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现代商业》杂志社-官方网站在线投稿平台

 国际贸易
文化距离对国际贸易影响的新近进展
发布时间:2025-05-06 点击: 324 发布:《现代商业》www.xiandaishangye.cn 编辑:马建伟

王世平   刘一渔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国际商学部,广东 珠海 519087)

摘要:在世界政治经济环境日益复杂的背景下,文化距离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系统梳理并回顾了近年来文化距离与国际贸易的相关文献,从文化距离的涵义和测度方法、文化距离影响国际贸易的主要途径、文化距离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效应等角度,对相关理论和经验研究文献进行了归纳总结、评述和展望,以期为深入研究造成双边贸易额差异的原因和推进我国国际贸易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文化距离;国际贸易;文化维度

中图分类号:G05;F752.68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增长奇迹,同时也成为了世界第一大货物进出口贸易国。2020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额为32.16万亿元,创历史新高,中国的前五大贸易伙伴依次为东盟、欧盟、美国、日本和韩国。同时,中国也是东盟、欧盟、韩国、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美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尽管中国与东盟、欧盟、美国、日本和韩国等之间互为重要贸易伙伴,但双边贸易总额差异还是比较显著的。一些文献从经济发展、制度距离、地理距离、交通基础设施、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对影响双边贸易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其中,文化距离对双边贸易差异的影响研究成为热点问题之一。与此同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各国间经济和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文化等软实力”的增强是一国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体现,文化距离对国际贸易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世界政治经济环境日益复杂的背景下,探究文化距离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不仅为国际贸易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逻辑范式,也推动了对国际贸易影响因素的研究视角从经济、交通、地理距离等传统视角向文化等非传统视角的转换。

二、文化距离的涵义和测度

1.文化距离的涵义

文化距离的概念最早由Luostarinen1980)提出。Luostarinen1980)认为文化距离是指母国与东道国之间一方面可以创造知识需求,另一方面又阻碍知识的流动致使其他流动也受到阻碍的要素的集合。Shenkar2001)在此定义上对文化距离的概念加以补充,认为文化距离是用以衡量一国文化与另一国相同或不同的程度。王立非和金钰珏(2017)认为文化距离是文化梳离的体现形式,是对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不同的民族间文化差异的具体量化,其目的是刻画不同国家或地区间、不同民族在价值观、道德观、习俗、宗教信仰、生活偏好等方面的差异。综上所述文化距离就是两国之间文化的差异程度,是一种无形的距离”

2.文化距离的测度

由于文化距离是刻画两国间语言差异、交流特点差异、文化价值差异等文化差异的无形距离”,因此如何对这一抽象概念进行具体量化是研究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对于文化距离研究的发展和深化,现有研究试图发掘一个能够概括整个民族文化、风俗、价值观、宗教信仰、行为风格等多方面的、更加综合的文化距离指标,但到目前为止,依然没有形成一个对文化距离测度的统一标准。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Hofstede文化维度和世界价值观调查(World Values SurveyWVS)是测度文化距离最常见的两种方法。

1Hofstede文化维度

Hofstede20世纪60年代起对IBM设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3个地区的11万余名的文化价值观进行调查,剔除影响因素后,提出了表示文化差异和价值取向的五个维度:权利距离、个人/集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男性/女性度和长期导向/短期导向。之后,Hofstede又将不确定性规避引入跨文化交流理论和国际贸易贸易理论,以探讨文化差异对国际贸易决策和行为的影响。Hofstede文化维度为文化距离的量化提供了具体的指标,被广泛运用于文化与贸易的研究中。Kogut and Singh1998)在Hofstede模型基础上,提出了测度文化距离的KSI指数。

