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地方现代商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未来发展趋势。通过分析商业业态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驱动发展的因素,对现代商业进行深入理解。研究发现,地方现代商业在快速城市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市场集中度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人才短缺等问题。未来,随着消费升级、数字化及智能化技术的普及、物流配送体系的优化以及内需扩大,地方现代商业有望在创新驱动下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区域经济的繁荣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Abstract: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main challenges and future trends of modern local commerce in China. 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status, existing problems, and driving factors of commercial formats, this study provides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modern commerce.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rapid urban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significan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modern local commerce. However, several challenges persist, including insufficient market concentration, inadequate infrastructure, and talent shortages. In the future, with the rise of consumption upgrades, the spread of digital and intelligent technologies, optimization of logistics distribution systems, and expansion of domestic demand, modern local commerce is expected to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driven by innovation, providing strong support for regional economic prosperity.
关键词:现代商业;地方经济;发展趋势;创新驱动;数字化转型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现代商业已成为国家及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其中现代商业的发展尤为迅速。现代商业不仅涵盖了传统的零售、批发等行业,还融入了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新兴领域,形成了多业态并存的格局。根据中国商务部发布的数据,近年来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逐年递增,显示出现代商业在促进消费、拉动内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中国,现代商业不仅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就业,还在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加强国际竞争力方面贡献良多。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消费者需求日趋多元化和个性化,市场竞争也更加激烈。地方现代商业在这一过程中既迎来了发展机遇,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商业模式的创新、消费体验的提升、供应链管理的优化等。因此,系统研究现代商业的发展态势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对于引导企业应对变化、制定科学的经营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中国地方现代商业发展的现状,探讨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对现代商业详细数据的研究,包括市场规模、业态分布、经营模式等,全面呈现其发展现状。针对地方现代商业面临的诸如市场集中度不足、基础设施欠缺、人才短缺等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结合当前经济、科技、社会等多方面因素,预测未来现代商业的走向,为企业和政府决策提供参考。通过系统化的研究,为地方现代商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地方现代商业不仅有助于提升区域经济活力,促进就业和消费,还能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依据,帮助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此外,本文的研究结果也可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借鉴,共享现代商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应对挑战的策略,从而在全球范围内推动现代商业的创新与进步。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文献综述法全面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构建现代商业发展的理论基础。利用数据统计分析法,对现代商业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以量化方式揭示其发展态势及存在的问题。选取典型企业进行案例分析,探讨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为其他企业提供参考。综合以上分析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其有效性。
研究思路上,首先明确地方现代商业的定义和范围,然后对其发展历程进行系统回顾,识别关键节点和事件。分析当前发展现状,涵盖市场规模、业态分布、经营模式等多个维度。再次,通过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深入探讨地方现代商业面临的具体问题及其成因。最后,结合当前宏观经济环境和技术发展趋势,预测未来发展方向,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实施路径。
第二章 中国现代商业的发展历程
