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现代商业》杂志社-官方网站在线投稿平台

 金融视线
面对信用损失法,中小农商行的生存之道
发布时间:2025-01-07 点击: 299 发布:《现代商业》www.xiandaishangye.cn 编辑:马建伟

摘要:自新金融工具准则实施以来,金融资产减值的核算方法已从原有的已发生损失模型转变为预期信用损失模型。这一变革旨在更全面地反映金融资产可能面临的信用风险。《商业银行预期信用损失法实施管理办法》的出台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采用预期信用损失方法时提供了一套详尽的操作指南和评价标准,有助于提高银行对于信用风险管理的专业性和系统性。 新金融工具准则的实施,对农村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型农村商业银行(中小农商行),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本文深入探讨了预期信用损失法在风险管理、资产质量管理以及资本充足率等方面对中小农商行的影响,分析了其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困难。通过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总结了中小农商行在应对新准则时采取的策略和实践措施,包括风险控制、内部评级体系建立与不良资产处置策略。研究发现,中小农商行需要加强风险管理能力,优化内部控制机制,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并积极应用金融科技以提升风控效率。本研究为中小农商行提供了在新时期增强竞争力和稳健性的指导建议,旨在推动其更好地适应新金融工具准则的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新金融工具准则;农村商业银行;预期信用损失法;风险管理;内部评级体系;不良资产处置

 

一、引言

2022年5月13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颁布了《商业银行预期信用损失法实施管理办法》。此举旨在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在执行预期信用损失法时的操作流程。对于尚未实施或未规范实施该规定的金融机构,监管要求其必须在2023年前完成相关实施工作。 金融工具新准则的关键变革之一在于采纳预期信用损失法(ECL),此举标志着从传统的已发生损失模型(ILM)向前瞻性风险管理的转型。根据ECL框架,金融机构需在金融资产初次确认时评估其整个存续期间的预期信用损失,确保财务报告能更敏锐地捕捉到信用风险的动态变化。这一调整对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构成了实质性影响。

 

新金融工具准则及影响解析

1.新金融工具准则概览

 

新的财务标准体系,即《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以及《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此系列准则的核心在于统一了金融资产的分类与计量方式,并采纳了预期信用损失法(ECL)作为新的减值评估模型,旨在克服旧有规则在时效性和周期性方面的缺陷,以增强财务报告的准确性与及时性。

 

2.预期信用损失法原理及其实施

 

预期信用损失法(ECL),作为一项创新的减值测量机制,其核心理念是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信用损失并据此进行财务处理。该方法不仅要求企业考虑当前的信用风险状况,还需前瞻性地评估未来可能面临的风险水平,从而更真实地反映金融资产的价值及其潜在波动。通过这一模型的应用,企业能够更加精准地管理和控制信贷风险,同时为投资者提供更为透明、可信赖的财务信息。

 

预期信用损失法是一种基于前瞻性的减值模型,要求企业在初始确认金融资产时,就需要考虑其整个生命周期内的预期信用损失,而不是等到实际发生信用损失时才进行确认。这种方法的核心在于每年重新评估信用风险,动态调整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使资产负债表更贴近金融机构所面临的真实信用风险状况。

 

预期信用损失法的应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信用风险自初始确认后未显著增加的情况下,根据未来12个月内的预期信用损失计量损失准备。

 

第二阶段:当信用风险自初始确认后已显著增加但尚未发生信用减值时,按照整个存续期内的预期信用损失计量损失准备。

 

第三阶段:一旦发生信用减值,则继续按照整个存续期内的预期信用损失计量损失准备。

 

通过这种分阶段的处理方法,金融机构可以更早地识别和管理信用风险,避免低估或延误减值准备的计提。

 

对于中小农商行而言,预期信用损失法对其风险管理具有重要影响。该方法促使这些机构更加关注和提前规划潜在的信用风险,从而提高其整体的风险管理水平。

 