在此基础上,Linders et al.2005)使用199992个国家间双边贸易数据,借鉴Hofstede的文化维度指数研究发现,文化距离越大的国家,企业越愿意通过国际贸易的方式服务国际市场。Lankhuizen et al2011)使用同样的方法研究了文化距离度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发现当使用OLS估计时文化距离对出口影响显著为正,但是当使用固定效应模型估计时结果恰好相反。陈豪和陈小明(2011)基于Hofstede文化维度理论,通过修正的引力模型,发现文化距离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显著为负。田晖和蒋辰春(2012)使用与中国贸易往来较为频繁的31个国家和地区1995-2009年的贸易数据,利用Hofstede的文化五维度理论构建引力模型,分析了文化距离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发现文化距离作为整体变量时与中国对外贸易之间的关系显著为负,但作为分维度变量,不同维度对国际贸易的则有正有负,且权力距离和个人/集体主义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较大,不确定性规避的影响最小。刘洪铎等(2016)借鉴Hofstede2010)和Kogut and Singh1988)的方法,发现提高贸易双方的文化交流、减少文化差异有助于推动双边贸易的深入发展。

与此同时,一些文献使用Hofstede文化维度研究了文化距离与文化产品贸易之间的关系。如,Tadesse and White2010)发现对于文化产品和非文化产品而言,文化距离与出口贸易之间的负向关系在文化产品贸易中体现得更加明显。胡燕和章珂熔(2017)、郭新茹等(2018)通过构建文化产品出口理论模型研究发现,在文化折扣”效应和“偏好强化”效应双重作用机制下,文化距离对我国文化产品出口的影响呈U型曲线特征。朱江丽(2017)发现经济制度距离制约了中国文化创意产品出口,但文化距离和政治距离促进了中国文化产业产品出口。而黄玖立和周泽平(2015)认为文化和制度等距离是影响中国文化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的核心因素,而地理、经济等传统距离因素的影响并不显著。此外,刘晓娟和张辰(2020)、吴亮芳和陈晓(2020)等以影视产品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了文化距离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发现文化距离是影响我国影视产品“出海”的重要原因。张海兰和杨连星(2021)分析了我国文化产品出口附加值,发现两国文化距离的远近影响了消费者对文化产品的亲近程度和消费量,并且文化距离对双边贸易量有决定性作用。

2)世界价值观调查

世界价值观调查(WVS)是旨在研究社会公众价值取向、探索公众如何随着时间和社会政策变化而变化的全球性调查,包含了宗教、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多个层面上百个问题。Inglehart et al1998)基于WVS数据把国家间文化距离归结为两个维度的文化差异:一个是从传统价值观到理性权力价值观(Traditional vs Secular-Rational AuthorityTSR),即TSR维度;另一个是从生存价值观到自我表现价值观(Survival vs Self-Expression ValuesSSE),即SSE维度。尚宇红和崔惠芳(2014)基于WVS数据和Inglehart et al.1998)提出的TSR维度和SSE维度构建了文化距离指标,研究发现文化距离对中国和中东欧国际双边货物贸易具有显著的阻碍作用。Guiso et al.2009)采用WVS数据研究了文化信任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发现消费者对他国信任度的降低会对消费者自身对他国产品的消费行为产生消极的影响,即在国际贸易领域存在着文化偏见。Tadess and White2010)和Cyrus and Teresa2012)等一些文献也是基于WVS指标在研究文化距离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此外,姜树广和孙涛(2016)、罗枢和白仲林(2020)等基于WVS数据研究了文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和效应。

当然,除了Hofstede文化维度和WVS外,一些文献采用其他指标来衡量两国间文化距离的指标。如,Kuang and Wang2018)以语言的相似性来度量文化距离;Bi et al.2020)用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里的是否存在商贸往来做为虚拟变量来测度文化距离,并认为母国和东道国间的商贸往来会缩小文化距离;Macdermott and Mornah2016)使用全球领导力和组织性行为有效性(GLOBE)用来衡量两国文化之间的差异;Felbermayr and Toubal2010)认为大范围调查价值观的数据库缺乏时效性,因此采取以一年为期在欧洲境内举办的Eurovison歌唱比赛的分数构建文化亲近指标。

