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现代商业》杂志社-官方网站在线投稿平台
 商业流通
包容性转型理念下的经济体制方向之争
发布时间:2022-05-25 点击: 发布:《现代商业》杂志社

 摘要: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既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包容性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包容性转型速度和成效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市场经济的发展有“遗忘”社会主义方向和旗帜的趋势。而明确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就可以实现经济发展对公平和权利的包容、经济发展对民生和财富的包容、经济发展对“以人为本”的包容以及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成功转型。

关键词:包容性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方向

 

一、问题的提出

“包容性转型”的概念,是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研究和实践中重物轻人、误读以人为本倾向的反对。参与经济发展、共享发展成果的巨大“机会弱势群体”的“机会边缘化”,使他们难以在主客观上成为“转型”的推动者,反而成为政府被动调节二次分配的巨大目标,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所谓“包容性转型”,就是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为主体实施“转型”,真正做到“发展靠人民”。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也是中国包容性发展战略目标体系的一个设计原则。只有切实做好消除“机会边缘化”、改变“机会弱势群体”真实命运的实事,激发和增强包括庞大弱势群体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人力支持,努力实现包容性转型,中国经济发展才能依靠积极、有力、持续的人力参与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在邓小平倡导、党的十四大确立的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过程中进行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和中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可以用牵线搭桥和放风筝的关系来形容。历史沿革、现实境遇、实践操作和理论修正都表明,明确坚定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包容性转变的基础和前提。

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发展过程中“遗忘”社会主义的倾向

关于改革的方向,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为我们指出了主次关系:“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一是坚持社会主义,二是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是主要的,改革开放是次要的。不改革开放、不发展市场经济是死路一条,但“不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也是死路一条”。

第一,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遗忘”了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倾向。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不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这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以史为鉴,苏联、东欧国家之所以成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属品,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颠覆了原有的公共经济基础,遣散了国有资产,通过大规模私有化消灭了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制度不复存在。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改革对中国来说是一面历史的镜子。它从反面告诉我们,发展市场经济对公有制的“遗忘”,将给党和国家带来不可估量的危害。

第二,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遗忘”了国家的宏观调控。资本主义不是人类最完美的制度。新自由主义实施以来,不仅收入不平等急剧加剧,劳资矛盾加剧,贫富差距拉大,人与自然的矛盾空前激化,而且从美国周期性的金融泡沫和周期性危机到近年来欧洲的债务危机,都有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市场经济缺乏足够宏观调控导致不可避免的灾难发生的例子。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初期,中国犯了发展市场经济和“忘记”宏观调控的错误,几乎给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打上了“失败”的烙印,给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带来了严重损害。发展市场经济中“遗忘”宏观调控的倾向,在社会主义中国是没有前途的。社会主义有一种“遗忘”宏观调控的倾向,会在一定程度上逐渐诱导中国经济发展走上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道路。

三、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和包容性发展理念的内在统一

第一,只有明确和坚持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才能坚持经济增长对公平和权利的包容。

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开始发展时就存在不公平。邓小平的著名论断“让一些有条件的人先富起来,先富起来再富起来”,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被一些人认为是不公平的。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但是,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仍然有很多人没有基本的受教育权和医疗保险权,甚至一些领域的妇女基本权利都得不到保障。包容性发展的理念不仅包括机会平等的理念,还包括共享的理念。它强调每个人和每个地区都有权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每个人和每个地区都有权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而这一切,在纯粹的市场经济中,是得不到的,也是无法实现的!只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相结合,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倾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弊端、盲点和不足,在实现公平和权利宽容的同时,真正实现经济增长。

第二,只有明确和坚持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社会主义本质,才能坚持经济增长对民生和财富的包容。

包容性增长坚持社会公平正义,以人为本,追求经济增长最终会为社会全体成员谋求最大利益。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坚持社会主义本质,无法实现经济增长对民生和人民财富的包容,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周期性的金融危机和市场经济的竞争观念容易导致大量失业。资本主义国家虽然试图解决大量人口的失业问题,但其经济发展却陷入了经济危机的漩涡,“无法自拔”。但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从根本上重视民生工程,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不断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积极引进外资,发展民营企业,通过各种优惠政策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就业机会。近年来,大学生毕业后就业也引起了政府的重视,各种措施正在积极制定和实施。第二,市场经济的分配制度必然导致两极分化。中国不断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都更加注重公平,国家把更多的财政收入用于民生,重点用于“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从而使人们获得更多的利益。只有依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才能真正处理好就业、分配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真正实现经济发展对民生和财富的包容。

第三,只有明确和坚持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才能坚持“以人为本”的经济增长容忍度。

世界银行估计,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47,远超国际公认的警戒线。财富积累导致的贫困积累,不仅不能让“所有劳动者过上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而且背离了党“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理念。贫富差距问题将所有制问题推向了大众,不仅违背社会主义本质,而且严重影响社会和谐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迫在眉睫。只有在社会主义框架内,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才能改变过去只注重GDP增长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使生产力的发展伴随着劳动人民主体地位的提高,立足于劳动人民的共同富裕,不断关注劳动人民的利益,真正实现经济发展的“以人为本”包容,否则就会“重资本轻劳动”;重视外资多于内资;不问公姓私姓,不问社姓。"

四、结语

简单地说,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把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结合起来。至于两者的关系,列宁曾经说过:“社会主义者要善于区别局部和整体。”市场经济只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部分。它只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一种手段,永远不能代替社会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社会主义是核心。因此,发展市场经济不能“忘记”社会主义。只有坚持社会主义的本质,中国才能利用市场经济促进经济增长,同时适应社会发展。江泽民曾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好”。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实现包容性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 任保平.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报告(2011)——中国经济增长包容性[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13

[2] 刘国光.共同理想的基石——国有企业若干重大问题评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19

[3] 程恩富,刘伟.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理论解读与实践剖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06).

[4] 易杰雄.如何坚持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方向—一种经济学哲学思考[J]Theory Front,200609).

[5] 邹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9707).

[6] 从毅.正确把握改革的方法论—读《大胆探索与坚持社会主义方向》[J].福建论坛,199902).

[7] 易涤非.对外开放的两种途径[J].红旗文稿,201204).

[8] 王文.2012,全球巨变的序幕[J].红旗文稿,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