2.1 中国古代商业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古代商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财产的出现,简单的物物交换开始在部落间发生。到了夏商周时期,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交换逐渐频繁,出现了专门的交易市场和商人阶层。《易经》中记载的“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正是这种繁荣景象的写照。东周时期的《考工记》中也描述了当时的市场布局和管理制度。
战国时期,商业进一步繁荣,各国纷纷推行变法以促进经济发展。秦国的商鞅变法鼓励农耕与商贸,极大地刺激了商业活动。汉朝时期,随着大一统帝国的建立和丝绸之路的开通,商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了众多富商大贾的事迹,展示了当时商业的繁荣景象。唐代的长安城更是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商业活动覆盖了从日用品到奢侈品的各个领域。
2.2 近现代商业的演变
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被迫向外国开放,近代商业逐步形成。五口通商开启了中外贸易的新纪元,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得外资涌入中国,设立了银行、洋行等机构,推动了商业的现代化进程。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也开始萌芽和发展,一批民族企业家在上海、无锡等地创办实业救国的企业。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民族工业和商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百货公司、银行、证券交易所等现代商业组织相继出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商业以国营和合作社为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型,商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1978年后,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市场化改革措施,非公有制经济得以迅速发展。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商业进入了爆发期。大型超市、购物中心、连锁店等新业态涌现,电子商务也开始逐步兴起。
2.3 当代中国现代商业的快速发展
进入21世纪,中国现代商业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中迅猛发展。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模式,电子商务成为新的增长点。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平台的崛起,不仅带动了线上零售的蓬勃发展,也促进了物流、支付等相关产业链的升级。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进一步加速了商业基础设施的建设,高铁网络、城市地铁、机场等交通设施的完善为现代商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线上线下融合的商业模式(O2O)逐渐成为主流。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得商业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新零售概念的提出和实践,标志着商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传统零售商如苏宁、国美等纷纷转型,通过线上线下融合、跨界合作等方式寻求新的发展路径。2020年新冠疫情的全球大流行,进一步推动了无接触经济和非接触式服务的发展,线上办公、在线教育、生鲜电商等新业态异军突起,占据了大量的市场份额。
在此背景下,中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增长,2023年达到47.15万亿元,同比增长7.2%。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不断提升,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40万亿元大关,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然而,快速发展的背后也存在一些隐忧,如市场集中度不足、恶性竞争、环境污染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规范和优化。
第三章 地方现代商业的现状分析
3.1 地方商业的业态分布与特点
3.1.1 传统零售业的现状
传统零售业仍然是地方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正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变革。以超市、百货商店、便利店等为代表的传统零售业态遍布全国各级城市和乡镇。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统计,2023年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销售额同比微增,但利润总额下降16.9%,反映出传统零售业在运营成本和市场竞争方面的严峻形势。
传统零售业依赖实体店铺和线下交易的特点,使其在面对电子商务的冲击时显得尤为脆弱。许多传统零售商开始尝试转型升级,通过引入数字化技术改造门店、优化供应链管理、提升消费体验等手段来应对市场变化。例如,永辉超市引入自助结账机和智能购物车,提高用户购物体验;银泰百货则通过与阿里巴巴合作打造“新零售”样板,将线上线下渠道融合。
3.1.2 电子商务的扩展与影响
电子商务在中国的迅速崛起改变了传统商业模式,并大幅扩展了地方商业的边界。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3年中国网上零售额达到15.42万亿元,同比增长11%。电子商务不仅覆盖了一线和二线城市,还逐步向三到六线城市及农村地区渗透。
电商平台如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等通过赋能中小商家,使偏远地区的农产品和手工艺品进入全国市场。社交电商和直播电商的兴起进一步提升了在线购物的互动性和参与度,例如,通过抖音直播,许多地方特产成为了网红产品,极大地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此外,电商平台还在物流、支付、客户服务等方面投入大量资源,提升整个生态系统的效率和用户体验。
3.1.3 新兴商业模式的发展
新兴商业模式在现代商业中不断涌现,带来了新的增长点和机遇。基于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如O2O(线上到线下)、C2M(消费者到制造商)逆向定制、社交电商等迅速普及。新零售概念的提出和实践将线上线下商业融合,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精准营销和高效供应链管理。
盒马鲜生、小米之家等新兴商业模式企业通过创新思维和技术手段打破了传统零售的界限。盒马鲜生结合线上App和线下门店,提供高效的配送服务和优质的购物体验;小米之家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模式打造了独特的生态体系。此外,无人零售店、自助售货机等新形态也在各地涌现,为消费者带来更便捷和智能化的购物选择。
3.2 地方商业发展的差异性分析
3.2.1 一线城市与低线城市商业发展对比
中国地方商业的发展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拥有成熟的商业环境和高度发达的商业网络。这些城市的现代商业以多样化、高端化为特征,吸引了大量国际品牌和高端消费人群。德勤中国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上海南京西路商圈租金高达每平方米每月135.7美元,位居中国首位。
