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现代商业》杂志社-官方网站在线投稿平台
 管理纵横
农村面子人情交换与农村文明建设
发布时间:2022-08-31 点击: 发布:《现代商业》杂志社
摘要:通过对人情往来中村民礼金支出的分析,发现当前农村人情往来在传统爱面子思想下具有强迫性和“报备性”的特点,受社会流动加快、外来文化和城乡收入差距大等因素影响,导致名目繁多、频率频繁、盲目攀比、村民收入占比显著。这不仅增加了村民的负担,损害了村民之间正常的人际交往,也污染了淳朴的农村风俗文化。因此,通过加强政府的引导,充分发挥群众自治组织的基础作用,倡导村民自觉接受健康的人情往来理念,在保留农村人情往来积极功能、消除其有害影响的基础上,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关键词:脸;人情交流;报告;农村振兴
中国图书馆分类号:C912
 
一、研究背景和论点的出发点
2018年,国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繁荣乡村文化,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因此,乡村文明建设对乡村振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乡村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在于村民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传统的乡村人际关系结构是一种“差序结构”。费孝通认为:“乡村社会的级差秩序结构是指每个人的社会关系从一个人逐渐向另一个人推出,是个人关系的增加。社交范围是由个人联系构成的网络。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结构并不是封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呈现出由近及远的等级变化。”[1]另一方面,中国人的“中庸”思想强调一种生活中的“合理平衡”。翟韦雪认为:“‘理’是天道的运行规律,这个规律是自然规律,人无法抗拒;而‘爱’指的是一种对人随心所欲、无拘无束、百依百顺的本能情感。”[2]但中国人并不完全偏向某一方,而是在两者之间寻求一种平衡,而这种平衡是一种主观感受和分寸,并没有客观的尺度。正如翟韦雪所总结的:“中国人的人情,总是始于‘情’的特殊性,终于‘理’的普遍性。”[3]传统的农村社会关系强调“情理平衡”,加上“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结构,从而呈现出一种非封闭性和流动性;所以,人们注重自己在他人社会关系中的地位,这就要求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要“讲道理”,注重人情。
本文中的人情往来指的是一般的礼尚往来,即在节日期间互相走动、请客或送礼的行为,以加强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最终在“给面子”中实现交换。礼尚往来在中国的人情往来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生产生活中的劳动帮助和物质安慰,精神上是指“送礼者”对他人社会地位的认可。严云翔在《礼物之流》中说:“一个人在下岬村不‘送礼’或接受别人的礼物,就会被全村人鄙视为‘不老练’。”【4】这里的精神作用涉及到中国人看重的另一个东西——面子。
金认为:“面子分为道德面子和社会面子。道德面子是一种道德品质,是一个群体对一个有道德声誉的人的尊重。“社会面孔”是社会赋予个人的。除非他的行为被证明是罪有应得,否则社会可以收回给他的面子。”【5】社交面子在中国社会的所有社会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因为它的巨大作用:面子是别人对自己的价值观乃至家庭的认可。在中国社会丢脸的话,再大的成就也不会得到别人的认可,甚至会让家人蒙羞。
二、传统人际交往的积极作用和变异
人情和面子在传统的中国农村社会影响很大。一个生活在传统封闭的农村社区的人,必须遵循人情的基本原则来维持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因为打破这种关系就意味着放弃了在村里的面子,就会被人鄙视,成为另类。与人维持人际关系的重要方式是人情往来,比如在农忙时帮别人干活,给邻居送自己的菜,最大也是最集中的方式——参加婚丧嫁娶等仪式,送礼。而人类的交流必须遵循两条基本规则:
第一,义务。如前所述,如果一个村民在封闭的传统村落中获得了他人的认可,确认了自己的社会地位,就需要与其他村民交流感情。这种人情往来是对他们社会地位的认可,是双向的,是强制性的。
第二,“报”的思路。人类感情的交流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当一方给予礼物或帮助时,另一方必须回报。如上所述,中国传统思想强调情理之间的平衡。从“理”的方面来说,村民必须偿还等价的东西或劳动;从“情”的方面来说,等价的回报是不够的,因为我们必须考虑对方在当时的特定情境下所给予的东西的价值,否则我们就会成为一个不“世俗”的人。简而言之,人在人情交换中必须要有回报,价值必须高于或者至少等于对方的价值。这样,人与人之间的人情交流就发展成了无限循环。
中国乡村的人情往来自古就有,但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在传统村落,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社会结构封闭,这种面子观念下的人情交换主要是劳动或食物的交换,有利于村民的生产生活。然而,由于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目前的人情往来发生了变化,成为村民的沉重负担。
1.社会流动性加快了。传统的乡村结构相对封闭,村民大多死在村里,一生中参加的主要社会仪式是婚丧嫁娶等。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人口流动限制逐步放开,国家大力实施城镇化政策和大学扩招政策。越来越多的村民进入城市工作、学习和居住。一方面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能够得到亲朋好友的认可;另一方面,可以解决部分因进城落户(买房)、进城读书而产生的高额费用。村民开始举办乔迁宴和学酒,增加了农村人情往来的种类。在江苏启东的一项农村人情往来调查中发现,过去一个普通农民的人情往来支出主要包括婚丧生死等少数几项,现在已经增加到十几项,包括满月生日、老人生日、建房修缮、搬新房、职务晋升、高考职称、参军、开业等。
