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现代商业》杂志社-官方网站在线投稿平台

 管理纵横
企业盈余管理的成因及规范
发布时间:2024-10-29 点击: 280 发布:《现代商业》杂志社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我国企业盈余管理的成因及其规范对策。通过对盈余管理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分析其产生的内外部因素,揭示盈余管理行为对企业和市场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发现,企业盈余管理主要由追求资金需求、风险控制、投资增值和利润分配等内在动因驱动,同时受到会计准则、公司治理结构、股权结构和审计质量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为规范盈余管理,本文提出了完善会计准则和制度、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加强证券市场建设和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企业盈余管理;成因分析;规范对策;会计标准;公司治理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内企业盈余管理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企业盈余管理问题日益突出。盈余管理行为普遍存在于各类企业中,尤其是上市公司。这些企业通过各种手段在财务报告中进行调整,以达到预期的盈余目标。然而,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误导了投资者和其他财务信息使用者,对市场秩序造成了负面影响。

 

1.1.2 国际企业盈余管理现状

在国际上,盈余管理问题同样备受关注。许多跨国公司通过复杂的财务操作和利用国际会计准则的漏洞进行盈余管理,使得财务报告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这种情况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影响了全球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1.1.3 盈余管理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盈余管理行为对企业自身以及整个资本市场都有深远影响。对企业而言,虽然短期内可能获得财务压力的缓解或股价的提升,但长期来看,会侵蚀企业的信誉,降低市场对其的信任度。对资本市场而言,盈余管理导致的财务信息失真,会干扰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增加市场风险,阻碍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深入分析我国企业盈余管理的成因,探讨其背后的驱动因素和具体表现形式,并提出有效的规范对策。通过这一研究,旨在为企业和相关监管机构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际操作参考,以减少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提升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透明度。

 

1.2.2 研究意义

从理论意义上看,本文丰富了企业盈余管理领域的研究成果,对推动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实践意义上看,本文提出的规范对策有助于改进企业财务管理,提高审计质量,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对提升市场透明度和企业诚信经营具有积极作用。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有关盈余管理的定义、类型及其影响因素,构建理论框架。通过实证分析方法,对我国部分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验证理论假设,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1.3.2 研究思路

本文首先对盈余管理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然后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分析盈余管理的成因和表现形式。接着从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环境两方面探讨盈余管理的影响,最后提出针对性的规范对策。通过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力求全面揭示我国企业盈余管理的问题,并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第二章 盈余管理概述

2.1 盈余管理的概念与定义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在不违反会计准则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为了实现某些特定目标,通过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和估计方法,或采取其他手段对财务报告中的盈余信息进行调节的行为。其主要特征包括:

 

合法性:盈余管理行为通常在法律和会计准则的框架内进行,并不直接违反相关规定。

灵活性:企业管理层可以利用职业判断和估计,在会计处理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操作空间。

动机驱动:盈余管理往往是为了达到特定的财务目标,如平滑利润、满足融资需求、规避监管等。

2.2 盈余管理的类型

2.2.1 会计政策选择

会计政策选择是指管理层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选择对企业最有利的会计处理方法。例如,在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和无形资产摊销方法时,管理层可以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选择直线法或加速折旧法,以达到调整盈余的目的。

 

2.2.2 应计项目操控

应计项目操控是指通过调整应计账户,如应收账款、存货、应付账款等,来影响当期盈余。企业可以通过变更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调整库存商品的计价方法等手段来进行盈余管理。这种方法相对隐蔽,不易被外部审计发现。

 

2.2.3 真实活动操控

真实活动操控是指通过构造真实交易或调整经营决策来管理盈余。例如,企业可以通过提前进行销售、推迟采购、调整广告费用投入等手段来调节利润。这种方式尽管合法,但可能对企业的长期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2.3 盈余管理的理论框架

盈余管理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3.1 盈余管理的经济学解释

盈余管理的经济学解释基于代理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代理理论认为,由于管理层和股东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管理层可能通过盈余管理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信息不对称理论则认为,管理层拥有更多企业内部信息,他们可能利用这种信息优势进行盈余管理,以影响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决策。

 

2.3.2 盈余管理的会计学基础

会计学基础方面,盈余管理涉及到会计政策选择、会计估计和判断等方面。会计准则提供了多种可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这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此外,会计信息的质量和披露程度也对盈余管理产生重要影响。

 

2.3.3 盈余管理的管理学视角

从管理学视角看,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层在特定环境下做出的战略选择。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管理层的激励制度、企业文化等因素都会影响盈余管理行为。良好的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机制可以有效约束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而薄弱的内部控制则为盈余管理提供了温床。

 

第三章 企业盈余管理的成因分析

3.1 内部因素分析

企业盈余管理受多种内部因素影响,这些因素主要源自企业的内部动因和治理环境。以下是主要的内部因素分析:

