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现代商业》杂志社-官方网站在线投稿平台

 商业流通
黄山市绿色经济发展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4-10-30 点击: 89 发布:《现代商业》杂志社 编辑:马建伟

 胡丹丹  黄山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黄山  245000 

基金项目:黄山职业技术学院院级会计专业教学团队,编号2017td02;省级会计专业教学团队,编号:2018jxtd038

 

摘要:推进绿色经济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中央方略已定,民间亦有共识,关键在于将方略和共识真正变为各地的坚决行动。研究并建立起一套根植于黄山本土的绿色经济发展路径,辅以推动绿色发展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机制,实属必要和紧迫。

关键词:绿色经济;绿色工业;绿色农业;绿色服务业;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F127;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889(2019)27-0000-02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一直致力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重视并大力推广绿色经济。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集中体现为五个“前所未有”:思想认识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制度出台频繁之密前所未有;监管执法尺度之严前所未有;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十九大后环保也将开启新征程,要在基础性、全局性、长远性方面下功夫,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要按照开启新征程的要求,应更多采取着眼长远的基础性、根本性措施,实现美丽中国的梦想。黄山市连续两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永葆一方蓝天碧水。要求全市认真执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严格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和赔偿制度,确保主要生态指标保持全国一流水平,让黄山青山常在、绿水常流、空气常新。由此可见,绿色经济发展道路已全面铺开。

 

一、黄山市的基本情况

(一)区域总体概况

黄山市地处皖南山区,全市总面积9807平方公里。属中亚热带北缘、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地带,以山地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主要特点是四季分明,春秋短,夏冬长,热量丰富,雨水充沛,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偏低,云雾多,湿度大,夏洪秋旱,对农业影响较大。降水多集中于5月~8月,水热资源十分丰富,适宜多种林木、茶叶、果树及农作物生长。

(二)经济发展情况

2016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576.8亿元,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 56.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25.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95.2亿元。人均GDP为41897元。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7.12亿元,其中,农业产值48.43 亿元;林业产值16.95亿元;牧业产值26.68亿元;渔业产值 2.44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62亿元。 

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53户。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2.7亿元,其中,重工业78.1亿元,轻工业54.6亿元。分企业规模看,大中型企业26.6亿元,小型企业106.1亿元。 

(三)社会发展情况

全年出生人口15265人,自然增长率为5.60‰。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48.4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7.18万人。根据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统计,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137.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8.34万人。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1万人,其中下岗职工再就业0.77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68%。年末全市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0.55万人。

(四)发展绿色经济的研究意义

黄山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有利于全面融入杭州都市圈,通过建设跨行政区战略通道,加快与周边省份的产业对接和资源整合,使黄山与周边地市联系更加紧密,发展更加协调;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有利于加快提升产业层级,可以创造和延伸出更多围绕生产环节的绿色型生产性服务环节,以更少的资源环境代价;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有利于使政府和企业有更多的财力投入到社会事业中来,提高全社会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然而,随着全区资源能源供应趋紧,环境压力持续加大,发展方式的不经济、低质量,难持续性日益突出。如果延续发达地区原有的发展模式和道路,黄山市很有可能滑向传统工业化模式下“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二、黄山市发展绿色经济的具体路径

黄山市发展绿色经济产业的具体路径,是加快建设绿色工业体系,统筹构建绿色农业体系,着力发展绿色服务业体系。产业发展是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重点。按照做精一产、做强二产、做优三产的思路,全力发展实体经济,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不断提升产业素质。

 (一) 加快建设绿色工业

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提高资源产出率和减少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高新技术和实用新型技术为手段,在工业生产全过程和各环节全民推行“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再生”的循环型生产方式。

1.加快调整优化工业结构

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和加快环境保护为目标,加快工业结构优化调整,改变黄山市初级产品多、附加值低的工业格局,促进资源的合理高效的利用和循环利用。以新型工业化发展为导向,坚持存量调整和增量优化并举,牢固树立工业强市、产业兴市理念。组织实施绿色食品、汽车电子、绿色软包装、精细化工等四大主导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引进行业领军企业,实施水产业开发专项工程。抓好文化旅游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启动建设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2.合理构建和延伸重点行业绿色经济产业链

以技术创新为依托,合理构建和延伸重点行业产业链接,创新产业组织形式,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废弃物排放最小化。[1]加快推进园区建设。以百亿园区培育行动计划为抓手,聚焦主导产业和首位产业,建立健全园区初始企业孵化、信用担保、对接资本市场、精准帮扶等工作机制,加快双清双控腾笼换鸟

(二)统筹构建绿色农业

按照“减量化、循环化、资源化”的原则,以“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积极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构建绿色农业体系。

1.最大限度的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以提高水、土地和生物资源的利用效率为重点,侧重发展节水农业、立体农业和生态农业,大力推厂测土配方施肥,扩大保护型耕作实施规模,加快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资料开发与生产,减少化肥、农药的过度投入降低或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面源污染。

2.科学处置农业“废弃物”。实行资源化利用,实现种植业生产积累的资源全程化利用,畜禽养殖业的粪便利用资源化。将部分服务业前置,发展净菜加工、畜禽加工等农副产品粗加工,为城市提供干净、无(少) 废弃物的农副产品,减少废弃物进城以及废弃物还田推广应用循环农业技术,大力推进农作物秸秆、农村生活垃圾和行水、家禽粪便等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

3.合理构建和延伸农业产业链。积极拓展和丰富循环农业发展的外延和内涵,巩固、拓展和创新循环农业产业链,形成循环型农业产业体系,增强和发挥循环农业就业增收、生态保障作用。

