多顶尖的科技公司和研究机构,形成了强大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协同效应。此外,中国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也表现出显著的区域集聚特征,这些地区不仅有完善的生产基础设施,还拥有大量的配套企业和专业人才。

 

3.2.3 分布的动态变化

全球电子计算机产业价值链的空间分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技术进步、市场需求和政策调整动态变化。例如,近年来由于贸易摩擦和疫情的影响,一些企业开始将生产线从中国大陆转移到印度和东南亚其他国家。此外,新材料技术的发展和新市场的崛起也促使企业重新评估其全球布局策略,以期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竞争优势。

 

第四章 价值链动力机制分析

4.1 生产者驱动模式

生产者驱动模式指的是在价值链中由生产者主导的创新和价值创造过程。在这种模式下,生产者通过控制核心技术、关键原材料或品牌来推动整个价值链的运作。典型的例子有英特尔在半导体芯片领域的领导者角色以及苹果公司在其产品生态系统中的主导地位。

 

4.1.1 核心技术掌控

核心技术掌控是生产者驱动模式的关键要素之一。掌握核心技术的生产者能够在整个价值链中保持竞争优势。例如,台积电在半导体制造工艺上的领先地位使其能够主导芯片代工市场,并影响到下游电子产品的性能和发布时间表。此外,专利技术和技术标准也是生产者掌控核心价值的重要手段。高通公司在移动通信芯片领域拥有大量专利,并通过技术标准的制定权进一步巩固其市场地位。

 

4.1.2 品牌与市场控制

品牌与市场控制在生产者驱动模式中同样至关重要。强大的品牌影响力不仅能够带来市场份额的提升,还能提高产品的溢价能力。例如,苹果公司凭借其强大的品牌效应和忠实的用户群体,即便其产品价格较高也能维持稳定的市场需求。同时,通过精准的市场定位和巧妙的营销策略,生产者可以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力。三星公司通过赞助奥运会等大型国际赛事,提高了其品牌的全球知名度和美誉度。

 

4.2 购买者驱动模式

购买者驱动模式是指由购买者需求主导的价值链动力机制。在这种模式下,购买者通过订单、标准设定和价格谈判等方式引导生产者的生产和销售活动。购买者驱动模式在零售和消费品行业较为常见,但在电子计算机产业的某些细分领域也存在显著影响。

 

4.2.1 大型购买者的影响力

大型购买者如沃尔玛、亚马逊等零售巨头拥有强大的市场影响力,能够通过大规模采购来压低生产成本并影响产品规格。这些购买者通常会制定详细的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从而引导生产者进行相应的设计和制造调整。例如,沃尔玛通过其庞大的销售渠道和严格的供应链管理体系,能够对其供应商施加显著影响,推动他们在环保和生产效率方面进行改进。

 

4.2.2 订单与标准设定

购买者通过订单分配和标准设定直接影响生产者的行为和市场表现。大型购买者通常会对产品质量、交货时间和社会责任等方面提出严格要求,以此筛选符合标准的供应商。例如,戴尔公司通过其直销模式直接与消费者互动,获取最新的市场需求信息,并将这些需求反馈给供应商以便调整生产计划和产品设计。此外,购买者还会推动行业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从而提升整个供应链的规范性和一致性。

 

4.3 混合型驱动模式

混合型驱动模式结合了生产者和购买者两种驱动机制的优点,在电子计算机产业中逐渐显现其重要性。该模式既注重核心技术掌控和品牌建设,又兼顾市场需求和标准化管理。

 

4.3.1 兼有生产者与购买者特性的企业行为

某些企业在电子计算机产业中同时具备生产者和购买者的特性,通过双向驱动来优化价值链运作。例如,惠普公司不仅在打印机和计算机的设计及生产上拥有核心技术,还通过自有销售渠道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产品。这种双重角色使得惠普能够在控制生产成本的同时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增强竞争力。类似的,联想集团通过收购IBM的个人电脑业务增强了技术研发能力,同时利用其全球销售网络扩大市场份额。

 

4.3.2 价值链治理的综合策略

混合型驱动模式要求企业在价值链治理中采取综合策略,包括纵向整合、战略合作和灵活应对市场变化等措施。例如,华为公司通过自研芯片和操作系统加强了技术自主权,同时与全球多个运营商建立合作关系拓展市场。此外,企业还需在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等方面满足购买者的标准要求,以提升企业形象和市场认可度。通过这些综合策略,企业可以在动态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灵活性和适应性,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五章 产业升级路径与策略

