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现代商业》杂志社-官方网站在线投稿平台

 产业研究
云南沉浸式旅游产业经济效应分析
发布时间:2025-04-23 点击: 261 发布:《现代商业》www.xiandaishangye.cn 编辑:马建伟

孟菊英

(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云南 昆明 652200)

 

摘要: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沉浸式旅游产业成为了旅游业发展的一大亮点。本文以云南的沉浸式旅游产业为例,分析了文旅融合背景下云南沉浸式旅游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云南沉浸式旅游的优化策略,以提升游客体验,为云南文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云南沉浸式旅游;旅游产业;经济效应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旅融合已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而沉浸式旅游在此背景下备受学者关注。沉浸式旅游通过融合高新技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为游客提供全新的旅游体验,使其可以深度参与、互动并沉浸其中。探索云南沉浸式旅游新模式,推动云南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必将给云南旅游经济带来新的繁荣景象。

一、文旅融合背景下的云南沉浸式旅游

1.云南旅游产业概况

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边境,其壮丽的自然景观、多元化的民族文化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备受游客青睐,具有昆明、丽江、大理、西双版纳等多个全国闻名的旅游城市。旅游是云南省的支柱产业,近年来,云南文旅不断改善云南旅游管理状况,推动新科技、新产品的落地,不断深入推进文旅融合,不断提高云南旅游的服务质量,赢得了众多赞誉。

云南有着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云南有着十分丰富的自然景观,梯田、雪山、深谷、瀑布、湖泊和溪流应有尽有,玉龙雪山、苍山洱海、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等著名景区吸引了大量游客。习惯现代城市生活的游客在云南可以放松身心,全方位的体验大自然之美。云南还有着丰富的历史遗产,大理古城、丽江古城、昆明金殿等,吸引了历史和文化爱好者。此外,云南还是少数民族的聚集地,在这里游客可以体验别样的民族风情。总之,云南具有丰富的旅游和文化资源,能够让游客沉浸于其中,给游客带来深刻的旅游体验。2020年和2021年由于疫情影响,云南旅游产业受到重大的打击,不过,云南旅游产业于2022年很快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2022年全省接待游客8.4亿人次,旅游总收入9449亿元,恢复程度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名列前茅。2023年更是实现了强劲复苏,上半年共接待游客5.39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394.32亿元,分别达到了2019年同期的134.9%和122.2%,其旅游总收入和恢复程度均居全国前列。

2.云南沉浸式旅游经济发展的优势

云南以其自然、文化和生态的多样性,为沉浸式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游客可以在这里深入了解云南的自然和文化之美,与当地人互动,享受一次独特而难忘的旅游体验。近些年来,云南文旅一直贯彻执行中央旅游政策,利用云南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文化优势,在“文旅融合”的目标指引下不断提高云南旅游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不断提高沉浸式旅游体验,吸引了大批游客,促进了云南的旅游经济的稳步发展。

(1)文化优势

2018年3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将文化部与国家旅游局合并,组建文化和旅游部,目的在于推动我国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标志着文旅融合成为新的发展方向。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以文化人”的文化建设理念,强调文化在国家治理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并从文化传承、治国理政、思想政治教育和文艺创作和宣传四个角度阐述了“以文化人”的科学内涵,其中就指出文化和文艺工作者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文旅融合正是实现以文化人的重要途径,文化和旅游部多次表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文化引领旅游发展、以旅游促进文化繁荣,推动文化和旅游事业的融合发展[1]。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需求是促使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重要动力,文化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旅游也是文化资源得以实现其教育和娱乐功能的重要途径。

云南有着丰厚的旅游和文化资源,有着开发沉浸式旅游得天独厚的客观条件,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的西南边境让游客可以忘却都市快节奏生活的疲惫,体验别样的云南文化,给游客带来丰富的沉浸式旅游体验,“彩云之南”成为无数都市游客的向往。云南有大理古城、丽江古城等许多历史文化遗产,这些历史遗产往往坐落于山光水色之中,游客在其中可以享受到自然与文化交融之美,许多文化小城成为游客都市远离纷扰,体验“慢生活”的阵地。此外,云南还拥有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等25个少数民族的多元文化,游客可以参与民族节庆、品尝地方少数民族美食、参观云南传统村寨,欣赏传统服饰和手工艺品,深入了解当地文化,体验不同民族文化的独特风情。

