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彦
(厦门工学院,福建 厦门 361012)
摘要:本文通过调查我国厦门市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的相关数据资料,并研究当下国际形势下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主要特征,并提出对我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建议。经过调查发现: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利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发展格局建设、智慧供应链体系建设。但仍需注意的是,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发展面临完整专精特新产业链条尚未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机制尚未完善、关键生产工艺较为薄弱等现实桎梏。因此,整合产业链供应链新生态有关内容,提出构筑市场开放体系、创新空间配置体系、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等发展战略,以期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关键词: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福建厦门;现代化经济体系
中图分类号:F127
在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与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成为最重要的任务。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不仅是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保障,亦是夯实国家产业发展根基,有效抵抗外部风险影响的坚实屏障。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驱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指明前进方向。2022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突出强调加强基础研究、展开补链强链活动对强化科技创新及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作用,以期为解决技术卡脖子问题,加速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实践经验。在政策文件指引下,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既是应对国家百年之未有大变局的应然内涵,也是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夯实供应链安全的必然要求。综合来看,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已成为当下企业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议题,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引擎。
一、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概念及有关研究
1.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概念
产业链是指经济体系中各产业部门在一定经济联系基础之上,按照特定的逻辑和时空布局所塑造的链条式形态。作为围绕核心企业的关键链条,供应链是从配套零件开始,历经制品、中间产品制造到最后产品送达至消费者手中等环节的网链。产业链供应链是现代经济的重要形态,对现代经济体系运行具有重要影响。但受到产业结构变化、国内外突发因素等影响,产业链供应链将会遭受一定冲击。作为工业经济命脉,产业链供应链需具备良好的经济韧性。具言之,在受到外部冲击后,产业链供应链意指原材料获取最终到用户手中的整个过程,具备强烈的公益性及恢复性特征。在部署区域经济发展工作过程中,政府借助上述特性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向高附加值延伸,驱动产业链供应链向自主可控方向发展,进而促进科技自立自强,推动自身高端嵌入全球价值链,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2.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有关研究
有关于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下方面:郭叶波(2023)[1]指出,长三角地区应借助资源配置、科技创新优势,率先构建稳定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跨区域协同保障体系,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吴真如和徐乾宇(2023)[2]认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水平有益于驱动新发展格局建设,是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江英等(2023)[3]研究提出,作为保障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有效运行的重要载体,自贸试验区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陶锋等(2023)[4]立足供需关系、供需匹配、供应商创造能力三个维度,深刻阐释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内涵与具体机制,认为企业需优化数字化转型政策,从而推动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水平提升。综合上述文献可知,现有研究多集中在产业链韧性、供应链韧性以及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三方面,但鲜有研究立足某一城市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路径,一定程度上使得研究结果精准度较低。在少数有关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研究中,仍多以理论方式展开。基于此,本文立足微观角度,研究中国某省市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动态演化特征。同时,本文就厦门市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水平展开测度与影响因素研究。并且结合厦门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发展实际,探究其未来发展路径以及创新对策,以期加速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
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发展特征
