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现代商业》杂志社-官方网站在线投稿平台

 管理纵横
基于战略成本动因的企业成本控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4-10-29 点击: 233 发布:《现代商业》杂志社

摘要: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成本管理挑战。战略成本动因分析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可以帮助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识别关键成本驱动因素,优化成本结构,提升竞争力。本文通过对战略成本动因理论的探讨和实例分析,研究了如何将其应用于企业的成本控制中。研究发现,通过结构性和执行性成本动因的双重管控,企业可以显著提高成本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此外,本文还结合实际案例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建议和策略,旨在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战略成本动因;企业成本控制;结构性成本动因;执行性成本动因;案例分析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经济环境对成本管理的客观要求

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企业面临更加复杂的经营环境。为了在这种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企业必须不断优化其成本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随着科技进步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企业的需求。因此,探索和应用更为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

 

1.1.2 传统成本管理的局限性

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主要侧重于日常运营成本的控制和减少,缺乏对企业整体战略的考虑。这些方法往往只能实现短期的成本节约,无法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此外,传统成本管理通常关注直接成本而忽视间接成本,容易导致成本控制的片面性和不准确性。因此,有必要引入新的成本管理理念和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1.2 现有研究现状综述

1.2.1 关于成本管理理论的研究

成本管理理论经历了从传统成本计算到作业成本法、再到战略成本管理的发展历程。Brown et al. (2014)指出,传统成本管理系统注重财务指标,忽视了非财务指标的重要性。Callahan (2016)进一步强调,作业成本法虽然改进了成本分配的准确性,但仍需结合战略视角进行综合管理。

 

1.2.2 关于战略成本管理相关理论的研究

Porter (1985)在其著作《竞争优势》中首次提出战略成本管理的概念,认为成本管理应与企业战略相结合。此后,Cooper与Kaplan (1998)提出的作业成本法为战略成本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近年来,Droms和Bertrand-Badieu (2017)等学者进一步丰富了战略成本管理的理论体系,提出了整合多种成本管理工具的方法。

 

1.2.3 关于成本动因的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

战略成本动因理论由Shank和Govindarajan (1993)提出,涵盖了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性成本动因。结构性成本动因与企业的规模、范围和经验有关,而执行性成本动因则与员工的效率、生产力和态度相关。后续研究如Iniesta (2015)和Yazdifer (2016)分别在不同行业和企业中验证了该理论的有效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实施框架。

 

1.2.4 现有研究结果的评价

尽管现有研究在战略成本动因的理论构建和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多数研究侧重于理论探讨,缺乏实证分析。其次,不同行业和企业之间的差异性较大,导致理论应用的难度增加。此外,对于战略成本动因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效果评估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通过系统梳理战略成本动因理论,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探讨其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路径和实际效果。具体目标包括:识别并分析企业的主要结构性和执行性成本动因;探讨不同类型成本动因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提出优化企业成本控制的策略和建议。

 

1.3.2 研究意义

本文不仅丰富了战略成本动因的理论体系,还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了实用的指导建议。通过深入分析战略成本动因,企业可以更有效地配置资源,优化成本结构,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此外,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结论也为其他学者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

1.4.1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了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和实证分析法。首先,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系统梳理战略成本动因理论的发展脉络和核心观点。其次,选择典型企业作为案例进行深入访谈和数据分析,以验证理论的实际应用效果。最后,通过统计分析和回归分析等实证方法,量化评估战略成本动因对企业成本管理和竞争力的影响。

 

1.4.2 研究思路

本文遵循“理论—方法—应用—实证”的研究思路。首先,介绍战略成本动因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然后,详细阐述其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具体应用路径和方法;接着,通过案例分析展示其实际操作过程和效果;最后,通过实证分析验证其有效性和适用性,并提出优化建议。

 

第二章 战略成本动因理论基础

2.1 战略成本管理的兴起

随着全球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需要更加高效的成本管理手段来保持竞争优势。战略成本管理(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 SCM)应运而生,它是一种将成本管理与企业战略相结合的方法,强调从战略高度系统地进行成本控制和管理(Porter, 1985)。战略成本管理不仅关注企业内部生产环节的成本控制,还涉及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多方面内容,帮助企业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成本优化(Cooper and Kaplan 1998)。

 

2.2 战略成本动因理论

战略成本动因理论是战略成本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由Michael E. Porter首次提出,并由Robin Cooper和Robert S. Kaplan进一步发展(Porter 1985, Cooper and Kaplan 1998)。该理论主要包括结构性成本动因(Structural Cost Drivers)和执行性成本动因(Executional Cost Drivers),它们分别影响企业的成本结构和执行效率。

