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现代商业》杂志社-官方网站在线投稿平台

 金融视线
金融如何助力农业产业升级?新时代下的政策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4-12-13 点击: 322 发布:《现代商业》www.xiandaishangye.cn 编辑:马建伟

摘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要求各级部门立足于农村的文明建设、产业发展与社会治理等方面开展各项工作。国家在相关文件中明确指出,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新形势下农业产业的发展需要金融的支持,基于此,金融行业应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与农村实际发展情况相结合,寻找金融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契合点,助力农民致富。本文深入探讨了在新时代背景下,金融如何通过政策和实际操作促进农业产业的升级。通过分析当前农业产业面临的挑战,如技术创新不足、资金短缺与金融服务不足、市场风险与不确定性等,本文阐明了金融支持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性。进一步,本文详细讨论了财政政策、信贷支持、保险服务及资本市场四个方面的金融手段如何具体实施,并通过中信银行与A农业集团的合作案例,展示了金融创新在农业产业中的具体应用。最后,本文提出了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升金融科技应用、优化农业保险产品等政策建议,以期为农业产业升级提供更为有效的金融支持。

关键词:发展研究;金融支持;农产品品牌;农产品产业发展

 

新形势下,我国实现了农业产业的高速发展,农民人均收入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基于新时期的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农业产业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为此,应注重现代化农业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焕活农村农业的发展生机,不断吸引劳动力涌入农村,进而获取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一、农业产业与金融支持简要概述

1.农业产业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支柱,其发展依赖于土地、阳光和水资源等自然要素。这一产业部门的核心在于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依托本地优质农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以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产业更加注重市场需求导向,旨在通过市场机制分配生产要素,促进农产品的销售,并在此过程中形成品牌影响力。

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农产品市场化程度和生产效率,而且满足了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企业在推动这一进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们不仅响应市场变化,提供所需产品与服务,还通过创新实践引领行业发展潮流,展现出显著的示范效应。这种由企业驱动的发展模式对于提升整个农业产业链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2.金融支持

在金融领域的支持策略中,采用创新方法是核心要素。建议设立专项基金,专门致力于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项目,确保资金能够直达最紧迫的需求区域和计划。同时,探索与商业银行的合作模式,推出低利率的贷款产品,包括信用贷款,以降低农户及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农村市场的新型金融工具,例如收入保险和基于实物资产的抵押贷款,以提高农户应对市场波动的能力。此外,增加对金融科技的投资力度,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提升金融服务的准确性和便利性,特别是在偏远地区,以此减少城乡间金融服务的差距。同时,推广金融教育,提升农户的金融知识和风险管理技能,帮助他们更有效地运用金融工具促进收入增长。

 

二、理论基础

1.农业产业升级的定义

农业产业升级是指通过应用先进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从而实现农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农业产业升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技术升级:引入现代科技和新品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例如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机械化农具的应用。

管理升级: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商业模式,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适应能力。

结构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

生态转型: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和有机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价值提升:通过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策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2.金融功能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金融在农业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其核心功能在于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信息提供。这些功能对农业产业的升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资源配置

金融通过资金的融通和配置,将社会闲散资金引导到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中,解决了农业资本不足的问题。金融机构能够为农民和农业企业提供必要的信贷支持,帮助他们购买种子、肥料、农机具和其他生产资料。此外,金融市场还可以通过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为大型农业项目和企业扩张提供长期资金。

(2)风险管理

农业生产具有天然的风险性,包括自然风险(如天气变化、病虫害)和市场风险(如价格波动、供需失衡)。金融机构通过提供保险产品和服务,可以帮助农户和企业分散和转移风险,降低因灾害或市场波动带来的损失。农业保险、期货合约和担保服务等金融工具,可以有效提升农业抗风险能力。

(3)信息提供

金融市场和机构拥有广泛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重要的市场信息、技术信息和管理咨询。例如,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信贷评估了解农户的信用状况,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通过市场分析预测农产品价格走势,帮助农民做出更科学的生产和销售决策。这种信息的透明和共享,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市场导向和经济效益。

3.相关理论概述

(1)农业现代化理论

农业现代化理论强调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先进设备和管理方法的应用,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和商品化。金融在这一过程中起到支撑作用,通过提供资金支持和风险管理工具,保障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例如,银行和金融机构可以为农业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提供贷款支持,保险公司可以为新技术应用带来的风险提供保障。

(2)金融发展理论

金融发展理论指出,一个健全的金融体系是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保障。对于农业而言,金融体系的完善可以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和金融服务,促进农业投资和技术进步。金融深化(Financial Deepening)理论强调金融机构和市场应不断扩展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特别是覆盖农村地区和小微企业,提高金融普惠性。通过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和多样化的金融工具,可以更好地满足农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

(3)农村金融理论

农村金融理论关注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和金融服务的特殊性。由于农业季节性强、风险高、资产抵押不足等特点,农村金融服务需要创新性的解决方案。例如,利用金融科技(Fintech)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发展合作社金融模式,增强农民互助合作的能力;推行供应链金融,依托农业产业链的上下游关系,提供综合性的金融解决方案。这些创新模式能够有效缓解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当前农业产业的现状与挑战

1.农业产业的现状

当前,中国农业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劳动力的持续转移,传统农业逐渐向现代农业转变。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新型经营主体的成长以及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和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显著提升。根据《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报告(2022)》的数据,2022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了62.4%。同时,数字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逐步推广,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和管理,进一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