1.内循环强化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当下,我国产业通过内循环,建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全国统一大市场,积极塑造超市市场规模优势,加速商品要素在国内畅通流动,极大促进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与此同时,我国通过顶层设计延补产业链,高效打造内循环产业链生态网络,以建筑行业为主,审核核心产业链上下游的完整性,开展“强链、补链、延链”活动[5],将产业链范围由建筑业扩大至制造业和服务业两方面,从而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在此过程中,我国产业发展通过确保各产业上游、中游、下游等环节配套,做到不缺链节、不掉链子,加速提升产业链生态主体间的合作水平,以期强化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2.产业链供应链完备性提供安全保障
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具有完备的工业体系和强大的国内市场,在全球产业中占据利好优势,遭受外部冲击时仍能够保持正常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正常运行。同时,立足供给需求角度,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前后端处于关联耦合、动态平衡的水平。详细而言,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自身是现代经济的重要形态,是一种维持自我稳定、自我修复、自我完善的能力[5]。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国经济可抵抗风险能力,影响着一国经济安全性。换言之,立足全球产业发展大势,我国各地企业、政府通过准确把握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变化升级趋势,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为保障其完备性提供一定安全保障。
3.外资投入助推我国关键产业链发展
厚植全球产业链重构时期,原本集中于中国产业发展格局发生明显变化,主要表现为中国吸引外资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但在此恶劣情况影响下,各国外资企业围绕打造先进产业链和升级产业链,持续增加对华投资。早在2021年,国际风险投资大都流向我国芯片、人工智能、高新科技等“十四五”重点规划产业。这与以往资金多集中在以电商为代表的消费互联网行业截然不同,同我国发展战略高度契合。综合以上数据来看,外资投入为我国低碳技术行业等核心产业链发展奠定资金基础,为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做出更大贡献,加速关键产业链发展。
三、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价值意蕴
1.利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在当下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以链长制带动产业链优化升级,建设先进制造业集群区,在空间上高度集聚产业集群,提升上下游紧密协同水平,带动经济整体高质量发展。具体来看,其一,有效加速产业链优化升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可打破厦门市传统产业链资源浪费、效益低下等桎梏[6],明确链长、链主职责分工,加速资源高效配置、信息有效交流,从而使得整个产业链愈加有序,进而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其二,增强产业链创新整合能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可有效规避产业链各环节中存在的信息壁垒问题,利用数字化信息提高产业链各环节整合和协同能力,形成闭环创新体系。这有利于加速厦门市跨界融合和创新,提高产业附加值,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其三,带动地区就业、经济稳定增长。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不仅有助于提升厦门市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而且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当地就业率、促进经济增长,从而助推厦门市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2.利于新时代发展格局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站在立足中国式现代化驱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角,强调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性。值此形势,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作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助力,可有效发挥比较优势,对加速新发展格局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而言,首先,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助于实现经济循环畅通,驱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集聚供应链前后端供需资源,确保在生产、消费、流通等环节有效衔接各类要素资源[7],加速厦门市新时达发展格局建设。其次,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当下加速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塑造国际经济合作新优势的主要利器。在此基础上,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要前提,对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发展,驱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也就是说,切实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可有效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推动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可有效带动厦门市新发展格局建设。最后,数字经济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关键指标,与我国实体经济紧密结合可有效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助力产业数字化,为地区经济发展赶上数字经济潮流奠定坚实基础,从而带动新时代发展格局建设。因此,厦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是顺应新发展格局的要求,也是助力新发展格局建设的基础所在。
3.利于智慧供应链体系建设
