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会计计量属性的历史演变角度探讨了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过对历史成本、公允价值、现行成本等计量属性的分析,揭示了不同经济环境下会计计量方法的选择及其经济后果。研究发现,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动态变化,会计计量属性经历了从事后反映到事前预测、从单一计量到多重计量模式的转变。这种演变不仅反映了经济环境的变化,也推动了会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会计计量属性的变迁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不同的计量属性在特定经济环境下各有优劣,需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和应用。
关键词:会计计量属性;经济发展;历史成本;公允价值;现行成本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经济活动的复杂性要求会计系统能够提供准确且有用的信息,以支持决策过程并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会计计量作为会计系统的核心,其属性的选择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与可靠性。从历史成本到公允价值,再到现行成本和其他计量属性,每一种计量方法的产生和应用都反映了特定经济环境下的需求和挑战。随着全球化和技术进步,会计计量属性经历了多次重要的变革,这些变革不仅提升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也促进了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因此,探讨会计计量属性的历史演变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梳理会计计量属性的发展历程,分析其在不同经济环境下的应用及影响,从而揭示会计计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具体目标包括:
分析历史成本、公允价值、现行成本等主要计量属性的特点及其适用环境。
探讨不同计量属性在经济决策中的作用及其对市场行为的影响。
评估计量属性的演变对会计准则和实务的影响,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研究的意义在于为会计实务提供理论支持,帮助会计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各种计量属性,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和决策的有效性。同时,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以便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会计准则和监管政策,促进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第二章 会计计量属性概述
2.1 会计计量属性的定义与分类
会计计量是指将企业的经济活动转换为可量化的财务信息的过程,而会计计量属性则是指在进行会计计量时所采用的具体标准或尺度。根据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通用会计准则(GAAP),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公允价值、现行成本、可变现净值和现值等。
历史成本:指取得资产时支付或承担的成本,是传统会计中最常用的计量属性。
公允价值:指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
现行成本:指在当前条件下,购置相同或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
可变现净值:指在正常处置过程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的净金额,扣除预计处置费用后的金额。
现值:指未来现金流量以适当的折现率折现后的金额,通常用于估计长期资产的价值。
2.2 会计计量属性的基本特征与作用
2.2.1 历史成本
历史成本是一种基于过去交易价格的计量属性,具有客观性和可验证性的优点。其特征包括:
客观性:基于实际发生的交易,不受主观因素影响。
可验证性:可以通过保留的合同、发票等凭证进行核实。
稳定性:不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有助于保持财务报表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然而,历史成本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无法反映市场价值变动和经济环境的变化。
2.2.2 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是一种基于当前市场条件的计量属性,其特征包括:
时效性:反映当前市场条件下的价值,能够及时反映市场变化。
相关性:提供决策相关的信息,有助于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做出经济决策。
复杂性:估算公允价值可能需要使用复杂的模型和假设,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2.2.3 现行成本
现行成本是一种基于当前市场条件的计量属性,其特征包括:
现实性:反映当前市场条件下的实际成本,能够提供更现实的资产价值信息。
可比性:有助于不同时间点的财务报表进行横向比较。
主观性:需要对未来市场条件进行估计,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2.2.4 可变现净值与现值
可变现净值和现值是基于未来现金流量的计量属性,其特征包括:
前瞻性:考虑未来的经济利益流入和流出,有助于长期决策。
复杂性:需要对未来现金流量进行估计和折现,过程较为复杂且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灵活性:适用于不同类型的资产和负债,特别是在长期投资和项目评估中具有重要作用。
2.3 会计计量属性的国际比较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会计计量属性的采用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历史成本:大多数国家均采用历史成本作为主要的计量属性,但其应用范围有所不同。例如,美国强调历史成本在金融行业的应用,而欧洲国家则更注重公允价值的使用。
公允价值: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广泛采用公允价值,特别是在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中。美国的GAAP也在逐步增加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
现行成本与现值:在一些南美和非洲国家,由于市场发展较为滞后,现行成本和现值的应用相对较少。而在发达国家,这两种计量属性在特定情况下会被广泛应用,例如资产重估和养老金负债的计量。
可变现净值:在存货和短期投资的计量中,各国普遍采用可变现净值,但具体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场景有所不同。例如,日本在存货计价中更倾向于使用移动加权平均法,而美国则允许多种计价方法并存。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不同国家在会计计量属性的应用上存在一定差异,这些差异主要源于各自的经济环境、市场发展和法律规范的不同。了解和研究这些差异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全球会计准则的趋同和协调。
第三章 会计计量属性的历史变迁回顾
3.1 历史成本的兴起与应用
