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柯式模型”再升级的培训效果评估研究
发布时间:2024-11-01 点击: 270
发布:《现代商业》杂志社
摘要: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培训是提升员工素质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浙江一鸣食品股份有限公司137名员工的问卷调研分析,探讨了基于柯式模型再升级背景下的培训效果评估。研究发现,反应层、学习层和行为层对结果层均有正向促进作用,其中行为层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其次为反应层,学习层的影响最弱。本文不仅深入探讨了柯氏培训效果评估模型层次间的关系,还为企业在选择、使用和修改培训项目时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并获取高阶管理支持,提高组织绩效。此外,本文还提出了针对培训效果评估体系优化的具体建议,包括强化行为转化机制、优化学习环境与资源以及增强培训反馈机制等。研究结论对企业培训体系的完善和培训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柯式模型;培训评估;效果评估;企业培训;人力资源管理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近年来,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愈发重视人力资源培训的重要性。培训不仅是提升员工技能和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然而,培训效果的评估往往被忽视或流于形式,导致企业难以准确衡量培训投资的回报率。柯式四级评估模型(简称柯式模型)作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培训效果评估工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该模型由Kirkpatrick提出,分为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和结果层四个递进层次,通过系统化的评估方式帮助企业全面了解培训效果。然而,现有研究表明,柯式模型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层次间关系不明确的问题,影响了评估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因此,基于柯式模型进行再升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通过对柯式模型的再升级,进一步明确各层次间的相互关系,提升培训效果评估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具体目标包括:
探讨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和结果层之间的具体关系,找出各层次间的互动机制。
通过实证研究验证再升级模型的有效性,提升模型的应用价值。
为企业在选择、使用和修改培训项目时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帮助企业更好地利用培训资源,提高组织绩效。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本文采用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既有理论和模型的梳理,构建再升级的柯式模型框架。具体步骤包括:
文献综述:收集和整理有关培训效果评估和柯式模型的相关文献,分析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为模型再升级提供理论基础。
模型构建:基于既有理论,结合实证研究数据,构建再升级的柯式模型,明确各层次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路径。
实证研究:通过对浙江一鸣食品股份有限公司137名员工的问卷调研,获取有效数据用于模型验证。
数据分析: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等统计方法,对再升级模型进行验证和修正,确保模型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结果讨论:结合实证研究结果,探讨再升级模型的应用价值和实际意义,为企业培训效果评估提供指导。
1.4 本文结构安排
本文共分为七章:
第一章 引言:介绍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与框架以及本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文献综述:回顾与培训效果评估相关的理论和模型,重点分析柯式模型的发展和现状。
第三章 研究模型与假设:构建再升级的柯式模型,并提出相关研究假设。
第四章 研究方法:详细描述数据收集、样本选择和数据分析方法。
第五章 实证研究与结果分析:展示实证研究的结果,并对数据进行分析讨论。
第六章 讨论与建议:结合实际研究结果,提出对企业培训效果评估的建议,并进行相关讨论。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总结全文研究成果,指出研究的局限性,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培训效果评估的经典理论与模型
2.1.1 柯式四级评估模型
柯式四级评估模型(简称柯式模型)由Donald L. Kirkpatrick在1959年提出,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培训效果评估工具之一。柯式模型分为四个递进层次: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和结果层。