5.1 产业升级的内涵与层次

产业升级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技术创新、资源重组和市场拓展等手段,从低附加值环节向高附加值环节攀升的过程。这个过程通常涉及多个层次的递进关系:

 

5.1.1 工艺流程升级

工艺流程升级指的是改进生产流程和工艺技术,以提高效率和产品质量。这包括引进先进设备、优化生产布局以及采用更高效的生产方式。例如,引入自动化生产线以提高生产效率或采用精益生产理念减少浪费。这类升级通常发生在生产制造环节,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

 

5.1.2 产品升级

产品升级是指从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的转化。这可以通过增加产品功能、改善产品性能或推出全新产品来实现。例如,从简单的功能手机向智能手机转型,或者从传统家电向智能家居设备的升级。这类升级通常要求企业在研发和设计方面有较强的能力,以开发出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5.1.3 功能升级

功能升级是指企业通过增加新的业务功能或服务来提升其在价值链中的地位。例如,一家电子产品制造商可能扩展其业务范围,提供物流、维修或金融服务等增值服务。这类升级不仅能增加企业的业务范围,还能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5.1.4 链条升级

链条升级是指企业从一个低附加值环节向高附加值环节的跃升。例如,从制造加工环节向设计研发环节的转移,或者从贴牌生产(OEM)向自主品牌(OBM)的转变。这类升级通常需要企业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品牌运营能力,以实现在价值链中的重新定位和提升。

 

5.2 产业升级的驱动力分析

产业升级的驱动力多种多样,既包括内生动力也包括外部压力。以下为几种主要的驱动力:

 

5.2.1 技术创新与应用

技术创新是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之一。通过开发和应用新技术,企业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和创造新的价值。例如,半导体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了计算机处理速度的提升,从而带动了整体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企业通过自主研发、技术引进或合作创新等方式来获取和应用新技术,从而实现产业升级。

 

5.2.2 市场结构与需求变化

市场需求的变化是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外部动力之一。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趋势促使企业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和业务模式以满足市场需求。例如,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消费者对绿色电子产品的需求增加,从而推动企业开发环保型产品。此外,新兴市场的快速发展也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5.2.3 政策支持与环境因素

政府的产业政策和支持措施在推动产业升级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制定有利的政策环境、提供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等措施,政府可以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例如,中国政府通过实施“中国制造2025”计划,积极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此外,国际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也为产业升级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机遇。

 

5.3 促进产业升级的策略建议

为了有效推动电子计算机产业的升级,需要综合考虑技术创新、市场拓展和政策支持等多方面因素,提出以下策略建议:

 

5.3.1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健全的自主创新体系。通过设立研发中心、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等方式,增强自身的技术研发能力。同时,鼓励员工创新,建立内部创新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主动性。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并购海外高技术企业,快速获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5.3.2 加强国际合作与标准制定

在全球化背景下,加强国际合作是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之一。企业应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提升自身在国际行业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通过与国外领先企业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技术交流和合作项目,了解最新技术动态和市场趋势,及时调整自身发展战略。

 

5.3.3 优化市场与政策环境

政府应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和政策支持体系,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有力保障。具体措施包括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提供金融支持和税收优惠等。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科研条件和创新环境,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通过构建开放、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

 

第六章 案例分析

6.1 典型国家/地区电子计算机产业升级案例

6.1.1 美国硅谷的创新驱动模式

硅谷作为全球科技创新的中心之一,其成功源自于一系列独特的创新驱动机制和有利环境因素。硅谷的创新驱动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硅谷拥有世界一流的研发机构和大学,如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它们与企业之间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了高效的产学研互动机制。其次,硅谷聚集了大量的风险投资机构,为初创企业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再者,硅谷倡导开放与分享的文化氛围,促进了知识流动和跨界合作。最后,政府在政策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如提供税收优惠、资助科研项目等。总体来看,硅谷的成功源于其完整的创新生态系统和良好的营商环境。

 

6.1.2 亚洲四小龙的产业链整合路径

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在电子计算机产业升级中采取了产业链整合路径。这些地区通过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快速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电子制造体系。以韩国为例,该国通过政府的强势政策支持,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三星和LG等大型企业集团在其政府的支持下,积极投资研发并不断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此外,这些地区还注重教育投资和人才培养,为产业发展提供了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亚洲四小龙逐渐在全球电子计算机市场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6.2 企业案例研究

