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萌
(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山东 泰安 271000)
摘要: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由“物质消费”向“服务消费”转变,旅游消费规模持续增长。消费升级背景下,旅游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迫切需要深挖消费升级背景下的旅游发展新动能。在此背景下,要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推动旅游市场向高品质、多样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努力提高供给能力和水平。从旅游供给看,要不断丰富优质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体系,不断提高产品的差异化、特色化和质量化水平;从旅游需求来看,要不断改善居民消费环境,培养居民消费习惯,增强居民消费意愿,推动我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消费升级;旅游;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7
一、消费升级背景下我国旅游产业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从国内旅游消费规模看,2022年,国内旅游收入2.04万亿元,比上年减少0.87万亿元,同比下降30.0%。其中,城镇居民旅游消费2.36万亿元,增长31.6%;农村居民旅游消费0.55万亿元,增长28.4%。人均每次旅游消费899.28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25.14元,增长16.2%。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每次旅游消费1009.57元,增长16.0%;农村居民人均每次旅游消费613.56元,增长15.7%;从国内旅游消费结构看,2022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25.3亿人次,恢复至疫情前42.1%;从国内旅游消费市场看,2022年入境旅游接待规模超过2000万人次;从国内旅游市场需求看,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8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283元,增长3.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33元,增长6.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2%。上述数据表明我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这意味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1.居民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旅游市场持续增长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呈现出“注重健康消费”的发展态势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健康、教育等消费支出比重逐步提高。2022年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2120元。相应地,居民消费结构正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精神文化消费逐步提升,旅游市场持续增长。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随着中国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旅游市场将继续增长。从国际经验来看,随着收入水平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居民在文化娱乐和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比重会逐步提高。因此,中国旅游市场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旅游业发展空间巨大,前景广阔。
2.新一轮消费升级为旅游业发展带来新机遇,但也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消费升级为旅游业发展带来新机遇,包括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高品质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其次,消费升级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动力。一方面,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旅游需求对旅游业的供给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人们消费需求的快速变化也对旅游业的发展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最后,消费升级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新环境。消费升级为旅游业带来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不仅使人们更加便捷、自由地享受旅游的乐趣,也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新的环境。一方面,消费升级必然导致旅游需求结构、消费模式和消费行为的变化,挑战我国传统的旅游供给模式和结构;另一方面,新一轮消费升级也将对中国传统旅游目的地和景点产生巨大影响。
二、消费升级促进旅游高质量发展措施
1.推动旅游市场向高品质、多样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结构的不断提高,居民的旅游需求从单纯追求数量转向更加注重旅游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升。这就需要在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不断努力,以创新驱动引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不断丰富高质量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体系,不断提升产品差异化、特色化、品质化水平,让更多游客享受到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具体而言,要推动旅游市场向高品质、多样化、个性化方向发展:一是要进一步丰富高品质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体系。以消费需求为导向,以丰富、多样、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为核心,不断丰富高质量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体系,让居民在追求更高旅游品质的同时享受高水平的服务。二是推进旅游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创新旅游产品开发机制,拓宽旅游消费领域,优化供给结构,让更多优质文化旅游资源转化为游客愿意消费的商品和服务。三是提高旅游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在加快培育现代服务业发展新动能方面,要把旅游业作为服务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推动旅游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
(1)加强以高品质为核心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创新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消费需求正逐渐向高品质方向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以发展高质量旅游为核心,不断创新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体系,提高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水平。具体来说:一是要突出文化创意。文化创意是推动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应充分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消费理念相结合,以创新思维开发旅游产品。比如依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开发酒店、博物馆、主题公园等休闲度假产品,利用当地传统工艺开发特色工艺产品,利用非遗传承技艺和创意设计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二是突出创新业态。要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充分挖掘历史文化、乡村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优势,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比如,要围绕“诗画江南浪漫村”“诗画中国诗意村”“诗画浙江诗画中国”等主题,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和现代科技在旅游业中的作用,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引入旅游景区管理。比如,在智慧景区建设上,要支撑大数据,推进智慧旅游、智慧城市建设,提升景区智能化管理水平。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居民对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通过优化服务、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
(2)以多样化增强旅游市场的消费潜力
旅游消费需求是多样化的,居民的旅游消费需求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增加,特别是在疫情的影响下,居民对旅游产品的需求是多样化的。这就要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对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满足多样化需求的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才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应。在这方面,中国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有必要进一步挖掘和丰富旅游产品的供给。例如,在北京冬奥会和残奥会期间,冰雪运动成为受欢迎的运动项目之一。以冰雪旅游为例,除了东北、内蒙古发展冰雪旅游,北京也有一定数量的滑雪场。如何利用这些资源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从长远来看,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与居民对多样化、特色化、品质化的需求之间仍有差距,需要不断努力推进旅游市场的多元化。