反应层:评估学员对培训的满意度,通常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数据。这一层次评估的是学员对培训内容、培训师、培训环境的主观感受。
学习层:评估学员在培训中的学习收获,通常通过考试、测验等形式检验知识掌握情况。这一层次关注学员是否真正学到了知识和技能。
行为层:评估学员在培训后工作中的行为变化,通常需要上级或同事的反馈。这一层次关注的是学员将所学内容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情况。
结果层:评估培训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如工作绩效、缺勤率、离职率等指标的变化。这一层次评估的是培训对企业整体效益的贡献。
尽管柯式模型在培训效果评估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各层次间的界限不够明确,层次间的逻辑关系缺乏清晰的理论支持。
2.1.2 其他相关模型
除了柯式模型,还有许多其他经典的培训效果评估模型,这些模型在不同情境下有各自的应用优势和局限性。
2.1.2.1 Phillips的五级ROI评估模型
Phillips在柯式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第五层——投资回报率(ROI)。该模型不仅评估反应、学习、行为和结果四个层次,还要计算培训的经济效益,即培训成本与收益之比。这种模型适用于需要明确培训投资回报的企业,但其数据收集和分析难度较大,且不同企业间的差异性使得普适性较差。
2.1.2.2 Kaufman的五层次评估模型
Kaufman提出的五层次评估模型在柯式四层次的基础上增加了“社会和客户反应”这一层次,关注培训对社会和客户的长期影响。该模型更适合于评估公共部门和非营利组织的培训项目,但在私营企业的应用场景较少。
2.1.2.3 Hamblin的四层次评估模型
Hamblin的模型则更注重评估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强调在实际操作中如何低成本、高效率地进行培训评估。该模型适用于中小型企业,但其理论深度和系统性不如柯式模型完善。
2.2 柯式模型的发展与现状
自Kirkpatrick提出四层次评估模型以来,柯式模型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学者们对其层次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试图通过实证分析验证各层次间的递进关系和相互作用。然而,现有研究尚未就各层次间的明确关系达成一致结论。部分研究指出,反应层与学习层之间并不总是显著相关,而行为层和结果层之间的关系也受到多种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的影响。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3.1 国内研究现状
在国内,柯式模型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培训效果评估研究中。许多企业将其作为内部培训评估的主要工具,并在应用过程中不断进行本土化调整。例如,有学者结合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增加了“企业文化认同度”等评估指标,以更准确地反映中国员工的反应层次。此外,国内研究还尝试将柯式模型与其他管理工具结合使用,以提高评估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2.3.2 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柯式模型已成为培训效果评估的标准框架,许多企业和培训机构将其作为基础评估工具。学者们通过大量实证研究验证了柯式模型的有效性,并提出了许多改进建议。例如,有研究指出,增加“客户满意度”作为第五个层次,可以更全面地评估培训效果。此外,国外研究还尝试将柯式模型与其他评估模型结合使用,以弥补单一模型的不足。例如,将平衡计分卡与柯式模型结合使用,可以更全面地评估培训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第三章 研究模型与假设
3.1 柯式模型概述
柯式模型由四个递进层次组成: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和结果层。反应层评估参与者对培训的满意度,学习层评估参与者的知识技能获取情况,行为层关注培训后的行为变化,结果层则评估培训对组织绩效的影响。这四个层次构成了综合、系统的评估框架,广泛用于各类培训效果评估中。
3.2 再升级的柯式模型构建
为了克服传统柯式模型层次间关系不明确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再升级的柯式模型。新模型明确了各层次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路径,形成了更加系统和全面的评估框架。
3.2.1 反应层与学习层的关系
反应层评估的是参与者对培训的主观满意程度,而学习层评估的是参与者通过培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对培训的积极反应能够增强参与者的学习动机和效果。反之,对培训不满可能会降低学习效果。因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反应层对学习层有正向促进作用。
3.2.2 学习层与行为层的关系
学习层评估的是学员在培训中的学习收获,行为层关注的是学员将所学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情况。这两个层次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以下逻辑解释:学员在培训中获取的知识和技能越多,他们在工作中应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可能性越大。因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学习层对行为层有正向促进作用。