实施预期信用损失法促使中小型农村商业银行重新评估其风险管理策略。传统上,这些银行习惯于在贷款逾期或违约后才进行减值准备的计提。然而,新准则要求从贷款发起时就进行前瞻性的风险评估,这促使银行建立更为精细和全面的信用风险评估体系,以便准确预测贷款全周期内的预期损失。此外,银行还需定期更新风险模型与参数,确保其能够反映实际风险状况。

 

资产质量管理的影响

 

预期信用损失法强调在整个贷款生命周期内的信用风险评估,这使得资产质量的管理变得更加重要。这不仅提高了对贷款审批和后期管理的要求,还促使中小农商行加强对现有资产的质量监控。银行需要更加关注借款人信用状况的变化,并采取积极的催收与处置措施以减少不良贷款的形成。这一方法的实施有助于银行提前识别潜在的风险因素,从而降低资产质量恶化的可能性。

 

资本充足率的影响

 

预期信用损失法对资本充足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通过增强减值准备的充足性,提高了银行吸收损失的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资本充足率。其次,此方法可能增加贷款成本,进而影响银行的盈利能力和资本积累速度。中小农商行需要在风险管理和盈利能力之间找到平衡点,确保在新准则下仍能满足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

 

中小农商行的现状与挑战

1.中小农商行的发展现状

 

数量与分布

 

根据《2023年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名单》的数据,截至XXXX年X月末,全国共有4493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其中,中小农商行的数量达到1596家,占比超过三分之一。这些中小农商行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尤其是在县域和乡村地区表现出显著的市场覆盖优势。然而,随着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中小农商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和经营挑战。

 

资产规模与质量

 

中小农商行的资产规模通常较小,但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最新数据,截至XXXX年底,全国农商行的总体资产质量保持稳定,不良贷款率保持在合理范围内。尽管如此,部分中小农商行仍面临较高的不良贷款率和资本充足率不足的问题。数据显示,一些高风险农商行的不良贷款率甚至超过了5%,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表明,部分中小农商行在资产质量管理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

 

当前,中小农商行在资产质量与风险管理以及资本充足率与流动性管理方面遭遇了显著挑战。

 

2.资产质量与风险管理现状

 

资产质量和风险管理是中小农商行面临的首要难题。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这些银行背负着大量不良贷款的历史包袱。处理这些问题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还对银行的财务状况构成了压力。其次,部分农商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存在明显不足,特别是在信用风险管理上表现欠佳。例如,一些银行对借款企业的信用审查不够严格,导致发放的贷款中形成了大量不良资产。此外,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新行业的不断出现,传统行业面临转型压力,这进一步增加了银行在风险管理上的难度。

 

3.资本充足率与流动性管理现状

 

资本充足率与流动性管理也是中小农商行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资本充足率直接关系到银行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如果资本充足率不足,银行将面临更大的经营风险。另一方面,流动性管理对于银行的运营至关重要。有效的流动性管理可以帮助银行应对突发的金融风险和市场波动。然而,目前部分中小农商行在这方面的管理还不够完善,存在一定的隐患。

 

资本充足率作为评估银行抗风险能力的一个关键指标,对于确保金融稳定性具有重大意义。尽管众多中小农商行满足了监管机构设定的资本充足标准,但存在一定比例的机构其资本充足水平低于规定阈值。据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XXXX年底,全国范围内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到了15.5%,相比之下,同期农商行的资本充足率仅为12.11%。此外,流动性管理亦是这些金融机构面临的一大挑战。受限于资金来源的单一性和流动性储备的不足,部分农村商业银行在遭遇突发资金需求时可能难以迅速作出反应,从而增加了发生流动性危机的可能性。

 

4.内部控制与治理结构现状

 

在当前银行业环境中,中小农商行的内部控制机制和治理结构面临着显著的挑战。这些银行往往未能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导致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从而增加了决策失误和操作风险的可能性。例如,一些银行的董事会与管理层之间的职责划分不清晰,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使得管理层在进行决策时可能缺乏必要的制约。此外,部分农商行的信息披露不够透明,这不仅影响了投资者对其经营状况的理解和判断,也对监管机构的有效监管造成了障碍。这些内部控制和治理结构的不足,不仅损害了银行的经营效率,也加剧了其运营风险。