 

3.1.1 资金需求与风险控制

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一个重要内部驱动力是资金需求和风险控制。为了满足研发新产品、扩大生产规模或进行市场营销等资金需求,企业可能会通过盈余管理来调节财务报表,以显示更好的盈利能力,从而更容易获得贷款或融资。此外,当企业面临经济周期波动或市场竞争加剧等风险时,盈余管理可以作为一种工具来平滑利润,保持企业的财务稳定性和市场信心。

 

3.1.2 投资增值与利润分配

盈余管理还与企业的投资增值和利润分配密切相关。企业管理层可能会通过调整财务报告中的盈余数字,以提升企业的市值和股东权益,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增加资本增值的机会。在利润分配方面,管理层也可能利用盈余管理来合理分配利润,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如股东的分红期望和员工的奖金计划等。

 

3.1.3 管理层动机与治理结构缺陷

管理层的动机和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也是导致盈余管理的重要内部因素。管理层的薪酬和奖金往往与企业的盈利表现挂钩,因此管理层有可能通过盈余管理来提升短期盈利,以获取更高的个人收益。此外,如果公司的治理结构不健全,监督机制薄弱,管理层在缺乏有效监控的情况下更容易进行盈余操纵。例如,独立董事的比例较低、审计委员会的效能不足等都会增加盈余管理的可能性。

 

3.2 外部因素分析

除了内部因素,企业盈余管理还受到多种外部因素的影响,这些外部因素主要涉及制度环境和市场条件。以下是主要的外部因素分析:

 

3.2.1 会计准则与制度的弹性空间

会计准则和制度本身的弹性空间为盈余管理提供了可能性。尽管会计准则旨在规范企业的会计处理,但其中的一些规定仍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选择性。例如,关于资产减值准备和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允许企业在一定范围内自行判断和估计,这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留下了空间。此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会计准则可能存在差异,跨国公司可以利用这些差异进行盈余调节。

 

3.2.2 审计质量与外部监督力度

审计质量和外部监督力度对企业盈余管理具有重要影响。高质量的审计可以有效识别和限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而低质量的审计则可能为企业进行盈余操纵提供便利。外部监督机制的强弱也是关键因素之一。强有力的监管和监督机制能够增加企业的违规成本,抑制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相反,薄弱的外部监督环境容易使企业有机会进行财务舞弊和盈余操纵。

 

3.2.3 市场环境与竞争压力

市场环境和竞争压力也是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外部诱因。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为了在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或满足市场预期,可能会通过盈余管理来美化财务报告。例如,企业可能会通过调节利润来显示稳定的增长态势,以吸引投资者和赢得市场份额。此外,行业特性和市场周期性波动也会影响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一些行业由于高度竞争和利润率低下,企业更倾向于通过盈余管理来维持运营和市场地位。

 

第四章 企业盈余管理的具体表现

4.1 收入操控

收入操控是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常见手段之一,主要表现为通过调整收入确认时点和方式来改变财务报告中的收入数字。具体方式包括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确认收入和虚构收入等。提前确认收入是指在商品或服务尚未实际交付前便确认收入,以增加当期利润;推迟确认收入则是将应当在本期间确认的收入延迟到以后的期间,以平滑利润或隐藏亏损。此外,企业还可能通过虚构销售交易或调整销售退回估计来调节收入数字。这些手段能够迅速改善企业的财务报表,但同时也增加了财务风险和不确定性。

 

4.2 费用操控

费用操控指企业通过调整费用确认时点和金额来管理盈余。常见的费用操控手段包括递延费用、提前确认费用和随意变更费用估计等。递延费用是将应当在本期间确认的费用推迟到以后期间,以减少当期费用,从而提高当期利润;提前确认费用则是将未来期间的费用提前至本期确认,以降低当期利润,达到平滑利润或规避业绩考核的目的。此外,企业还可能通过变更坏账准备金计提比例、调整库存跌价准备等手段进行费用操控。费用操控虽然能在短期内美化财务报表,但长期来看可能掩盖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带来潜在风险。

 

4.3 资产与负债管理

资产与负债管理是企业通过调整资产负债表中的项目来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在资产管理方面,企业可能通过调整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变更无形资产摊销期限等手段来调节当期利润。例如,选择加速折旧法可以在初期增加折旧费用,减少当期利润,而在后期减少折旧费用,增加利润。在负债管理方面,企业可能通过调整预计负债、改变负债确认时点等手段来管理盈余。例如,通过低估退货率来减少预计负债,或者推迟负债的确认时间来降低当期负债水平。这些手段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企业的资产和负债结构,进而改变财务报告中的盈余数字。

 