(2)自然条件优势

云南拥有高山、雪山、深谷、湖泊、瀑布和热带雨林等多种自然景观,其地形海拔落差极大,多为大山大川等瑰奇壮丽的景观,给游客带来动人心魄的体验。云南还是是中国最为多样化的生态系统之一,云南致力于打造生态旅游模式,有众多森林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为游客提供了各种不同的沉浸式自然体验,例如游客在西双版纳可以获得丰富的热带雨林生态环境体验。云南气候温和,四季如春,不会过冷或过热,在任何季节都能让游客得到非常舒适的体验,无论是攀爬雪山、丛林徒步,还是在湖畔休闲、在古城思索人生,良好的气候环境都更容易让游客沉浸于其中。云南一省之中有十分丰富而多元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游客可以一路观光游览,各处风格迥异,从而获得十分丰富的旅游体验。

(3)政策基础优势

自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就一直是云南的支柱产业之一,其旅游收入也位居全国各省前列。自上世纪开始,云南省政府就将旅游业作为全省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积极推动全省旅游产业的建设和发展;2005年至今,云南面临着激烈的旅游竞争,省政府实施云南旅游“二次开发”战略,加大对旅游项目的开发和建设,积极推动云南旅游从观光型游览到复合型旅游的转变。云南省很早就定下了旅游强省的目标,并给予了旅游产业充分的支持,因此,云南旅游有着充分的先发优势。在政策支持的基础上,云南的旅游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住宿、餐饮、交通等方面都日趋完善。此外,为改善游客体验,云南文旅也积极加强对旅游消费市场的治理,不断推出新规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对“强迫购物”等旅游业乱象进行严格处罚,并开通了30天无理由退货通道,为游客提供了良好的旅游消费体验。2023年,云南省政府强调要持续推广“七彩云南·旅游天堂”“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世界花园”品牌,致力于建设“七彩云南”文旅品牌体系,让“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吸引更多游客前来。

二、云南旅游经济效益分析

1.云南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旅游产业始终是云南省的支柱产业之一,2019年云南旅游产业占云南省总GDP的47.52%,几乎占据了云南GDP的半壁江山,且云南旅游产业占到云南第三产业GDP的90.27%,可见旅游产业对全省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即使在旅游业受到疫情的严重影响下,云南旅游产业仍旧在2022年达到了全省GDP的32.63%,并且占到第三产业的65.64%。疫情结束后云南旅游产业得到了快速地恢复,2023年上半年云南省旅游产业总收入6394.32亿元占2023年全省GDP的45.12%,2023年有望突破万亿,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可见,云南旅游产业作为全省的经济支柱产业,一直呈现出勃勃生机,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有望更进一步超过全省GDP的50%。

2.云南旅游产业提供就业岗位

云南的旅游产业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旅游接待和服务、餐饮服务、酒店行业、交通运输业、旅游文创产品、旅游公司和旅行社等等,为云南提供了众多的就业岗位,尤其是给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居民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有助于提高偏远地区的生活水平。

3.云南旅游产业吸引更多投资

云南旅游产业的发展催生了繁荣的旅游投资市场,吸引了国内外投资者的关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针对旅游产业本身的投资,例如旅游项目、基础设施等投资,以着力提升吸引力和游客体验感为主要目标;二是针对旅游周边产业的投资,例如住宿业、餐饮业、旅游户外产品、文化和手工艺品、农产品、旅游培训等行业,此外,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在旅游行业的应用,对于数字化领域的投资也在不断增加。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全省文旅经营主体数量首次过万,达10862家,净增842家;全省旅游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62.7亿元,同比增长2.7%[2]。云南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吸引了不同行业的投资者,为云南地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

表1 云南省总 GDP、第三产业GDP、旅游产业GDP数据表

年份

云南GDP(亿元)

