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现代商业》杂志社-官方网站在线投稿平台

 金融视线
共享金融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4-10-29 点击: 142 发布:《现代商业》杂志社

摘要:共享金融作为共享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本文对共享金融在我国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通过对共享金融的定义及特征进行阐述,详细探讨了其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主要模式、技术支撑与政策环境以及面临的挑战和问题。研究发现,共享金融在提升金融服务普惠性、降低交易成本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也存在着监管缺位、信用风险高、技术安全有待提高等问题。本文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共享金融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共享金融;互联网金融;金融监管;P2P网贷;网络众筹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共享经济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并蔓延至多个领域。所谓共享经济,是指通过共享闲置资源以获得经济效益的经济模式,其核心在于利用互联网技术平台,将供给方的闲置资源与需求方的需求有效对接,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共享经济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消费模式和消费行为,还对整个经济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此背景下,共享金融作为一种创新的金融模式应运而生并快速发展。共享金融借助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P2P网贷、网络众筹等模式,实现了资金供需双方的直接匹配,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和效率。我国在共享金融领域的发展尤为迅速,各种共享金融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涵盖了借贷、投资、保险等多个领域。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共享金融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具体而言,本文的研究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系统梳理共享金融的概念和特征:通过界定共享金融的内涵与外延,明确其独特特征,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总结共享金融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回顾我国共享金融的发展历程,分析其现状及主要成就,识别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和重要事件。

探讨共享金融的主要模式:详细解析P2P网贷、网络众筹等共享金融模式的运作机制、优缺点及典型案例,揭示其在实际操作中的表现。

分析共享金融的技术支撑和政策环境:评估信息技术在共享金融中的应用,探讨政策环境对其发展的促进作用及相关法规的落实情况。

识别共享金融面临的挑战与问题:重点分析共享金融在信用风险、监管缺失、技术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揭示潜在的风险因素。

提出对策与建议: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共享金融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通过上述研究,本文期望能够全面展示共享金融在我国的发展全貌,并为政府、企业和学术界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推动共享金融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有助于提升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和效率,也有助于促进我国整体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安排

本文综合采用了文献分析、案例分析和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和典型案例的剖析,结合实际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具体来说,本文首先通过文献回顾构建研究的理论基础,然后通过案例分析揭示实际操作中的问题和经验,最后结合实证数据进行验证和推论。

 

内容安排如下:

 

第二章 共享金融的概念及特征:主要对共享金融的定义、特征及其相关概念进行详细阐述,为全文奠定理论基础。

第三章 共享金融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回顾我国共享金融的发展历程,从早期萌芽到快速扩展,再到如今的调整与规范阶段。

第四章 共享金融的主要模式:详细介绍P2P网贷、网络众筹等主要模式的运作机制、代表案例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五章 共享金融发展的技术支撑与政策环境:分析信息技术在共享金融中的应用及其对行业的影响,探讨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支持与监管措施。

第六章 共享金融面临的挑战与问题:识别并分析共享金融在信用风险、监管缺失和技术安全等方面面临的挑战。

第七章 对策与建议:针对前述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共享金融的健康发展提供指导。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总结全文研究结论,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第二章 共享金融的概念及特征

2.1 共享金融的定义

共享金融是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依托信息共享平台的金融模式,旨在通过点对点(Peer-to-Peer, Peer)的形式实现资金的直接借贷与投资。这种金融模式突破了传统金融中介的限制,使得资金供需双方能够直接互动,完成金融交易。共享金融的核心理念是最大化利用闲置资金和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降低交易成本和门槛,让更多个体和企业能够享受到金融服务的便利和优惠。

 

2.2 共享金融的特征

2.2.1 信息技术的应用

共享金融的最大特征之一便是高度依赖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和移动支付技术。这些技术不仅提供了交易平台和工具,还通过大数据分析、云计算、区块链等手段提升了交易的安全性和效率。例如,P2P网贷平台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借贷双方的精准匹配,网络众筹平台则利用社交媒体扩大影响力和透明度。

 

2.2.2 金融包容性

由于共享金融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和门槛,它极大地提高了金融服务的包容性,特别是在传统金融体系覆盖不到或服务不周的地区和人群中。共享金融通过简化手续和流程,使得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个人用户都能轻松获得金融服务。此外,共享金融还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消费者。

