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业管理的发展历程中,启蒙运动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双重推动,直接促成了经典商业模式的形成。18 世纪 60 年代,珍妮纺织机的问世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端,这一技术突破促使生产模式从传统小作坊向大规模工业生产转变,生产效率随之实现质的飞跃。与此同时,启蒙运动所倡导的理性精神与自由思想,不仅为工业革命的深入推进提供了思想支撑,也对早期企业管理模式的构建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一时期,以泰勒制和科层制为代表的经典商业模式逐渐成型。泰勒制的核心在于 “时间动作研究”,通过对工人操作流程的精细化拆解与分析,优化生产环节以提升效率;科层制则搭建了金字塔式的组织架构,明确各级岗位的权责边界,推动企业运营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此类经典模式在工业革命时代发挥了关键作用,既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也为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
然而,随着时代演进,经典商业模式 “以物为本” 的底层逻辑逐渐显露出局限性。在该模式下,资本积累、产能扩张与利润增长成为企业的核心追求,而员工则被简化为实现这些物化目标的工具。如同流水线上的固定部件,员工被束缚在特定岗位,机械执行重复性任务,其个人价值与创新潜力被严重忽视。以泰勒制为例,工人的每一个操作动作都被严格规范,缺乏自主决策与创新空间,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力。
进入当前快速变革的时代,市场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特征,创新已成为企业维持竞争力的核心驱动力。此时,经典商业模式的 “以物为本” 理念愈发难以适应市场变化,甚至逐渐成为制约企业创新的 “自我桎梏”。在信息时代,消费者对产品与服务的个性化、体验感提出更高要求,传统大规模生产与标准化服务模式已无法满足这类需求;同时,经典模式的封闭性与层级化结构,阻碍了信息的快速流通与创新想法的产生,导致企业面对市场动态时反应迟缓,竞争力持续下滑。
“人单合一”:突破传统管理困局的创新路径
在此背景下,“人单合一” 模式应运而生,为企业管理转型提供了全新方向。该模式由海尔集团创始人张瑞敏于 2005 年提出,其核心逻辑是将员工(“人”)与用户价值(“单”)深度绑定,实现员工价值与用户价值的协同统一。在这一模式中,员工不再是被动接受指令的执行者,而是具备创业意识的 “创客”,拥有决策、用人与分配的自主权利,能够主动围绕用户需求提供服务并创造价值。
“人单合一” 模式从多个维度对经典商业模式进行革新,为企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重构商业模式的核心本质
经典商业模式以 “以物为本” 为核心,无论是泰勒制通过 “时间动作研究” 优化流程、提升效率,还是科层制以层级划分权责、构建金字塔式管理结构,本质上都是将人视为推动 “物的价值增值” 的工具。在这种逻辑下,员工如同流水线上的标准化部件,被限定在固定岗位执行机械任务,管理目标始终围绕资本、产能、利润等物化指标展开。
“人单合一” 模式则彻底颠覆了这一逻辑,确立 “以人为本” 的核心宗旨。其中,“人” 指向员工的自主价值,“单” 代表用户的需求价值,“合一” 意味着员工价值必须通过创造用户价值来实现。这种价值绑定机制,使 “人的启蒙” 成为商业模式的核心,有效破解了经典模式 “重物轻人” 的困境。以海尔实践为例,员工的工作重心不再是单纯完成生产任务,而是围绕用户需求主动设计个性化解决方案,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提升。
(二)转变企业的价值导向
经典商业模式以 “股东价值最大化” 为目标,体现的是物本经济发展观。在该导向下,企业资源优先向股东倾斜,员工、用户、合作伙伴等其他利益相关方的价值被边缘化。由于股东仅参与价值分配而不直接创造价值,经典模式长期面临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甚至陷入 “裁员降本 — 组织臃肿 — 再次裁员” 的恶性循环。
