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现代商业》杂志社-官方网站在线投稿平台

 金融视线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现状及监管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4-10-29 点击: 246 发布:《现代商业》杂志社 编辑:马建伟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中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当前社会经济背景下所面临的主要风险类型及其成因,分析了这些风险对农村金融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现状进行全面评估,本文揭示了内部控制缺陷、市场风险暴露、信用风险高企等问题,并指出了当前监管机制存在的不足。通过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与国内实践案例分析,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监管对策,包括强化资本充足率要求、优化内部控制体系、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加强信息披露与透明度建设等,以期为提升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现状;风险管理;监管对策;金融稳定;内部控制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中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迅速发展,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然而,随着规模和数量的增加,这些机构面临的风险日益复杂多样。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普遍存在资本充足率低、内部控制不完善、市场风险高、流动性管理薄弱等问题,导致其抗风险能力较弱。此外,农村金融环境的脆弱性也加剧了这些风险。截至2023年,村镇银行、农商行等中小金融机构数量不断增加,但其风险管理能力未能同步提升。因此,研究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现状及其监管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文旨在系统分析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面临的主要风险及其成因,评估当前风险管理的现状与挑战,并通过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提出切实可行的监管对策。目标是为政策制定者和金融机构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帮助提升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保障农村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这不仅有助于维护农村金融消费者的利益,还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概述

2.1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定义与分类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是指在农村地区设立并主要为当地农民和农业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这些机构包括但不限于村镇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以及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根据其服务对象和功能定位的不同,可以进一步分为存款类金融机构和服务类金融机构。存款类金融机构主要经营存款、贷款业务;而服务类金融机构则侧重于提供支付结算、保险代理等多种金融服务。

 

2.2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历程

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开始探索农村金融改革,目的是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匮乏的问题。2006年,银监会发布《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若干意见》,标志着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此后,各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如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相继成立。经过多年的发展,这些机构逐渐成为填补农村金融服务空白的重要力量,促进了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2.3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主要业务范围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主要业务包括存贷款业务、支付结算业务、保险代理业务等。存贷款业务是其核心业务,为农民和小微企业提供生产、生活资金支持。支付结算业务则通过电子银行、转账电话等方式提高交易效率。此外,部分机构还涉足保险代销、理财服务等创新业务,满足农村居民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2.4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支持“三农”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不仅是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也是农村扶贫攻坚的重要力量。通过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帮助农户获得必要的生产资金,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同时,这些机构在推进普惠金融、优化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数据显示,截至XXXX年,全国共组建村镇银行XXXX家,基本实现全国乡镇金融机构全覆盖,显著提升了农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性。

 

第三章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现状分析

3.1 风险类型与特征

3.1.1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或交易对手未能按合约履行其义务,导致金融机构发生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由于客户群体特定,主要服务于“三农”,因此其信用风险具有高度集中的特点。这些机构的借款人多为农民和小微企业,其收入来源受自然环境和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较大,导致还款能力不稳定。再加上部分借款人可能存在信用意识薄弱的问题,进一步加剧了信用风险。

 

3.1.2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价格、利率、汇率等变动而导致金融机构遭受损失的风险。对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而言,市场风险主要体现在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两个方面。首先,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利率波动频繁可能影响机构的利息收入和资产负债管理。其次,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部分农村企业从事进出口业务,汇率波动也可能带来汇兑损失。

 

3.1.3 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失败的内部程序、人为错误、系统故障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损失。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操作风险主要包括信贷审批不严、内部控制薄弱、信息系统滞后等。例如,部分机构在信贷过程中存在人情贷、关系贷现象,导致不良贷款增加。此外,系统的技术更新滞后也会带来数据丢失或篡改等操作风险。

 

3.1.4 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金融机构无法应对流动性需求,即不能及时获得足够资金以满足偿付或投资需求的风险。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由于资金来源有限,且易受季节性和周期性因素影响,流动性风险较高。例如,在农业生产旺季,农户集中取款可能导致机构现金流紧张,从而影响正常运营。

 

3.1.5 其他风险(如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等)

除上述风险外,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还面临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法律风险主要指法律法规变化或机构自身合规问题导致的法律纠纷和处罚。例如,部分机构在贷款业务中未严格遵守合同条款,导致法律诉讼。声誉风险则是指由于负面舆论或评价影响机构信誉和经营状况的风险。在信息传播迅速的现代社会,任何一起负面事件都可能对机构造成重大影响。

 

3.2 当前风险管理现状评估

当前,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诸多不足。大多数机构已建立风险管理制度,但实际执行效果参差不齐。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例,虽然机构普遍采取了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和贷后检查等措施,但由于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限制,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再如市场风险管理,部分机构缺乏专业的风控人才和工具,难以有效应对利率和汇率波动。总体来看,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

 

