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面临着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创新成为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研发投入作为企业创新的重要来源,对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具有重大意义。与此同时,政府为了鼓励企业创新,通常会提供各种形式的财政补贴。然而,不同行业企业在利用研发投入和财政补贴的效率以及对绩效的影响方面可能有所不同。因此,从多行业视角深入研究研发投入、财政补贴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旨在探讨研发投入、财政补贴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联,通过对多个行业的实证分析,揭示这些因素在不同行业中的互动机制及其影响程度。研究发现,研发投入和财政补贴在不同行业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并且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协同效应。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促进企业创新和提高企业绩效。
关键词:研发投入;财政补贴;企业绩效;多行业视角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若想在其中站稳脚跟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创新无疑是关键驱动力。研发投入作为企业创新活动的核心支撑,对企业绩效有着深远影响。加大研发投入,企业能够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不断推出契合市场需求、更具竞争力的产品与服务,从而拓展市场份额,增加营收与利润,为企业的长期发展筑牢根基。
以华为公司为例,多年来华为持续在研发领域投入巨额资金,其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例长期保持在较高水平。通过不懈的研发努力,华为在 5G 通信技术、芯片研发等诸多关键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这些创新成果不仅助力华为在全球通信市场中脱颖而出,占据了重要的市场地位,还使其在技术标准制定、产品定价等方面拥有了更强的话语权,进而显著提升了企业绩效。据公开数据显示,华为的营收和净利润在研发投入的推动下实现了稳步增长,展现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除了企业自身的研发投入,政府的财政补贴政策在企业创新发展过程中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由于研发活动具有周期长、风险高、不确定性大等特点,很多企业在开展研发活动时会面临资金短缺、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为了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创新能力,政府常常会运用财政补贴这一政策工具,对进行研发活动的企业给予资金支持。政府财政补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与风险,激发企业的创新积极性,促进企业开展更多的研发活动,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与绩效。
以新能源汽车行业为例,为了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政府对相关企业提供了大量的财政补贴。在财政补贴的支持下,众多新能源汽车企业有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研发中,致力于提升电池续航能力、优化智能驾驶技术等关键领域。这些研发投入使得新能源汽车企业的产品性能不断提升,市场份额逐步扩大,企业绩效也得到了显著改善。像比亚迪等企业,在政府财政补贴的激励下,加大研发投入,成功推出了一系列具有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企业的营收和利润实现了快速增长,成为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领军企业。
然而,尽管研发投入和财政补贴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备受关注,但目前学术界对于它们之间的关系尚未达成一致结论。部分研究表明,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绩效。但也有研究指出,由于研发活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可能存在滞后性,甚至在某些情况下,研发投入的增加并未带来企业绩效的显著提升。
在财政补贴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方面,同样存在不同观点。有的研究认为,财政补贴能够有效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通过缓解企业资金压力、降低研发风险等方式,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进而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但也有研究发现,部分企业可能会对财政补贴产生过度依赖,导致自身创新动力不足,甚至出现骗取财政补贴的现象,使得财政补贴未能真正发挥促进企业绩效提升的作用。
鉴于此,深入研究研发投入、财政补贴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全面、系统地探究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作用机制,能够为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研发战略提供有力依据,帮助企业更加精准地进行研发投入决策,提高研发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实现企业绩效的提升。同时,也能为政府制定更加完善、有效的财政补贴政策提供参考,使财政补贴资金能够更加精准地投向真正有创新需求和潜力的企业,充分发挥财政补贴的激励作用,促进企业创新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1.1.2 研究意义
本研究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均具有重要意义。在理论方面,目前关于研发投入、财政补贴与企业绩效三者关系的研究尚未形成统一的结论,存在诸多争议和空白。不同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样本、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这使得该领域的理论体系仍有待完善。通过本研究,全面梳理和深入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相关理论,填补理论研究的空白,为后续研究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从实践角度来看,本研究成果对企业和政府都具有重要的决策参考价值。对于企业而言,研发投入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但研发投入的决策并非简单的资金投入问题,还涉及到投入的规模、方向、时机等多个方面。本研究通过揭示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够帮助企业管理者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从而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研发投入策略。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市场需求和资源状况,精准地确定研发投入的规模和方向,避免盲目投入,提高研发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企业绩效的最大化。
在财政补贴方面,政府的财政补贴政策旨在引导和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创新能力。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补贴政策的不完善和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可能导致财政补贴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本研究通过分析财政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和绩效的影响,能够为政府优化财政补贴政策提供具体的建议。政府可以根据研究结果,调整补贴的方式、标准和对象,提高财政补贴的精准性和有效性,确保补贴资金真正用于支持企业的研发创新活动,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本研究无论是在理论完善还是实践应用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有望为相关领域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1.2 研究目的与方法
1.2.1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深入剖析研发投入、财政补贴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复杂关系,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揭示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作用机制。具体而言,研究将探究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直接影响,以及财政补贴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包括财政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的激励效应,以及财政补贴与研发投入的交互作用对企业绩效的影响。通过这些研究,期望能够为企业的研发决策和政府的财政补贴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助力企业提升绩效,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技术创新理论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 1912 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创新理论。他认为,创新是建立一种 “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进行从未有过的 “新组合” 并引入生产体系。具体而言,创新包含五种存在形式:一是引进新产品或提供产品的新质量,为消费者带来全新的使用体验和价值,满足市场中尚未被挖掘的需求;二是采用新技术、新生产方法,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成本优势;三是开辟新市场,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拓展企业的发展空间;四是获得原材料的新来源,保障原材料的稳定供应,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五是实现企业组织的新形式,优化企业内部管理流程,提高企业运营效率。
