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现代商业》杂志社-官方网站在线投稿平台
 区域经济
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四川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发布时间:2023-02-06 点击: 发布:《现代商业》杂志社
 摘要:本文以人口红利理论为基础,探讨如何保持四川经济的持续均衡发展。本文在分析四川经济发展中人口年龄结构变化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应对四川人口红利减弱,充分发挥“老年经济”作用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四川;人口年龄结构;人口红利;第二次人口红利;经济发展
 
  一、研究意义
 
  位于中国西南的四川省是中国第三批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中国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也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四川也是中国人口大省,人口8000多万,年轻人口占70%左右。2016年,四川GDP总量32680.5亿元,位居全国第六,巨大的人口红利对四川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2016年发布的四川未来人口发展趋势预测分析中,四川统计局指出,到2026年四川将出现人口负增长。而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四川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881万人,占总人口的10.95%,超过7%的国际标准,四川人口年龄结构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根据四川省统计局的相关数据,利用四川2010年的实际数据和预测研究得到的未来十年的数据,计算出2011-2020年四川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得出2010年四川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2.35%,然后2011-2018年四川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下降,从2011年的12.3%下降到2018年。因此,面对老龄化趋势加强、人口红利减弱的现实,四川必须为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做好充分准备,推动四川经济发展新一轮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文献综述
 
  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大,抚养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或地区呈现高储蓄、高投资、高增长的局面。为便于分析,总抚养比通常以小于50%(14岁以下儿童和65岁以上老人之和除以15-64岁人口之和)为人口红利期,人口总抚养比超过64。“人口红利期”是指总人口结构“中间大,两头小”,劳动力供给充足,社会负担较轻,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唐和邓丽媛认为,人口红利在劳动力供给和人力资本积累两个方面促进了经济发展。第一,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劳动力供给和市场参与的影响主要通过总抚养比、儿童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来体现。劳动负担的减轻可以使更多的劳动力从家庭非生产性活动转移到市场生产活动中;第二,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促进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机制在于人力资本的积累,即随着儿童数量的下降,投入到儿童身上的教育资源会逐渐增加,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会带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口年龄结构形成的人口红利期,称为第一次人口红利期。美国经济学家李认为,第一个人口红利期只能持续50年左右,然后随着生育率和死亡率的降低,老年人口会继续增加,使老年人口增加储蓄用于自己的养老保障,形成新的储蓄来源用于国际和国内投资获取收益,称为第二个人口红利期。蔡芳认为,仅从老龄化储蓄来看,第二次人口红利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不如第一次人口红利有效,因为第二次人口红利的充分发挥需要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和水平、就业制度等方面的完善。
 
  三、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四川经济发展的挑战
 
  (一)劳动人口抚养比上升。
 
  根据人口红利理论,如果劳动年龄人口在人口年龄结构中所占比例较大,抚养率较低,就可以将更多的劳动力从家庭生产转移到市场生产,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根据表1和表2可以看出,2000-2010年四川省人口年龄结构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趋势,而2010-2015年四川省人口年龄结构中儿童和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老年人口比例上升;总抚养比上升,少年抚养比下降,老年抚养比上升。据《四川统计年鉴2016》统计,2000年至2015年四川省GDP总量持续增长,但2011年至2015年GDP增速持续下降。
 
  表1:四川省总人口中各年龄组的构成
 
  单位:%
 
  时间0-1415-6465或更长
 
  22.5269.827.56, 2000
 
  16.9772.0810.95, 2010
 
  16.270.4713.22, 2015
 
  资料来源:根据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利用四川省统计局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主要数据表2:四川省抚养比的变化
 