4.4 关联交易与转移定价

关联交易与转移定价是企业利用关联方关系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关联交易是指企业与其关联方(如母公司、子公司、兄弟公司等)之间发生的商品购销、劳务提供、资产转让等交易行为。通过关联交易,企业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调节收入和费用,从而实现盈余管理的目标。例如,企业可以通过关联交易以高于市场价格出售产品或低于市场价格购买原材料,从而增加利润或减少成本。转移定价是指关联方之间通过调整交易价格来转移利润或成本的行为。利用转移定价,企业可以将利润转移到税率较低的关联方,或者将费用转移到高税率的关联方,以优化整体税负。此外,关联交易还可以通过提供资金拆借、收取资金占用费等方式进行盈余调节。尽管关联交易在法律上被允许,但其复杂性和隐蔽性使得监管部门和外部审计难以发现和限制这种行为。

 

第五章 企业盈余管理的规范对策

5.1 完善会计准则与制度建设

5.1.1 国内外会计准则比较

会计准则是规范企业会计行为的重要依据,不同国家的会计准则在具体规定和执行力度上存在差异。以美国通用会计准则(GAAP)和中国会计准则(CAS)为例,两者在收入确认、费用计量等方面的具体处理方式有所不同。通过比较国内外会计准则的异同,可以取长补短,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例如,美国会计准则在公允价值计量方面有较为详细和严格的规定,这对提高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靠性具有重要作用。借鉴这些经验,可以帮助我国更好地应对复杂金融业务带来的挑战。

 

5.1.2 会计准则修订建议

针对我国企业盈余管理的现状,有必要对现行会计准则进行修订和完善。应进一步细化有关收入确认、费用计量和资产减值等方面的规定,减少企业在应用会计准则时的灵活空间和主观判断。此外,还应加强对新经济业务和新兴行业的关注,及时更新相关会计准则,确保其与时俱进。例如,随着电子商务和数字经济的发展,传统的收入确认模式已不完全适用,需要引入新的指导原则和操作细则。

 

5.2 优化公司治理结构

5.2.1 董事会与监事会的作用

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盈余管理有着重要的监督作用。董事会和监事会作为公司内部的监督机构,其职能的有效发挥可以显著限制管理层的盈余操纵行为。董事会成员应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和独立性,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价管理层的业绩和决策。引入独立董事制度是优化董事会构成的重要举措,独立董事不参与企业日常管理,能够提供更为独立的监督和建议。此外,监事会应加强对公司财务活动的监督,定期审核财务报表和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其有效性和合规性。

 

5.2.2 内部控制与审计委员会

强化内部控制制度是规范企业盈余管理的关键措施之一。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和内部监督机制等,能够有效防范和及时发现盈余操纵行为。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可以增强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专业性,提高审计效果。审计委员会应由独立董事组成,负责监督企业内部和外部审计工作,确保审计的公正性和透明度。此外,应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价机制,定期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和独立审计,以不断提升内部控制水平。

 

5.3 加强外部监管与审计质量

5.3.1 政府监管角色与责任

政府在规范企业盈余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应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企业财务信息披露的义务和责任。证券监管机构应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审查和监督,及时发现和查处违规行为。此外,政府还应推动建立全国性的企业信用信息系统,记录和公示企业的财务违规行为和受处罚情况,形成社会共治的氛围和机制。通过加强政府监管,可以提高企业违法成本,遏制盈余操纵行为的发生。

 

5.3.2 审计质量提升途径

外部审计是规范企业盈余管理的重要外部监督机制。提高审计质量的途径包括严格选拔和培训注册会计师、加强审计过程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完善审计准则和技术方法等。会计师事务所应注重培养注册会计师的职业操守和专业能力,确保其在审计过程中不受外界干扰。此外,应建立和完善审计质量评价体系,定期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进行检查和评估,促进其不断提高审计服务水平。引入第三方审计质量评估机构也是一种有效途径,通过独立评估事务所的审计工作,可以增强审计结论的公信力和可靠性。

 

5.4 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5.4.1 COSO内部控制框架的应用

COSO内部控制框架是国际公认的内部控制权威框架,涵盖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五个要素。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借鉴COSO框架的理念和方法,建立健全自己的内部控制系统。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应从企业文化、组织结构、权责分配等方面入手,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的核心环节,企业应定期开展风险评估,识别和分析可能影响财务报告真实性的风险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控制活动是内部控制的具体体现,企业应建立健全各项控制制度和流程,确保各项经济活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内部控制要求。信息与沟通是内部控制的重要保障,企业应建立畅通的信息传递渠道,确保财务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给相关人员。监控是内部控制的最终环节,企业应建立常态化的内部监督机制,定期检查和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时发现和纠正内部控制缺陷。

 