(3)以个性化为目标引导居民旅游消费行为
随着消费升级的不断推进,居民旅游消费呈现个性化趋势。近年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消费更加注重个性化、定制化、高端化和多样化。具体来说,就是要适应居民旅游消费需求的变化,从产品端、服务端、市场端推动旅游市场向个性化方向发展。在产品方面,要大力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和服务,鼓励和支持地方和企业推出更多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如将地方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产品和服务,打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线路和目的地。同时,也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个性化定制旅游,为消费者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在服务器端,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创新监管方式,规范市场秩序。如景点门票合理定价、分时预约制等。同时,要加强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比如,对景区、餐饮、旅行社等经营主体进行监管执法,完善市场监管机制;严厉打击虚假宣传、价格欺诈、侵害消费者权益等违法行为;加强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
2.优化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体系
从供给角度看,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必须不断丰富高质量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体系。一方面,要实现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特色化,必须坚持以游客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深入研究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开发满足其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旅游产品。从消费升级的角度看,不同收入水平的游客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专业化要求不同。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高端游客对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和服务要求更高。从我国旅游消费升级来看,大众化、标准化的产品在中低端市场更受欢迎。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游客对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因此,需要不断提高我国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水平,以满足大众旅游时代消费者更高层次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实现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优质发展,必须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规范和引导旅游企业进行提质增效。从国内游来看,随着“自由行”时代的到来,以及全民自由行的广泛普及,游客对交通、住宿、餐饮、购物的要求更高。从出境旅游来看,随着国家境外游政策的不断放开,出境自由行人数的增加,出境自由行市场的成熟,中国出境游市场逐渐成为境外游最重要的市场之一。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保护旅游者的权益。在国际上,受新冠疫情的影响,许多国家都出台了许多措施来刺激和促进本国旅游业的发展。在此背景下,要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从供给侧改革入手,实现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发展。要坚持以游客为中心的理念,创新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体系;供给侧改革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要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旅游龙头企业;提高旅游专业人才的素质。
(1)坚持以游客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创新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体系
从发展趋势来看,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的提高将促进旅游消费水平,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以游客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充分研究不同旅游群体的消费需求,创新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体系。从游客结构来看,大众旅游时代正在到来。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转变和消费能力的增强,不同收入水平的游客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要求是不同的。在高端市场,游客对高品质、个性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从游客的出行需求来看,短途游和周边游将成为主流,短途自驾、自驾游和自助游将成为主流。从游客消费升级趋势来看,大众化、标准化的产品难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从供给主体看,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体系。当前,我国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著,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旅游产品和服务同质化严重。二是旅游景区(点)建设同质化问题突出。三是旅游购物问题突出。四是旅游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五是旅游人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高素质人才缺乏等问题也比较突出因此,要在坚持以游客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基础上,创新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体系,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水平。
(2)培育旅游龙头企业
目前,我国旅游企业规模小,活力和盈利能力弱。特别是随着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加速,旅游企业面临着一些挑战。一是部分旅游企业规模小,面临生存困难。二是部分中小旅游企业发展不规范,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不强。三是部分中小旅游企业抗风险能力弱,缺乏资金支持。推动我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必须从供给侧改革入手,鼓励和引导中小旅游企业提质增效增加有效供给,提高供给质量。一是引导和支持中小旅游企业进行特色化、差异化经营和管理模式创新。二是要鼓励和引导中小旅游企业强化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和品牌管理能力,树立质量第一的经营理念。第三,鼓励和引导中小旅游企业加强金融支持,拓宽融资渠道。第四,支持和鼓励中小旅游企业不断加强内部管理,改善内部经营环境。五是引导和支持中小旅游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六是引导和支持中小旅游企业增强创新能力。七是要引导和支持中小旅游企业加强与相关科研院所的合作,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3)提高旅游专业人才的素质,不断满足大众旅游时代消费者的需求
从消费升级的角度来看,中国游客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消费升级已经逐渐从基本需求转向品质需求,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这也对旅游专业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中国游客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品质化、个性化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旅游专业人员不仅要有过硬的业务技能,还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为此,第一,要加强旅游专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引导和鼓励旅游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技能。二是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国际化视野、创新型导游队伍。要建立健全导游培训机制,为导游提供良好的环境。三是建立健全导游薪酬管理机制。要通过建立以导游劳动报酬为主、社会保障为辅的薪酬体系,充分调动导游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通过各种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活动,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3.改善旅游消费环境,培育游客消费习惯,提升游客的消费意愿