3.2.3 行为层与结果层的关系
行为层评估学员在工作中的行为变化,结果层评估培训对组织绩效的影响。这两者的关系在于:学员在工作中的行为变化会直接影响组织的整体绩效。例如,提高工作效率和团队合作能力将直接提升生产力和工作质量。因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行为层对结果层有正向促进作用。
3.2.4 反应层与结果层的间接关系
虽然反应层和结果层看似没有直接联系,但通过对学习层和行为层的链式影响,反应层仍然对结果层有间接影响。具体表现为:对培训的积极反应能够增强学习效果,进而改善工作行为,最终提高组织绩效。因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4:反应层通过学习层和行为层间接影响结果层。
3.3 研究假设的提出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反应层对学习层有正向促进作用。
学习层对行为层有正向促进作用。
行为层对结果层有正向促进作用。
反应层通过学习层和行为层间接影响结果层。
第四章 研究方法
4.1 数据收集方法
4.1.1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问卷分为五个部分,分别对应柯式模型的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结果层以及一些基本信息。每个部分设计了多个条目,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评分,从1到5分别表示“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问卷的设计参考了已有文献中的成熟量表,并根据具体研究目标进行了适当修改。问卷的具体条目如下:
反应层:受训者对培训的总体满意度、对培训内容的评价等。
学习层:受训者对培训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行为层:受训者在工作中应用培训内容的频率和效果。
结果层:受训者的主管对其工作表现的评价,以及培训对团队和组织绩效的影响。
基本信息:受访者的性别、年龄、教育背景和职位等基本信息。
问卷通过企业内部网络平台发放,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37份,有效回收率为68.5%。
4.1.2 访谈法
为了补充问卷调查的数据,本研究还采用了访谈法。选取部分参与调查的员工及其主管进行深度访谈,了解他们对培训效果的真实感受和看法。访谈问题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建议员工谈论他们对培训内容的理解和应用情况。
建议主管评价员工的工作表现变化及培训对团队的影响。
记录员工和主管对培训的整体评价和改进建议。
访谈内容经过录音并转录为文字,用于辅助问卷数据的分析和模型验证。
4.2 样本选择与描述
本研究选择浙江一鸣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员工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标准包括:最近一年参加过公司组织的培训课程的所有员工。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涵盖了公司内不同部门、不同职位和不同学历层次的员工。样本特征如下:
性别分布:男性70人,女性67人。
年龄分布:20-30岁45人,31-40岁50人,41-50岁32人,50岁以上10人。
教育背景:高中及以下20人,大专55人,本科55人,硕士及以上7人。
职位分布:基层员工75人,中层管理人员40人,高层管理人员22人。
4.3 数据分析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进行实证研究。结构方程模型是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技术,能够同时处理多个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的关系,适合复杂数据结构的分析。具体步骤如下:
数据筛选与清理:首先对回收的有效问卷数据进行筛选和清理,剔除异常值和缺失值过多的样本。
描述性统计分析:使用SPSS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计算各条目的均值、标准差等基本统计量。
信度与效度检验:使用Cronbach's α系数检验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确保各变量的测量具有可靠性。同时进行KMO和Bartlett球形度检验,验证数据的因子分析适用性。
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使用AMOS软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定义潜变量和观测变量之间的关系。根据理论假设设置路径系数,并进行模型拟合。
模型拟合与修正:通过最大似然估计法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检查模型的拟合优度(如χ²/df, RMSEA, CFI, IFI等指标)。根据修正指数进行模型修正,提高模型的适配度。
假设检验与结果分析:对各研究假设进行路径系数显著性检验,验证假设是否成立。根据标准化路径系数分析各层次间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效应。
第五章 实证研究与结果分析
5.1 数据描述与基本统计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37份,有效回收率为68.5%。样本涵盖公司内不同部门、不同职位和不同学历层次的员工。具体样本特征如下:
性别分布:男性70人,女性67人。
年龄分布:20-30岁45人,31-40岁50人,41-50岁32人,50岁以上10人。
教育背景:高中及以下20人,大专55人,本科55人,硕士及以上7人。
职位分布:基层员工75人,中层管理人员40人,高层管理人员22人。