5.4.2 风险管理策略与技术

有效的风险管理是防止企业盈余操纵的重要手段之一。企业应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策略和技术体系,覆盖财务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各个方面。财务风险管理应重点关注汇率、利率、商品价格等市场变量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建立相应的对冲和避险机制。市场风险管理应关注市场需求变化、竞争态势、客户信用风险等,制定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和客户管理体系。操作风险管理应关注企业内部业务流程和管理活动中的风险点,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设计,防范操作失误和舞弊行为的发生。此外,企业还应积极运用现代风险管理技术和工具,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算法等,提高风险监测和预警能力,全面提升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和应对能力。

 

第六章 案例分析与实证研究

6.1 典型案例分析

6.1.1 案例背景与描述

某知名制造企业在过去几年中一直被媒体质疑其财务报表的真实性。该企业的主要产品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占有率,但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和生产成本上升,企业的利润空间逐渐缩小。为了维持股价和投资者信心,该企业在多个会计年度被指控通过虚增收入、少计费用等手段进行盈余管理。例如,企业在某一年度通过提前确认大额销售合同收入的方式增加了约5000万元的收入,同时通过延迟支付供应商款项以减少当期费用支出约3000万元。此外,企业还存在将研发费用资本化而非费用化的处理方式,以降低当期研发费用支出约2000万元。这些操作使得企业的年度净利润显著高于实际情况。

 

6.1.2 案例分析与总结

通过对该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详细分析可以发现几个疑点:营业收入增长率与企业实际销售量增长不符;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异常增加;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过低且资本化比例过高。进一步调查发现,该企业在年末通过虚构销售合同和客户的形式虚增销售收入,同时通过关联交易将部分费用转移至关联方企业。这些操作显然违反了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构成了典型的盈余管理行为。该案例揭示了企业在面对市场竞争和经营压力时可能采取的不当财务操作手段以及如何通过细致分析财务数据发现潜在问题的方法。该企业的管理层最终承认了盈余管理行为并接受了监管机构的处罚这也表明监管机构正在不断加强对企业财务行为的监督力度以提高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6.2 实证研究设计

6.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为了实证研究企业盈余管理的动因及其规范对策本研究选择了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CSMAR)以及各公司的年度财务报告时间跨度为最近十年。样本选择标准包括:(1)剔除金融类公司;(2)剔除数据不全的公司;(3)为避免极端值影响对所有连续变量进行了上下1%的缩尾处理(Winsorize)。最终得到的有效样本为每年约3000家公司共30000个观测值。数据内容包括公司的基本财务数据、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信息以及外部审计意见等。

 

6.2.2 变量定义与模型构建

本研究设计了一个多元回归模型来检验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以及规范对策的有效性。模型的核心被解释变量为企业的可操控应计利润(Discretionary AccrualsDA),用以衡量企业的盈余管理水平。主要解释变量包括:(1)资金需求(FundNeed),用现金流量表中的经营现金流量与总资产之比表示;(2)风险控制(RiskControl),用财务杠杆比率表示;(3)投资增值(InvApprec),用企业的投资收益与总资产之比表示;(4)利润分配(ProfitDist),用每股股利表示;(5)公司治理结构(CorpGovernance),用独立董事比例表示;(6)外部审计质量(AuditQuality),用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意见表示;(7)内部控制质量(InterControl),用迪博(DIBO)内部控制指数表示。控制变量包括公司规模(Size)、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比(MBRatio)、资产回报率(ROA)以及年度固定效应(YearFE)。回归模型设定如下:

 

β为回归系数

 

ϵ为误差项。通过上述模型本研究试图揭示不同因素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程度并为制定有效的规范对策提供实证依据。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本文系统地分析了我国企业盈余管理的成因及其规范对策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和实证研究的开展揭示了盈余管理的主要动因包括资金需求、风险控制、投资增值和利润分配等方面并深入探讨了公司治理结构、外部审计质量和内部控制等因素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资金需求和利润分配是导致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内部动因而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和高质量的外部审计能够显著抑制企业的盈余操纵行为。此外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企业盈余管理的程度强调了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了一系列规范对策从完善会计准则与制度建设、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外部监管与审计质量以及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等多方面入手以期为企业盈余管理的规范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7.2 研究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尽管本文在企业盈余管理的成因及其规范对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需要在未来研究中进一步探讨和完善。首先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可能存在一定的样本选择偏差未能全面覆盖所有类型的企业未来研究可以扩展到更多行业和更广泛的地域范围以提高研究结论的普适性。其次本文重点分析了公司治理结构和外部审计质量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但对管理层动机和企业文化等软性因素的研究较为有限未来可以进一步探讨这些因素对企业盈余管理的作用机制。此外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未来研究可以结合这些新技术探索更加智能化和高效的盈余管理检测和防范手段。总之本文为企业盈余管理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证支持但仍需在未来的研究中不断深化和完善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和企业管理需求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王跃堂,孙铮,谢志华.《会计改革与会计信息质量——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1(07):12-2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