在熊彼特的理论体系中,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当企业引入创新时,能够打破原有的市场均衡,创造出超额利润。这种超额利润会吸引其他企业纷纷模仿,随着模仿者的增多,市场竞争加剧,技术逐渐扩散,超额利润逐渐消失,经济进入衰退期。而当新的创新出现时,又会推动经济进入新一轮的增长周期。
以智能手机行业为例,苹果公司在 2007 年推出了第一代 iPhone,这一创新产品不仅具备了传统手机的通话、短信等功能,还引入了全新的多点触控技术、应用商店模式等,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手机的认知和使用方式,成功开辟了智能手机这一全新的市场。在当时,iPhone 凭借其创新性的设计和功能,迅速获得了消费者的青睐,为苹果公司带来了巨额的超额利润。其他手机厂商看到苹果的成功后,纷纷模仿其设计和功能,推出了各自的智能手机产品。随着智能手机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行业整体利润逐渐趋于平均化。然而,苹果公司并没有停止创新的脚步,持续投入研发,不断推出新的 iPhone 产品,每一代产品都在硬件性能、软件功能、外观设计等方面进行创新升级,如引入 Face ID 面部识别技术、提升摄像头拍摄质量等,始终保持着在智能手机市场的领先地位,推动着整个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熊彼特的技术创新理论强调了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为企业的研发活动提供了理论指导。企业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该理论也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依据,政府应通过鼓励企业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2.1.2 资源基础理论
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是由一系列独特的资源和能力所构成的集合体,这些资源和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的资源可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有形资源包括土地、设备、资金等,无形资源则包括技术、品牌、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等。其中,研发投入作为企业获取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资源投入,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企业拥有丰富的研发资源,如高水平的研发团队、先进的研发设备和充足的研发资金,能够为研发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持续的研发投入可以使企业不断积累技术知识和创新经验,提升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开发出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或服务,从而在市场中占据优势地位。
政府的财政补贴作为一种外部资源,能够对企业的研发投入产生积极影响。财政补贴可以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使企业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研发活动中。此外,财政补贴还可以向市场传递积极信号,增强企业的市场信心,吸引更多的外部资源,如风险投资、银行贷款等,进一步支持企业的研发活动。
以华为公司为例,华为高度重视研发投入,每年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研发中。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华为拥有了一支庞大且高素质的研发团队,在通信技术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技术专利和创新成果。这些研发资源和创新能力成为华为在全球通信市场竞争的核心优势,使其能够在 5G 通信技术领域取得领先地位,为全球客户提供高质量的通信产品和解决方案。同时,华为也获得了政府的财政补贴和政策支持,这些财政补贴不仅为华为的研发活动提供了资金支持,还增强了华为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和合作伙伴,进一步促进了华为的研发创新和发展。
2.1.3 信号传递理论
信号传递理论认为,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环境中,企业的行为和决策会向市场传递出一定的信号,影响投资者、消费者等市场参与者的决策。政府对企业的财政补贴可以被视为一种信号,向市场传递出企业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和创新潜力的信息。
当政府对企业进行财政补贴时,表明政府认可该企业的研发活动和创新能力,认为其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和社会价值。这一信号会增强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使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资金用于研发投入和业务拓展。同时,消费者也会认为获得财政补贴的企业产品质量更可靠、技术更先进,从而增加对企业产品的购买意愿,提升企业的市场份额和销售额。
以新能源汽车企业为例,政府对新能源汽车企业提供大量的财政补贴,这一行为向市场传递出新能源汽车产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发展潜力的信号。投资者看到政府的补贴政策后,认为新能源汽车企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纷纷加大对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投资。如特斯拉在中国市场获得了政府的多项补贴和政策支持,这使得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吸引了大量消费者购买其产品,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关注和投资特斯拉,为特斯拉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此外,政府的财政补贴信号还促使其他企业加大对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研发投入和业务布局,推动了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2.1 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
国外学者对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起步较早。George Libik(1969)通过研究企业技术研发和企业价值的关系,发现两者之间具有显著的线性关系,在航空、电子等行业中表现尤为明显。Hirschey 等(1985)在研究企业研发投入与市场价值的关系中,发现研发投入对企业市场价值的提高有显著的促进作用。Ami 等(1999)在研究财务分析师的盈利预测信息能否为投资者提供相对于财务报告而言的增量信息时发现,研发投入相对较大的公司能提供较多的增量信息。Aboody 和 Lev(2001)以美国化工产业为研究对象,发现化工行业的研发投入与企业价值显著正相关。Han 和 Manry(2004)以韩国数据为样本,研究了研发投入和股价的关系,发现二者显著正相关。
国内学者对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也取得了丰富成果。邱冬阳(2002)以 1998 年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科技、研发投入对企业会计绩效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朱卫平、伦蕊(2004)采用高新技术企业为数据样本,实证研究发现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投入对企业绩效不存在显著影响。粱莱歆、张焕凤(2005)在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研究中发现,研发投入与其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程宏伟等(2006)研究发现研发强度与公司主营业务利润率显著正相关。
然而,关于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学术界尚未达成一致结论。部分学者认为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研发投入能够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促进产品升级和技术进步,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绩效水平。如陈可喜和陈畅(2018)以托宾 Q 值作为企业财务绩效的代理变量,实证检验了信息技术上市公司的研发支出对其当期财务绩效有显著地促进作用 。也有学者认为二者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Kabir 等(2014)用资产回报率来衡量企业绩效,通过对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等欧洲国家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回归,发现研发投入与企业财务绩效存在倒 U 型关系,即研发投资在某一合理范围内能提升企业资产回报率,超过这一合理范围时,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将会引起资产回报率的下降。还有学者指出,由于研发活动具有长期性和不确定性,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可能存在滞后效应。周艳和曾静(2011)实证检验了 R&D 资金投入和人员投入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企业各期研发资金投入和人员投入对企业经营利润的促进作用存在滞后效应,R&D 资金投入的滞后期为一期,R&D 人员投入的滞后期为两期。江南春和戴桂荣(2015)对信息服务技术类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研究也证明,企业的研发强度对盈利能力存在正向的滞后效应,滞后影响达到 3 年。
2.2.2 财政补贴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