第三产业GDP(亿元)

旅游产业GDP(亿元)

旅游产业占总GDP(%)

旅游产业占第三产业GDP(%)

2018

20880.63

11114.00

8991.00

43.06

81.90

2019

23223.75

12224.55

11035.20

47.52

90.27

2020

24555.72

12635.45

6477.03

26.38

51.26

2021

27146.76

13687.22

7477.00

27.54

54.63

2022

28954.20

14470.82

9449.00

32.63

65.64

三、云南沉浸式旅游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文旅融合不足,区域发展不均衡

近年来,我国各大旅游景区纷纷响应文旅部的号召,开发沉浸式旅游体验项目,大力促进文旅融合,一些旅游城市成功打造出自己独特的城市名片,依托地方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和个性化场景开发了许多沉浸式体验项目,吸引了大批游客,例如西安的大唐不夜城、开封的清明上河园都是较为成功的将文化和旅游融合在一起的沉浸式体验项目。云南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而且气候十分舒适,能够让游客不由自主地沉浸于其中,享受轻松惬意的云南风情。以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依托,云南开发出众多小众化的旅游项目,可以为不同游客提供不一样的沉浸式旅游体验,这就与国内许多传统的“走马观花”式的景点大不相同,对游客来说有着独特的吸引力。

然而从整体来看,云南的沉浸式旅游业态出现了明显的不平衡现象。有些地区取得了较好的沉浸式旅游业态发展,而大部分地区则相对滞后,旅游行业存在明显的头部效应,少数地区占据了行业的主导地位。以2023年中秋、国庆假期期间的统计数据为例,昆明旅游总收入为137.81亿元,同比增长510.84%,其他各州市均未破百亿,大理、西双版纳、丽江等地区旅游收入也排在全省前列[3];一直以来昆明都位居全云南各州市旅游收入榜首,而且往往与第二名拉开很大差距,云南旅游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各地区发展不均衡。沉浸式旅游项目的成功需要文化资源和旅游行业的紧密融合,然而由于昆明、大理、丽江这些地区本身就具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具有很高的知名度,能够吸引大量的游客,这也促进了沉浸式旅游项目的开发。

2.缺乏成熟的产业链支持

许多城市都缺乏旅游产业链的支持,在资金投入、运营管理、场地设备、团队组织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沉浸式旅游项目通常都需要资金投入,虚拟现实、3D博物馆等数字化旅游项目更是需要大量的资金,但是许多城市的经济并不发达,因此其相关技术和产业发展也较为缓慢。此外,沉浸式旅游要想获得长久的发展需要专业的运营和管理团队,场地设备的运行和维护、团队组织、市场营销、沉浸式体验设计的更新等都需要专业人员,然而许多景区和企业资源整合能力有限,导致沉浸式旅游项目无法实现长期稳定的经济效益。

3.沉浸式旅游同质化严重

许多沉浸式旅游项目存在严重的同质化问题,在建设规划、装饰设计、产品开发、内容讲解等方面,许多项目都呈现出相似或重复的特点,文化内容缺乏深度、项目设计缺乏互动性,导致游客体验满意度不足。举例而言,一些沉浸式旅游项目过于注重外表和形式,缺乏深度和内涵,项目未能充分融入当地特有的文化、历史和传统,这使得项目内容停留在表面,游客体验缺乏新鲜感,因为他们可能在其他景点也体验过相似的内容,无法真正感受到景点的独特性。以云南溶洞为例,云南地区溶洞景观十分丰富,有着极高的观赏价值,目前已有54个已开发的溶洞景区。然而,大部分溶洞只是采用简单的灯光设计,只有少量景区开发了地下漂流、洞穴疗养等体验型项目;一些溶洞也尝试利用文化遗产来吸引游客,如古人类遗址、篆刻遗址等,然而仍旧以观光式游览为主,主题单调,文化内容单薄,几乎只能吸引少量对人文历史感兴趣的游客。