历史成本原则作为最早的会计计量属性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复式记账法的形成时期。在工业革命之前,经济活动相对简单,企业规模较小,主要以家族生意为主。当时的记录方式多为简单的收支记录,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会计系统。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企业经营规模扩大,对资本的需求激增,传统的记录方式已不能满足需求。此时,历史成本原则因其客观性和可验证性逐渐成为主流的会计计量方法。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铁路业和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企业资产规模大幅增加。例如,美国铁路公司在19世纪下半叶通过大规模发行股票和债券融资,使得历史成本原则得以广泛应用。铁路公司需要一种系统的方法来记录和管理巨额的固定资产投资,历史成本因其具备可验证性和稳定性成为不二之选。此外,历史成本原则也在制造业中广泛应用。制造企业需要核算生产过程中原材料、设备和人工的成本,历史成本提供了一种简便且易于操作的方法。
然而,历史成本并非没有受到挑战。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暴露出历史成本在应对经济危机时的局限性。大规模企业破产和资产贬值使得历史成本难以反映真实的经济状况,促使会计理论界开始探索新的计量方法。尽管如此,历史成本凭借其简便性和可操作性,至今仍是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计量属性。
3.2 公允价值的引入与发展
公允价值观念的萌芽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美国。当时,一些银行和保险公司开始意识到历史成本无法反映市场价值的变化,尤其是在金融市场波动较大的情况下。真正推动公允价值发展的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储蓄和贷款危机(S&L危机)。在这场危机中,许多储蓄机构因为使用历史成本计量而掩盖了问题的严重性,最终导致大规模破产。这使得会计理论界和监管机构认识到需要一种新的计量方法来更准确地反映财务状况。
1990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时任主席理查德·C·布雷登首次提出应当以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这一观点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支持公允价值的人认为它能够提供更加及时和相关的财务信息,而反对者则担心其主观性和波动性。经过多年的争论和实践,2006年,FASB发布了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FAS 157),正式将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属性,并详细规定了其计算方法和使用范围。此举标志着公允价值在会计计量中的地位得到确立。
3.3 现行成本与其他计量属性的演变
除了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现行成本也是一个重要的会计计量属性。现行成本又称重置成本或现时投入成本,指的是在当前市场条件下购买相同或类似资产所需支付的金额。现行成本的概念最早应用于通货膨胀会计领域。20世纪70年代,全球范围内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导致历史成本无法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为此,一些国家开始研究和推行现行成本会计。例如,英国在1985年发布的《现行成本会计准则》就是一次重要的尝试。该准则要求企业在财务报表中同时披露历史成本和现行成本,以帮助投资者更好地理解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
其他计量属性如可变现净值和现值也有各自的应用背景和发展过程。可变现净值主要用于存货和短期投资的计量,它指的是在正常处置过程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的净金额。这一概念在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期间得到了广泛应用,帮助企业更准确地计提存货减值准备。现值则多用于长期资产和负债的计量,特别是在养老金负债和金融保险合约的计量中。现值概念的应用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但在20世纪后期才逐渐得到系统化和标准化的应用。
总的来说,会计计量属性的历史变迁反映了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会计理论的发展。每种计量属性都有其特定的应用场景和优缺点,理解这些变迁对于现代会计实务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章 会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4.1 会计信息与宏观经济政策
4.1.1 会计信息对经济决策的影响
会计信息在经济决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企业内部管理的基础,也是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和政府等利益相关者作出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可以提高市场透明度,降低信息不对称性,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根据Goldstein和Gohde(2005)的研究,准确的会计信息可以减少企业内部的利益冲突和代理问题,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此外,可靠的会计信息还能增强投资者信心,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例如,Leuz和Verrecchia(2005)发现信息披露水平的提高可以降低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从而有利于企业获得更多的外部融资机会。
4.1.2 会计指标与经济运行监控
会计指标是监测经济运行的重要工具之一。常用的会计指标包括净利润、营业收入、资产回报率(ROA)、股东权益回报率(ROE)等。这些指标不仅可以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健康程度,还可以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例如,GDP增速、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等宏观经济指标与整体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成本结构密切相关。通过分析这些会计指标的变化趋势,政策制定者可以更好地评估经济刺激措施的效果或者调整货币政策的方向。此外,一些前瞻性的会计指标如研发投入占比、新订单数量等可以为预测未来经济走势提供早期信号。Barth和Landsman(1995)指出,通过构建综合性的会计指数,可以更加准确地预测经济周期的转折点。
4.2 企业财务与经济发展阶段
4.2.1 初创期企业的财务管理特点
初创期企业通常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和融资难题,其财务管理的重点在于获取资金、控制成本和快速占领市场。在这个阶段,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往往较为简陋,主要集中在现金流管理和基本账务处理上。由于缺乏足够的信用记录和抵押物,初创企业通常难以从传统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更多依赖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股权融资方式。根据Kandel和Pearl(2005)的研究,初创企业的财务管理策略对其能否成功渡过生存期具有重要影响。有效的财务规划和管理可以帮助初创企业更好地利用有限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从而实现快速增长。