三、文化距离影响国际贸易的途径

1.交易成本

Coase1937)为解释经济体中企业的本质和市场价格运行的机制而提出的交易成本理论,在国际贸易的研究中被广泛使用。交易成本主要分为搜索、信息、议价、决策、监督、违约等成本,两国从事跨国交易的前提是利润大于成本,否则交易不会产生。当贸易参与国彼此之间文化距离很大时,将会增大贸易过程中的交易成本,从而影响到国际贸易的开展。由于文化距离越大,越容易造成沟通不畅和信息不对称,交易双方也就越难建立起信赖关系,使得国际贸易中不确定性增加,这也就导致了信息成本、议价成本、决策成本等交易成本的提高,而且文化距离的扩大也使交易合同违约发生后的双方协商的难度增加,从而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如果贸易双边之间的文化相似性较强、文化距离较小,会使得双方沟通的便利性增强、贸易成本降低,从而有效促进双边贸易的发展。

2.消费者需求偏好

Linder1961)需求偏好理论认为国内收入水平决定了国内消费者的需求偏好以及该国的国内生产,国际贸易是在具有相似需求偏好的国家之间展开,需求偏好更加相近的国家之间的贸易流量越大。除了收入水平之外,文化也是国家内部需求偏好的另外一个决定因素。根据需求偏好理论,从一个方面来说,如果两国间的文化距离越小,拥有相似的文化,国内消费者的选择偏好也会更为相似,两国间贸易流量随之增加;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两国文化距离越大,所生产出产品的差异性越强,消费者出于好奇心理则会偏向于选择消费异质性产品,从而增加了贸易流量。由此可见,文化距离可以通过消费者需求偏好对国际贸易产生重要影响。当然也有一些文献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曲如晓和韩丽丽(2010)认为文化距离的存在增加了产品的差异性,消费者更愿意选择多样化的产品,中国文化产品对于文化距离较大的进口国具有更大的吸引力。而彭继增等(2020)发现两国间文化距离越小,消费者对贸易国越能产生认同感,从而更加愿意接受对方的商品,有利于扩大贸易规模并提高贸易效率。

四、文化距离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效应

1.文化距离促进了国际贸易

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得不同地区所生产的产品具有较明显的差异性,多样化的产品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可以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因此,文化距离越大,双边贸易量就越多。Linder et al2005)使用92个国家1999年的双边贸易数据,研究发现两国间的文化距离促进了双边贸易的发展。曲如晓和韩丽丽(2010)利用1992-2008年中国与9个国家或地区的双边文化流量数据研究发现文化距离显著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具体而言,文化距离每增加1%,贸易流量就会增加2.9%,此外,较大的文化距离使文化商品对进口国更具有吸引力,从而对文化产品出口有促进作用。Larimo2003)、Guiso et al2009)、Sherriff et al.2010)、Lankhuizen et al.2011)等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Kristjánsdóttir et al.2017)用Hofstede文化维度分析世界银行列出的21个国家的贸易流量,发现文化距离和国际贸易流量呈现正相关关系,并且男性/女性气质(Masculinity versus Feminity)的维度对贸易的影响最为显著。

2.文化距离阻碍了国际贸易

现有部分文献认为一些国家和地区可能更倾向与自己有着相同或相似文化背景和共同文化价值观的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因此,文化距离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Tadesse and White2010)认为文化距离的扩大会增加两国的贸易成本,从而抑制国际贸易。Min2011)等也指出文化共性有利于双边贸易的开展,而文化距离会阻碍贸易,而且文化同质性对国际贸易的正向影响不断加强。Kristjánsdóttir et al.2017)在探究文化距离和地理距离对英国出口的影响时,发现文化距离对英国的出口有抑制作用。陈昊和陈晓明(2011)利用中国和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的对外贸易样本数据研究了文化距离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发现文化距离每增加1%,中国的出口贸易流量会下降0.18%。尚宇红和崔惠芳(2014)和刘洪铎等(2016)等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同时,文化距离与服务贸易间亦为负相关关系,且文化距离每增加10%,服务贸易出口流量则会下降2.23%

3.文化距离与国际贸易间呈非线性关系

也有一些文献认为文化距离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呈现出非线性”的特征。Linders et al.2005)利用19481999年间178个国家的双边贸易数据,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文化差异和国际贸易流量之间呈现驼峰的关系,即文化距离对国际贸易先促进后抑制,存在门槛效应。Lankhuizen and Groot2016)认为文化距离和对外贸易流量之间呈现出倒U型的关系,只有当文化距离超过一定的门槛值时才会减少贸易额。阚大学等(2011)、许和连和郑川(2014)、刘洪铎等(2016)等的结论也与上述基本一致。另外,田晖和蒋辰春(2012)等则发现文化距离作为整体变量,与中国贸易流量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但作为组合变量时,对贸易流量的影响有正向也有负向影响。王洪涛(2014)通过分析中国创意产品出口35个国家和地区的面板数据,得出文化距离和创意产品之间的出口呈现出非线性的S型曲线关系的结论。而Schmidbaur et al.2011)则认为文化距离与贸易间无相关性。