  单位:%
 
  年总抚养比未成年抚养比老年抚养比
 
  2000年四月二十三日
 
  2010年3月19日38.7323.5415.19
 
  2015年4月1日
 
  资料来源:根据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和四川。
 
  省统计局绘制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
 
  因此,将表1和表2与四川的经济发展相结合,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2011年后四川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效益开始减弱,更多的劳动力人口从市场生产回归家庭生产,家庭中更多的资源将用于抚养孩子和老人,这不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并且结合国际经验,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2015年四川人均GDP只有39835元。“未富先老”增加了劳动年龄人口的负担。此外,从家庭发展的角度来看,一对“4-2-1”结构的夫妻要赡养四位老人。无论是目前的家庭收入,还是夫妻俩养老的精力和时间,都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部分家庭将难以承受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带来的冲击。
 
  (二)社会保障支出增加。
 
  随着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加,必然要求社会提供更加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首先,我国有养老保险项目,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双轨制,还有失地农民养老金,不同制度下参保人待遇差别很大,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健全。《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年度报告2016》数据显示,2016年,四川城镇企业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超过1000亿元,但可支付月数为16.2个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此外,四川现有的社会养老体系尚未实现养老保险全覆盖。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必将加大四川现有养老保险制度的压力。其次,养老服务需求缺口大。《2015年四川省养老服务现状及需求调查报告》显示,人们对四川养老服务业整体发展的满意率不高,养老机构存在诸多问题。养老服务的提供与群众的需求差距较大,尤其是社区养老服务,远远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政府势必要投入更多的资金来完善养老服务业。养老金和医疗费用不断上涨,老年人口支出逐年增加,财政负担日益加重,影响了资金积累,削弱了财政公共服务和宏观调控能力。
 
  (三)人口素质限制了四川人口红利的充分发挥。
 
  根据2015年四川省人口抽样数据,该省常住人口中,具有大专学历的人口为738万人;高中(含中专)学历人口1052万人;初中文化程度人口2735万人;受过小学教育的人口为2685万人(上述各种教育程度的人口包括毕业生、辍学者和各种学校的学生)。高中及以下学历人口647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78.88%,劳动力素质偏低。李群通过研究指出,虽然人口红利是过去3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与劳动人口的素质红利相比,它是微弱的。因此,随着四川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和人口红利的弱化,现有的劳动力素质制约了四川人口红利的充分发挥。第四,应对人口红利弱化促进四川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社会保障建设,完善社会养老体系。
 
  在四川人口的年龄结构中,老龄化趋势加强,老年人口的增加削弱了人口红利。原因是劳动年龄人口的老年抚养比加重,家庭中更多的资源用于养老,不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因此,四川应加快完善现有的社会养老体系,加大对社会养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减轻劳动年龄人口的抚养负担,使其从家庭生产回归市场生产,促进四川社会经济发展。
 
  (二)积极发展老龄产业,充分发挥第二次人口红利的作用。
 
  随着四川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下,老年群体的消费需求将被激发。老年人的消费需求主要集中在吃、住、文化娱乐、养老服务等方面。于宁认为,发展老年消费市场和养老产业,有助于丰富商品种类,拓展服务领域,促进市场繁荣,增加社会财富,扩大就业渠道,促进经济增长。而且通过养老产业发展产生的关联效应和连锁效应,还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甚至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四川老龄产业发展相对缓慢,难以满足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因此,四川应积极引导老年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调动老年群体的消费需求,充分利用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第二次人口红利。
 
  (三)促进教育发展,提高四川人口素质。
 
  李克强总理曾指出,只有改变中国过去依赖“人口红利”的发展模式,充分释放“人才红利”,中国经济才能保持持续健康发展。同时,要充分调动创新创造的积极性,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给创新创造和人才创造更多空间,让中国的“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随着人口红利的减弱,有必要加强四川劳动力的自身素质建设。一方面,改善基础教育,提高四川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另一方面,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强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四川劳动力的竞争力。随着东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四川必须增强劳动力素质,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实现劳动力充分就业和自身经济腾飞。
参考文献;
[1]唐代盛,邓力源.人口红利理论研究新进展[J].经济学动态,2012,3
[2]蔡昉.未来的人口红利—中国经济增长源泉的开拓[J].中国人口科学,2009,1
[3]Lee, Ronald and Andrew Mason(2006), What Is the Demographic Dividend? Finance and Development.Volume 43, Number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