由于沉浸式旅游项目存在同质化、缺乏深度等问题,无法形成独特的品牌效应并发挥其持久的影响力,很多沉浸式旅游项目的游客可能会出于好奇心进行一次性尝试,但很难再次光顾,这导致项目的用户黏性和复购率很低,不利于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4.沉浸式旅游游客体验现状

目前我国沉浸式旅游业态打造了许多富于文化内涵、参与性、互动性的项目,展示出当地传统文化和旅游的魅力,游客在参与过程中能够获得独特的文化体验,显著地提升了游客的满意度。然而,大部分沉浸式旅游项目还是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同质化的设计、大部分游客旅游的目的仍旧以娱乐为主,他们通常希望通过旅游来愉悦身心或增进与亲朋好友之间的感情,游客乐于享受沉浸式旅游带来的文化体验,但并不十分注重通过旅游获得文化知识或提升文化素养,对于文化知识的需求比较简单。这表明,如果沉浸式旅游项目设计缺乏深刻的文化内涵,不能引导游客深入文化情境之中,那么就很难引起游客对文化的兴趣,也就无法获得深刻的文化体验。

此外,从受众群体来看,目前许多沉浸式旅游项目以高新技术、或年轻人热衷的娱乐活动为主,例如虚拟现实、剧本杀、密室逃脱等,其主要受众通常是年轻群体,这在受众多样化方面存在局限性。沉浸式旅游缺乏对其他人群的深度挖掘,这导致其他游客群体可能无法充分参与或感受到沉浸式旅游的吸引力,限制了项目的市场潜力[4]

四、云南沉浸式旅游经济发展的策略

1.文化资源活化,打造旅游文化品牌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沉浸式旅游应当将当地文化资源活化,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深入挖掘文化内核,并利用多种热门科技和网络渠道,提供多样性的文化体验,同时注重服务质量和营销推广,以吸引更多游客并提高他们的满意度。

为了打造有吸引力的沉浸式旅游体验,首先需要挖掘和开发适合当地以及景点特色的文化IP,并完成商业化的转换和可持续性发展。这包括对历史人物、传说故事、特色建筑、当地传统手工艺等的挖掘,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沉浸式旅游设计中,以丰富的内容来提升吸引力[5]。IP开发的关键在于抓住文化内核,不仅要找准定位,还要确保开发过程中的所有元素都与文化内核相一致,包括场景布置、剧本演员、音乐、服装等各个方面,都应该以文化内核为基础进行设计,切忌喧宾夺主。以丽江为例,丽江致力于打造“文化丽江”品牌,推出“红色丽江、多彩丽江、乡愁丽江、艺术丽江、创意丽江”五大IP,塑造了登玉龙—观云海盛景、逛束河—品纳西文化、游古城—享闲散生活、玩泸沽—看渔舟唱晚等高端旅游体验,不断完善丽江茶马古道、玉龙雪山、泸沽湖生态徒步旅游线路建设,从而吸引了众多不同年龄段、不同兴趣爱好的游客。2023年9月丽江还推出了一系列沉浸式体验新产品,“丽江古城民谣广场”活动让游客们在舒缓的音乐中放松身心,手工制造“东巴纸”让游客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拉市镇开发稻田捉鱼项目让从小生活在城市的游客体验到下田捉鱼的快乐。这些旅游项目形式各异,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旅游体验,摆脱了旅游景点同质化的局面,成功实现了商业化,带动了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的增长。

2.加强科技应用,推动智慧旅游转型

云南各地景区应当积极利用物联网、云计算、VR、AR、AI等数字化技术,不断创新沉浸式旅游内容,开发更多沉浸式旅游项目和平台,推动云南智慧旅游转型升级。云南省于2018年推出“一部手机游云南”平台,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一键式、全过程、全方位服务,游客还可以通过平台进行直播、通过AI识别对景点进行深入了解,并且还设置了接通政府部门的游客服务和投诉通道,为游客提供了舒适的沉浸式旅游体验。大理开发了洱海廊道智慧系统,游客可以通过路边的智慧杆来查看附近的酒店、卫生间、餐饮服务等设施,还可以深入了解洱海生态、大理美食攻略等,为游客提供了更加舒适便捷的旅游服务。