智慧供应链是指借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区块链、云技术等智能手段,实现供应链各环节精细化、动态化、可视化管理,提升供应链系统智慧化分析决策能力,提高供应链运行效率。同时,智慧供应链的核心在于依托技术促进产业持续发展。具体来看,首先,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应用。厦门市产业发展借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供应链的预测、智能化预警与分析,通过分析历史数据、现数据和未来趋势,从而有效规避潜在问题并提前调整,以提升生产稳定性与连续性,推动供应链体系智慧化运行。同时,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及其学习算法,可带动产业升级优化,实现供应链自动化运转,益于智慧供应链体系建设。其次,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厦门市产业发展借助人工智能账本技术优势,确保产业链供应链有关数据的真实严谨性。在此过程中,区块链技术可记录供应链各个环节,将数据加密,建立不可篡改的信任机制,以规避供应链数据使用主观性,加速智慧供应链体系建设。最后,云技术的应用。厦门市产业发展借助云端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可有效提升生产等环节的灵活性及可维护性。当地企业可使用云技术将数据与信息集成,带动效率提升,带动数据分享和协同工作效率提升,实现供应链数字化转型。
四、提升厦门市产业链供应链韧性面临的现实困境
1.完整专精特新产业链条尚未形成
厦门市的制冷装备、节能环保、轨道交通、汽车零部件等制造业产业链断裂现象突显。首先,厦门市主导产业的企业中小企业占比较大,仍缺乏“专精特新”企业,未能形成完整产业链条。在发展过程中,厦门市部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低,产品技术含量不高,技术需求凝练攻关不足,核心竞争力不强[8],致使全市的主导产业发展依然处于产业链中低端。其次,厦门市高新技术企业不多,缺乏创新型领军企业,且部分企业科技含量普遍较低,自主创新意识不够,使得产学研亦缺乏合作广度和深度。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产业链条断裂,对形成完整专精特新产业链条造成阻碍。最后,据当地相关部门数据显示,2020年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仅为10件,远低于全市的28.1,这说明全市尚未真正进入到完全依靠创新脱颖而出的发展阶段[9]。这造成厦门市产业链创新投入强度和产出效果方面均比较落后,R&D经费支出占比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综合而言,当前厦门市虽在机械与电子两大支柱性产业方面获得一定发展,但产业链上游研发及向下游市场环节拓展的延伸不足,致使诸多产业链良莠不齐,影响产业链供应链整体市场竞争优势提升,减缓完整专精特新产业链条形成。
2.专业化分工协作机制尚未完善
厦门市缺乏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机制的动力机制,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未能形成专业化、分工区划明显的产业发展网络。区域内部分跨国高新技术企业关键性配件大多依赖国外进口,尚未实现自主生产,造成所需配件对外依赖性较强的局面。同时,部分企业间间业务关联水平较低[10],具体在产业环节布局上,部分小企业与大企业接轨合作的专业化供应配套服务水平较低。二是未能及时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受限于缺乏良好合作机制,厦门市高新地区邻近大学与研究机构未能承担高新区创新源头这一角色责任[11],使得专业化分工协作机制不完善。原因可能在于,其一,大学及科研机构管理体制仍存在较明显的滞后性;其二,合作范围内各方间的互动模式尚未完全建立,致使专业化分工协作机制尚未形成。三是专业化分工合作的产业集群尚未形成。基于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封闭式组织结构,造成部分企业生产社会化、专业化和协作化水平较低[11],难以高效形成产业集群。综合来看,除电子、机械、化工传统三大支柱行业具备较强集群、配套能力外,厦门市其余产业链均属于空间地理汇聚,综合配套能力较弱以及行业间分工协作机制未形成,引致集群内产业关联度较低。
3.关键生产工艺较为薄弱
受限于生产工艺落后,当前厦门市工业效率和生产水平仍较低,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助力不足。在中美之间大国竞争的冲击影响下,国际分工范式及一体化生产网络暴露出脆弱性及断链化趋势,造成产业链供应链部分环节中途截断,使得部分企业未能充足提升研发能力[12]。同时,企业也可通过工艺创新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效率,保持较高的竞争力,并最终获得相应的额外收益。我国部分企业产业链供应链发展仍面临专业技术环节薄弱,生产产品档次及质量仍存在较大浮动等现实问题,难以实现微观层面的高质量发展。此外,上述问题使得中间品消费及最终消费商无法满足高端需求,在国内供应渠道实现长远发展,造成依赖进口严峻局面。高端需求无法满足同厦门市专业技术人才较少,高层次创新人才较为缺乏也具有重要关联。总之,厦门市产业关键生产工艺较为薄弱,缺乏创新机制与创新人才,影响市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
五、提升厦门市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创新之策
1.构筑市场开放体系,拓宽产业链发展空间
当下,要素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地区较难发挥生产比较优势,难以有效释放生产要素活力,知识企业生产成本较高,可能会造成产业链供应链上企业外迁,从而削弱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根值于此,首先,稳市场。厦门市政府需优化企业发展的政策、制度以及竞争环境,打破生产要素制约桎梏,畅通经济循环,做好大宗商品、原材料保供稳价工作,奠定市场开放体系基础。在此过程中,厦门市政府应围绕重点环节全产业链竞争优势打造,实施重点产业链供应链上产业间协作研发、协作运营,构筑大协同生态联合链,发挥领军企业、龙头企业保链稳健优势,以稳定市场,为建立市场开放体系奠定基础。其次,扩开放。结合国内国际市场需求,厦门市政府应鼓励出口企业扩大内销份额,将国内市场作为生产、销售专业化的主市场。同时,有关政府部门应大力支持跨境电商外商发展,激发外资企业国内投资活力,向外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在此基础上,厦门市政府部门还应借助各类多变贸易机制,鼓励外资研发中心创设,构筑互惠互利、共生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体系,建立更大范围市场开放体系。最后,强预期。厦门市政府通过增强国际国内两市场、两资源的联动,积极应对外国不利因素影响,建立链条化重构的市场开放体系。与此同时,当地政府需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国际网络布局,驱动满足国内国际双面的现代产业链供应链建设,实现“建立链条化重构的市场开放体系”的目标,以期更好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2.创新空间配置体系,改变供应链发展模式
