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现代商业》杂志社-官方网站在线投稿平台
 商业流通
发挥现代商业信息化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
发布时间:2022-05-25 点击: 发布:《现代商业》杂志社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现代商业的地位已经从基础产业跃居为先导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商业信息化,有利于改善我国独特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城镇化建设。

关键词:现代商业信息化城镇化;二元经济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商业打破了原有僵化的适应高度计划经济体制的商品流通模式,形成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流通格局,流通体系逐步完善。现代商业信息化的提出建立在总结了我国具体国情以及吸收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有利于更好的发挥现代商业的先导带头作用。针对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现状,深入分析如何发挥现代商业信息化城镇化的促进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代商业信息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通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改变了以往“重生产、轻流通”的格局,将现代商业定位成我国的先导产业。但由于历史体制原因,某种程度上现代商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就是落后的流通方式阻碍了其他产业的进步。因此现代商业信息化的发展成为迫在眉睫的事,现代商业信息化是伴随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 现代商业产生的变革与创新的过程。

商品现代商业信息化是指在商品流通的全过程运用先进的流通技术设施、手段和现代的流通方式、组织形式和管理方法, 使商品现代商业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 形成高效率、高效益的商品流通体系, 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具体内容包括商品流通人员意识、知识素质现代化;商品流通设施、工艺及标准的现代化;商品流通管理现代化;商品流通方式和经营方式的现代化等。它的具体形式有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和连锁经营。

二、关于城镇化

城镇化的思想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产生了。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之间隔离发展,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出现,城镇化思想逐渐受到重视我国具体国情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即农村人口占大多数,但农业经济发展滞后于城市工业经济。从经济发展规律和生产力合理布局角度出发,城镇化是现代经济中农业和工业联系日益增强的客观要求,是统一布局城乡经济,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协作,使城乡生产力优化分工协调发展,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城乡之间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它是针对城乡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二元分隔状况提出来的。不是变相的“劫富济贫”,不能以减缓城市发展速度、降低城市发展层次为代价。关键在于改善城乡关系,实现共同繁荣和发展。在改善城乡关系的过程中,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始终应当是核心、动力和基础。

从现阶段发展现状来看,目前的一体化进程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伴随流通体制的改革,现代商业已成为引导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城乡之间多角度、多环节的联系越来越依靠商品流通的组织模式、管理渠道、基础设施现代化的流通。通过执行现代商业信息化的模式,加速推进城镇化的发展,提升农村现代商业的技术含量,最终是为了缩短城乡之间的差距,促进经济的共同发展。

三、现代商业信息化城镇化的促进作用

    现代商业信息化具体形成方式要依托于现代化的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以及连锁经营。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现代商业信息化的技术支持,充分认识二元经济结构的特殊性,合理运用现代商业信息化来促进城市与乡村之间商品、农产品的快速配置,促进城镇化的不断完善。

(一)加速现代物流建设促进城乡间商品的规范流通

现代物流是相对于传统物流而言的。在传统物流的基础上,引入高科技手段,即运用计算机进行信息联网,并对物流信息进行科学管理,从而使物流速度加快,准确率提高,库存减少,成本降低,以此延伸和放大传统物流的功能。包括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至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

物流是流通的现实载体,现代商业信息化必然要求物流现代化。现代物流为适应现代商业信息化而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狭义的物流观念向广义的物流观念转变封闭式的物流管理体制向开放式物流管理体制转变企业自营物流向第三方物流转变落后的物流手段向现代化物流手段转变。我国现代商业信息化是建立在二元经济结构基础之上,总的指导思想是指导城乡现代物流的发展,虽然目前来看总体水平较低,而且发展很不平衡,现代商业信息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其推进的速度较快 

目前我国特有的二元经济结构,城乡之间的商品、农产品流通缺乏协调性。造成两种趋势:其一是城市工业产品在流向广大农村消费市场过程中,由于流通渠道的单一,阻碍了商品的顺利流通,致使存在供需信息得不到有效交流,而延缓了农村商贸市场的发展。其二是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在运往城市进行销售时,由于目前整个农村商贸流通体系的不健全,导致农产品供需脱节。农产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存在时间价值以及它的生鲜特点,由于不能在第一时间运出,每年我国损失在农产品运输过程的总额数目惊人。因此必须加快现代物流的发展。