3.3 风险成因分析

3.3.1 内部控制不足

内部控制不足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面临的一大问题。许多机构在内控制度建设上投入不足,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例如,信贷审批流程不规范,人情贷时有发生;财务核算不准确,导致报表失真。此外,内部审计和监督机制薄弱,难以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3.3.2 市场环境变化

市场环境变化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影响显著。一方面,国际国内市场波动加剧,使得农产品价格和市场需求不确定性增加,直接影响农户收入和还款能力。另一方面,金融市场竞争激烈,大型商业银行逐渐涉足农村市场,给中小机构带来巨大压力。这种外部环境的变化要求机构具备更高的适应能力和风控水平。

 

3.3.3 政策与法规因素

政策与法规因素也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产生影响。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政策落实不到位,导致机构未能享受应有优惠。此外,金融监管法规日趋严格,机构合规成本增加。部分机构由于规模小、资源有限,难以达到监管要求,面临较大的合规风险。

 

3.3.4 技术与人力资源因素

技术与人力资源因素是制约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关键因素。许多机构在信息技术方面投入不足,管理系统落后,数据处理能力低下,难以支持高效的风险管理。同时,专业人才短缺也是突出问题,特别是在风险管控、产品设计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缺乏高素质人才使得机构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此外,员工培训不足,导致操作失误和道德风险时有发生。

 

第四章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现状

4.1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机制

4.1.1 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情况

目前,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大多数机构建立了基本的内部控制制度,涵盖信贷审批、财务管理、内部审计等领域。然而,实际执行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例如,部分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反馈机制。此外,一些机构的内控制度设计不合理,未能充分考虑实际业务流程和管理需求,导致制度与实际操作脱节。整体来看,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4.1.2 风险识别与评估方法

在风险识别与评估方面,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普遍采用了一些传统的方法和技术。常见的风险识别方法包括财务报表分析、借款企业现场调查、行业分析报告等。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机构了解客户的信用状况和经营风险。然而,受限于专业知识和技术支持的不足,部分机构在风险评估过程中存在主观判断过多、定量分析不足的问题。此外,对于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识别与评估,很多机构尚未建立起系统的方法体系,主要依赖历史经验和管理人员的判断。

 

4.2 资本充足率与风险管理

4.2.1 资本充足率现状

资本充足率是衡量金融机构抵御风险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当前,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总体较低,且分化明显。根据银保监会的数据,部分机构的资本充足率勉强达到8%的监管要求,而另一些机构则显著低于这一水平。资本补充渠道有限、盈利能力弱、股东注资能力不足等因素是导致资本充足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此外,部分机构由于不良贷款率高企,进一步消耗了资本,形成恶性循环。

 

4.2.2 资本充足率对风险管理的影响

资本充足率不足直接影响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和持续经营能力。资本充足率偏低意味着机构在面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时缺乏足够的缓冲资金,一旦遇到大规模不良贷款或市场动荡,可能面临资本金亏损甚至破产的风险。此外,资本充足率不足也限制了机构的放贷能力和业务扩展,影响了其盈利能力和发展前景。因此,提高资本充足率是当前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4.3 信贷风险管理

4.3.1 信贷审批流程

信贷审批流程是信贷风险管理的核心环节。目前,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信贷审批流程一般包括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和贷后检查三个阶段。贷前调查主要通过现场勘查、财务报表分析和第三方咨询等手段了解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和经营能力;贷中审查则重点审核贷款材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评估贷款风险;贷后检查包括定期回访和还款跟踪,确保贷款资金按计划使用。然而,实际操作中,部分机构的信贷审批流程形式化,未能充分发挥风险把控作用。

 

4.3.2 贷后管理与监测

贷后管理与监测是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的重要手段。当前,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普遍建立了贷后管理制度,通过定期回访、资金流向监控等手段加强对贷款的风险监测。然而,受制于人力和技术资源的局限,部分机构的贷后管理工作流于形式,难以及时发现和处置风险。此外,一些机构的信息管理系统落后,缺乏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能力,影响了贷后管理的效果。因此,如何改进贷后管理与监测是提升信贷资产质量的关键问题之一。

 

4.4 市场风险管理

4.4.1 市场风险暴露情况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价格、利率、汇率等变量波动而引起的金融机构损失的风险。对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而言,市场风险主要集中在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两个方面。由于这些机构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存款,且多数未进行利率衍生品对冲操作,利率波动对其净利差收入影响显著。此外,部分涉及外汇业务的机构还面临汇率波动带来的汇兑损失风险。整体来看,市场风险暴露较为显著,但多数机构尚未建立完善的市场风险管理机制。

 