相比之下,低线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商业发展相对滞后。尽管近年来有所改善,但仍面临基础设施薄弱、消费能力有限、人才匮乏等问题。低线城市的商业主要以传统业态为主,缺乏创新和多样性。为了缩小这种差距,国家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和吸引投资促进低线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商业发展。
3.2.2 不同区域商业发展的特色与优势
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区域的商业发展各具特色与优势。东部沿海地区由于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商业发展较为成熟。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物流枢纽,拥有强大的商业吸引力和辐射力;浙江的义乌则是世界闻名的小商品集散地,吸引了大量国际买家。
中西部地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推进,商业发展潜力巨大。重庆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政策支持,成为内陆开放的重要枢纽;成都则以其宜业宜居的环境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吸引了大量企业和人才。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虽然面临改造和升级的挑战,但也在通过创新驱动和产业转型探索新的发展路径。
各地根据自身特点发展出独具特色的商业模式。例如云南的旅游业带动了当地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新疆的瓜果之乡通过农产品电商实现了农民增收。区域间取长补短、协同发展的趋势明显,共同推动了中国现代商业的整体进步。
第四章 地方现代商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4.1 市场结构与竞争格局问题
4.1.1 市场集中度与垄断现象
在中国现代商业的快速发展历程中,市场集中度与有效竞争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一方面,部分行业如电子商务、社交媒体和在线平台经济呈现出“赢家通吃”的现象。以电子商务为例,阿里巴巴和京东两大巨头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导致其他小型电商平台难以抗衡。高度集中的市场结构虽然能够带来规模经济效益和高效资源配置,但也可能导致垄断行为,抑制创新和公平竞争。
另一方面,传统行业的市场集中度相对较低,存在大量中小企业分散经营的现象。这种市场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竞争,但也导致了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例如,传统的菜市场、小卖部等仍然广泛存在,但这些业态在面对大型连锁超市和电商的冲击时显得竞争力不足。此外,地方政府的保护主义措施也可能加剧市场分割,阻碍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4.1.2 恶性竞争与价格战
地方现代商业中的恶性竞争问题突出表现在价格战频发,尤其是在电子商务领域更为显著。为了争夺市场份额,许多企业不惜牺牲利润进行低价促销,导致整个行业利润率下滑。价格战不仅损害了企业的盈利能力,也影响了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升,长期来看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以社区团购为例,这一新兴电商模式迅速火爆,但伴随着的是无序竞争和监管缺失。社区团购平台通过巨额补贴吸引消费者和团长,但补贴不可持续且难以形成忠实客户群体。一旦资金链断裂或市场环境变化,平台将面临生存危机。此外,价格战还引发了供应链上下游的矛盾,供应商承受着巨大的价格压力和回款风险。
4.2 基础设施与配套服务问题
4.2.1 物流体系建设滞后
物流配送是现代商业的重要环节之一,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商业运行效率和消费者体验。然而,目前许多地方的物流体系建设仍显滞后。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的物流基础设施存在较大差距,农村地区的“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尤为突出。据统计,2023年中国农村快递业务量仅占全国总量的1/6左右,且配送成本高企。这不仅制约了农村电商的发展,也影响了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上行双向流通效率。
物流基础设施滞后还导致了冷链运输发展不足。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约为4500亿元,但冷链流通率仅为2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生鲜产品的高损耗率一直是行业痛点,严重制约了农产品及其他需冷藏产品的质量保障与市场拓展。此外,跨境物流体系也不健全,跨境电商的发展受到一定制约。
4.2.2 信息化建设不足
信息化建设是提升商业效率和竞争力的关键手段之一。然而,许多地方商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仍存在较大短板。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截至2023年底,仍有约40%的中小企业未能实现基本的数字化转型。这主要表现为企业资源规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等信息系统的应用不足,数据孤岛现象普遍存在。
信息化建设不足直接导致了企业在市场分析、客户需求响应及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效率低下。例如,许多传统零售企业未能建立起完善的会员制度和精准营销体系,无法有效吸引和留住客户。同时,企业内部各系统间的信息不互通也造成了运营成本的增加和响应速度的减慢。此外,信息化水平落后还给企业在融资、风险管理等方面带来了不利影响。
4.3 人才与技术瓶颈问题
4.3.1 专业人才短缺
人才是推动现代商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但当前许多地方在商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据统计,2023年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缺口超过200万人,且这一数字仍在扩大。尤其是二三线城市和农村地区,高素质商业人才更为匮乏。这不仅限制了当地商业模式的创新和服务水平的提升,也影响了整体市场的竞争力。
人才短缺现象背后的原因主要包括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职业培训体系不完善以及薪酬待遇缺乏竞争力等。许多地方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难以培养出符合现代商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此外,企业内部的人才培育机制也不够健全,员工的职业发展和技能提升空间有限。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
4.3.2 技术创新应用不足