 

2.2.3 资源配置效率

共享金融通过点对点的直接交易模式,减少了中间环节和不必要的中介费用,从而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资金供需双方可以直接沟通条件和需求,快速达成交易。这种高效率的配置不仅有利于资金的快速流转和使用,也促进了经济的活跃度和创新性。

 

2.2.4 大众参与性

共享金融的另一显著特征是大众参与性。任何有闲置资金的个人都可以成为投资者,而任何有资金需求的主体都可以成为筹资者。这种普遍参与性不仅扩大了金融市场的参与者范围,也分散了金融风险。更重要的是,它培育了民众的金融意识和理财观念,推动了全民理财时代的到来。

 

2.3 共享金融与其他共享经济模式的区别

共享金融与其他共享经济模式在目标、实现方式和效果上有显著区别。共享金融主要关注的是资金和金融服务的共享,通过信息技术平台实现资金的高效配置和利用。而其他共享经济模式,如共享单车、共享住宿等,更多地关注实物资源的共享和利用。共享金融的核心是金融服务的普惠和高效,而其他共享经济模式则侧重于提升实物资源的使用效率。因此,尽管共享金融和其他共享经济模式在理念上都是资源共享和效益最大化,但它们在实际运作和应用上的差异明显。共享金融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更强,涉及的资金规模更大,对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影响也更为深远。

 

第三章 共享金融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3.1 早期萌芽阶段

我国共享金融的萌芽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的合作金融形式,当时主要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代表。这些合作金融机构在基层农业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农民和小型创业者提供了基本的融资支持。然而,受限于信息不对称和管理不善,这些早期的共享金融尝试大多未能持续发展。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一些在线借贷平台开始出现,标志着共享金融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些平台通过发布借款需求信息,吸引了一定数量的出借人,逐步形成了初步的共享金融市场。

 

3.2 快速扩展阶段

2010年至2015年是我国共享金融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P2P网络借贷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迅速扩展到全国范围。根据统计数据,截至2015年底,国内累计成立的P2P借贷平台超过3000家。这些平台通过互联网技术有效地连接了资金供求双方,大幅度降低了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性。与此同时,网络众筹也开始兴起,为中小企业和个人创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此阶段的快速扩展得益于政策宽松、技术进步以及市场需求的增加,为后来的规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3.3 调整与规范阶段

2016年起,我国共享金融进入了调整与规范阶段。监管部门开始重视共享金融领域的风险控制和合规经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进行整顿。例如,《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网贷平台的中介性质,规定了资金存管、信息披露等要求。此外,一系列P2P爆雷事件促使行业自我肃清,不良平台逐渐退出市场。在政府的引导下,行业协会成立,行业标准逐步建立,市场环境有所净化。智能投资顾问、区块链技术等创新应用不断涌现,进一步推动了共享金融向智能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此阶段的发展重点在于化解风险、规范市场秩序,为共享金融的长远发展夯实基础。

 

第四章 共享金融的主要模式

4.1 P2P网贷

4.1.1 P2P网贷的定义与特点

P2PPeer-to-Peer)网贷,又称点对点借贷,是一种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的个人对个人的直接融资方式。在这种模式下,资金需求方(借款人)通过平台发布借款需求,而资金供给方(投资人)通过平台资金进行投资,获得相应收益。P2P网贷的特点主要包括低门槛、高效率和较大风险。首先,P2P网贷降低了传统金融服务的准入门槛,使更多没有银行授信历史的人能够获得贷款。其次,P2P网贷通过简化流程,缩短了资金匹配的时间,提高了资金流动的效率。然而,由于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参差不齐,加之平台风控能力的差异,P2P网贷也面临着较高的信用风险。

 

4.1.2 P2P网贷的运营模式

P2P网贷平台的运营模式主要有三种:纯线上模式、线上线下结合模式(O2O)和债权转让模式。纯线上模式是指借款和投资流程完全在线上完成,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和风控模型进行风险管理。O2O模式则是结合线上便捷性和线下真实性,部分关键步骤如身份验证、合同签订等在线下完成。债权转让模式是指平台或第三方通过先行放款给借款人,再将债权包装成投资产品转让给投资人。每种模式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适用场景,平台通常根据自身的资源和战略选择相应的运营模式。