在网络共享时代,云南应当深化文旅产业与互联网行业的融合,利用网络直播、数字化等技术将文化资源呈现给更广泛的受众。例如,将景点建筑或文物进行数字化和在线化处理,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传播渠道,创建虚拟的3D博物馆体验,促进文化资源的在线共享。还可以利用网络直播渠道,展示景点壮观的场景和文化元素,吸引在线观众;与文娱行业互动,邀请网络红人或明星做旅游宣传,提高景点的知名度。

3.加强区域统筹,完善旅游产业链

省政府和文旅部门应当发挥主导作用,采取一系列积极举措加强区域统筹、完善旅游产业链,推动沉浸式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鼓励沉浸式文旅项目的投资、开发,提供税收优惠、资金补助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支持。同时发挥宏观规划和引导作用,帮助企业解决产业资源整合问题,推动新技术、新项目的落地,为打造云南文旅全产业链提供后勤保障,从而为游客提供更完善的沉浸式旅游体验,促进旅游经济效益的增长。

政府要统一规划和布局,不断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立几条云南旅游环线;各相邻地区文旅部门也要加强合作,推动本区域旅游业的联合发展,实现旅游业的共建、共享和互补;昆明、丽江、大力等地要发挥核心旅游城市的带动作用,利用本地文化资源带动相邻城市的旅游经济,实现资源共享和互送;推动文旅产品的深度开发,以多元化的旅游要素为基础,开发不同类型的旅游消费模式,促进文旅产业链的融合发展。2023年云南省政府在《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守护好云南旅游金字招牌的意见》中提出深入挖掘云南旅游和文化资源,打造滇西、滇东两大旅游环线,开发沿边跨境文化旅游带和以昆明为中心的滇中城市群旅游区;同时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助力打造一批旅游龙头企业,为促进云南旅游产业经济效益的增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撑[6]

4.加强地域文化开发,打造个性化产品

沉浸式旅游项目应避免内容同质化,深入挖掘当地特色文化,将地方民俗、特色饮食、非遗产品等元素融入项目内容之中,让游客体味深刻的文化内涵。云南有许多少数民族,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各地可以以本地民族文化为依托为游客打造沉浸式旅游体验,同时打造独具特色的、实用性的文创产品,推动旅游消费[7]。以云南彝族为例,2023年火把节期间各地举办了丰富的民俗文化活动,有精美的彝族服饰展览,激烈的斗牛、摔跤活动,彝族火把节传统仪式,彝族婚俗沉浸式演出,为游客带来了沉浸式旅游体验,彝族服饰、彝绣产品、彝族银饰等文创产品也带动了楚雄州旅游业的经济效益。

五、总结

文旅融合背景下,沉浸式旅游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然而,目前云南沉浸式旅游还存在发展不均衡、内容同质化、产业链不成熟等诸多问题,面临着较大的挑战。政府和文旅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完善旅游产业链,打造独特的旅游文化品牌,开发旅游文创产品,为游客创造丰富的情感和文化体验,促进旅游产业经济效益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吴才唤,张钰婷.红色文旅融合:基本概念、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J].图书馆,2022(11):31-37.

[2]云南经济日报.云南省上半年旅游收入6394.32亿元 同比增长48.8%[EB/OL].(2023-7-28)[2023-10-17].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4028075

[3]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接待游客4507.7万人次!2023“双节”假期云南旅游持续升温[EB/OL].(2023-10-10)[2023-10-17].https://dct.yn.gov.cn/html/2310/10_31710.shtml

[4]姚孟华.沉浸式旅游游客体验研究[J].旅游与摄影,2023(09):17-19.

[5]孟凡.沉浸式旅游演艺中游客心流体验构成及影响因素[D].西安:西安外国语大学,2020.

[6]孔垂炼.加快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 守护好云南旅游金字招牌[N].云南经济日报,2023-08-30(A04).

[7]李思熠.文旅融合视阈下信阳市游客旅游体验提升策略研究[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22.

 


上一篇:新媒体营销:农产品发展与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