4.4.2 市场风险管理策略

针对市场风险,部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采取了一些基本的管理策略,如资产负债匹配管理、利率风险敞口限额管理等。然而,这些管理策略在实施中存在诸多挑战。首先,资产负债匹配管理需要较高的数据分析能力和技术支持,而这正是许多中小机构的短板。其次,利率风险敞口限额管理需要建立科学的量化模型,但多数机构在这方面的能力尚显不足。因此,提升市场风险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4.5 操作风险管理

4.5.1 操作风险事件分析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失败的内部程序、人为错误、系统故障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损失。近年来,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操作风险事件频发,主要表现为信贷审批不严、内部欺诈、系统故障等。例如,某农信社因内部人员违规操作导致一笔大额贷款违约,给机构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声誉损害。这类事件反映出机构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存在明显漏洞。

 

4.5.2 操作风险防控措施

为防控操作风险,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员工培训、改进信息系统等。然而,这些措施的实际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首先,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需要加强,确保各项规定落到实处。其次,员工的职业素养和技能培训仍需加大力度,特别是对于风险管控和合规管理方面的培训。最后,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亟需提升,以减少因技术故障引发的操作风险。整体来看,操作风险管理仍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需要重点关注和改进的方向之一。

 

第五章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现状与问题

5.1 监管框架与政策法规

5.1.1 现行监管框架介绍

目前,我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监管框架主要由银保监会主导,辅以央行的宏观调控和监督检查。银保监会负责颁发业务许可证、制定监管规章制度并进行日常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央行则主要负责货币政策的实施以及对流动性和金融稳定等方面的监控。此外,还有地方政府金融办和地方金融监管机构参与协同监管。这种多层次的监管框架旨在全面覆盖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和风险管理,确保其健康稳定发展。

 

5.1.2 相关政策法规解读

近年来,为应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监管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农村中小银行机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指导意见》等政策法规从不同维度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行为进行了规范和指导。《农村中小银行机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机构的设立条件、股权管理和公司治理结构;《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指导意见》则鼓励利用互联网技术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这些政策法规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行业的规范发展和风险防控能力的提升。

 

5.2 监管执行情况与存在问题

5.2.1 监管机构的执行效果评估

在现行监管框架下,银保监会和央行通过各种监管措施努力确保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行。然而,实际执行效果仍有待提升。部分基层监管机构由于资源有限、人员紧缺等原因,难以全面有效地开展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工作。此外,一些监管措施在具体执行中存在走形式、流于表面的问题,未能深入发现和整改潜在风险隐患。整体来看,监管机构在执行层面还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

 

5.2.2 监管难点与问题分析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监管面临多重难点和问题:

 

监管资源不足:基层监管资源匮乏,难以覆盖所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及其广泛的业务网点。这导致部分机构游离于监管视野之外,增加了金融风险的隐蔽性和突发性。

专业能力欠缺:部分监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有待提升,对复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认知不足,难以有效识别和应对新型金融风险。

协调机制不健全:中央和地方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不够紧密,信息共享和监管协同存在障碍,影响了整体监管效能。

法规执行力度不够:一些法规制度在实际执行中存在打折扣现象,违法违规行为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查处和纠正。此外,情面大于法的现象仍然存在,影响了监管的公平性和权威性。

市场变化快于监管更新:金融市场创新速度快于监管机制的更新和完善,导致部分新兴业务和创新产品处于监管空白状态,增加了金融体系的风险。

第六章 国际经验借鉴与启示

6.1 发达国家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经验

6.1.1 美国社区银行风险管理实践

美国社区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的经验对我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社区银行在美国主要通过密切的客户关系和严格的信用评估来管理风险。社区银行注重区域性的深耕,强调人际关系和口碑效应,这使得它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客户的信用状况和经营能力。在信用评估方面,社区银行通常采用多维度的评价体系,既考虑借款人的财务数据,也重视其个人品行和社区贡献。此外,社区银行还会积极参与地方经济活动,通过资助和支持地方项目来增强客户粘性和忠诚度。这种综合性的风险管理策略不仅提高了社区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也增强了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6.1.2 欧洲合作银行模式与经验

欧洲的合作银行模式同样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合作银行以民主决策和会员制为核心原则,实行一人一票的决策机制,确保所有会员都有平等的发言权和决策权。这种模式不仅增强了会员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也有效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合作银行注重长期稳定的客户关系和社会责任投资,通过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来实现共赢。同时,合作银行还建立了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和完善的内部审计机制,通过定期的风险评估和压力测试来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风险。这种综合性的风险管理框架使得合作银行能够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稳健运营。

 

6.2 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经验

6.2.1 印度小额信贷机构的风险控制方法

印度的小额信贷机构在风险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机构通常采用集体贷款的方式,即多个借款人组成一个联保小组共同申请贷款。这样不仅可以分散单个借款人的风险,还可以利用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来提高还款率。此外,小额信贷机构还注重借款人的金融教育和能力建设,通过提供培训和技术支持来帮助借款人提高收入水平和还款能力。为了应对潜在的违约风险,小额信贷机构还设立了专门的风险准备金制度,并引入商业保险公司提供担保服务。这种多层次的风险控制方法有效地降低了小额信贷的违约率和损失率。