技术创新是现代商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面临多重障碍。首先,许多企业的技术创新意识薄弱,研发投入不足。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中国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投入仅占GDP的1.4%,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这导致了原创性技术成果少、核心竞争力不足的问题。
其次,技术转化和应用的能力较弱。许多企业在引进新技术后难以有效应用于实际业务场景中,导致技术红利未能充分释放。例如,尽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理论上已相对成熟,但其在零售、物流等领域的大规模应用仍有限。企业在技术落地过程中面临数据标准不统一、隐私保护难度大以及跨平台兼容性差等诸多挑战。
此外,政策环境和市场机制尚不完善也制约了技术创新的积极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创新风险分担机制缺失等问题影响了企业进行长期技术研发的动力和信心。这些问题亟需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创新加以解决,以推动现代商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章 地方现代商业的发展趋势
5.1 消费升级与市场细分趋势
随着中国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正在经历显著的变化。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的趋势愈加明显,品质消费、个性化消费和服务消费成为主流。麦肯锡报告指出,2023年中国中等收入群体占比预计达到35%,这将极大地推动消费升级。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商品和服务的品质、品牌和体验,更愿意为高品质和个性化的产品付出高额溢价。在这种背景下,市场细分成为必然趋势。不同的消费群体由于年龄、性别、收入、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消费偏好和需求。企业需要通过深入的市场研究和数据分析,精准定位目标客户群体,制定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策略。案例方面,耐克通过跑步俱乐部和定制化服务成功吸引了大量关注健康和个性化运动装备的消费者;苹果则通过不断创新的产品设计和优质的用户体验牢牢抓住了高净值用户群体。
5.2 数字化与智能化发展方向
数字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商业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商业模式不断创新、运营效率显著提升。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数据,2023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预计将超过55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40%。在零售行业,阿里巴巴和京东等电商巨头通过大数据精准分析用户需求,提升了销售额和用户黏性;在物流领域,顺丰和京东物流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配送路径和仓储管理,大幅提升了物流效率。此外,智能制造也正在成为新的风口。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中国已建成超过700家智能工厂,智能制造设备的市场规模超过3万亿元。这些工厂通过引入自动化生产线、机器人技术和智能管理系统,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数字化和智能化将进一步渗透到各个商业环节,从供应链管理、生产制造到客户关系管理、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都将变得更加高效和精准。
5.3 全球化与供应链优化策略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和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全球化不仅是大型企业的战略选择,也成为中小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23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39.1万亿元,同比增长7.5%。企业通过全球化布局不仅可以开拓新的市场、分散风险,还可以获取先进的科技资源和管理经验。海尔集团通过并购美国通用电气家电部门(GE Appliances),不仅扩大了市场份额,还提升了技术水平和品牌影响力。与此同时,供应链优化也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手段之一。全球供应链的高度融合要求企业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到物流配送等各个环节进行优化整合。华为公司通过引入先进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供应链协同和优化配置,确保了产品的高质量交付和市场响应速度。未来企业在全球供应链管理中需要更加注重供应链的韧性和灵活性建设以应对各种不确定性风险挑战同时也要把握技术创新机遇推动供应链数字化转型以实现更高水平发展。
5.4 可持续性与社会责任发展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和社会对企业责任的期望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成为现代商业的重要议题之一绿色经济理念深入人心促使企业重新审视自己的经营模式和社会责任担当根据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发布的数据2023年中国绿色融资需求达到20万亿元表明绿色经济已成为新的增长点企业通过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措施降低环境影响同时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例如亿纬锂能在生产过程中采用绿色能源减少了碳排放提高了资源利用率赢得了消费者和投资者的认可此外履行社会责任也成为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蚂蚁金服等公司在精准扶贫、公益捐赠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不仅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也增强了消费者的信任感未来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强可持续发展战略将绿色经营和社会责任纳入长期发展规划积极探索绿色创新技术和管理模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协调发展从而赢得更多消费者和市场认可实现长远发展目标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研究结论
本文系统分析了中国地方现代商业发展的现状、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研究发现:
现状方面:地方现代商业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在数字化、智能化和全球化的推动下实现了快速发展。然而,业态分布不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以及人才和技术瓶颈等问题依然存在。