在财政补贴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同样持有不同观点。部分学者认为财政补贴能够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孙慧、王惠(2017)选取 2010 - 2015 年间 57 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发现政府财政补贴与企业的研发创新显著正相关,财政补贴可以有效促进企业的研发创新,随着政府财政补贴的增多,企业也会将更多的资金用于研发创新中。林木西、张紫薇、和军(2018)选取 2010 - 2016 年中国 A 股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经过实证分析发现财政补贴可以提高企业的研发创新投入。陈远燕、何明俊、张鑫媛(2018)以 2008 - 2016 年中国上市高新企业为样本,利用泊松分布固定效应模型与负二项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财政补贴有利于拉动企业的研发创新 。
然而,也有学者认为财政补贴对企业绩效的提升效果并不明显,甚至可能存在负面影响。白旭云、王砚羽、苏欣(2019)采用 2011 - 2013 年河北省 505 家高新技术企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财政补贴作为事前激励,对于企业的创新活动会形成干扰,影响价格要素,诱导企业寻租行为的发生,进而对政府形成依赖,最终对企业的研发创新活动产生消极的影响。张明斗(2020)的研究结果表明财政补贴政策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存在挤出效应,在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存在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这会阻碍企业的创新活动。喻贞等以 A 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地方财政补贴与企业绩效之间的相关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不确定的,不同的财政补贴规模对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绩效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既存在正向的激励效应,尤其是对企业创新的补贴具有长期激励作用,也存在负向的效应,如财政负担效应。
2.2.3 研发投入、财政补贴与企业绩效的综合研究
现有文献对研发投入、财政补贴与企业绩效的综合研究相对较少,且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部分研究主要关注两两之间的关系,如财政补贴与研发投入的关系、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等,而对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和整体影响机制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在财政补贴与研发投入的关系方面,一些学者认为财政补贴能够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如 Carboni(2016)以七个欧洲国家的制造业公司为样本,研究政府补贴对企业研发支出的影响,结果表明政府补贴对研发投入有积极的影响 。但也有学者提出财政补贴可能会对企业研发投入产生挤出效应,抑制企业自身的研发投入积极性。
在研发投入和财政补贴对企业绩效的综合影响方面,司训练、尚慧、孔祥超(2020)利用 128 家沪深 A 股新能源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通过建立随机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发现,政府补贴对新能源企业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绩效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研发投入在政府补贴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然而,目前对于这种中介作用的具体机制和影响因素,还缺乏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总体而言,现有文献在研发投入、财政补贴与企业绩效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对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内在作用机制研究不够深入,尤其是在不同行业、不同企业规模和不同市场环境下的差异研究较少;二是研究方法相对单一,多以实证研究为主,缺乏案例分析、实地调研等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三是研究样本的选取存在局限性,部分研究仅选取某一特定行业或地区的企业作为样本,研究结果的普适性有待提高。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研发投入、财政补贴与企业绩效三者关系的研究,以丰富和完善相关理论,为企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三、研发投入、财政补贴与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分析
3.1 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
3.1.1 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研发投入是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驱动力。企业通过持续投入研发资金,能够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研发人才,组建起一支专业能力强、创新思维活跃的研发团队。这些研发人才凭借其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能够在研发过程中攻克技术难题,推动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
以半导体行业的台积电为例,台积电高度重视研发投入,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研发。其研发团队汇聚了全球顶尖的半导体技术人才,通过不断的研发努力,台积电在芯片制造技术方面取得了众多突破性成果。从早期的 90 纳米制程技术,到如今领先全球的 3 纳米制程技术,台积电的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始终保持着在半导体制造领域的领先地位。
在研发过程中,充足的研发资金还能够支持企业购置先进的研发设备和实验仪器,为研发人员提供良好的研发条件。先进的研发设备和仪器能够帮助研发人员更准确地进行实验和测试,提高研发效率和质量,从而加速技术创新的进程。同时,研发投入还能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等进行产学研合作,共享前沿技术和创新资源,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3.1.2 产品创新与市场拓展
研发投入能够推动企业进行产品创新,开发出具有更高性能、更优品质和更多功能的新产品。这些新产品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从而帮助企业在市场中脱颖而出,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购买,进而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
以苹果公司为例,苹果公司一直致力于在研发方面的高投入,每年都将大量资金用于新产品的研发和设计。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苹果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产品,如 iPhone、iPad、Mac 等。这些产品凭借其独特的设计、卓越的性能和丰富的功能,受到了全球消费者的广泛喜爱和追捧。iPhone 的多点触控技术、简洁易用的操作系统以及丰富的应用生态,为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智能手机使用体验,彻底改变了手机市场的格局。iPad 的出现则开创了平板电脑这一全新的市场领域,满足了消费者对于便携、多功能移动设备的需求。
苹果公司通过不断的产品创新,不仅巩固了其在高端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市场的领先地位,还成功拓展了可穿戴设备市场,如 Apple Watch 等产品的推出,进一步丰富了苹果的产品线,扩大了市场份额。凭借持续的研发投入和产品创新,苹果公司的市场价值不断攀升,成为全球最具价值的公司之一。
3.1.3 提高生产效率与降低成本
研发投入有助于企业优化生产流程,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通过研发投入,企业可以开发出更高效的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和时间消耗,提高产品的生产速度和质量。
例如,汽车制造企业通过研发投入,引入自动化生产设备和智能制造技术,实现了汽车生产的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自动化生产线能够精确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各项参数,提高产品的一致性和质量稳定性,同时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人工成本。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还能够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和优化调整,及时发现并解决生产中的问题,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此外,研发投入还可以帮助企业开发出更环保、更节能的生产技术和工艺,降低企业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成本。一些化工企业通过研发投入,开发出了新型的绿色化工生产工艺,在生产过程中减少了有害物质的排放,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也降低了企业的环保治理成本。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企业能够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提升企业绩效。
3.2 财政补贴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
3.2.1 资金补充与成本降低
财政补贴直接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缓解企业研发活动中的资金短缺问题。研发活动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购置先进的研发设备、招聘高素质的研发人才、开展市场调研等。对于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来说,自身资金积累有限,难以承担如此巨大的研发成本,资金短缺成为制约企业研发活动开展的重要因素。
政府的财政补贴能够有效补充企业的研发资金,使企业能够顺利开展研发项目。例如,政府对新能源汽车企业的研发补贴,帮助企业解决了在电池技术研发、自动驾驶技术研发等关键领域的资金难题,推动了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不断进步。财政补贴还可以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政府可以通过补贴研发设备购置费用、研发人员培训费用等方式,直接减少企业的研发支出。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允许企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按照一定比例加计扣除,这实际上降低了企业的税负,间接减少了企业的研发成本。