良好的消费环境和习惯对提升消费者的消费意愿非常重要。目前,中国居民的旅游消费意愿不高,因为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与游客的需求之间仍有差距。因此,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改善旅游消费环境,培养游客消费习惯,提升游客消费意愿,是推动我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一是改善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我国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仍存在供需失衡。一方面,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旅游产品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另一方面,游客的需求与供给不匹配、不协调。在此背景下,需要提高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水平,满足游客多样化、品质化的消费需求。二是培养游客良好的消费习惯。目前我国居民旅游消费意愿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部分游客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形成良好的旅游消费习惯。因此,需要提高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水平,培养游客良好的消费习惯,以促进居民的旅游意愿。三是增强居民旅游消费意愿。居民旅游消费意愿的提高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有助于挖掘旅游消费潜力,扩大旅游市场需求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83元。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这将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旅游消费水平的提高也会促进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水平。未来,居民的旅游消费意愿将显著提高,这将为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的需求动力。从旅游市场需求来看,中国仍处于大众旅游时代。在大众旅游时代,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要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还要满足不同收入层次游客个性化、品质化的旅游消费需求。目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如景点缺乏吸引力,缺乏特色产品等。这些问题导致我国旅游业发展水平整体较低,制约了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
(2)有助于优化旅游产品供给结构,提高旅游市场供给质量
供给是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旅游市场的供给与消费者的需求之间往往存在较大差距,这主要是由于旅游市场的供需不匹配。例如,中国每年接待的入境游客数量巨大,但入境旅游市场的有效供给不足。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游客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量的线上线下消费模式应运而生。在此背景下,要满足游客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高质量的需求,必须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健康旅游等新业态。因此,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依托“互联网+”,围绕居民消费需求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趋势,开发新产品、设计新服务、开拓新市场;要大力推进旅游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科技创新提升旅游产品质量。应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大力开发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看,一方面要不断拓展旅游消费领域,在继续推进文化旅游消费和健康养老消费的同时,积极发展多样化、高品质的体育休闲消费、健康养老消费、文化创意消费等新兴消费领域;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和质量。加强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提高服务质量;同时,要加强与其他行业的联动和融合,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4.从供给和需求发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要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培育一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在全国形成布局合理、类型多样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要推动乡村旅游升级,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功能齐全、业态丰富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宿、休闲农业、乡村度假景区。大力发展工业旅游和研学旅游,使旅游业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要加大力度发展休闲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等新业态,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从旅游需求来看,要不断改善居民消费环境,培养居民消费习惯,增强居民消费意愿。努力改善居民消费环境,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要加快移动支付应用,大力推广电子发票,加大对餐饮住宿交通等重点行业的支持力度,提高现代旅游管理能力和水平。要着力培养居民的消费习惯,增强居民的消费意愿。要在促进居民旅游消费方面广泛开展宣传引导,向游客普及和推广“吃、住、行、购、娱”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提高游客对我国旅游资源的认知和参与度。要不断培养居民消费习惯,促进更多居民改变传统旅游观念和方式,使其成为我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1)国内旅游需求仍有巨大增长空间
国内旅游市场仍处于成长期,增长潜力巨大。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2022年国内旅游总人次达25.30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20444亿元。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客源国。此外,消费升级带动了休闲度假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依据国家旅游局近日发布的2022年上半年的旅游统计数据,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达5903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4.3%。
(2)新需求的出现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呈现新的特点和变化,旅游市场出现了许多新的需求。一方面,人们对旅游的认识更全面,消费能力和意愿更强,对旅游产品的要求更高。与此同时,人们更加关注旅游质量、旅游体验和与家人朋友一起旅行。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老年人的养生保健需求更加强烈。此外,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人们对休闲、度假、休闲旅游、健身、文化娱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从市场需求来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居民消费观念和方式的变化,我国旅游业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旅游市场的旺盛需求和旅游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相互促进,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旅游需求。
三、结语
但是,在当前的旅游发展形势下,我国旅游市场仍存在供需不平衡、服务质量不高、安全隐患多等问题。因此,在挖掘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提高供给能力和水平。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通过促进消费升级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中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中国居民将更加注重生活品质和休闲体验的提升;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中国居民的旅游需求将不断升级。在此背景下,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要从供给侧和需求侧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崔燕,崔银河.红色旅游资源的深度挖掘与传播——以辽宁省红色旅游为例[J].社会科学家,2022(7)53-58.
[2]许永兵.扩大消费: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基础[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21,42(2):26-32.
[3]方晓丹.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吗?[N].经济日报,2023-01-18(011)
[4]鲁婉婷.文旅融合背景下武汉市黄陂区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模式及途径探究[J].旅游纵览,2023(2):103-105+121.
[5]李杰.新发展格局下攀西地区康养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和实现路径[J].攀枝花学院学报,2023,40(1):27-36.
[6]梁永国,王立鑫,韩志勇.基于Logistic模型的沿海地区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经济论坛,2021(12):7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