描述性统计分析显示,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和结果层的均值分别为4.2、3.8、3.5和3.7(满分为5分),表明总体而言受训者对培训的反应较为积极,但在行为转化和结果影响方面还有提升空间。
5.2 信度与效度分析
使用Cronbach's α系数检验问卷各层面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结果显示,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和结果层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85、0.82、0.80和0.87,均高于0.7的标准,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同时,进行KMO和Bartlett球形度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78,Bartlett球形度检验显著性水平为0.000,低于0.05,表明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5.3 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与验证
5.3.1 测量模型
建立结构方程模型的测量模型部分,以验证各潜变量与其观测变量之间的关系。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CFA)检验测量模型的适配度。结果显示,各观测变量与其对应的潜变量之间的因子载荷均在0.7以上,且显著性水平为0.001,表明测量模型具有良好的适配度。测量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数为:χ²/df=2.1, RMSEA=0.06, CFI=0.95, IFI=0.95,均符合推荐标准。
5.3.2 结构模型
在测量模型基础上建立结构模型,以验证各潜变量之间的路径关系和假设。结构模型的路径系数及其显著性检验结果如下:
反应层对学习层的影响路径系数为0.65(S.E.=0.08, t=8.13, p<0.001),支持假设H1a。
学习层对行为层的影响路径系数为0.52(S.E.=0.10, t=5.24; p<0.001),支持假设H2a。
行为层对结果层的影响路径系数为0.48(S.E.=0.09; t=4.90; p<0.001),支持假设H3a。
反应层通过学习层和行为层对结果层的间接影响路径系数为0.32(S.E.=0.06; t=4.95; p<0.001),支持假设H4a。
结构模型的拟合优度指标为:χ²/df=2.45, RMSEA=0.07, CFI=0.93, IFI=0.93, 均显示出较好的适配度。
5.4 假设检验结果与分析
假设H1a得到支持,表明反应层对学习层的正向影响显著。这意味着受训者对培训的积极性和满意度越高,他们在培训过程中的知识和技能获取也越丰富。假设H2a得到支持,证实学习层对行为层的显著正向影响。这表明在培训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能够有效地转化为实际工作中的行为改变。假设H3a得到支持,说明行为层对结果层的正向影响显著。这反映了受训者在工作中的行为变化能够显著提高他们的工作绩效,从而对组织产生积极影响。假设H4a得到支持,表明反应层通过学习层和行为层对结果层的间接影响显著。这进一步验证了反应层在整个培训效果传递过程中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所有假设均得到验证,表明再升级的柯式模型能够有效地解释培训效果各层次之间的关系。这对企业在实际培训效果评估中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企业应重视每一层次的评估和管理,以确保培训效果最大化。同时,通过优化反应层的设计和实施,可以进一步增强后续层次的效果,最终实现组织绩效的提升。
第六章 讨论与建议
6.1 研究发现与讨论
6.1.1 反应层与学习层的关系讨论
研究表明反应层对学习层有显著正向影响(β=0.65, p<0.001)。这一发现表明受训者对培训的积极性和满意度越高,他们在培训过程中吸收知识和技能的效果越好。这与既往理论研究一致,反应层的积极体验能够增强学员的学习动机和参与度,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企业在设计培训项目时应注重学员的体验和感受,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来提升反应层的满意度。例如,可以引入互动式教学、案例分析和实际演练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培训更加生动有趣,增强学员的参与感和满意度。
6.1.2 学习层与行为层的关系讨论
研究发现学习层对行为层有显著正向影响(β=0.52, p<0.001)。这表明在培训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能够有效地转化为实际工作中的行为改变。这一发现支持了迁移理论,即学员在培训中学到的内容能够迁移到工作中并产生实际效果。为了提高学习成果向行为的转化效率,企业应当在培训后制定详细的行动计划和支持机制。例如,可以通过设立导师制度、定期反馈和跟踪观察等方式帮助学员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情境中。此外,企业还应鼓励学员自主设定学习目标和应用策略,增强他们在工作中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能力。
6.1.3 行为层与结果层的关系讨论
结果表明行为层对结果层有显著正向影响(β=0.48; p<0.001)。这说明受训者在工作中的行为变化能够显著提高他们的工作绩效,从而对组织产生积极影响。这一发现验证了绩效改进理论,即个体行为的变化可以直接带来绩效的提升。为了进一步增强这种行为变化的效果,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体系。例如,可以通过设立明确的绩效目标和奖励机制来激励员工持续改进工作表现。还可以通过定期的绩效评估和反馈机制帮助员工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之处,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改进。
