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现代商业》杂志社-官方网站在线投稿平台
 管理纵横
四川省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结构分析与研究
发布时间:2022-05-25 点击: 发布:《现代商业》杂志社

  摘要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省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加强,但与真正的创新主体仍有较大差距。本研究从投入强度、产出、人才队伍等方面对我省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进行了结构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一、企业成为研发的主体投资和执行数量

  2013年,我省企业共投入专职同等学力研发人员6.4万人,占全省的58.2%,比2000年提高23.4个百分点;科研院所和高校分别占23.9%和13.8%,企业RD人力投入的数量优势非常明显。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184.7亿元,占全省的46.2%,比2000年提高15.3个百分点,科研院所和高校分别占42.0%和10.7%。企业成为研发经费支出的第一主体。在四川1759个独立和非独立科研机构中,63.8%属于企业,33.0%属于科研院所和高校。企业比重比2000年提高15.6个百分点;企业拥有的科研仪器设备原价141.7亿元,占全省的47.1%,比2000年提高8.1个百分点。

  近年来,我省企业创新投入持续上升,从人力、财力投入量来看,企业逐渐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在确立研发投入和落实主体地位过程中释放的改革红利,使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我省企业的创新能力也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得到提升。而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实现,不仅仅体现在数量上,更重要的是质量和功能的提升。但是,我省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尚未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二、企业尚未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

  (一)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低。

  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是反映企业创新投入强度的重要指标。通常这个指标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是3% ~ 5%,跨国公司是5%以上,有些情况下甚至高达15% ~ 20%。2013年,我省工业企业RD投入强度仅为0.47%,其中大中型企业占0.64%。虽然近年来有所改善,但仍低于全国工业企业和大中型企业0.80%和1.02%的平均水平,与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省工业企业1%以上的投入强度差距更为明显。

  ()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并非源于企业主导的科技创新

从一般科技成果看,我省企业已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2013年,我省专利申请量为22497件,其中73.1%来自企业,26.5%来自研究所和高校;发明专利申请量为10008件,其中60.1%来自企业,39.5%来自研究所和大学。全省专利所有权转让和许可收入的97.1%由企业获得。

  而我省企业缺乏引领高水平重大科技发展的能力。2013年,四川以企业参与的方式获得了四项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这说明企业在高层次技术创新中的实验应用具有重要作用,但这四项奖的第一获得者都来自高校。在产学研合作得到加强和落实的同时,我省高水平科技创新仍处于科研机构和高校主导、企业实施成果转化的阶段。离科技实力强的企业主导的全产业链技术创新模式还有很大差距。

  高层次研发人员的比例少

  企业高层次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最关键的制约因素是人才,尤其是高层次创新人才。人才匮乏导致企业在一般性科技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结构性错位,从事高层次科研活动的能力不足。整体质量和研发;d  .研究人员的能力难以满足企业引领技术创新全过程的要求。企业科技人员虽然数量众多,但硕士以上学历的仅占19.1%,博士仅占2.0%。就全省拥有博士学位的RD研究人员分布来看,只有6.5%的人分布在企业,而在美国的企业工作的人占全部博士的35%以上。高水平研发的贡献;d人员对其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创新型人才在企业中的比例很小。四川58名院士中,只有2人在企业任职,无法成为高层次科技创新主体。四川引进的前八批“千人计划”100人中,只有11人是创业型人才。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大多进入了高校和科研机构,企业没有成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主要平台。

  (四)结构性矛盾制约高层次人才向企业流动

中国的博士培养以基础科学研究为主,重理论轻应用。博士培养模式影响博士研究生的职业定位,难以匹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是博士研究生毕业后留在高校和研究所的重要原因。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回川会遇到子女上学、住房、医疗保障、人员配备等问题。创业环境不完善,科研院所和大学成为比企业更好的归宿。我省企业开展RD研究的比例较低,基础研究的比例过低。创新结构的缺陷不仅制约了R  & ampd能力,但也导致低水平的研发;企业的d平台,难以有效吸引高层次创新人才,进一步导致企业缺乏知识创造、技术积累和应用能力,导致长期处于价值链低端。2013年,全省工业企业95%以上的RD经费集中在试验开发阶段,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分别仅占0.3%和3.9%,进一步拉大了与发达国家企业25%以上基础研究投入的差距。

想法和建议

  随着国家对培育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重视,我省企业在研发方面具备了一些创新主体的特征。技术成果的投入、实施和产出。但要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企业的技术创新迫切需要从“量”向“质”转变。因此,提出一些建议:

  (一)完善和落实企业创新政策。

  积极制定政策措施,填补市场机制在企业创新中的自律缺陷,改善政策环境,促进企业重视创新,引导企业投入创新,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比如,针对企业基础研究水平较低的情况,可以加强政策对企业的引导,在原有加计扣除150% RD投入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实行更加优惠的企业基础研究投入加计扣除政策;针对企业研发的薄弱环节;d机构,应对企业研发的基础设施投资给予税收优惠;机构;完善企业创新产品政府采购政策。此外,对于企业招商引资,不仅要考虑产业布局、资源环境因素,还要重点考虑在川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规划,对在川企业的创新投入水平提出基本要求。同时,要切实落实企业创新政策,确保鼓励企业创新的政策措施落实到位、用足用好。比如,加大对企业创新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根据企业需求开展政策培训;将政策执行情况纳入相关行政部门绩效考核,对执行不力的地方政府或政府部门进行问责。

  (二)引导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

  创新人才的培养应与市场需求相结合,高端研发;d人才培养要在市场经济发展下,根据企业的需求来培养,以缓解高校博士生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不重合的结构性矛盾。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扫除了创新主体间人才流动的一大障碍。要进一步加强科研院所和高校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建立真正开放、竞争、流动的用人机制,鼓励创新人才在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之间流动和兼职,为高层次科研人员到企业工作提供更多切实保障。

  ()加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

产学研合作是企业利用技术溢出效应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协调作用,积极推动各种形式的产学研联盟。鼓励和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技术开发实体或产学研创新联盟,对达到一定水平的实体和联盟给予直接补贴和奖励;以政府科技项目为纽带,组织和引导产学研合作攻关重点行业和重大关键技术领域;对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的企业给予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以创新券等多种形式向科研院所和高校购买科技服务。

()加强企业创新平台建设

  稳定的创新平台是吸引和凝聚创新人才的事业平台,也是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基地。鼓励规模以上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设立科研机构、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各类创新平台。逐步改变R  & ampd机构在企业中的地位太低,并在政策、科技计划、信息等多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并给予研发补贴或奖励;已经被鉴定达到一定水平的中心和实验室。

  ()促进知识产权的创造和保护

  知识产权保护是营造良好创新环境的重要保障。加大对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的激励和引导,鼓励企业申请和购买国内外发明专利,对重点领域知识产权的申请和维护给予补贴。及时查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提高企业获取知识产权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