面临的问题:市场集中度与垄断现象突出;恶性竞争与价格战频发;物流体系建设滞后;信息化建设不足;专业人才短缺;技术创新应用不够。这些问题制约了地方现代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未来趋势:消费升级与市场细分趋势明显;数字化与智能化发展方向明确;全球化与供应链优化策略迫切;可持续性与社会责任发展成为共识。现代商业将在创新驱动下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
6.2 对策建议
基于上述结论,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优化市场结构:政府应加强反垄断监管,促进公平竞争;企业应注重核心竞争力建设,避免单纯的价格战。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冷链物流;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
培养和引进人才:加强校企合作,培养适应现代商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完善职业培训体系和企业人才培育机制;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吸引优秀人才加入。
鼓励技术创新:增加研发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搭建技术创新平台推动产学研合作加速技术转化应用过程形成良好创新生态体系为地方现代商业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源泉推动其向着更加智慧化数智化方向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地方现代商业的主要发展趋势表现为:①地方零售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增强、标准化进程将进一步深化。零售连锁企业在资源整合、采购成本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同时,零售连锁经营有助于企业迅速扩大规模,提升品牌形象,从而扩大销售,使得更多的现代商业企业将会加入到连锁经营的大军队伍中,这就说明零售行业集中程度有进一步提高的趋势。据2009年连锁百强数据显示,连锁百强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1%,这表示行业、企业间的整合越加激烈,在未来零售行业集中程度将进一步增强。零售连锁经营的基础是标准化,目前,地方部分领域、企业中出现并实施了标准化,效果显著,未来关于研究零售标准的机构将会越来越多,进一步推动现代商业标准化进程的深化。②三线、四线城市零售市场趋热。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城市化水平从1980年的19%跃升至2010年的47%,预计至2025年将达到59%,2010年中国城镇人口已接近6.5亿,城市化进程给现代商业的利好会持续数十年之久。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奢侈品牌开始进军二三线城市,截至2009年,我国奢侈品消费首次超越美国,仅次于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二三线城市对奢侈品价格的接受程度和一线城市已经相差无几了,未来奢侈品牌对二三线城市的覆盖将加速,甚至会进入四级市场。③互联网营销将更受重视。2007年至2009年国内网络零售额年平均增长约117%,预计2013年的网络零售额达到一万亿元;2010年,温总理提出“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商务部提出“十二五”期末,力争网络购物交易额占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提高到5%以上。[28]这充分说明网购模式已经被广大消费者接受,网络零售开始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④资本对接将更加紧密。在未来,现代商业企业与资本的对接与以往相比将会更加频繁,一方面,各大投资机构普遍看好连锁零售题材,另一方面,现代商业企业也有意向借助资本的力量再度腾飞。但值得注意的是,证券市场也会对零售商亮红灯,能够实现上市梦想的现代商业企业还是屈指可数。因此,现代商业企业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在资本过分热情面前,量力而行。
在现代商业未来的发展环境中有很多因素促进其快速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外资企业将呈两极分化,只要是外资企业就能占领中国市场的时代已经过去。截至2010年10月,法国家乐福中国全年25家新店的计划只完成了不到三分之一,近三年的销售增速、门店增速两项指标均呈下降的趋势,领跑中国15年的家乐福疲态尽显,外资企业的两极分化使得本土现代商业企业在未来的长远发展中更有底气。其次,城市化发展带来新机遇。中国正在经历着城市化的重要转型阶段,在全球超过50万人口的城市中,中国占到了四分之一的比重,显然,这为现代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现代商业企业在开店拓展上将有更大的选择空间,争夺市场份额,提高现代商业企业的竞争力。再次,“车轮商业”开始发力。为缓解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国家已投入4万亿元用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徐印州在海珠东发展论坛之地铁推动商圈发展上讲到:“地铁在商圈整合和辐射中的战略意义包括:地铁形成城市的立体商业格局、平衡城市商业发展格局、”可以提升沿线物业的商业价值等。目前,沈阳市已迈入地铁时代,现代商业企业商业在地铁一号线的太原街站附近,地铁一号线中街站就在沈阳商业城门前的步行街上,其地铁站的出入口与沈阳商业城地下一层实现对接,为消费者到沈阳商业城购物提供方便和快捷。交通越便利,零售商们就会有越多的商业机会,这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零售商网点拓展的压力。最后,信息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信息技术可以推动现代商业企业实行采购外包、制作外包等,企业将主要精力集中在自己的主营业务上,实现企业与外包人之间的收益最大化;同时,现代商业企业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深度的数据挖掘,建立并实施一套完善的顾客满意指标体系进行科学的评价。
现代商业的未来发展也面临着威胁。一方面,人才瓶颈进一步凸显。在零售行业的业态、技术设备等日新月异的今天,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拥有一专多能的现代商业复合型人才尤为匮乏。对于现代商业企业来说现代商业复合型人才很难从内部培养,从外部引进也没有良好的方式和途径。再加上现代的农民工对工作的要求逐渐提高,由于对现代商业的劳动强度、职业地位等方面的不满,很容易转到其他行业发展,多方面因素都导致现代商业员工的流失和缺乏。尽管现代商业企业每年也在招聘大学生作为储备人才,但是现代商业缺人现象没有得到缓解,反而人才问题一年比一年严峻。另一方面,资本经营的挑战。当现代商业企业取得融资后,首要的目标往往是扩大已占有的市场份额或是开辟新市场,企业规模迅速扩大很可能导致连锁门店的管理失控,容易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影响企业的经营业绩。当现代商业企业面临资本诱惑的时候,需要理性的思考是否要接受资本让出股权,还是要依靠自有资金继续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