 

中小农商行的风险控制策略

1.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构建全面的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

 

为确保中小农商行能够有效管理信贷、市场及操作风险,应建立全面的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该体系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首先,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负责系统识别、评估和监控各类风险;其次,建立详细的风险数据库,记录并分析所有相关风险事件;最后,定期进行风险评估,采用定量和定性工具如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以预见潜在风险。此外,银行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搭建智能风控平台,实现实时监控和预警功能。

 

优化风险预警机制

 

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是中小农商行防控风险的核心环节。为此,银行需设定关键风险指标(KRI),用于监测和预警重大风险源。进一步,建立多层次的风险预警体系,涵盖日常监控、定期审核和专项检查。引入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如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分析,以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最后,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和响应计划,确保在风险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采取行动,从而减少损失。

 

2.强化内部评级体系

 

客户信用评级体系建设

 

在中小农商行的风险管理体系中,构建有效的客户信用评级机制至关重要。该过程起始于全面搜集和整理客户的多维度信息,涵盖其财务健康状况、业务运营情况以及历史信用记录等关键数据。随后,通过应用先进的信用评分模型,如逻辑回归或决策树算法,实现对客户信用状况的量化分析。为进一步提升评级的精准度与可靠性,还需结合行业专家的专业判断进行必要的调整。此外,定期更新客户的信用等级,并密切监控其信用状态的变化,据此灵活调整信贷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债项一般风险评级体系建设

 

除了针对个体客户的信用评估外,对于不同类型的债务工具也应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评价体系。首先,明确各类债务工具潜在的违约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然后,综合参考外部权威评级机构的意见及内部积累的经验数据,形成更为全面的风险评估报告。基于此结果,将不同风险级别的债务产品实行分类管理,并为每一类设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同时,建立一个详尽的债务风险信息库,详细记录每一笔贷款的具体特征及其随时间推移所发生的变化,从而为银行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助力于更高效地执行风险管理任务。

 

3.优化内部控制与治理结构

 

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小农商行的整体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必须持续改进和完善现有的内部控制机制以及公司治理框架。这包括但不限于加强董事会职能、完善监事会制度、健全独立审计体系等方面。通过这些举措可以有效防止权力滥用现象的发生,确保所有决策过程公开透明;同时也促进了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提高了组织应对复杂挑战的能力。

 

内部控制环境改进策略

 

中小农商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善内部控制环境:首先,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职责与权限,建立规范的治理结构;其次,强化内控文化的建设,提升全员对内控的意识及执行力;再次,优化内控管理流程,确保所有业务活动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可循;此外,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定期审核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及时纠正发现的问题。

 

内控措施的实施与监督机制强化

 

中小农商行需实施以下措施以落实并加强监督机制:构建绩效考核体系,将内控执行情况纳入考核指标;实行内部控制问责制,严肃处理违反内控规定的人员;加强内部沟通与协调,确保各部门积极参与内控管理;引入外部审计机构进行独立审计,提供客观公正的评价意见;最终,建立持续改进机制,根据内外环境变化不断优化和完善内控体系。

 

不良资产处置与资产质量管理策略

1.在预期信用损失法指导下的不良资产处置策略

 

探索多元化不良资产处置途径

 

面对不良资产问题,中小农商行需积极寻求多样化的处置手段以加速风险释放。首先,通过直接追偿和法律诉讼等现金回收方式,银行应尽可能减少损失。其次,对于有明确抵押物的资产,可采用债务转为贷款的方法,将债权转化为股权,通过持有企业股份获取长期收益。此外,银行亦应考虑债转物或以资产抵债等创新手段,将实物资产转化为债权形式。最后,对于那些确实无法回收的不良资产,可以选择核销或将其打包出售给专业的资产管理机构。这些策略不仅有助于提高不良资产的回收率,还能有效减轻银行的财务压力。

 

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处置模式的创新

 

通过上述措施,中小农商行能够更有效地管理其不良资产组合,同时优化财务状况并增强市场竞争力。

 

互联网平台对不良资产处置的创新贡献

 