目前,厦门市产业链供应链发展仍面临专业化分工协作机制尚未完善的现实桎梏。因此,对内层面,厦门市政府以做好协调互促、集聚集群工作为基底,突出强调产业链供应链腹地支撑作用,与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实现良好互动,最终优化国内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具体来看,其一,厦门市政府应围绕垂直产业端深度参与,创新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及物流综合服务体系,推动人力与产业精准匹配、消费与生产高效衔接、制造业与服务业全面融合,构筑区域化集聚的空间配置体系。其二,厦门市政府部门应向较为落后地区梯度转移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经验,释放该地区产业基础及消费市场等长远发展优势。同时,厦门市政府需构建国内产业链价值链网络,形成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激发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发展活力,引导较为落后地区学习发达地区要素资源禀赋、产业链发展优势,驱动地方产业链供应链个性化、独特化发展,从而推动区域化集聚空间配置体系建成。其三,厦门市政府部门应围绕城市群、都市圈、国家中心城市,发挥产业链供应链集群优势,释放先进、独特的制造业集群优势,打造新兴产业集群和绿色产业集群合理建设格局,以及重点推进机制、政策、载体、环境协同发力,驱动形成产业链供应链新格局。
3.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产业链可控性
厚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合作不断深化新趋势,厦门市在其产业链科学技术应用方面提出最新要求。具体来看,强调建立网络化协同的技术创新体系为基准,突破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难题。具体可操作步骤如下:其一,厦门市政府需鼓励企业开展数字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并不断完善平台规则,利用好龙头企业示范带头作用,鼓励其利用平台知识资源、信息资源和产业资源展开自主创新活动,以增强产业链供应链发展韧性,提升产业链发展活力。其二,厦门市政府部门需盘活我重大创新平台、重大科研项目资源,推动国际科技合作战略更具开放包容、互惠共享性,放大技术创新的网络效应。进一步地,厦门市政府部门还应遵循互利共赢的原则,拓展与关键技术企业合作网络,同日韩等周边国家加强产业合作与研究,纵深挖掘网络化协同技术创新活力,为构筑网络化协同技术创新体系奠定基础。其三,厦门市政府部门应借助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共性技术,完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驱动国家实验室、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释放技术链创新优势,驱动创新链由基础创新转向核心技术环节的自主可控转化,有效发挥技术创新效应,增强产业链可控性。
参考文献:
[1]郭叶波.全面提升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基于服务全国的视角[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3(10):1-6.
[2]吴真如,徐乾宇.新发展格局下加强供应链韧性治理研究[J].技术经济,2023,42(8):112-123.
[3]江英,隋广军,杨永聪.自贸试验区建设助推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的机理及路径——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J].国际贸易,2023(6):55-63.
[4]陶锋,王欣然,徐扬,等.数字化转型、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企业生产率[J].中国工业经济,2023(5):118-136.
[5]戴培超,张容嘉.供应链韧性研究前沿、热点和演化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23(17):5-8.
[6]张杰,逯艳.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的理论探究与实现路径[J].中州学刊,2023(7):37-43.
[7]邱灵.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J].宏观经济管理,2023(1):33-39.
[8]吕越.新时代如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8(1):98-108.
[9]吕越,邓利静.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以中国汽车产业链为例的测度及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23(2):1-19.
[10]李晓华.产业链韧性的支撑基础:基于产业根植性的视角[J].甘肃社会科学,2022(6):180-189.
[11]徐金海,夏杰长.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J].改革,2023(8):14-25.
[12]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安全研究课题组,沈尤佳,陈若芳,等.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研究——基于马克思资本循环理论[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3(2):64-71+158.
[注]基金课题:厦门市社科联、厦门市社科院资助厦门市社会科学调研课题项目“提升厦门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路径研究”(厦社科研[2023]C09号)。


![《现代商业》杂志征稿函[list:jibie] [list:zhouqi]](/static/upload/image/20251014/1760434003116724.jpg)
![现代商业杂志2025年10月第20期目录[list:jibie] [list:zhouqi]](/static/upload/image/20251104/1762243489601608.jpg)
![现代商业杂志2025年10月第20期封面[list:jibie] [list:zhouqi]](/static/upload/image/20251104/1762243441765766.jpg)
![现代商业杂志2025年10月第19期目录[list:jibie] [list:zhouqi]](/static/upload/image/20251022/1761096032866484.jpg)
![《现代商业》杂志发行情况[list:jibie] [list:zhouqi]](/uploads/220502/17-220502133J1235.jpg)
![《现代商业》稿件模板范文[list:jibie] [list:zhouqi]](/static/upload/image/20241209/1733711300842260.png)
![《现代商业》杂志投稿须知[list:jibie] [list:zhouqi]](/uploads/220523/17-2205232146252P.jpg)
![《现代商业》杂志栏目介绍[list:jibie] [list:zhouqi]](/uploads/220519/17-22051921225LM.jpg)
![《现代商业》杂志创刊时间|主办单位[list:jibie] [list:zhouqi]](/uploads/220512/17-220512201I9420.jpg)
![《现代商业》杂志投稿版面要求[list:jibie] [list:zhouqi]](/uploads/220501/17-220501141Ab59.jpg)
![《现代商业》杂志社编委会成员[list:jibie] [list:zhouqi]](/uploads/220501/17-220501142PM60.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