 

6.2.2 非洲微型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策略

非洲的微型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方面也有许多创新做法值得借鉴。这些机构通常采用灵活的信贷政策和个性化的服务方式来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例如,通过简化贷款申请流程和使用移动支付技术来提高服务效率;通过灵活的还款方式(如按季或按收获期还款)来减轻借款人的压力;通过提供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如储蓄、保险、汇款等)来增强客户的粘性和忠诚度。此外,微型金融机构还注重与当地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合作,借助外部资源和支持来实现可持续发展。这种多方协同的风险管理策略不仅提高了微型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6.3 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

6.3.1 成功经验的适应性分析

虽然国际上的成功经验为我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但也需要根据国情进行调整和应用。首先在市场环境方面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在借鉴国际经验时必须考虑到地域差异、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阶段等因素;其次在政策环境方面我国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支持政策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最后在技术应用方面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金融科技手段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通过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吸收国际成功经验我们可以更好地推动我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

 

6.3.2 可借鉴的具体措施与建议

基于国际经验我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风险管理:

 

加强客户关系管理:借鉴美国社区银行的经验加强与客户的互动沟通了解客户需求变化并提供个性化服务;

完善信用评估体系:学习欧洲合作银行的做法建立多维度信用评价体系综合考虑借款人的财务数据和个人品行;

推广集体贷款模式:参考印度小额信贷机构的联保小组制度通过集体决策降低单一借款人违约风险;

引入灵活还款方式:借鉴非洲微型金融机构的经验根据农业生产周期设计灵活还款计划减轻借款人负担;

加强金融教育与技术支持:提供金融知识和技能培训帮助借款人提高收入水平和还款能力;

建立风险准备金制度:设立专门基金用于应对突发事件和违约情况保障机构稳健运营;

深化科技应用: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提升风险识别和预警能力实现智能化风险管理;

加强多方合作:与地方政府、社会组织及其他金融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分担风险分享资源实现共赢发展;通过实施这些措施我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可以有效提升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最终这些改进不仅将增强个别机构的竞争力也将促进整个农村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第七章 改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7.1 完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机制

7.1.1 加强资本充足率管理

要确保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具备足够的资本充足率以抵御潜在的损失。建议通过多渠道筹集资本,包括政府注资、引入战略投资者以及公开上市等途径。同时,建立动态的资本补充机制,根据机构的风险状况和资产规模进行适时调整。此外,还应强化资本约束,将资本充足率纳入高管绩效考核体系,确保管理层高度重视资本管理的重要性。

 

7.1.2 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是有效管理风险的基础。首先,应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建立清晰的组织架构和报告路线;其次,要加强内部审计功能,定期对各项业务活动进行独立审查;第三,推进信息化建设,利用大数据技术提高风险管理效率和准确性;最后,培育合规文化,强化员工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通过以上措施,形成一个高效运转、相互制衡的内部控制系统。

 

7.2 强化外部监管与支持体系

7.2.1 提升监管机构的专业能力与执行力

为了更好地履行监管职责,监管机构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执行力。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引进高端金融人才、加强在职培训以及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等方式来提升监管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建立健全问责机制,确保监管政策的有效性和权威性。此外,监管机构还应加强与地方政府和其他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形成合力共同维护金融市场秩序。

 

7.2.2 构建多层次的支持体系

除了官方监管外还应构建多层次的支持体系以促进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方式给予一定的支持;另一方面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也可以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帮助成员机构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此外还可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设立专项基金为有需要的机构提供紧急援助总之通过多方努力共同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助力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壮大。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现状及监管对策的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风险现状严峻:当前我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面临着多方面的风险挑战其中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等这些风险不仅影响到了个别机构的稳定性也威胁到了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

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尽管近年来相关部门已经出台了多项政策法规试图规范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行为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内部控制薄弱、信息披露不充分以及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等方面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机构难以有效识别预防和控制各类风险进而增加了发生重大损失的可能性;

监管框架有待完善:现有的监管体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作用但仍存在监管真空监管力度不足以及监管手段单一等问题特别是在面对快速发展的金融科技领域时显得尤为突出因此需要进一步优化监管框架创新监管方式以提高监管效率和效果;

国际经验值得借鉴: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国外许多国家在处理类似问题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如美国社区银行模式欧洲合作银行理念以及印度小额信贷机构的实践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启示我们应当结合本国国情合理吸收这些成功做法为我所用从而更好地指导我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改革与发展;同时也要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合作共同探讨解决全球范围内农村金融发展的共性问题携手推进世界普惠金融事业向前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瓶颈问题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大局;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