 

4.1.3 P2P网贷的案例分析

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是陆金所。作为中国平安集团旗下的平台,陆金所利用其在金融领域的丰富经验和强大技术支持,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开展业务。陆金所通过严格的风控审核流程和完善的贷后管理,有效降低了违约风险,赢得了投资者的信任。其成功的关键在于良好的品牌背书、强大的技术支持和严格的风控措施。然而,也有一些平台因风控不力而倒闭,例如e租宝事件,这个曾经风光无限的P2P网贷平台因关联公司涉嫌非法集资而崩溃,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损失。

 

4.1.4 P2P网贷存在的风险及问题

P2P网贷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政策风险。信用风险源于借款人无力偿还或恶意违约,导致投资人资金受损。操作风险则来自于平台的技术故障、内部管理混乱或员工道德风险。流动性风险指在市场环境恶化时,投资者集中提现而导致的平台挤兑危机。政策风险涉及政府监管政策的变动,可能对平台的正常运营产生重大影响。此外,由于行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监管滞后、法规不完善也是导致问题频发的重要原因。为了应对这些风险,平台需加强自身建设,提升技术水平和风控能力,同时遵守法规和监管要求。

 

4.2 网络众筹

4.2.1 网络众筹的定义与特点

网络众筹是一种通过互联网平台汇集多个投资者的资金,以支持发起人项目或企业的融资方式。网络众筹的特点包括低门槛、多样性和大众参与性强。首先,网络众筹降低了融资门槛,使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者也能获得资金支持。其次,众筹项目的种类繁多,涵盖了创意产品、科技创新、社会公益等多个领域。最后,网络众筹强调大众参与性,任何对项目感兴趣的人都可以成为支持者。

 

4.2.2 网络众筹的平台类型

网络众筹平台主要有三种类型:奖励型众筹、股权型众筹和捐赠型众筹。奖励型众筹是最常见的形式,投资者以资金换取非金融回报,如产品预购或礼品。股权型众筹让投资者获得公司的股份或股权,适用于初创企业融资。捐赠型众筹则是基于慈善和社会公益的项目,投资者不期望任何回报。不同的平台类型适应了不同项目和投资者的需求,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4.2.3 网络众筹的典型案例

京东众筹是中国较为知名的奖励型众筹平台。其成功案例包括多款创新产品的资金支持和市场推广。例如,“小白”无人机项目通过京东众筹获得了数百万美元的资金支持,大大推动了产品的市场化。另一个引人注目的案例是“轻松筹”,这是一个基于捐赠型的公益众筹平台,帮助了许多需要医疗救助的家庭筹集善款。这些案例显示了网络众筹在支持创新和公益事业方面的重要作用。

 

4.2.4 网络众筹的挑战与前景

网络众筹面临的挑战包括法律监管不到位、公众信任不足和平台风控能力弱。首先,法律监管滞后可能导致非法集资和诈骗行为的发生,损害投资者利益。其次,由于部分项目信息不透明,公众对网络众筹的信任度仍需提升。最后,平台的风险控制能力直接影响项目的成功率和投资者的收益。未来,随着监管政策的完善和技术的发展,网络众筹有望在更多领域发挥作用,特别是支持创新创业和公益事业方面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政府和行业协会也应加强对网络众筹的监管和支持,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第五章 共享金融发展的技术支撑与政策环境

5.1 信息技术在共享金融中的应用

5.1.1 互联网技术

互联网技术是共享金融的基础架构之一,它大幅降低了金融服务的交易成本并提高了服务效率。互联网平台通过门户网站、移动应用等形式提供金融服务,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投资和借贷操作。互联网技术还支持大数据分析和客户行为分析,帮助金融机构更好地了解客户需求,优化服务体验。例如,许多P2P网贷平台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了资金需求方和出借方的直接匹配,极大地提高了交易效率。

 