在现代金融环境中,互联网平台为中小农商行的不良资产处置开辟了新的路径。通过与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深度合作,这些银行能够有效扩展其不良资产的处置渠道。以线上公开拍卖为例,利用诸如阿里拍卖这样的平台,不仅可以触及更广泛的受众,还可能提高资产的成交价格。此外,借助区块链技术构建的不良资产交易市场,可以实现信息的透明化和交易过程的高效化。这种互联网平台的运用不仅加快了不良资产的处置速度,还降低了相关交易成本,从而增强了银行的整体风险控制能力。

 

2.提升资产质量的策略

 

制定和执行严格的准入标准

 

为了从本质上改善资产质量,中小农商行需从源头严格把控贷款准入门槛。首先,银行应设计详尽的尽职调查流程,全面评估借款人的资质。其次,建立科学严谨的信用评分系统,对借款人的偿债能力和意愿进行量化分析。同时,加强对贷款用途的监督管理,确保资金投向符合法律法规的业务领域。通过实施这些严格的准入标准和尽职调查流程,可以显著减少新发放贷款的违约风险,进而提升资产组合的整体质量。

 

在强化贷后管理以及维护债务人关系方面,中小农商银行应采取多方位策略以提升资产质量。首要任务是构建一个全面的贷后监督机制,该机制包括对贷款客户的定期经营审查,旨在及时识别和应对潜在风险。此外,加强与借款人的持续沟通和协作同样重要,这有助于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并协助借款人克服经营难题。

 

为进一步增强借款人的偿债能力及意愿,银行可提供一系列增值服务,如财务顾问服务和市场信息支持。通过这些措施,银行能够有效减轻违约风险并提高贷款回收率,从而在确保资产质量的同时促进长期的客户关系发展。

 

加强信息披露与提高透明度

1.信息披露的必要性与现状分析

 

信息披露的重要性

 

信息披露对于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农商行,是提高透明度和信誉的关键手段。充分的财务和经营信息披露有助于增强投资者和监管机构对银行的信任,并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此外,透明的信息披露能够促进市场纪律,使投资者更准确地评估银行的风险状况和投资价值。在市场竞争加剧和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中小农商行的信息披露重要性尤为显著。它不仅可以帮助银行获得更多的外部融资机会,还能提升其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

 

当前中小农商行信息披露的现状及问题

 

当前,中小农商行在信息披露领域面临若干挑战。首要问题在于信息的完整性和时效性不足。部分银行在提交季度或年度报告时,未能完整地披露关键信息,甚至出现延迟披露的现象。其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亟待提升。许多银行在财务数据披露时内容笼统,缺乏必要的详细解释,使得投资者难以全面了解其真实的经营状况。此外,信息披露规范性方面亦存在缺陷,部分银行在披露过程中标准不一、格式不统一,这严重影响了信息的可比较性和实用性。上述问题不仅削弱了投资者的信任,也增加了监管机构实施监管的难度。

 

为改善上述情况,应采取以下措施:

 

2.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与流程。为提升信息透明度和质量,中小型农商行必须对信息披露制度与流程进行优化。这包括制定详细的披露规定,明确内容、频率、格式及责任归属,并建立内部审核机制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加强员工培训,提高他们的信息披露意识和专业水平。通过完善制度和优化流程,可显著提升信息披露的质量与效率。

 

2.强化外部监督和内部审计是提升信息披露质量的关键。监管部门应增强对中小农商行的监管力度,定期进行现场和非现场检查,确保银行按时披露信息。此外,引入第三方审计机构进行独立审计,保障信息披露的公正性和透明度。银行还需加强内部审计部门的建设,设立专门的审计岗位,定期对信息披露进行自查自纠。内外结合的监督机制能够有效提升信息披露的整体质量。

 

 

金融科技应用与风控能力提升

1.金融科技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近年来,金融科技在中小农商行的风险管理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先进技术,银行能够更精确地识别和评估风险。例如,大数据分析技术使得银行能够深度挖掘借款人的历史交易数据和社交网络数据,形成更为全面的信用画像。而人工智能则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快速处理和分析海量数据,提高风险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账本特性确保了交易记录的不可篡改性和透明度,有效降低了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这些科技手段不仅提升了银行的风控能力,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客户服务水平。