 

2.2.1 成本动因的定义与分类

成本动因是指引发或推动成本变化的各种因素。根据其性质和作用层次的不同,成本动因可分为两大类: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性成本动因(Shank and Govindarajan 1993)。结构性成本动因与企业的规模、范围、技术、多样性等长期战略决策相关,通常在企业创建或重大变革时确定。执行性成本动因则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的效率、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等操作性问题密切相关(Iniesta 2015)。

 

2.2.2 结构性成本动因分析

结构性成本动因是指那些与企业基础结构相关的成本驱动因素,包括规模、范围、经验、技术和多样性等(Shank and Govindarajan 1993)。例如,企业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可以实现规模经济,降低单位产品成本;通过纵向整合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和不确定性;通过技术创新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Yazdifer 2016)。这些因素通常需要在企业的战略层面进行调整和优化。

 

2.2.3 执行性成本动因分析

执行性成本动因是指与企业日常运营活动相关的成本驱动因素,主要包括员工的生产效率、设备利用率、原材料采购、生产流程优化等(Iniesta 2015)。例如,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和流程,可以减少材料浪费和能源消耗;通过加强员工培训和激励措施,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可以降低库存成本和物流费用(Yazdifer 2016)。这些因素通常需要通过改善企业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来实现。

 

2.3 战略成本动因理论的应用

2.3.1 战略成本动因分析依据

战略成本动因分析是一种系统化的方法,用于识别和评估影响企业成本的关键因素。该方法依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和经营环境,结合内外部数据进行分析(Porter 1985)。首先,明确企业的战略目标和成本管理重点;其次,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识别主要的成本动因;最后,制定针对性的成本控制策略并进行实施(Cooper and Kaplan 1998)。

 

2.3.2 基于企业战略目标的战略成动因分析流程

战略成本动因分析流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Shank and Govindarajan 1993):

 

明确战略目标:确定企业在市场中的定位和竞争策略,识别需要重点关注的成本领域。

收集数据:通过内部财务报表、生产记录、市场调研等渠道收集相关数据。

识别成本动因:运用结构化和执行性成本动因框架,系统分析各种影响因素。

评估影响: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评估各成本动因对企业成本和竞争力的影响程度。

制定策略:根据分析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成本控制和管理策略。

实施与监控:落实制定的策略,并通过持续监控和反馈机制,确保策略的有效实施和调整。

战略成本动因理论为企业提供了一种全面、系统的管理工具,帮助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 案例分析与讨论

3.1 A公司概况及其成本管理现状

3.1.1 A公司简介

A公司是国内知名的汽车制造企业,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总部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A公司已成为行业内的领军者之一,主要产品涵盖乘用车、商用车以及新能源汽车等多个领域。公司拥有多个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具备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生产制造能力。A公司在国内市场占据重要地位的同时,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产品远销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

 

3.1.2 A公司现行的成本管理体系

A公司目前采用的成本管理体系主要以传统的成本核算和控制为主,辅以一些现代化的管理工具。公司设立了专门的成本管理部门,负责各项成本数据的收集、汇总和分析工作。在实际操作中,A公司主要通过标准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即预先设定各项成本的标准值,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异并进行调整。此外,公司还引入了一些信息化管理系统,用于提高数据收集和处理的效率。然而,这套体系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间接成本的分摊不够精准、对战略性成本动因的考量不足等问题。

 

3.2 A公司战略成本动因分析

3.2.1 结构性成本动因分析

结构性成本动因主要指与企业的基础经济结构相关的成本驱动因素。对于A公司而言,以下几个方面是其主要的结构性成本动因:

 

规模:A公司作为一家大型汽车制造企业,其生产规模直接影响到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公司可以有效降低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从而提高利润率。然而,过度扩张也可能导致管理复杂度增加和信息传递不畅的问题。

范围:A公司的业务范围广泛,涵盖多种类型的汽车产品。这种多元化经营可以分散市场风险,但也增加了生产和管理的复杂性。不同产品线之间共享的资源有限,可能导致某些资源的低效利用。

经验:丰富的行业经验和技术积累使A公司在生产和研发上具有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司积累了大量宝贵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新产品开发的速度。

技术:A公司在技术研发方面投入巨大,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专利。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手段不仅提高了产品质量,还降低了生产成本。例如,自动化生产线的引入显著减少了人工成本和生产误差。