5.1.2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共享金融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大数据技术能够帮助平台实时收集和分析海量的用户数据,进行精准的风险评估和决策支持。人工智能则通过机器学习算法进一步提升了数据分析的深度和广度,使得金融服务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例如,蚂蚁金服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多维度的风险评估,有效降低了违约率,提高了服务质量。此外,智能投顾技术也逐渐兴起,通过AI算法为投资者提供个性化的投资建议和资产配置方案,提升了用户体验和投资收益。

 

5.1.3 区块链技术

区块链技术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颠覆性技术之一,其在共享金融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去中心化和提高透明度方面。区块链技术通过分布式账本记录交易信息,确保数据的不可篡改性和透明性,从而提高了交易的安全性和可信度。目前,许多金融机构开始探索区块链技术在支付清算、跨境汇款和反洗钱等领域的应用。例如,多家银行联合开发的区块链平台用于国际支付结算,大幅降低了交易成本和时间。此外,一些创业公司利用区块链技术进行股权众筹和资产管理,开创了新的商业模式。

 

5.2 国家政策对共享金融的支持与监管

5.2.1 政策支持与鼓励

国家政策在推动共享金融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持和鼓励作用。近年来,中国政府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提出鼓励金融创新、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战略方针。《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利用金融科技手段提升金融服务覆盖率和服务效率,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人的金融需求。此外,各地政府也纷纷出台配套政策,提供税收优惠、资金补贴和场地支持等措施,鼓励共享金融平台的发展和创新。这些政策措施为共享金融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了行业的快速成长。

 

5.2.2 监管机构与法规制度

随着共享金融的快速发展,监管机构也在逐步完善相关的法规制度,以确保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网贷平台的中介性质、备案要求和业务规范;《非存款类放贷组织条例》对网络小额贷款进行了规范;《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则系统性地提出了共享金融的发展框架和监管原则。这些法规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防范系统性风险、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秩序。此外,国家互联网金融协会等行业自律组织的成立也推动了行业标准的统一和企业自律意识的提升。各级监管机构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加强监督检查和风险防控,确保法规制度落实到位。

 

第六章 共享金融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6.1 信用风险管理

信用风险是共享金融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由于共享金融的交易主体多为个人和小微企业,这些主体往往缺乏足够的信用记录和抵押物,导致信用评估难度较大。虽然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问题,但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仍然存疑。例如,部分借款人可能会通过虚假信息获取贷款资格,导致违约风险上升。此外,由于信用环境的不完善,追债成本高企,进一步加剧了信用风险的压力。因此,如何构建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和有效的信用惩罚机制是共享金融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6.2 监管缺失与政策滞后

现有监管体系未能完全跟上共享金融快速发展的步伐,导致监管缺失与政策滞后的问题突出。一方面,共享金融跨区域、跨行业的特性增加了监管难度;另一方面,现行法规体系未能完全涵盖这一新兴领域。例如,许多地方性的监管措施缺乏统一标准,导致执行效果参差不齐。《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等法规虽已出台,但在具体实施中仍面临诸多挑战。此外,政策滞后导致行业在一些领域处于法律空白地带,容易引发投机行为和违规操作。因此,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统一协调的监管体系是摆在决策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6.3 技术安全与数据隐私保护

技术安全与数据隐私保护是共享金融发展中的另一重要挑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数据泄露和黑客攻击事件频发,严重威胁用户的个人信息和资金安全。例如,一些P2P网贷平台曾遭遇大规模数据泄露事件,导致用户财务信息被窃取。《网络安全法》的实施为信息安全提供了法律保障,但在具体落实中仍存在漏洞。此外,许多公司在数据采集和使用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加密和保护措施,容易导致用户隐私泄露。因此,如何提升技术安全防护能力和建立健全的数据隐私保护机制至关重要。这需要互联网企业和监管机构共同努力,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来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健运行。

 

第七章 对策与建议

7.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是保障共享金融健康发展的基础。应加快研究和制定针对共享金融的专门法规,明确业务范围、经营资质、风险管理等方面的规范要求。《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等现有法规需要进一步细化和完善,确保其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同时,应建立动态的法规调整机制,及时跟踪行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对法规进行修订和完善。此外,对于新兴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监管机构应适时出台指导意见或试行办法,确保行业在合规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各级监管机构应加强协调配合,形成统一高效的监管合力,共同维护市场秩序和金融稳定。

