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现代商业》杂志社-官方网站在线投稿平台
 产业研究
我国城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发布时间:2022-05-25 点击: 发布:《现代商业》杂志社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城镇化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我国未来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然而,随着改革带来的红利逐渐减少,城镇化建设面临严峻的风险和挑战。 因此,我们必须认清形势,直面挑战,有针对性地解决我国城镇化问题。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挑战
 
一、我国城镇化取得的成就
主要回顾了以往城镇化进程的积极作用。 首先是速度快。 这是过去中国城市化的最大特点。 我们用了不到30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 这是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  1978年,中国的城市化率仅为18%。 现在政府工作报告宣布要达到52%,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以上。 这个比率在世界上是非常罕见的。 第二个特点是城市规模扩大了很多。  1978年到2012年,我国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7个,人口过千万的城市有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四个。 还有十座城市的人口在4-1000万之间。 在城镇化规划的下一步,城市制定的标准可能要发生很大的变化。 过去,一个中等城市现在可能是一个小城市。 形成了环渤海、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 这是我们在城镇化、城镇化进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三大城市群现在以全国3%的土地面积聚集了13%的人口,创造了36%的GDP,吸引了80%的外商直接投资,实现了75%的国际贸易。 这是第二个特点。 第三个特点是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达到52.6%,是结构性变化。 改革开放30年来,近3亿人口脱贫,3亿多人从贫困落后封闭的农村向相对繁荣、文明、收入相对较高的城市转移。 这种变化是巨大的。 第四个特点是城市化促进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城市化既是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也是经济增长的结果。 现代化本身包括城市化。 中国人均GDP达到6100美元,跃居世界第84位,创造了中国的速度和中国的奇迹。 虽然在结构上,在科技发展水平上,在综合国力上,从质量上讲,我们确实远不如发达国家,但无论如何我们的综合实力得到了增强,GDP总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2、城镇化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三次经济高速增长。 十年来,中国的改革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大发展,解决了两大难题。 第一个解决了中国人的粮食问题,第二个解决了中国30年的商品短缺问题。 推动力是农村改革。 第二次是在 1990 年代。 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推动了中国经济十年大发展。 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再到综合改革,我们在很多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世纪的十年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全球化。 加入世贸组织后,全球化使我国出口翻了一番,这十年的增长速度也非常快。 中国GDP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 中国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 中国城市化人口的一半以上达到了51%,这标志着中国社会的结构性变化。 中国进入城市社会。 但自从迈上新台阶以来,中国经济面临后劲不足的瓶颈,发展突然失去动力,面临几个非常重要的挑战。 第一个挑战是出口受阻。 事实证明,我们是一个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体。 加入世贸组织后,大举出口。 此时,出口受阻。 换言之,全球化的红利已经消失。 第二个挑战是成本上升。 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土地、能源和原材料成本不断上涨。 另一方面,环保支出急剧上升,总之低成本的优势正在逐渐消失。 第三个挑战是劳动力供给形势开始发生明显变化,中国人口红利正在消失。 据统计,我国18-55岁的劳动年龄劳动力每年减少387万人。 虽然人口仍然很多,但适龄劳动力确实在减少。 第四个挑战是改革受阻。 改革受阻的最大风险不仅在于社会活力受到抑制,更重要的是,改革的成果已成为中国下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 以往的许多改革成果,现在成为阻碍改革的新的改革目标。 第五个挑战是中国面临中等收入陷阱。 进入中等收入社会是一件好事能否克服对我们来说非常严峻的挑战。 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城镇化是一个重要的驱动力、一个重要的方向、一个巨大的潜力。 需要注意的是,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不一定会促进发展。 如果城镇化不转型,继续走老路将面临巨大风险。 因此,城镇化必须转型升级,从传统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转变,这样城镇化才有希望。  