4.着力增强绿色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推广应用循环农业技术,着力解决资源节约技术、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等循环农业的关键技术,总结在不同经济生态类型区建立农村沼气、乡村清洁工程、生活污水净化、养殖场沼气工程等技术模式。

5.建设绿色农村新社区。着力建设循环型社区,开发利用沼气、太阳能等再生能源,减少外部能源输人,加强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实现农村社会生活“干净化”消费,改善生活环境,加快推进循环农业示范村建设网,全面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2]

6.循环型农业重点项目建设。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创新应用循环农业技术,积极推进农业农村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努力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合理配置农业生产要素,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做大做强循环农业产业体系。

(三) 努力发展绿色服务业

1.建立绿色旅游管理机制和经营理念。面向产业化、市场化、规模化、网络化的发展目标,坚持“先规划,后开发,重保护、慎开发”的原则,以清洁生产技术为支撑,积极加强景区景点环境的整治、保护工作,实现固体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管理和无害化处理。在各旅游景区推行清洁生产审核、生命周期评价和绿色开发与消费等活动,建立绿色旅游管理机制和经营理念,合理确定景区环境容量,科学组织旅游线路。加快生态旅游示范景区建设,从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旅游产品与设施的设计,到整个旅游过程,减少和尽可能消除旅游开发商、旅游者、旅游企业和当地居民对环境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的负面影响,实现旅游清洁化、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

2.充分发挥信息服务业对循环经济的支撑引领作用。构建覆盖城乡的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布局建设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电视等网络设施及宽带无线城市、农村宽带网络。推动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互联互通和业务融合。加强云计算服务平台建设,建立黄山市数据资源和交换中心。积极发展物联网,进一步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和应用工程建设,构建黄山市经济专业网络应用系统平台,发挥区域绿色经济信息网络的作用。

 

三、黄山市发展绿色经济的保障措施

绿色经济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坚强有力的保障措施:

 (一)建立并加强组织保障

1.成立“黄山市绿色经济发展领导小组”。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黄山市绿色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对重大项目和有关政策进行统筹协调,研究决定和安排部署循环经济发展重大事项,协调解决重大困难和问题。

2.规划管理和实施。建立黄山市绿色经济发展规划,本规划应与黄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域规划相互衔接,优先开发区域要完全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经济形态,传统产业和开发区域要逐步优先,基本实现循环型生产方式,禁止开发区域要严格管理,保持生态环境平衡和可持续。[3]

3.完善考核、统计、监测和评估。建立绿色经济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将绿色经济评价指标纳入各地经济发展评价考核体系,将绿色经济发展指标作为全区各级干部考核最重要的内容,把本规划确定的绿色经济发展任务分解到各级政府,以此作为地方考核的核心约束性指标。

 (二)政策保障

1.制定并完善产业政策。严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水和高排放项目开工,进一步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在工业园区和开发区规划,改造和建设,认真贯彻循环经济理念,对进入的企业要提出土地、能源、水资源利用及废物排放综合控制要求。

2.实行绿色财政税收制度。对开展绿色经济项目企业实行无偿补助、奖励和贷款贴息。通过税收减免鼓励企业循环化改造,采用符合绿色经济要求的技术和设备,加大对绿色经济试点企业实施所得税优惠减免,用足用好税收优惠政策促进绿色经济发展。

(三)资金保障

1.明确信贷支持重点。对绿色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支持的项目,如废旧物资、大宗产业废弃物、建筑废弃物、农林废弃物、城市典型废弃物、废水、污泥等资源化利用,银行金融机构应当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综合考虑信贷风险评估、成本补偿和政府扶持政策等因素,重要点给予信贷支持。

2.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积极探索“绿色信贷”政策和银行绿色评级制度。“绿色信贷”时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依据国家的环境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对污染生产和污染企业的新建项目投资贷款和流动资金进行额度限制并实施惩罚性高利率,对研发和生产治污设施、从事生态保护与建设、开发和利用新能源等从事循环经济生产和绿色制造以及生态农业的企业或机构提供贷款扶持并实施优惠性低利率的金融政策手段。[4]

(四)人才和科技保障

1.人才保障。培养和促进一批具备循环经济理念的管理人才、复合型研究人才及高技术人才。充分利用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的重点学科、特色专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资源,联合培养人才。

2.社会化服务保障。建筑科技咨询、人才引进、技术引进与推广等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中小型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包括金融、保险、生产资料、信息等公共服务。

(五)技术保障

1.完善关键技术研发体系建设。研究开发一批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并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重点开展再制造、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和废旧物资化先进适用技术。

2.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积极推广应用先进节能减排技术、设备、工艺和材料。以绿色材料产品、可拆解循环产品、节能节水型产品和降低排放的产品等为重点,推进绿色产品生态设计。

(六)加强宣传教育

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节能绿化和保护环境的宣传活动,引导全民培养绿色消费,文明消费、节约使用、循环利用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鼓励社会公众投身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推进低碳理念进机关、校园、场馆和军营。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大力倡导绿色低碳,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宣传低碳生活典型,弘扬以低碳为荣的社会新风尚,树立绿色低碳的价值观、生活观和消费观。

绿色经济发展是以提升生活质量为核心,在尊重、保护和高效利用资源环境基础上,更多、更好、更节约、可持续地创造经济财富、增进社会福祉的发展模式。历史实践告诉我们,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过程,需要不断的推进演化。抓住黄山市绿色经济发展的重点:加快建设绿色工业体系,统筹构建绿色农业体系,着力发展绿色服务业体系。在不久的将来,黄山市必将成功转变城市发展模式,走上绿色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郝栋.绿色发展的思想轨迹——从浅绿色到深绿色[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2]范化军.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3]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课题组.中国实施绿色发展的公共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3]北京师范大学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2013中国绿色发展数据报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