五、评述与展望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总结和梳理,我们发现现有文献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第一,从文化距离测度来说,现有文献普遍运用改进后的引力模型,基于Hofstede文化维度或世界价值观调查(WVS)刻画文化距离。该方法由于其操作计算简便的特性收到学者们的广泛推崇。当然该方法存在诸多局限性,例如,根据Hofstede文化维度的指数的数值是不随时间而变化,这与世界各国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发展的客观趋势显然不相符。

第二,从文化距离对国际贸易影响的作用机制来说,大多数文献认为文化距离通过交易成本和消费者需求偏好这两个路径影响国际贸易,但文化距离通过比较优势的提高和贸易替代等途径影响国际贸易的相关研究较少。

第三,从具体的研究对象来说,现有文献主要关注的是文化距离对货物贸易的影响,尽管近年来研究文化距离对服务贸易、跨国公司内部贸易、OFDI区位选择等影响的文献逐渐增多,但研究对象的细分还需要进一步推进。此外,在不同的情况下,文化距离影响国际贸易的机制还需进一步深入。

虽然现有文献中文化距离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我们理解国际贸易的影响因素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经验参照,但对于相关主题的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推进:

一是对于文化距离测度指标的准确性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尽管Hofstede文化维度和世界价值观调查(WVS)等指标能够为文化距离的测度提供具体的数据,但是这些数据却缺乏时效性,时隔几年甚至十几年才会更新一次。而文化距离会随着国家贸易、对外投资、文化交流等活动的开展而发生变化。选取更有时效性且不失准确性的指标是推进相关主题研究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另一个方面,现有研究大都将文化距离的指标当成是整体变量去探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而对指标内不同细分维度的单独考察却很少,这不利于从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在后续的研究中,可以从这个方面入手,做更细致具体的研究。

二是对研究数据的选取需要更具针对性。现有的文献对于贸易流量数据的选取宽泛地集中在存在贸易往来的国家上,而对于与特定分类国家贸易数据的选取却很少。可以将贸易伙伴分成为发展中经济体或发达经济体,抑或是增加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数据分析。

参考文献:

[1]Bi Y, Ren Z, Bao K. Does Distance Matter i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Sub-national Location Choice? Evidence from China[J]. Frontiers of Business Research in China, 2020, 14(2):237-255.

[2]Gabriel J, Felbermayr, Farid Toubal. Cultural Proximity and Trade[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2009, 542):279-293.

[3]Kuang W, Wang Q. Cultural Similarities and Housing Market Linkage: Evidence from OECD Countries[J]. Frontiers of Business Research in China, 2018, 12(1):1–25.

[4]Macdermott R, Mornah D. The Effect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Bilateral Trade Patterns[J]. Global Economy Journal, 2016, 16(4):69-79.

[5]Tadesse B, White R. Does Cultural Distance Hinder Trade in Good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Nine OECD Member Nations[J]. Open Economies Review, 2010, 21(2):237-261.

[6]曲如晓,韩丽丽.中国文化商品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1011):19-31.

[7]罗枢, 白仲林.文化的经济增长效应与机制研究[J]. 江西社会科学, 2020, 403):60-71.

[8]彭继增, 张思娟, 徐浩.文化距离对中国进出口贸易效率的影响——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实证[J].统计与决策, 2020, 3617):86-90.

[9]王洪涛.文化差异是影响中国创意产品出口的阻碍因素吗——基于中国创意产品出口35个国家和地区的面板数据检验[J].国际经贸探索, 2014, 3010):51-62.

 

[]基金项目: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创新类项目(2022WTSCX181


上一篇:数字经济赋能旅游服务贸易:模式、挑战与突破路径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