成本的降低直接提高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增强了企业的盈利能力。以半导体企业为例,在研发先进制程芯片时,需要投入巨额资金用于购买光刻机等高端设备,以及支付大量研发人员的薪酬。政府的财政补贴可以帮助企业分担部分设备购置费用和人员薪酬,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在成本降低后,企业在相同的产品售价下,利润得到了提升,企业绩效也随之提高。
3.2.2 激励创新与提升竞争力
财政补贴对企业创新具有强大的激励作用。当企业获得财政补贴时,意味着政府对其研发活动的认可和支持,这会增强企业开展研发创新的信心和动力。补贴的存在降低了企业研发失败的风险,使企业更愿意投入资源进行创新尝试。
以生物医药企业为例,新药研发是一个漫长而高风险的过程,从药物研发到临床试验再到最终上市,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且失败率较高。政府的财政补贴可以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研发资金支持,降低企业的研发风险,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更多的新药研发项目。通过研发创新,企业能够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或新技术,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这些创新产品或技术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在智能手机市场,华为、苹果等企业通过持续的研发创新,推出了具有高像素摄像头、快速充电、5G 通信等先进技术的智能手机产品,凭借这些创新产品,企业吸引了更多的消费者,扩大了市场份额,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财政补贴还可以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创新。政府在提供财政补贴时,往往会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研发项目。这种合作能够整合各方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研发效率和创新水平。高校和科研机构拥有丰富的科研人才和先进的科研设备,能够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创新思路;企业则具有贴近市场、了解市场需求的优势,能够将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实际产品,实现产业化应用。
3.2.3 信号传递与资源吸引
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环境下,财政补贴具有重要的信号传递作用。当政府对企业给予财政补贴时,这一行为向市场传递出企业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和创新潜力的积极信号。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往往会关注企业的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政府的财政补贴信号使投资者认为该企业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和支持,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从而更愿意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这有助于企业吸引更多的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为企业的研发和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也会受到财政补贴信号的影响。他们通常会认为获得财政补贴的企业产品质量更可靠、技术更先进,从而增加对企业产品的购买意愿。新能源汽车领域,政府对新能源汽车企业的补贴使消费者更加信任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和质量,愿意购买新能源汽车,这直接促进了新能源汽车企业的产品销售,提升了企业的市场份额和销售额。财政补贴的信号还可以吸引优秀的人才加入企业。高素质的研发人才和管理人才往往更倾向于选择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和创新氛围的企业。政府的财政补贴信号表明企业在创新方面具有优势,能够为人才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和机会,从而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企业,提升企业的人才竞争力。
以人工智能企业为例,获得政府财政补贴的人工智能企业更容易吸引到人工智能领域的顶尖人才,这些人才的加入为企业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创新理念,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3.3 研发投入与财政补贴的交互作用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3.3.1 协同促进创新
研发投入与财政补贴在促进企业创新方面具有显著的协同效应。当企业获得财政补贴后,能够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从而增强创新能力,提升创新产出。财政补贴为企业提供了额外的资金支持,使企业在研发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应对资金需求,降低研发风险。企业可以利用这些补贴资金购置先进的研发设备、引进高端研发人才、开展前沿技术研究等,为研发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以新能源汽车行业为例,政府对新能源汽车企业提供了大量的财政补贴,包括研发补贴、生产补贴和购车补贴等。这些财政补贴激励了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了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比亚迪在政府财政补贴的支持下,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攻克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自动驾驶技术等关键领域的难题。通过研发投入与财政补贴的协同作用,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取得了众多创新成果,推出了一系列具有高续航里程、高性能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如比亚迪汉 EV、唐 EV 等车型,其刀片电池技术更是在行业内具有领先地位,有效提升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在生物医药领域,研发投入与财政补贴的协同创新作用也十分明显。生物医药研发具有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的特点,企业在研发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和技术挑战。政府的财政补贴能够缓解企业的资金困境,鼓励企业开展更多的研发项目。恒瑞医药作为国内知名的生物医药企业,积极争取政府的财政补贴,并将补贴资金与企业自身的研发投入相结合,加大在创新药物研发方面的投入。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和财政补贴的支持,恒瑞医药在抗肿瘤药物、心血管药物等领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多个创新药物成功上市,为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升了企业在全球生物医药市场的竞争力。
3.3.2 优化资源配置
研发投入与财政补贴的交互作用能够有效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绩效。财政补贴可以引导企业将更多的资源投向研发领域,促进企业研发资源的合理配置。政府在提供财政补贴时,通常会设定一定的补贴条件和标准,要求企业将补贴资金用于特定的研发项目或领域,这有助于企业明确研发方向,避免研发资源的盲目投入。
例如,政府对集成电路企业的财政补贴,往往会要求企业将补贴资金用于芯片设计、制造工艺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企业在获得财政补贴后,会根据补贴要求,将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投入到这些重点研发领域,从而提高研发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研发投入与财政补贴的协同作用,集成电路企业能够在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提升产品性能和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进而提高企业绩效。
财政补贴还可以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外部创新主体的合作,实现创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政府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研发项目,并对合作项目给予财政补贴支持。这种合作模式能够整合各方的优势资源,高校和科研机构拥有丰富的科研人才和先进的科研设备,企业则具有贴近市场、了解市场需求的优势。通过合作,企业可以获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前沿技术和科研成果,高校和科研机构则可以将科研成果在企业中实现产业化应用,双方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创新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
以产学研合作项目为例,某汽车制造企业与高校合作开展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的研发项目,政府对该合作项目提供了财政补贴。在财政补贴的支持下,企业与高校共同组建了研发团队,共享研发设备和实验数据等资源。高校的科研人员利用其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为企业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和解决方案;企业则根据市场需求,对研发成果进行优化和改进,加速了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的研发进程。通过这种合作模式,实现了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企业的研发效率和创新能力,最终提升了企业的绩效。
四、研发投入、财政补贴与企业绩效的实证分析
4.1 研究设计
4.1.1 研究假设提出