 

尽管如此,中国农业仍然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农业生产的区域差异显著,东部沿海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较快,而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二是农产品附加值较低,农民收入增长放缓。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薄弱,特别是在偏远农村地区。

2.农业产业面临的挑战

(1)技术创新不足

尽管现代农业技术逐渐得到应用,但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农业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仍然面临许多困难。首先,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和技术培训不足,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度较低。其次,农业科研机构与基层农户的联系不够紧密,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此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尚不完善,技术推广人员数量不足且服务质量有待提高。据《中国农业科技产业发展报告(2023)》显示,我国农业科研成果的平均转化率仅为4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2)资金短缺与金融服务不足

资金短缺是制约农业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之一。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强、风险高、回报周期长的特点,导致金融机构普遍对农业贷款持谨慎态度。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地区银行网点少,金融服务覆盖面窄。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末,全国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网点数量仅占全国的29%。同时,农业保险覆盖率低,农民难以获得足够的风险保障。据《中国农业保险发展报告(2023)》,2022年农业保险深度(保费收入与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之比)仅为1.35%,而全球平均水平为1.5%。

(3)市场风险与不确定性

农产品市场的波动性较大,易受到天气变化、国际市场需求、政策调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全球贸易摩擦频发以及新冠疫情的冲击,使得农产品市场不确定性增加。例如,中美贸易摩擦期间,中国大豆进口受限,国内豆农面临市场价格剧烈波动的风险。此外,农产品价格波动也会影响农民的收入稳定性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据《中国农产品市场报告(2023)》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指数(APPI)同比波动幅度超过20%。如此高的波动性给农民生产经营带来了较大的风险。

 

四、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升级的政策分析

1.财政资金的支持与使用

(1)财政支农政策概述

财政支农政策是政府通过公共财政支出,支持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该政策旨在通过资金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创新,从而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繁荣发展。财政支农政策的形式主要包括预算内投资、专项资金、补贴和税收优惠等。

 

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逐步建立起完整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自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聚焦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明确提出要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近年来,中央财政每年对“三农”的投入均超过万亿元规模,涵盖了农田水利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科技推广等多个领域。

(2)财政支农资金的具体使用方式

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直接补贴:这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包括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等。这些补贴直接发放到农民手中,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收益。例如,2022年全国粮食直补资金规模达到近300亿元,覆盖了数亿农民。

项目支持:政府通过招标、委托等形式,将财政资金投入到具体的农业项目中。这些项目通常涉及农田改造、灌溉工程、农村道路建设等基础设施领域。通过项目实施,不仅可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还能带动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例如,“十三五”期间,国家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1950亿元用于农田水利建设。

贷款贴息:为了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农业的信贷投放,政府对特定农业项目的贷款进行贴息补助。这样既能减轻农民和农业企业的还贷压力,又能激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例如,河南省推出的“畜牧贷”,由政府提供贴息支持,帮助养殖户解决融资难题。

税收优惠:政府通过减免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的相关税费,降低其经营成本,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例如,针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所得税减免政策,以及对农民合作社的增值税返还政策等。这些措施有效减轻了涉农企业的税负压力,增强了其发展动力。

2.信贷支持与金融服务创新

(1)信贷政策的调整与优化

信贷政策在支持农业产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中国政府不断调整和优化信贷政策,以更好地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这些政策主要包括:

 

再贷款政策:人民银行通过再贷款工具,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对涉农领域的信贷投放。例如,设立专项再贷款额度,专门用于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

差别化监管政策:根据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特点,实施差别化的监管政策。例如,放宽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容忍度,鼓励其在审慎经营的前提下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同时,对涉农贷款的风险权重进行调整,降低资本占用比例,增强金融机构放贷积极性。

贷款担保体系建设:政府推动建立健全农业贷款担保体系,通过政策性担保机构为涉农贷款提供担保服务,降低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例如,国家农业信贷担保联盟的成立和发展,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担保服务。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全国累计为超过150万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了担保服务,担保金额达数百亿元。

(2)金融服务创新与产品多样化

为了更好地满足多样化的农业金融需求,金融机构不断探索创新服务模式和产品种类:

 

产业链金融:基于农业产业链各环节的交易关系和物流控制,金融机构开发了涵盖生产、收购、加工、销售全过程的金融服务产品。例如,“公司+农户”模式中的订单融资业务,通过核心企业的信用捆绑,降低了单个农户的融资难度和成本。

互联网金融: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在线贷款、支付结算和保险服务等。蚂蚁金服旗下的网商银行推出的“旺农贷”,通过大数据分析农户信用状况,提供无抵押信用贷款服务。截至2022年底,“旺农贷”已覆盖全国30个省区市的超过200万农户。

普惠金融产品:金融机构针对农村客户群体的特殊需求,推出了一系列普惠金融产品。例如,邮储银行的“小额极速贷”,无需抵押物即可申请最高20万元的小额贷款;建设银行推出的“裕农通”APP,集合了信贷、保险、支付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为农民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这些产品有效缓解了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匮乏的问题。

五、结语

综上所述,农户需强化信用与诚信意识,确保按时还款。同时,政府部门应增加金融扶持,助力农业经营主体拓宽融资渠道,并履行市场调控职能,增强政策支持与监管力度,有效防范金融风险。金融机构亦需持续优化服务系统,提高支农金融服务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