 

7.2 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完善的信用体系是防范信用风险的重要手段。应加快推进国家级信用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实现多部门、多行业的信息共享与互通。鼓励企业依法采集和使用信用信息,建立健全信用评分和评价体系。对于失信行为,应加大处罚力度,建立黑名单制度并进行公开披露,增加失信成本。探索引入第三方信用评估机构,提供独立客观的信用评价服务。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确保其评审结果的公正性和准确性。同时,应注重信用教育和诚信文化建设,提高公民和企业的信用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7.3 提升技术创新与风险防控能力

技术创新是解决共享金融安全问题的关键路径之一。应加大对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投入,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区块链技术在提高数据透明度和交易安全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应进一步推动其在共享金融领域的应用。大数据技术可有效提升风险识别和预警能力,金融机构应充分利用数据分析工具进行客户行为分析和风险评估。人工智能技术可通过智能算法提高决策效率和准确度,应用于反欺诈、身份验证等领域。同时,应建立健全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对信息系统的安全监控和防护措施,及时排查和化解安全隐患。各企业还应加强内部技术团队建设,培养高素质的技术研发和应用人才。

 

7.4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共享金融的发展具有全球属性,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是必然选择。应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科技监管标准的制定,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做法。《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框架,应结合国情加以落实。此外,应加强与国际金融组织、各国监管机构及跨国企业的合作,共同探讨共享金融的法律规制和技术标准。可以通过签署双边或多边合作协议的方式,促进信息交流和监管协调。在国内组织开展国际交流会议、论坛等活动,邀请国际专家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同时,应鼓励本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和技术合作,提升全球竞争力。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共享金融健康、有序发展。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本文系统地探讨了共享金融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主要模式、技术支撑与政策环境及其面临的挑战与问题。研究表明:

 

共享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服务模式,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了资金供求双方的直接匹配,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和效率。P2P网贷和网络众筹是共享金融的两个主要模式,前者通过点对点借贷满足小微企业和个人融资需求,后者则通过大众筹资支持创新创业项目。两者在各自领域均展现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需求。

 

信息技术在共享金融的发展中起到了关键支撑作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金融服务的效率和安全性,还推动了金融产品的创新和服务的多样化。然而,技术应用的同时也存在信息泄露、网络安全等风险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固技术防护措施。

 

国家政策在推动共享金融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一系列监管政策和措施的出台为行业规范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但仍存在政策滞后和执行不到位的问题。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和严格的监管机制是确保共享金融健康发展的基础。

 

信用风险管理是共享金融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当前我国的信用体系尚不完善,导致信用风险较高。建立健全的信用评价体系和失信惩罚机制对于防范信用风险至关重要。此外,技术安全与数据隐私保护问题也亟待解决,需要在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共同发力。

 

总的来说,共享金融在推动金融普惠、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多挑战不容忽视。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提升技术创新与风险防控能力以及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措施,可以有效促进共享金融的健康持续发展。

 

8.2 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共享金融将继续在创新与规范中前行。以下是对未来共享金融发展的几点展望:

 

技术驱动创新:随着区块链、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共享金融将实现更多创新性的应用。智能合约、自动化审计等功能将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和安全性。技术创新将继续推动金融服务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进程。

 

全球化发展:共享金融的国际化趋势将更加明显。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我国的共享金融企业将参与到全球市场的竞争中去。同时,国际资本和技术的引入也将促进我国共享金融市场的创新和发展。全球范围内的普惠金融目标将得到进一步推动和实现。

 

多元化发展:共享金融的业务模式将更加多元化。除了现有的P2P网贷和网络众筹外,新的金融服务模式如社交金融、绿色金融等将不断涌现。金融机构将提供更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

 

强化监管与合规:随着行业的发展和成熟监管机构将进一步细化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力度确保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同时也将鼓励创新与发展并重在审慎监管框架内推动行业良性发展合规经营将成为企业发展的基石。

 

深化信用体系建设:未来信用体系的建设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征信系统的完善和共享机制的建立将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信用风险提高交易透明度为共享金融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