2.外国拜金主义的影响。我们说中国传统讲究“情理平衡”,对于个人社会地位的评价也是如此。在传统的社会结构中,人们对他人的评价,虽然注重个人物质财富的高低,但并不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反而会考虑道德因素,甚至成为主要因素。比如,在传统社会中,管理村庄或家族事务的人,不一定是当地或自己家里最富有的人,而是年纪比较大,处理问题比较理性的人。人们对富人的尊重,是基于他获得财富的方式是正义的、合乎道德的。否则,就算他再有钱,也会被当地人鄙视,甚至是全家人。改革开放以来,受国外拜金主义影响,社会对个人的评价逐渐减少了道德因素,物质财富的多少成为主要标准。农村的人情往来行为,尤其是仪式性的人情往来行为,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财富展示平台。2018年,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对全国31个省份273个村的3829户农户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农村人人情往来的礼金金额在逐年增加。以婚礼红包为例。上世纪末,一个50元的红包被认为是体面的,但近几年,没有300元或500元,恐怕是拿不到了。
3.城乡收入差距很大。传统村落相对封闭,人们的人情交流行为主要集中在自己的村落或本地。但是,随着城乡限制的逐步打破,越来越多的村民进入城镇,他们的社会关系也必然向城市看齐,融入城市。但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农村绿皮书: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7~2018)》预测,2018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到14500元,比上年实际增长7.7%,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双差缩小到2.68,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农村的一部分人进入了城市,但一部分社会关系留在了农村。因为收入差距,城市居民中正常的送礼标准达到了村民收入的很大一部分。但由于面子观念下的“回报”,村民在回礼时必然会超过或至少等于对方的礼金,给村民造成了很大的经济负担。据调查,我国普通家庭的人情往来支出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高达7。9%,而农村家庭的这一比例为11.4%。
三、当前人际交往的负面效应及其矫正
受面子观念的影响,传统的人情往来表现出义务和“报”的特点,有利于促进村民生产生活的发展。但是,目前农村的人情往来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
首先,它给村民造成沉重的物质负担。山西新闻网对山西近50位农民的调查显示,2017年,山西人均人情支出约620元,平均2450多元,占当年总支出的三分之一,有的家庭甚至达到二分之一以上。人情往来成了一些农民的沉重负担。
第二,给村民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人情往来受面子观念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义务。如果村民单方面中止与他人的人情往来,会被全区人民所鄙视和排斥,认为你不“世故”。然而,目前异化的人情往来让村民难以承受,进退两难。所以在农村,一些在外打工的人过年过节不回老家,逃避人情;另一种是借钱参与人情往来,形成新的“人情债”。给村民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第三,污染乡村文明。传统的农村宴席简朴,是村民进行社会交往的重要场所。然而,目前农村宴席中的人情往来却在逐渐恶化。一方面是攀比之风,村民们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盲目地互相攀比,卖弄。另一方面是铺张浪费之风。农村宴席大量使用名烟和名贵食材,产生大量剩余。这些风气已经严重污染了现在的农村风气。
针对当前农村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思考。
1.政府:加强对农村人情往来的引导和约束。一方面,政府形成了有效的约束机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制止民众的情绪和大型活动;另一方面,政府加强舆论引导,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等方式,让村民认识到人情往来的危害,正确引导村民合理消费人情往来;
2.社会方面:充分发挥村委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村民组织成立了村红白理事会,通过第三方组织的积极参与,规范了当地的人情往来行为,弘扬了文明节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风尚;
3.个人: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抵制外来拜金主义和传统人情往来文化中错误思想的影响,形成对理性人情往来的正确认识;提升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形成健康、节俭、绿色的人际交往理念。
在传统村落中,由于农村封闭的社会结构,面子观念下的村民人情交换主要是用劳动或食物的交换来维持与他人的人情往来,有利于村民的生产生活,因此其积极作用远大于消极作用。但随着经济发展对传统农村结构的外部冲击,社会流动加速,城乡差距扩大,村民感情交流发生变化。在农村地区,存在着无序餐饮、社会攀比、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给村民带来巨大的精神和物质负担,不利于农村文明建设。因此,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村民自觉接受健康的人情往来理念,在保留农村人情往来积极功能、消除其有害影响的基础上,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34
[2]翟学伟, 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情理社会中的社会交换方式 [J].社会学研究,2004,05:48-57
[3]翟学伟, 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情理社会中的社会交换方式 [J].社会学研究,2004,05:48-57
[4]阎云翔,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103
[5]金耀基 .“面”、“耻”与中国人行为之分析 [ A].杨国枢 .中国人的心理[ C].台北:桂冠图书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