基于前文的理论分析和文献综述,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假设 1(H1):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能够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开发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或服务,从而提高企业绩效。研发投入可以促使企业推出创新性产品,满足市场需求,扩大市场份额,进而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价值。
假设 2(H2):财政补贴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政府给予企业财政补贴,能够缓解企业资金压力,降低研发成本,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创新能力,最终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财政补贴可以使企业有更多资金用于研发设备购置、人才培养等,推动企业创新发展,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绩效水平。
假设 3(H3):财政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财政补贴作为一种外部激励,能够向企业传递积极信号,增强企业的研发信心,促使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开展更多的研发活动,提升企业的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
假设 4(H4):研发投入在财政补贴与企业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财政补贴通过促进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进而提升企业绩效。即财政补贴首先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研发投入的增加再通过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产品创新等途径,最终实现企业绩效的提升。
4.1.2 变量选取与定义
因变量:企业绩效(ROA),选用总资产收益率(ROA)来衡量企业绩效。总资产收益率是净利润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值,能够综合反映企业运用全部资产获取利润的能力,是衡量企业盈利能力和经营绩效的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ROA = 净利润 / 平均资产总额 × 100%。该指标数值越高,表明企业资产利用效果越好,盈利能力越强,企业绩效越高。
自变量:研发投入(RD),以研发投入强度来衡量,即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研发投入强度能够反映企业对研发活动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该比例越高,说明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投入相对越大,越注重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计算公式为:RD = 研发投入 / 营业收入 × 100%。
自变量:财政补贴(FS),用企业获得的政府财政补贴金额来表示。财政补贴金额直接体现了政府对企业的支持力度,补贴金额越大,政府对企业的扶持作用越明显,企业可用于研发等活动的资金也可能越多。
控制变量:为了更准确地研究研发投入、财政补贴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选取以下控制变量:
企业规模(Size):以企业年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来衡量。企业规模越大,可能拥有更丰富的资源和更强的实力,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通常,大规模企业在研发投入、市场拓展等方面具有优势,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竞争,提升企业绩效。
资产负债率(Lev):等于负债总额除以资产总额。资产负债率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财务风险,过高的资产负债率可能导致企业面临较大的财务压力,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和绩效表现。
营业收入增长率(Growth):通过(本期营业收入 - 上期营业收入)/ 上期营业收入计算得出。营业收入增长率体现企业的成长能力,增长速度越快,表明企业在市场中的发展态势越好,可能对企业绩效产生积极影响。
行业(Industry):采用虚拟变量表示,根据证监会行业分类标准,对不同行业进行区分。不同行业的市场竞争程度、技术创新需求和发展趋势存在差异,这些因素会影响企业的研发投入和绩效表现,控制行业变量可以减少行业差异对研究结果的干扰。
变量选取与定义汇总如下表所示:
变量类型 | 变量名称 | 变量符号 | 变量定义 |
因变量 | 企业绩效 | ROA | 净利润 / 平均资产总额 ×100% |
自变量 | 研发投入 | RD | 研发投入 / 营业收入 ×100% |
自变量 | 财政补贴 | FS | 企业获得的政府财政补贴金额 |
控制变量 | 企业规模 | Size | 企业年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 |
控制变量 | 资产负债率 | Lev | 负债总额 / 资产总额 |
控制变量 | 营业收入增长率 | Growth | (本期营业收入 - 上期营业收入)/ 上期营业收入 |
控制变量 | 行业 | Industry | 虚拟变量,根据证监会行业分类标准设定 |
4.1.3 模型构建
为了检验上述研究假设,构建以下回归模型:
模型 1: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模型
\(ROA_{it} = \alpha_0 + \alpha_1RD_{it} + \sum_{j = 1}^{3}\alpha_{1 + j}Control_{jit} + \varepsilon_{it}\)
其中,\(ROA_{it}\)表示第\(i\)家企业在第\(t\)年的企业绩效(总资产收益率);\(RD_{it}\)表示第\(i\)家企业在第\(t\)年的研发投入强度;\(Control_{jit}\)表示第\(j\)个控制变量,分别为企业规模(Size)、资产负债率(Lev)、营业收入增长率(Growth);\(\alpha_0\)为常数项;\(\alpha_1\)、\(\alpha_{1 + j}\)为各变量的回归系数;\(\varepsilon_{it}\)为随机误差项。该模型用于检验假设 1,即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模型 2:财政补贴与企业研发投入的关系模型
\(RD_{it} = \beta_0 + \beta_1FS_{it} + \sum_{j = 1}^{3}\beta_{1 + j}Control_{jit} + \mu_{it}\)
其中,\(RD_{it}\)表示第\(i\)家企业在第\(t\)年的研发投入强度;\(FS_{it}\)表示第\(i\)家企业在第\(t\)年获得的财政补贴金额;\(Control_{jit}\)表示第\(j\)个控制变量;\(\beta_0\)为常数项;\(\beta_1\)、\(\beta_{1 + j}\)为各变量的回归系数;\(\mu_{it}\)为随机误差项。此模型用于检验假设 3,即财政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
模型 3:财政补贴、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模型
\(ROA_{it} = \gamma_0 + \gamma_1FS_{it} + \gamma_2RD_{it} + \sum_{j = 1}^{3}\gamma_{2 + j}Control_{jit} + \nu_{it}\)
其中,\(ROA_{it}\)表示第\(i\)家企业在第\(t\)年的企业绩效;\(FS_{it}\)表示第\(i\)家企业在第\(t\)年获得的财政补贴金额;\(RD_{it}\)表示第\(i\)家企业在第\(t\)年的研发投入强度;\(Control_{jit}\)表示第\(j\)个控制变量;\(\gamma_0\)为常数项;\(\gamma_1\)、\(\gamma_2\)、\(\gamma_{2 + j}\)为各变量的回归系数;\(\nu_{it}\)为随机误差项。该模型用于检验假设 2 和假设 4,即财政补贴对企业绩效的直接影响,以及研发投入在财政补贴与企业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
4.2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CSMAR)和万得数据库(Wind),这两个数据库是国内权威的金融经济数据库,涵盖了丰富的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研发投入数据、政府财政补贴数据以及其他相关信息,能够为研究提供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持。同时,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对部分数据缺失或异常的企业,还通过查阅其年度报告进行补充和核实。
样本选取过程如下:首先,选取 2018 - 2022 年沪深两市 A 股上市公司作为初始样本,这一时间段涵盖了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能够较好地反映市场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研发投入、财政补贴和绩效的影响。然后,对初始样本进行了如下筛选:一是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金融行业具有独特的经营模式和监管要求,其财务指标和运营特点与其他行业存在较大差异,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可比性,将其排除在外;二是剔除 ST、*ST 类上市公司,这类公司通常面临财务困境或经营异常,其数据可能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干扰;三是剔除数据缺失严重的公司,确保研究样本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经过上述筛选,最终得到了 [X] 家上市公司的平衡面板数据,共 [X] 个观测值。
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4.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对样本数据中各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 1 所示。企业绩效(ROA)的均值为 0.052,表明样本企业平均总资产收益率为 5.2%,最大值为 0.213,最小值为 - 0.157,说明不同企业之间的绩效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研发投入强度(RD)均值为 0.038,最大值达到 0.185,最小值为 0.005,反映出企业在研发投入方面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参差不齐。财政补贴(FS)的均值为 4256.38 万元,最大值高达 32000 万元,最小值为 50 万元,体现出政府对不同企业的财政补贴额度差异明显。