3.2.2 执行性成本动因分析

执行性成本动因是指与企业日常运营活动相关的成本驱动因素。对于A公司来说,以下几个方面是其主要的执行性成本动因:

 

员工参与度:高员工参与度意味着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更低的人员流失率。A公司通过完善的培训体系和激励机制,提升了员工的技能水平和工作积极性。此外,公司还注重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生产能力利用率:生产设备的实际使用情况直接影响到生产成本。A公司通过精细化的生产计划和调度,确保生产设备的高效运行。同时,定期维护和更新设备,减少故障停机时间,提高生产能力利用率。

工厂布局与产品设计:合理的工厂布局可以优化生产流程,减少物料搬运时间和距离。A公司在新建生产基地时充分考虑了工厂布局的合理性,并引入精益生产理念,消除一切不必要的浪费。此外,产品设计阶段就考虑到生产成本因素,尽可能采用标准化和模块化设计,降低生产成本。

上下游联结关系:供应链管理是汽车制造企业的重要环节之一。A公司与供应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确保原材料供应的稳定性和质量可靠性。同时,通过优化物流配送网络,降低运输成本和库存水平。与客户之间的紧密联系也有助于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变化,快速响应市场。

3.3 基于战略成本动因的成本管理问题分析

3.3.1 A公司战略成本管理组织架构的缺陷

尽管A公司已经建立了专门的成本管理部门,但其组织架构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成本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协调不够紧密,信息沟通不畅,导致部分数据不准确或滞后。其次,缺乏一个全面的战略规划部门来统筹全局的成本管理工作。此外,现有的绩效考核机制未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3.2 A公司经营环境的变化对成本管理的要求增强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技术快速发展,A公司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消费者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迫使公司不断推出新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环保法规趋严要求公司在生产过程中采取更加环保的生产方式。这些都对公司的成本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成本管理方法难以应对这些变化,需要引入更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

 

3.3.3 A公司战略成本动因管理的不足

虽然A公司在成本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战略成本动因管理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首先,对结构性成本动因的重视程度不够,尤其是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其次,执行性成本动因中的员工参与度仍有提升空间。再次,供应链管理尚未完全优化,上下游之间的协同效应有待进一步增强。最后,信息系统建设相对滞后,数据分析能力有待提高。这些问题都制约了公司的成本管理水平的提升。

 

第四章 基于战略成本动因的企业成本控制策略

4.1 构建战略成本管理组织架构

为了有效实施战略成本管理,A公司需要构建一个多层次的战略成本管理组织架构。首先,成立一个由高层领导组成的战略成本管理委员会,负责整体规划和决策。委员会下设专门工作组,负责具体的项目实施和监控。工作组应由跨部门的专业人员组成,包括财务、生产、采购等部门的代表。此外,还需要设立独立的审计部门,定期对成本管理活动进行审查和评估,以确保其合规性和有效性。通过这样的组织架构,可以确保战略成本管理工作得到全面推进和有效落实。

 

4.2 战略成本目标的细分与实施

4.2.1 战略成本目标的细分

根据A公司的战略目标,将战略成本目标进一步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提高生产效率: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和技术改造,提高单位时间内的产量。

降低采购成本:通过集中采购、长期合同等方式降低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采购价格。

优化库存管理:通过精细化管理减少库存积压,降低仓储费用。

提升产品质量: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减少次品率,降低返修和退货成本。

加强研发投入:加大新技术和新材料的研发力度,从源头上降低成本。

4.2.2 完善基于结构性动因的成本管理

针对结构性成本动因,A公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扩大生产规模:通过新建或扩建生产基地实现规模经济效应。例如,可以在劳动力成本低的地区建立新工厂以降低人工成本。

垂直整合供应链:收购或参股上游供应商或下游销售商,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整合,降低交易成本和不确定性。例如,可以通过并购关键零部件供应商来确保原材料供应的稳定性。

技术创新: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例如,可以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展联合研发项目。此外,还可以引入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手段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例如,可以引进自动化机器人进行焊接工序以提高生产效率。

多元化产品线:针对不同市场需求开发多样化的产品线以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例如可以推出高端豪华车型吸引高收入人群同时也推出经济型轿车满足普通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增加市场份额并分散风险。此外还可以考虑进入相关领域如电动车或自动驾驶技术领域以开拓新的增长点。例如可以投资建设电动汽车充电站网络或者开发自动驾驶辅助系统等产品以抢占未来市场的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