 三、中国城镇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是城镇化质量不高。 目前全国人口约13.54亿,但我国城镇化人口7.1亿,农村人口9.5亿。 城市人口加上农村人口远远超过总数。 原因是我国城市化率的计算方法是,只要是半年内进入城市的,就认为是城市人口。 因此,7亿城市人口实际上是农民人口的三分之一。 我们还有一个数据叫户籍城镇化率,在中国只有35%。 因此,城镇化质量不高,作为半城镇化的一部分,有相当一部分农民进城打工。 不能说根本没有城市化,因为城市化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就是就业方式的改变。 消费是城市化的,但居民的身份和居住地还是农村,质量不高。  
 二是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城镇占用土地的速度完全超过了吸收人口的速度。  2000年至2010年十年间,中国城市建成区扩张面积超过64.45%,远高于城市人口的45%。 二是相当一部分农民进城后,农村建设用地不减反增。 这是中国独有的现象。  2000年至2010年,我国农村人口减少1.37亿,农村土地增加203万公顷。 城镇化应该节约土地,但是因为城镇化质量不高,所以不节约土地。 三是优质耕地减少。 中国最适合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地区,恰恰是中国粮田所在的珠江三角洲、长三角、环渤海地区。 城市扩张和工业发展占用了大量的粮食和灌溉土地。 中国每年的粮油农副产品进口量很大,而且每年都在加快。 如果持续占用,将对农村土地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三是城市发展严重不平衡。 大的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现象是东南沿海地区,如广东珠江三角洲,福建、浙江、江苏、山东、上海等地的沿海地区。 这些地方人满为患,大量的劳动力和大量的人聚集在这里。  ,80%的农民工都去这些地方。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西部地区各种资源净流出,人员、资源、技术和资金从这些地区向东南沿海流动,导致区域发展严重失衡。 第二个现象是大城市人满为患。 相反,中西部大部分城镇和小城镇不仅人口没有增加,而且相当数量的中小城镇和小城镇的经济和人口正在萎缩。 从长远来看,这是非常危险和严重的。 的不平衡。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中国目前的人口流动因素主要是就业和收入。 东南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就业机会多、收入高、教育质量好,是吸引农民工去那里的主要原因。 在北京工作的2000多万人口中,有800万是流动人口,但农村居民却搬到了城市。 安顿下来的门槛相当高。 是什么原因? 有两个障碍。 一是系统门槛高。 比如户籍制度就是很重要的一点。 另一个门槛是经济门槛。 这些地方虽然发展机会多,但消费量大。 中西部地区的许多中小城镇,由于缺乏就业机会和收入而没有走访。 虽然房价很低,生态环境也不污染也不严重,但仍然无法吸引人才和资源,造成如此严重的失衡。 这是城市发展严重失衡的现象。  
第四,经济发展方式重速度重质量,同质化现象严重。 一是面积扩大,土地利用效率极低。 上海是我国土地利用效率最高的地方。  2010年工业用地产值13.4亿元/平方公里,居全国首位。 上海的产量只有1980年代纽约和东京的三分之一和七分之一。 此外,“十一五”期间,每增加1平方公里城镇土地吸收城镇人口平均为8000人,“十一五”期间降至4800人。 中国是一个土地匮乏的国家,土地利用效率显然过于粗放。 二是注重城市形象。 许多建筑过于豪华,超过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阶段。 我们称之为图像项目。 经过巨额投资使小镇美化。 导致资金非常高,高成本转化为高房价,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和商业发展成本,提高了农民进城的门槛。 高房价严重影响城市化进程,严重削弱城市竞争力。 这些都是非常危险的,应该引起重视。 第三,中国城市建筑能耗高、质量低,建筑业发展模式极其粗放。 中国城市建筑的平均寿命是30年,英国是120年,美国是100年,日本是85年。 大量短寿命建筑的存在,不仅造成资源和能源的极大浪费,而且产生大量建筑垃圾。 中国的建筑垃圾是世界上最大的。 建筑垃圾的回收率,日本最好在80%。 建筑垃圾被转化为水泥用于修路,或沿海岸建造一些防波堤。 中国建筑垃圾最多,但回收率为0。建筑垃圾占用大量土地,未得到科学处理。  
 由此看来,中国城镇化进入了转型发展的新阶段。 国外城镇化是自然工程,工业化自然推进,不存在体制障碍。 城镇化绝对不是盖房子,它一定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特别是对中国来说,更要让制度变迁促进城镇化的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智勇;户籍制度:农民工就业歧视形成之根源[J];农村经济;2005年04期
[2]王克忠;中国特色农村城镇化道路研究[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3]习近平;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与主要任务[J];政策瞭望;2006年02期
[4]杜睿云 段伟宇;城镇化背景下的户籍制度改革:方向、重心与路径选择[J];当代经济管理;2011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