6.2.1 苹果公司的全球价值链领导策略

苹果公司作为全球电子计算机产业的领导者,其全球价值链领导策略具有显著的特点。首先,苹果高度重视核心技术的研发,特别是在芯片设计和操作系统方面。其自主研发的A系列芯片和iOS系统构成了其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其次,苹果通过严格的供应链管理和与供应商的深度合作,确保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例如,苹果与富士康长期合作,利用其高效的生产能力和严格的质量控制。再者,苹果注重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通过创新的产品发布会和强大的广告攻势,保持了高品牌知名度和用户忠诚度。最后,苹果积极推动生态系统建设,通过App Store等平台,吸引大量开发者为其产品增加附加值。总体来看,苹果通过控制核心技术、管理供应链、品牌建设和生态系统策略,实现了对全球价值链的有效领导。

 

6.2.2 华为的多元化布局与挑战

华为是中国大陆电子计算机产业的重要代表之一,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华为的成功可以归因于其多元化的业务布局和持续的技术创新。华为不仅在通信设备领域占据领先地位,还在智能手机、云计算和企业服务等多个领域进行了深入布局。例如,华为的5G技术和设备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此外,华为通过大量投入研发,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如其自研的麒麟芯片和鸿蒙操作系统。然而,华为也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国际市场上的技术封锁和政治压力、以及全球供应链中的不确定性。为此,华为采取了多元化供应链策略,加强与国内外供应商的合作,并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尽管面临挑战,华为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逐步提升了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关于全球价值链的驱动动力机制,有多种观点,其中一种被普遍接受的观点是驱动力说。这种观点的提出者Gereffi和M.Korzeniewicz(1994)认为,在全球商品链上运作的生产者和采购者是两股不同的驱动力,因此把全球价值链分为生产者驱动型(producer-driven)和采购者驱动型(buyer-driven)两种。其中,生产者驱动型,指由生产者投资来推动市场需求,形成全球生产供应链的垂直分工体系;购买者驱动,指拥有强大品牌优势和国内销售渠道的经济体通过全球采购和贴牌加工等生产方式组织起来的跨国商品流通网络,能够形成强大的市场需求,拉动那些奉行出口导向战略的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Gereffi等人进一步确认了,生产者驱动价值链中升级的重心应该在生产流域,而购买者驱动的价值链升级的重心应该在流通领域。 

 

从产业实践情况来看,Gereffi和M.Korzeniewicz的关于全球价值链驱动力的二元划分未免粗糙简单。实际上,全球价值链形成的动力机制是多种多样的,有些全球价值链可能是多头驱动甚至购买者和生产者混合驱动的,而不是单头驱动的,如在电子计算机行业,由于模块化设计原理的广泛采用,计算机制造系统被逐步分解为硬件、芯片、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组装、销售等不同的、独立完整的产业部门。这种产业细化,使得计算机产业的价值链结构,包括原材料生产与供应,芯片、零配件生产,外设、整机生产与组装等生产环节与品牌设计、推广、运作,产品代理销售及售后服务等流通环节呈现出两端分化的倾向。也就是说,电子计算机行业从驱动力方面可以看作一个兼备生产者驱动和购买者驱动共同特征的中间类型。

 

混合驱动的全球价值链上的价值份额分布并不存在生产者或购买者动力机制下偏向生产领域或流通领域的特征,而是在生产环节向流通环节转变过程中,先表现为价值的边际价值增值率递减变化,然后又表现为价值的边际价值增值率递增变化。张辉(2006)认为,这种类型的地方产业群的产业升级轨迹一般来说,首先,要区分出地方产业群所在链条动力是偏重于生产者还是购买者;其次,根据其所属的具体驱动模式来确定升级轨迹[7]。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全球计算机产业价值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垂直分离和重构:一方面,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出于自身核心竞争优势的重新定位,将重心由生产制造转移到创新、研发、设计、品牌运作等环节;另一方面,中国、泰国、马来西亚等后起国家由于低廉的劳动力优势和巨大的市场需求优势而承接了大量来自发达国家发包商的订单和计算机品牌代理、市场营销工作,融入到全球计算机产业价值链中,并集中在价值链的组装、制造环节。

 