 

2.科技赋能下的风险控制策略优化

 

在科技赋能下,风险管理的策略也得到了显著优化。先进的数据分析工具和算法使银行能够实时监控和评估潜在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例如,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动态风险评估模型可以迅速响应市场变化,提供更加精准的风险预测。此外,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如自然语言处理(NLP)和图像识别,可以进一步扩展风控系统的功能,使其能够分析和处理更多类型的数据源。区块链技术不仅增强了数据的安全性和透明度,还为跨境支付和复杂金融产品的追踪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通过这些优化策略,银行不仅能够更有效地管理现有风险,还能够更好地预防未来可能的风险。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中小型农业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采用了更为先进的策略。首先,这些银行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多维度的数据交叉验证和风险评估。通过整合来自多种数据源的信息(如银行交易记录和电子商务平台数据),银行能够更精确地分析借款人的偿债能力和还款意愿。

 

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使得银行能够实现智能化的风险监控与预警系统。借助高级的风险预测模型,银行可以实时跟踪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变化,并在检测到潜在风险时迅速发出预警,从而采取相应措施。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为银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风险管理工具。通过使用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平台,银行能够自动化整个风险控制流程,这不仅减少了人为错误的可能性,还提升了操作的效率和透明度。

 

这些技术的综合运用显著提高了中小农商行在风控方面的精准度和效率,同时有效降低了运营成本和潜在的风险损失,为银行的稳健运营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

 

结论与展望

1.研究结论

 

本文深入分析了新金融工具准则下,预期信用损失法对中小型农村商业银行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研究显示,实施预期信用损失法对中小型农商行的风险管理和资产质量控制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为了提升风险控制能力和经营稳定性,建议中小农商行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识别、评估及监控等环节,并且引入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与方法。此外,金融科技的运用为中小农商行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和思路,有助于进一步优化其风险控制策略。本研究不仅为中小农商行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同时也为监管当局完善相关政策提供了有益启示。

 

2.对策建议

 

基于上述研究成果,提出以下建议:

 

构建健全的风险控制框架:中小农商行应发展一个涵盖风险识别、评估、监控及应对的综合风险管理体系。利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与工具,提高整体的风险管理能力。

 

 

 

强化内部评级体系,以提升客户信用评级和债务风险评估的精准度。通过多维度数据和科学模型,增强评级系统的精确性和有效性。定期更新评级参数,确保系统的前瞻性和敏感性不受影响。优化公司的治理和内控结构,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及高级管理层的职责分工,构建完善的治理架构。加强员工培训与内部监督,确保各项风险管理措施得到充分执行。

 

探索多样化的不良资产处理策略,包括现金回收、债权转股权、实物抵债等方式。利用互联网技术和金融科技提高处置效率和成果。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增强外部监管与内部审计机制,提升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推动金融科技的应用,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前沿技术,以提高风控能力和运营效率。建立智能化的风险监测和预警系统,实现全面的风险管理流程。

 

强化外部合作:

 

为了增强金融科技在中小农商行中的应用,我们应当积极与其他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建立合作关系。这包括共享技术和经验,以及共同建设联合实验室或研究中心。同时,我们应积极参与行业会议和研讨会,以紧跟金融科技的最新发展趋势。此外,我们还可以考虑与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旨在培养兼具金融和技术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种多元化的合作方式不仅能够显著提升中小农商行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还能推动整个行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为促进中小农商行的持续发展,必须加强金融科技人才的培养。应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内部培训和外部引进等多种方式提升员工对金融科技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鼓励跨部门学习与交流,培养具备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以夯实长期发展的人才基础。

 

这些措施将有效提高中小农商行的风险防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其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未来,中小农商行需持续推进改革与创新,不断提升自身实力,适应日益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及客户需求,从而为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这也能为推动我国农村金融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上一篇:金融科技革命:引领商业模式创新之路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