4.2.2 成熟期企业的财务战略转变
当企业进入成熟期后,其财务管理的重点转向提高效率、增强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这一阶段,企业通常会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管理机制,以确保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成熟期企业的财务战略也包括拓展新的业务领域、进行并购重组以及优化资本结构等。根据Myers(1984)的优序融资理论(Pecking Order Theory),企业在融资时会优先选择内部留存收益,其次是债务融资,最后才是股权融资。这一理论解释了为什么成熟期企业更倾向于通过内部积累或者发行债券来筹集资金,而不是稀释现有股东权益进行股权融资。此外,成熟期企业还注重股东回报和利润分配策略,以维持良好的投资者关系和市场声誉。
4.3 会计透明度与经济稳定
4.3.1 财务透明度的重要性
财务透明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金融市场成熟度的重要标志之一。高财务透明度可以增强市场信心,减少信息不对称性,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和融资成本。根据Bhattacharya等(2003)的研究,财务透明度较高的国家往往拥有更为活跃和高效的资本市场。这不仅有利于企业获得外部融资,也有助于提高整个经济体的资源配置效率。此外,高财务透明度还可以抑制腐败和滥用权力的行为,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监管能力。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其发布的《财务透明度良好做法守则》中强调了透明度对于维护金融稳定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多项改进建议。
4.3.2 财务不透明与金融危机的关系
财务不透明往往是引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企业或金融机构故意隐瞒真实财务状况或夸大业绩时,容易导致投资者误判风险,进而引发市场恐慌和连锁反应。历史上多次金融危机如亚洲金融危机(1997-1998)、次贷危机(2007-2008)均暴露出财务不透明的严重后果。根据Reinhart和Rogoff(2009)的研究,财务不透明不仅会导致市场失灵,还会加剧经济衰退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为了避免类似危机再次发生,各国政府和监管机构纷纷采取措施提高财务透明度,加强信息披露要求。例如,《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 Act)强制上市公司进行定期审计和内部控制评估,以提高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和美国通用会计准则(US GAAP)也在不断修订和完善中,旨在提升全球范围内的财务透明度。
综上所述,会计信息对于宏观经济政策、企业发展以及经济稳定都具有深远影响。通过不断改进会计计量方法和提高财务透明度,可以有效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第五章 案例分析:会计计量属性演变的实践证据
5.1 不同行业会计计量的演变历程
5.1.1 制造业中的会计计量变迁
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会计计量属性的演变反映了经济环境和技术发展的变化。早期制造业企业主要依赖于历史成本原则进行资产计价,因为这种模式简便易行且便于审计。然而,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技术革新速度加快,历史成本的局限性日益凸显。例如,在20世纪初的美国铁路行业,由于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和长期折旧政策的影响,历史成本并不能准确反映资产的市场价值和盈利潜力。为了应对这一问题,部分领先企业开始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储蓄和贷款危机中,许多金融机构因采用历史成本而未能及时反映贷款的真实价值,最终导致大规模破产。危机过后,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认识到公允价值的重要性,并逐渐将其应用于财务报表中以提高透明度和决策相关性。根据FASB发布的FAS 157号准则,公允价值被广泛应用于金融工具和其他复杂资产的计量。研究表明,采用公允价值可以使制造业企业的财务报告更具透明度和可比性,从而提高投资者信心和企业估值准确性(Benston, 2006)。
5.1.2 金融服务业中的会计计量变迁
金融服务业是公允价值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创新和全球化的发展,历史成本原则逐渐无法满足金融市场的需求。特别是对于交易性金融工具和复杂的衍生品而言,历史成本很难及时反映市场风险和价值波动。为此,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先后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要求。以美国为例,FASB发布的SFAS 157号准则明确规定了金融资产和负债应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初始确认和后续计量。这一变革极大地提高了金融机构财务报表的透明度和可信度。研究表明,公允价值的应用有助于更准确地评估金融机构的风险暴露和管理绩效(Hodder et al. 2006)。此外,金融危机期间的经验也表明,公允价值能够在市场动荡时期提供更及时的风险预警信号,尽管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可能导致波动性增加(Laux and Leuz 2009)。总体来看,金融服务业中的会计计量演变体现了从历史成本向公允价值的转变趋势,以适应高度动态化的市场环境和监管需求。
5.2 典型国家的会计改革案例
5.2.1 美国的会计改革历程
美国的会计改革历程充满了曲折与变革,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环境和监管需求。20世纪初至中期的历史成本原则在美国占据主导地位。然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尤其是80年代末期储蓄贷款危机爆发之后人们开始意识到历史成本原则的局限性并逐步转向公允价值理念1990年代初一系列金融机构倒闭暴露了现行会计准则不足以应对复杂金融工具带来的风险问题此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开始着手制定新规则以弥补缺陷其中最重要举措之一便是发布SFAS 157号准则该准则要求对所有金融工具使用公允价值进行初始确认后续计量及信息披露自此之后公允价值在美国得到广泛应用成为主流会计计量属性之一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财务报告质量防止类似危机再次发生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 Act)出台设立公共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负责审计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并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进行独立监督这一系列改革措施显著提升了美国资本市场透明度与投资者保护水平(Benston et al.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