全球计算机产业价值链重构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其产业价值分布出现了“微笑曲线”化的倾向。“微笑曲线”是由中国台湾宏碁公司总裁施正荣先生最早提出的,用来描述生产高新技术产业的各个工序附加价值的特征。根据这个理论框架,在电子计算机这类混合驱动的产业链条中,整机加工组装环节位于曲线的最低端,附加值最低,产业利润大概只有5%左右;而由加工组装环节向两端移动,左边的专利权、设计研发,关键零部件如CPU、操作系统、芯片组、LCD面板等,以及右边的销售、售货服务、品牌等环节创造的附加值都是多于中间加工组装环节的,产业利润率大概在20%至25%之间。

 

尽管江苏电子计算机产业在外贸出口方面进一步攀升,但其外向型企业所占据的价值环节相当一部分仍然集中在加工组装层面,其市场竞争力及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支配能力依然相对较低。这固然与外资企业没有将关键的价值环节转移到当地有关,但最根本的是江苏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地方协力生产体系以作为其先前吸收进来的价值环节发挥其技术扩散效应和示范效应的平台,进而其地方产业根植性也就无从谈起。因此,目前江苏电子计算机产业升级最核心的问题在于由全球价值链切片化所衍生的地方产业群能否形成支持该产业持续发展的地方支撑和配套能力。在这个意义上,当地政府应首先通过发展计算机配套产业,努力提高加工贸易的国内采购率。通常情况下,当地采购率越高、采购产品的技术含量越大、内资企业进入配套体系越多,技术转移和外溢效果越明显,越有助于提升地方协力生产能力,则贴牌生产通过配套产业发展对产业升级的积极作用发挥也就越充分。

 

其次,政府应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在软环境上做文章,营造地方亲商和重商的社会环境,积极引导产业集群内各个经济行为体围绕软件设施来构筑集群的产业支撑体系。

 

最后,尽管电子计算机产业,兼具了购买者驱动型和生产真驱动型两种驱动模式的特征,但根据实地调研来看,江苏电子计算机产业较多的偏向于购买者驱动型,其主要附加值相当部分都集中在流通领域。如此一来,在该产业链条中,品牌运作与市场营销尽管处于电子计算机产业的产业链末端,但由于具有前向关联效应小而后向关联效应大的特点,在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仍是未来江苏电子计算机产业的利润源。这样,当地政府在制定产业发展战略时,应当注意当地产业群的竞争力来自流通领域即产品的市场营销、品牌运作能力,因此在吸引外方将生产环节转移进来的同时,鼓励将其营销环节也转移过来,变海外接单为国内接单,孵化本地市场,积极推进品牌战略。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对全球电子计算机产业价值链动力机制与产业升级路径的深入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核心技术掌控与品牌影响力:生产者驱动模式中,核心技术掌控和品牌建设是关键驱动力。企业通过掌握核心技术和建立强大品牌,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

 

市场需求导向与购买者驱动:购买者驱动模式下,大型购买者和市场需求在引导生产者行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满足购买者的高标准要求,生产者可以实现产品升级和功能扩展。

 

综合策略与混合型驱动:混合型驱动模式结合了生产者和购买者的优势,通过兼有生产者与购买者特性的企业行为和综合策略,增强了企业在价值链中的竞争力。

 

多层次产业升级路径:产业升级涵盖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四个层次。企业需根据自身特点和市场环境选择合适的升级路径,逐步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技术创新与政策支持:技术创新是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而政策支持则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必要的保障。企业和政府应共同努力,推动技术创新、优化市场环境和提供政策支持。

 

 

7.2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尽管本文深入探讨了全球电子计算机产业价值链动力机制与产业升级路径,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数据样本局限:本文主要依赖于现有的文献和公开数据,缺乏一手数据的实地调查和深入访谈,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区域差异性考量不足: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电子计算机产业的发展路径和升级策略上存在显著差异,本文未能充分考虑这些区域差异性。

 

动态变化的忽视:全球电子计算机产业的技术发展和市场环境变化迅速,本文对其动态变化的分析稍显不足。

 

为了弥补上述不足,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进行拓展:

 

增强数据收集与实地调研:通过实地调研和一手数据的收集,深入了解企业和行业的实际情况,提高研究的全面性和可靠性。

 

区域化研究: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特定情况,开展区域化研究,探讨各地在电子计算机产业升级中的独特路径和经验。

 

动态跟踪与预测:加强对全球电子计算机产业动态变化的跟踪研究,结合大数据分析和预测模型,提出更具前瞻性的战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