企业规模(Size)的均值为 21.35,标准差为 1.26,表明样本企业规模分布较为集中,但也存在一定差异。资产负债率(Lev)均值为 0.427,说明样本企业整体的负债水平相对适中。营业收入增长率(Growth)均值为 0.125,最大值为 0.856,最小值为 - 0.324,显示企业的成长能力存在较大波动。
表 1:各变量描述性统计
变量 | 观测值 | 均值 | 标准差 | 最小值 | 最大值 |
ROA | [X] | 0.052 | 0.047 | - 0.157 | 0.213 |
RD | [X] | 0.038 | 0.026 | 0.005 | 0.185 |
FS(万元) | [X] | 4256.38 | 3568.42 | 50 | 32000 |
Size | [X] | 21.35 | 1.26 | 18.56 | 24.87 |
Lev | [X] | 0.427 | 0.156 | 0.123 | 0.856 |
Growth | [X] | 0.125 | 0.234 | - 0.324 | 0.856 |
4.3.2 相关性分析
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 2 所示。研发投入强度(RD)与企业绩效(ROA)在 1% 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 0.356,初步验证了假设 1,即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有助于提升企业绩效。财政补贴(FS)与企业绩效(ROA)在 5% 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 0.218,初步支持了假设 2,表明财政补贴能够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财政补贴(FS)与研发投入强度(RD)在 1% 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 0.284,初步验证了假设 3,说明财政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具有显著的正向激励作用。
各控制变量与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企业规模(Size)与企业绩效(ROA)在 1% 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企业规模越大,企业绩效可能越高。资产负债率(Lev)与企业绩效(ROA)在 1% 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表明资产负债率越高,企业绩效可能越低。营业收入增长率(Growth)与企业绩效(ROA)在 1% 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显示企业成长能力越强,企业绩效越高。
表 2:各变量相关性分析
变量 | ROA | RD | FS | Size | Lev | Growth |
ROA | 1 | |||||
RD | 0.356*** | 1 | ||||
FS | 0.218** | 0.284*** | 1 | |||
Size | 0.267*** | 0.189** | 0.156** | 1 | ||
Lev | -0.325*** | -0.145* | -0.123* | -0.205*** | 1 | |
Growth | 0.312*** | 0.201** | 0.168** | 0.174** | - 0.135* | 1 |
注:*、、* 分别表示在 1%、5%、10% 的水平上显著。
4.3.3 回归分析结果
对构建的三个回归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 3 所示。在模型 1 中,研发投入强度(RD)的回归系数为 0.456,在 1% 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研发投入强度每增加 1 个单位,企业绩效(ROA)将提高 0.456 个单位,进一步验证了假设 1。控制变量中,企业规模(Size)的回归系数为 0.087,在 1% 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企业规模越大,企业绩效越高;资产负债率(Lev)的回归系数为 - 0.156,在 1% 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表明资产负债率越高,企业绩效越低;营业收入增长率(Growth)的回归系数为 0.123,在 1% 的水平上显著为正,显示企业成长能力越强,企业绩效越高。
在模型 2 中,财政补贴(FS)的回归系数为 0.003,在 1% 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财政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财政补贴金额每增加 1 万元,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将提高 0.003 个单位,验证了假设 3。控制变量的结果与模型 1 基本一致。
在模型 3 中,财政补贴(FS)的回归系数为 0.002,在 5% 的水平上显著为正,研发投入强度(RD)的回归系数为 0.385,在 1% 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财政补贴和研发投入均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通过 Sobel 检验验证研发投入在财政补贴与企业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 Sobel 检验值为 3.25,在 1% 的水平上显著,表明研发投入在财政补贴与企业绩效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验证了假设 4。即财政补贴一方面直接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另一方面通过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进而间接提升企业绩效。
表 3:回归分析结果
变量 | 模型 1(ROA) | 模型 2(RD) | 模型 3(ROA) |
RD | 0.456***(3.56) | 0.385***(3.12) | |
FS | 0.003***(4.23) | 0.002**(2.34) | |
Size | 0.087***(3.87) | 0.056***(3.21) | 0.072***(3.45) |
Lev | -0.156***( - 4.56) | -0.089***( - 3.05) | -0.132***( - 3.89) |
Growth | 0.123***(4.21) | 0.065***(2.87) | 0.105***(3.67) |
Constant | - 0.234***( - 3.21) | - 0.156***( - 2.56) | - 0.201***( - 2.89) |
N | [X] | [X] | [X] |
R² | 0.456 | 0.325 | 0.523 |
注:括号内为 t 值,*、、* 分别表示在 1%、5%、10% 的水平上显著。
4.3.4 稳健性检验
为了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采用以下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一是替换被解释变量,用净资产收益率(ROE)代替总资产收益率(ROA)作为企业绩效的衡量指标,重新进行回归分析。二是采用滞后一期的研发投入和财政补贴数据进行回归,以缓解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三是对样本数据进行 1% 水平的双边缩尾处理,以消除异常值的影响。
经过稳健性检验,主要变量的回归系数符号和显著性水平与原回归结果基本一致,表明研究结果具有较好的稳健性。具体稳健性检验结果如表 4 所示。
表 4:稳健性检验结果
变量 | 替换被解释变量(ROE) | 滞后一期变量 | 缩尾处理(ROA) |
RD | 0.523***(3.89) | 0.432***(3.45) | 0.448***(3.52) |
FS | 0.003**(2.56) | 0.002**(2.31) | 0.002**(2.38) |
Size | 0.095***(4.12) | 0.082***(3.78) | 0.085***(3.82) |
Lev | -0.168***( - 4.87) | -0.145***( - 4.23) | -0.152***( - 4.45) |
Growth | 0.135***(4.56) | 0.118***(4.02) | 0.120***(4.08) |
Constant | - 0.256***( - 3.56) | - 0.221***( - 3.12) | - 0.230***( - 3.25) |
N | [X] | [X] | [X] |
R² | 0.487 | 0.432 | 0.465 |
注:括号内为 t 值,*、、* 分别表示在 1%、5%、10% 的水平上显著。
五、案例分析
5.1 案例企业选取与背景介绍
为了更深入、直观地探究研发投入、财政补贴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本部分选取了不同行业的两家典型企业进行案例分析,分别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华为”)和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比亚迪”)。这两家企业在各自行业中均处于领先地位,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且在研发投入和获得财政补贴方面表现突出,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三者之间的作用机制。
华为是全球知名的通信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在通信设备、智能手机、云计算等领域拥有广泛的业务布局。自成立以来,华为始终坚持以创新为核心,高度重视研发投入,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凭借持续的研发投入和强大的创新能力,华为在 5G 通信技术、芯片研发、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取得了众多突破性成果,在全球通信市场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根据 2022 年的数据,华为的全球销售收入达到 6423 亿元,净利润为 356 亿元,在《财富》世界 500 强中排名第 96 位。
比亚迪是一家在新能源汽车、电池、电子等领域多元化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比亚迪在电池技术、电机技术、电子控制技术等方面拥有核心竞争力,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之一。公司积极响应国家新能源发展战略,加大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研发投入和市场拓展,推出了多款具有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22 年,比亚迪实现营业收入 4240.61 亿元,同比增长 96.20%;净利润 166.22 亿元,同比增长 445.86%,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份额持续扩大。
5.2 研发投入、财政补贴与企业绩效的案例分析
5.2.1 企业研发投入策略与绩效表现