“人单合一” 模式则践行人本经济发展观,以 “每个自主人的价值增值” 为核心目标。在 “人单合一” 1.0 阶段,其核心特征是 “零距离”—— 打破企业与用户间的信息壁垒,通过价值增值分享凸显个体创新价值;进入 2.0 阶段后,特征升级为 “零边界”—— 突破企业内部组织界限与外部合作壁垒,依托智能交互生态彰显生态伙伴的创新价值。无论处于哪个阶段,“人的自我启蒙” 始终是商业模式进化的核心动力,推动企业持续创新发展。
(三)精准适配物联网时代需求
18 世纪康德提出的 “运用理智”“摆脱自我招致的未成熟状态”,作为启蒙运动的核心理念,本应成为组织管理的精神内核,却被经典商业模式排除在外。在工业革命时期,科层制与泰勒制是推动 “小作坊向大工业转型” 的关键工具,有效提升了生产效率;但进入物联网时代,互联网技术消除了信息不对称,科层制的 “层级壁垒” 与经典模式的 “封闭系统” 反而成为创新障碍,导致企业难以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无法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
“人单合一” 模式精准契合物联网时代的发展需求,通过 “去科层制” 拆除传统金字塔式层级结构,减少管理环节,推动员工从 “任务执行人” 转变为 “自主创客”。员工以自组织形式打破组织封闭性,能够自主决策、主动创新,摆脱经典模式下 “工具人” 的束缚,实现 “自我启蒙”,从而更好地适应物联网时代的动态市场环境,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产品与服务。
“人单合一” 模式的实践路径与核心特征
(一)构建自进化的商业模式
经典商业模式在特定历史时期展现出高效性:泰勒制通过精准分析工人操作动作优化生产流程,显著提升效率;科层制搭建的金字塔式组织架构明确各级职责,推动企业运营规范化。但这种高效性也使经典模式逐渐固化为固定的架构、流程与规则体系,呈现出 “静态属性”。
然而,市场环境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用户需求不断升级,技术革新持续推进。经典模式的固定范式难以适应这种变化,逐渐产生变革抗拒,最终僵化为制约企业发展的 “牢笼”。以柯达公司为例,其曾凭借经典商业模式在胶卷行业占据主导地位,但在数码技术兴起后,因过度依赖传统模式未能及时调整,最终走向衰落。
“人单合一” 模式以 “以人为本” 为底层逻辑,拒绝模式固化,致力于构建 “自进化的商业模式”。该模式不追求固定架构,而是围绕用户需求、技术变革与生态协同进行动态调整。在海尔的实践中,“人单合一” 模式随技术发展持续演进:物联网技术普及后,海尔积极布局智慧住居生态,推出系列智能家居产品与解决方案;依托 “人单合一” 模式,员工能够快速响应用户对智能家居的需求,与生态伙伴协同创新,共同为用户提供便捷、智能的生活体验。这种动态调整机制,使海尔在物联网时代保持了强劲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形成可落地的自进化普适价值
“以人为本” 是全球组织的共识,其核心是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但在多数组织中,这一共识仅停留在理念层面,缺乏具体落地路径与实施措施,难以真正发挥作用。
“人单合一” 模式的突破之处,在于将 “以人为本” 转化为可操作、可落地的 “普适价值”。通过 “自主决定价值” 机制,员工无需依赖职级晋升实现自我价值,而是可通过创造用户价值获得增值分享。在海尔内部,员工以自主经营体形式开展工作,直接对接用户需求,通过提供优质产品与服务提升自身价值,并获得相应经济回报;生态伙伴也无需陷入价格竞争,可通过协同创新实现共赢。以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例,该平台汇聚了大量企业与开发者,各方通过资源共享、协同创新推动产业发展,最终实现互利共赢。
这种价值逻辑不仅适用于企业,还具备跨场景、跨文化的普适性,可延伸至非营利组织、跨国机构等各类组织。在非营利组织中,“人单合一” 模式能激发志愿者的积极性与创造力,提升社会服务质量;在跨国机构中,可促进不同文化背景员工的协作创新,增强组织整体效能。
(三)确立以 “永恒追问” 为核心的进化动力