通过数据相关性分析,表明训练结果评价的反应层和结果层总体上呈显著正相关,即反应层的评价结果越好,结果层的评价结果越好。根据回归分析,反应层对结构层的回归系数在0.01的水平上显著,即反应层是结果层的预测变量。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很高,反应层对结果层的影响很大。反应层的反馈是好的,即学员对培训的满意度很高,对本次培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培训安排好,受训者能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愉快的心情,能给组织绩效的提升带来积极的影响。当受训者对培训的组织不满时,比如培训日程冲突,培训过程中的环境体验很不好,容易使受训者产生负面情绪,不仅对培训没有好的效果,还会对最终的组织绩效产生负面影响。本文试图研究科里奥利模型中四个层次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探讨前三个层次与最后一个层次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样本数据的分析,验证了四个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以及相关性的大小。以往的研究不断改进培训效果评估模型,使其更具适用性,但忽略了模型中的四个层次之间可能存在某种相互影响,而不仅仅是一种递进的形式。通过研究发现,学员在培训中的行为变化可以直接影响组织绩效,而学员对培训的直观感受也会对组织绩效产生较大影响。培训中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态度的变化都会对组织绩效产生影响,但程度略低于前两者。这为科里奥利模型的应用研究提供了不同的研究视角和切入点,从理论上丰富了科里奥利模型四层之间关系的研究。在这一研究的基础上,后人可以进一步探索各层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也给了人力资源开发实践一些有意义的启示:
首先,反应层对结果层的影响很大,即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对培训实现组织绩效目标有显著影响。因此,企业在规划培训时,应关注会影响培训反应层的因素,如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关注讲师的授课技巧、关注课程内容选择中知识的针对性等。一方面,在设计培训方案时,要着眼于会影响学员满意度的因素,优化方案,提高学员的满意度。另一方面,在培训实施的过程中,需要监控相关因素,比如讲师是否尽职尽责,课程内容教学是否存在偏差,学员参与情况如何。如有偏差,应及时调整,确保学生对课程满意。
其次,学习层对结果层有一定的影响,即受训者对知识、态度和技能的掌握和吸收与培训最终实现组织绩效目标相关,并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受训者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是学习水平的提高。受训者的知识面得到了拓展,学到了更多的经营运作理论,足够的知识可以支持受训者更加规范高效的运作,从而提升组织绩效。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学习层的评价结果可以通过定期测试、学生间相互学习促进、良性竞争等适时的监督检查来提高。
最后,行为层对结果层有显著影响,即受训者通过培训所产生的工作行为的改变,能够对培训实现组织绩效目标产生非常显著的影响。员工工作熟练度的提高、沟通方式的改变、工作积极性的提高对个人工作绩效产生积极影响,从而影响组织的整体绩效水平。在企业管理实践过程中,要关注学生行为的变化,提供实践平台,让学生尽可能在短时间内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鼓励积极的行为改变,及时鼓励正确的行为,消极的强化错误的行为,巩固在培训中所学的知识,使培训的收益最大化。
同时,通过前三个变量对结果层的回归分析可以看出,行为层与结果层的相关性最强,其次是反应层,学习层与结果层的相关性最弱。这意味着企业在投资培训时,应优先考虑对学员行为层和反应层有显著影响的因素,其次是学习层。因为研究表明,受训者行为的改变和对培训的满意度与最终的组织绩效密切相关,培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企业更好的发展。所以我们要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这体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
研究的局限性
应该指出的是,这项研究有一些局限性:
第一,研究范围的局限性。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浙江益铭食品有限公司,不涉及其他企业。本研究的结果只能证明在益铭公司的培训情况下模型之间存在这样的关系,研究结果不能广泛应用于各类企业。
第二,常用方法偏差。由于研究的局限性,本研究的样本数据仅来自被调查者本人,没有全方位收集信息。因此,调查结果可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收集与该员工相关的领导、下属和同事的评价信息,以减少信息的误差和常用方法的偏差。
第三,横向研究的局限性。本文对研究对象的数据收集只是在一个时间点上,对培训效果的评价应该是全方位的。只有通过全方位的评估,才能更好的了解学员的改变是否是由培训引起的。因此,在今后的深入研究中,可以加入控制组,在训练前后进行测量和数据收集,进一步增加研究的可靠性。
上一篇:基于大数据思维的IT人才流动研究
下一篇:高层次人才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