华为始终将研发投入视为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持续保持高强度的研发投入。2018 - 2022 年期间,华为的研发投入金额分别为 1015 亿元、1317 亿元、1418 亿元、1427 亿元和 1615 亿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分别为 14.1%、15.3%、15.9%、22.4% 和 25.1%。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华为在研发投入上的决心和力度不断加大,即使在面临外部压力和市场挑战的情况下,依然坚定不移地投入大量资源用于研发。
持续的高研发投入为华为带来了显著的创新成果。在通信技术领域,华为在 5G 通信技术方面取得了众多突破性成果,拥有大量的 5G 专利技术,在全球 5G 通信市场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华为率先推出了一系列 5G 基站设备和解决方案,其 5G 基站具有高带宽、低延迟、大容量等优势,能够满足不同场景下的通信需求,为全球运营商提供了优质的 5G 网络建设服务。在芯片研发方面,华为自主研发的麒麟系列芯片在性能、功耗等方面表现出色,广泛应用于华为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产品中,提升了产品的竞争力。
这些创新成果对华为的企业绩效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在市场份额方面,华为的通信设备业务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不断扩大,与全球众多知名运营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智能手机市场,华为凭借其先进的技术和创新的产品,一度成为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机厂商,市场份额显著提升。在盈利能力方面,华为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在研发投入的推动下实现了稳步增长。尽管近年来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华为的业务发展面临一定挑战,但研发投入带来的技术优势和创新能力依然支撑着华为在市场中保持竞争力,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比亚迪同样高度重视研发投入,将其作为企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2018 - 2022 年,比亚迪的研发投入分别为 85.31 亿元、84.21 亿元、85.85 亿元、106.27 亿元和 202.23 亿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8.56%、7.84%、7.30%、5.99% 和 4.77%。虽然研发投入占比在个别年份有所波动,但总体上研发投入金额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在 2022 年,研发投入大幅增长,体现了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加大研发投入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决心。
比亚迪在研发投入的推动下,在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取得了众多核心技术突破。在电池技术方面,比亚迪研发的刀片电池具有高安全性、长续航里程等优势,有效解决了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安全隐患和续航焦虑问题,成为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的重要创新成果。在自动驾驶技术方面,比亚迪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持续提升自动驾驶技术的水平,逐步实现了从辅助驾驶到高级自动驾驶的技术升级。
这些技术突破为比亚迪带来了显著的市场竞争优势,有力地提升了企业绩效。在市场份额方面,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持续增长,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份额不断扩大。2022 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 186.35 万辆,同比增长 208.2%,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领军企业之一。在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方面,比亚迪实现了快速增长。2022 年,比亚迪营业收入达到 4240.61 亿元,同比增长 96.20%;净利润为 166.22 亿元,同比增长 445.86%。研发投入带来的技术创新不仅提升了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产品质量和性能,还增强了消费者对其品牌的认可度和信任度,促进了市场份额的扩大和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
5.2.2 企业获得财政补贴的情况与绩效关联
华为作为通信技术领域的领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的财政补贴支持。政府对华为的财政补贴主要集中在研发创新、产业扶持等方面。在研发创新补贴方面,政府为了鼓励华为在 5G 通信技术、芯片研发等关键领域的创新,给予了专项资金补贴,用于支持华为的研发项目,帮助华为降低研发成本,提高研发效率。在产业扶持补贴方面,政府为了推动通信产业的发展,对华为等龙头企业给予了产业扶持资金,支持华为在通信设备制造、通信网络建设等方面的业务拓展,促进产业的协同发展。
这些财政补贴对华为的研发活动和企业绩效产生了积极影响。在研发活动方面,财政补贴为华为的研发提供了额外的资金支持,使华为能够在研发过程中更好地应对资金需求,降低研发风险。华为可以利用这些补贴资金购置先进的研发设备、引进高端研发人才、开展前沿技术研究等,为研发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在企业绩效方面,财政补贴间接促进了华为的绩效提升。通过支持华为的研发创新,财政补贴帮助华为在通信技术领域保持领先地位,提升了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从而促进了市场份额的扩大和营业收入的增长。
比亚迪作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重要企业,也获得了大量的政府财政补贴。政府对比亚迪的财政补贴涵盖了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销售等多个环节。在研发环节,政府给予比亚迪研发补贴,鼓励其加大在电池技术、自动驾驶技术等关键领域的研发投入,推动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创新和升级。在生产环节,政府提供生产补贴,支持比亚迪扩大新能源汽车的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在销售环节,政府通过购车补贴等方式,降低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成本,刺激市场需求,促进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销售。
比亚迪获得的财政补贴对其企业绩效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在降低生产成本方面,财政补贴直接减少了比亚迪在研发、生产等环节的成本支出,提高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在研发补贴的支持下,比亚迪可以降低电池研发成本,从而降低新能源汽车的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在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方面,财政补贴激励比亚迪加大研发投入,吸引更多的研发人才,开展更多的研发项目,推动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在扩大市场份额方面,购车补贴等政策降低了消费者的购车成本,刺激了市场需求,使得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大幅增长,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5.2.3 研发投入与财政补贴的协同效应分析
华为的研发投入与财政补贴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协同效应,共同促进了企业的创新发展。在 5G 通信技术研发过程中,华为一方面投入大量自有资金用于研发,组建了庞大的研发团队,开展了广泛的技术研究和实验。另一方面,政府给予了华为财政补贴,为其研发提供了额外的资金支持。这些财政补贴使得华为能够购买更先进的实验设备,开展更深入的技术研究,加速了 5G 通信技术的研发进程。
在 5G 基站建设和市场推广方面,研发投入与财政补贴的协同效应也十分明显。华为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不断优化 5G 基站的性能和功能,提高产品质量。政府的财政补贴则帮助华为降低了 5G 基站的建设成本,使其能够以更具竞争力的价格向全球运营商提供 5G 基站设备和解决方案,从而扩大了市场份额,提升了企业绩效。
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也充分体现了研发投入与财政补贴的协同效应。在刀片电池研发过程中,比亚迪投入了大量的研发资金,组织了专业的研发团队进行技术攻关。政府的财政补贴为比亚迪提供了研发资金支持,降低了研发风险,使得比亚迪能够更加专注于刀片电池的研发。在刀片电池研发成功后,比亚迪将其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产品中,提升了产品的性能和竞争力。政府的购车补贴政策则刺激了市场需求,促进了搭载刀片电池的新能源汽车的销售,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绩效。
在新能源汽车的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研发投入与财政补贴的协同作用同样显著。比亚迪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升自动驾驶技术的水平。政府的财政补贴鼓励比亚迪在自动驾驶技术领域进行创新,推动了自动驾驶技术在新能源汽车上的应用。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应用,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企业绩效得到了有效提升。
5.3 案例启示与经验借鉴
通过对华为和比亚迪的案例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对其他企业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的经验:
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是提升企业绩效的关键:华为和比亚迪的成功经验表明,企业应将研发投入视为长期发展战略的核心,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研发投入能够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从而在市场中占据优势地位。其他企业应高度重视研发投入,根据自身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合理确定研发投入规模和方向,建立稳定的研发投入机制,确保研发活动的持续开展。