经典模式追求 “终极解决方案”,试图找到一劳永逸的管理方法:泰勒制希望通过精确的时间动作研究,找到 “最优工作方法” 以最大化生产效率;科层制则试图构建 “最稳定组织架构”,确保企业高效运行。
但管理的本质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不存在 “终极答案”。市场环境、技术发展、社会文化等因素持续变化,企业管理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人单合一” 模式的核心动力在于 “永恒追问”,即不满足于现有成果,持续探索更高目标。从 1.0 阶段的 “零距离”(打破企业与用户信息壁垒,凸显个体创新价值),到 2.0 阶段的 “零边界”(打破企业内外壁垒,推动生态协同进化,彰显生态伙伴创新价值),“人单合一” 模式始终处于进化状态。
未来,“人单合一” 模式将继续围绕 “如何最大化人的价值” 这一核心问题展开探索,不断优化发展路径与模式,以适应市场环境与社会需求的变化,为企业与社会创造更大价值。
“人单合一” 模式的实践成果与未来展望
(一)海尔内部的实践成效
在 “人单合一” 模式引领下,海尔取得了显著发展成果。2005 年至 2025 年,秉持 “人的价值最大化” 理念的海尔,营收从 1000 亿元出头增长至突破 4000 亿元,成长为行业领军企业。
海尔旗下海尔生物的发展的是典型案例。2025 年上半年,海尔生物海外收入达 4.27 亿元,其产品与解决方案已覆盖全球 150 多个国家和地区。2005 年,海尔生物医疗创始人刘占杰通过 “抢单” 成为生物医疗小微主,并注册独立法人公司;在 “人单合一” 模式激励下,其团队于 2006 年成功研发中国首台 - 86℃超低温冰箱,打破了国际品牌在该领域 30 余年的垄断。此后,海尔生物医疗以低温存储冷柜为基础,进一步开发出智慧血液城市网、智慧疫苗城市网、生物样本库、细胞治疗、智慧院内用药、社区康养、公共卫生服务等物联网解决方案,为全球医疗健康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海尔旗下另一家上市公司雷神科技的成长,同样离不开 “人单合一” 模式的赋能。2014 年,在海尔 “人单合一” 创投机制支持下,已在海尔工作 10 年的路凯林牵头成立雷神科技。在雷神科技,员工不仅是劳动者,更是创客与事业合伙人,截至目前员工累计跟投超 3000 万元。依托直接对接市场的优势,雷神科技推出了从键盘、鼠标、手柄等外设,到游戏本、台式机、显示器等终端的全系列产品;经过 10 余年发展,雷神科技已成为电竞生态的核心构建者,并成功登陆北交所,成为 “电竞装备第一股”。
(二)全球范围内的推广与认可
“人单合一” 模式不仅在海尔内部成效显著,还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广泛认可与应用。截至目前,全球已自发成立 15 个人单合一模式研究中心,75 个国家和地区的 41 万余家企业参与学习该模式,其中 8.2 万家企业成功实现模式复制。
通用家电的转型是典型案例之一。被海尔并购后,通用家电引入 “人单合一” 模式,充分激发全员创新活力,在不到两年时间内便扭转了连续 10 年的亏损局面;复制该模式后,通用家电的营收规模实现翻倍,利润达到并购前的 3 倍。
圣马力诺 ASA 集团的实践同样具有代表性。学习 “人单合一” 模式后,ASA 集团从职能部门转型、创业孵化、端到端全流程三个维度搭建实践样板,取得显著成效:物流小微从成本部门转变为利润率超 10% 的盈利部门,数字印刷小微实现 120% 的收入增长,油罐链群增幅超过 15%。
(三)未来发展展望
当前,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不断突破,市场环境与用户需求持续迭代,“人单合一” 模式将继续坚守 “以人为本” 的核心理念,推动自身创新与进化。
在人工智能时代,“人单合一” 模式将借助 AI 技术提升用户交互的效率与精准度,优化价值创造与传递流程;通过与物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该模式将进一步构建开放、无界的生态系统,推动跨行业协同创新与发展。
可以预见,未来 “人单合一” 模式有望引领更多企业实现转型升级,推动商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深化发展,为全球经济繁荣贡献力量。在瞬息万变的商业世界中,“人单合一” 模式将持续释放创新活力,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