现代物流核心的特点就是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及普及,城镇化要求城市与农村两者的协调发展,就必须在城乡间建立起统一的现代物流体系,充分发挥城市物流比较完善的优势,带动乡村物流的发展。一是加速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积极组织城市物流企业向乡村延伸业务;二是对于农民进行现代化信息技术知识的普及运用;三是在乡村建立物流网点,充分发挥其对于城乡之间的工业产品、农产品的合理配置;四是扩大两者产品交流平台建设,对于生鲜食品建立特殊的高速物流通道,通过建立一个广阔的交易市场,收集产品的供需信息,运用各地的联网系统,及时有效的将之传达给个交易主体。

(二)运用电子商务加速城乡协调发展

电子商务是在技术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掌握信息技术和商务规则的人,系统化地运用电子工具,高效率、低成本地从事以商品交换为中心的各种活动的总称。最主要的两点即是:现代信息技术和商务活动,也就是说要将现代信息技术合理的运用于商务活动,加速商品流通的效率,降低成本。

运用电子商务发挥城乡之间的贸易对接,其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运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建立一个广泛的信息交流平台,把城市工商业者与农民的交易愿望客观的展现在对方面前,使之能够从中获取潜在交易信息。

在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现实条件下,城市工业品要流往农村,必须以广泛的交易平台为依托。电子商务这中新形式的商品交易方式,它的迅速发展对于城乡间的商品流通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虽然目前农村的网络普及化还比较低,但这恰好说明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随着知识经济产生的“示范效应”的扩散,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电子商务下一步的发展空间将深入农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比较发达的农村,已经部分的引进了现代化电子商务技术,为农民增加了收入,为城市工业企业带来了财富。

(三)发展连锁经营注重规模效应

连锁经营是一种由企业组织形式变革而引发的经营方式的变革和创新,这种创新改变了传统的零售交易组织形式和交易方式,突破了单店经营的规模局限,实现了大规模经营的商业规模经营模式。将连锁经营模式融合到城镇化建设中一定程度上可改善二元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性。经过10多年的发展,连锁经营在我国流通业中的地位不断加强。据统计,2001我国一些大中城市连锁店的销售额已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2%以上增长幅度超过了传统的百货零售店。连锁经营覆盖的范围也不断扩大,连锁店成为了现代流通业最具活力的业态。在改造传统商业模式促进现代商业信息化推动现代流通业的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连锁经营的优势在于其经营活动的标准化、专业化带来的规模效益。结合城乡二元经济的发展趋势,把连锁经营引入城镇化的经济运作模式,利用连锁经营带来的规模效益合理促进城市、农村经济的融合。自我国加入WTO对零售业放开以来,国外跨国零售巨头纷纷入住中国城市地带进行连锁经营,抢占规模经济利润。与此同时农村市场是一个相对竞争比较薄弱的地区,外资很少涉足,因此众多的内资商业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本土化优势,通过开展连锁经营来加速农村这块巨大的潜力市场的商业渗透。通过积极配合当地的市场状况,链接已在城市建成的连锁经营经验策略,充分运用于现代化连锁经营。

推动城乡连锁经营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发展和延伸。一是在地区上,鼓励有条件的连锁企业,通过输出商标、管理技术、发展特许经营等方式,将现有城市连锁企业经营范围延伸到农村;二是在业态上从目前的以超市等连锁企业向便利店、专卖店、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式超市等多业态发展;三是在行业上,拓宽连锁经营的行业范围,依据农村特有的农产品建立连锁经营,实行集中管制;四是在形式上,在直营连锁不断完善和规范的同时选择核心竞争力强、管理基础好的企业,积极探索特许经营的发展模式。

三、 结语

城镇化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前我国正处在现代化进程中,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变。现代商业信息化有利于缓解城乡间的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城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张岩. 对我国现代商业信息化问题的若干思考[J].《商业研究》,2005年,总第322期,212—213.

[2] 王宁. 对中国现代商业信息化的探讨[J].《生产力研究》,2006第10期,191—192.

[3] 吴运生,张中华. 现代商业信息化与物流发展趋势初探[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2004年2月,70—72.

 [4] 薛景梅,王士印. 积极发展连锁经营促进现代商业信息化[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3.8.第26卷第四期,405—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