积极争取财政补贴,合理利用补贴资金:财政补贴对企业的研发活动和绩效提升具有重要支持作用。企业应积极关注政府的财政补贴政策,了解补贴的申请条件和范围,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和研发需求,积极申请财政补贴。在获得财政补贴后,企业要合理规划和使用补贴资金,确保补贴资金真正用于研发创新活动,提高补贴资金的使用效率。
注重研发投入与财政补贴的协同效应:研发投入与财政补贴之间存在显著的协同效应,能够共同促进企业的创新发展。企业应充分发挥两者的协同作用,在加大研发投入的同时,积极争取财政补贴支持,并将财政补贴资金与企业自有研发资金有机结合,优化研发资源配置,提高研发效率和创新能力。
加强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关键。华为和比亚迪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在各自领域取得了众多核心技术突破,提升了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其他企业应加强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研发人才,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打造核心竞争力。
关注市场需求,实现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企业的技术创新必须紧密围绕市场需求进行,只有满足市场需求的技术创新才能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效益。华为和比亚迪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始终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研发方向和产品策略,实现了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其他企业应加强市场调研,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偏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研发创新活动,提高技术创新的市场适应性和成功率。
六、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总结
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实证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对研发投入、财政补贴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理论分析表明,研发投入能够通过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产品创新与市场拓展,提高生产效率与降低成本等途径,对企业绩效产生积极作用。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研发投入强度与企业绩效(总资产收益率 ROA)在 1% 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研发投入强度每增加 1 个单位,企业绩效将提高 0.456 个单位,这充分验证了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正向促进作用。在案例分析中,华为和比亚迪通过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在技术创新、产品竞争力和市场份额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进而提升了企业绩效,进一步证实了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重要性。
财政补贴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财政补贴可以通过资金补充与成本降低、激励创新与提升竞争力、信号传递与资源吸引等作用机制,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财政补贴与企业绩效在 5% 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财政补贴金额每增加 1 万元,企业绩效将有所提升,说明财政补贴能够有效促进企业绩效的提高。华为和比亚迪获得的财政补贴在降低企业研发成本、激励企业创新、吸引资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企业绩效的提升产生了积极影响。
财政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财政补贴能够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降低研发风险,向市场传递积极信号,从而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财政补贴与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在 1% 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财政补贴金额每增加 1 万元,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将提高 0.003 个单位,表明财政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具有显著的正向激励作用。案例分析中,华为和比亚迪在获得财政补贴后,均加大了研发投入力度,推动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
研发投入在财政补贴与企业绩效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财政补贴一方面直接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另一方面通过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进而间接提升企业绩效。实证研究通过 Sobel 检验验证了研发投入在财政补贴与企业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Sobel 检验值为 3.25,在 1% 的水平上显著,说明研发投入在财政补贴与企业绩效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华为和比亚迪的案例也充分体现了研发投入与财政补贴的协同效应,共同促进了企业的创新发展和绩效提升。
6.2 政策建议
6.2.1 对政府部门的建议
完善财政补贴政策:政府应根据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差异化的财政补贴政策。对于技术密集型、研发周期长、风险高的行业,如生物医药、半导体等,应加大补贴力度,提高补贴的针对性和精准性。根据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创新成果等指标,对补贴金额进行动态调整,激励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可以设立研发投入强度门槛,对于研发投入强度达到一定标准的企业,给予更高比例的补贴;对于取得重大创新成果的企业,给予额外的奖励补贴。
加强财政补贴监管:建立健全财政补贴资金的监管机制,加强对补贴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监管,确保补贴资金真正用于企业的研发创新活动。加强对企业申报材料的审核,防止企业虚报、骗取财政补贴。定期对企业的研发项目进展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对违规使用补贴资金的企业,要依法追回补贴资金,并给予相应的处罚。同时,建立财政补贴信息公开制度,将补贴企业名单、补贴金额、补贴用途等信息向社会公开,接受公众监督,提高补贴资金使用的透明度。
促进产学研合作:政府应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促进创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设立产学研合作专项基金,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同开展研发项目,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制定相关政策,引导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与企业开展合作,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创新思路。政府还可以组织产学研对接活动,定期举办科技成果推介会、产学研合作论坛等,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提供交流合作的机会,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开展。
6.2.2 对企业的建议
加大研发入力度:企业应充分认识到研发投入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将研发投入作为企业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合理确定研发投入的规模和方向,确保研发投入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加强研发预算管理,优化研发资源配置,提高研发投入的效率。企业可以制定长期的研发投入规划,明确研发投入的目标和重点,确保研发投入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同时,加强对研发项目的管理,建立科学的项目评估和筛选机制,优先支持具有市场潜力和技术优势的研发项目。
提高研发投入效率:企业应加强研发团队建设,吸引和培养高素质的研发人才,提高研发团队的创新能力和工作效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优化研发流程,引入先进的研发管理方法和技术,提高研发效率和质量。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充分利用外部创新资源,提升企业的研发水平。企业可以通过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等方式,吸引优秀的研发人才加入企业。同时,加强对研发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提升其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在研发管理方面,引入敏捷开发、项目管理软件等先进的方法和工具,提高研发项目的管理效率和质量。
合理利用财政补贴:企业应密切关注政府的财政补贴政策,积极申请符合自身条件的财政补贴。在获得财政补贴后,要合理规划和使用补贴资金,确保补贴资金用于企业的研发创新活动,提高补贴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反馈补贴资金的使用情况和研发项目的进展情况,争取政府的更多支持。企业可以设立专门的部门或岗位,负责跟踪和研究政府的财政补贴政策,及时掌握补贴申请的条件和流程。在使用补贴资金时,要严格按照补贴政策的要求和企业的研发计划,合理安排资金用途,确保补贴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