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现代商业》杂志社-官方网站在线投稿平台
 人力资源
新旧动能转换下的山东省企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23-07-26 点击: 发布:《现代商业》杂志社
摘要: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企业管理人才是企业人才群体中的主导力量,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也是各地区争夺人才的焦点。山东省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综合实验区,通过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现了产业智能化、智能产业化、跨界融合、品牌高端化。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企业管理人才的大力支持,同时也为企业管理人才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为了更好地支持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梳理企业管理人才发展现状,找出问题原因和优化措施是有效手段。
关键词:新旧动能转换;山东省;管理人才
一、山东省企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问题
(一)人才总量短缺,区域分布不平衡
根据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对山东省企业管理人才的调查数据,数据显示,目前山东人才资源总量超过1500万人,住鲁两院院士和海外学术机构院士超过120人,国家级领军人才达1400余人、来鲁、留鲁青年人才数量持续增长。从区域分布来看,青岛、济南、潍坊、烟台、临沂的经营管理人才数量较多,青岛、威海、济南、东营的数量相对较多,其他城市经营管理人才数量偏低。人才数量最多的前三个城市的工商管理人才总和是最少的三个城市的7.3倍,人才占城市人口的比例也在6.0%-1.7%之间。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山东省各市工商管理人才分布的不均衡。
(二)学历低,高科技人才缺乏
山东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35.5万人,分别比广东的53.4万人和江苏的44.1万人少17.9万人和8.6万人;高层次专家和两院院士数量比广东、江苏少很多,企业只有两位两院院士。山东省企业高级管理人才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社会工作、财务会计、农业科技等重点领域,其他行业的高级人才,特别是能够满足山东省经济转型的人才很少,不利于山东产业转型升级和供给侧改革。这种现象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尤为明显。
至2021年末,全省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3510人、中华技能大奖22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536人、齐鲁首席技师1952人、省技术能手3125人、高技能人才371.9万人、“山东惠才卡”持卡人8353人。全年新招收博士后1771人。
 (三)女性人才比例低,职业潜力未被充分挖掘
从女性人才比例来看,山东省女性经营管理人才72.6万人,占全部经营管理人才的34.85%,而全国女性管理者平均比例为36%(2015年),略低于全国水平。此外,山东省女性管理者分布最多的行业是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全部女性企业管理人才的82%,充分反映出山东省现有企业产业结构与新动能需求的新产业结构趋势存在一定错位。相对而言,女性管理者比例最高的行业,如卫生与社会工作、教育、住宿和餐饮等行业的管理者相对合理,这说明传统行业中女性具有优势的几个行业很好地发挥了女性管理者的能力,但新兴行业中女性管理者的比例仍然明显不足,使得女性的经验管理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女性管理者的人力资本被部分埋没。
 (四)基层和公有制人才比例高,人才层次不合理
全省企业管理人才中,初中、高中企业管理人才281781人,约占全省企业管理人才总数的13.5%。虽然各级管理人才总数超过28万,但所占比例仍然不高,不到14。高级人才54533人,仅占全省全部企业管理人才的2.6%,其中86.7%集中在大型企业,7.6%分布在中型企业,5.7%分布在小型企业,可见高级人才在三类企业中的分布严重不均衡。
非公部门的初级人才数量是公部门的近10倍。公有制领域人才主要集中在济南、青岛、东营,这三个城市的人才总数占山东17个市人才总数的一半以上。公有制经济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主要集中在青岛、济南、潍坊、烟台、临沂,五市人才总数占全省17市总数的近60%。
二、企业管理人才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体制机制问题
山东省的公有制企业比例一直很高,享有一定的垄断优势和便利的政策,在过去几年吸引了大量人才的加入。然而,一些公有制企业发展速度放缓,一些管理人才缺乏竞争意识和成长动力,导致人才发展缺乏后劲。对于非公企业来说,由于规模小、薪酬低、职业发展不确定性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较小。部分地区长期对公有制经济的输血和扶持政策,导致山东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失衡问题日益突出,导致从业者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偏见。公有制企业与非公有制企业的竞争环境不够公平,特别是在行业试点、扶持资金落实、重点人才扶持等方面,仍存在信息不对称和规模劣势,非公有制企业人才水平资质评价和认证制度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
(二)人才引进
虽然山东省不断加大高新技术人才引进力度,但在人才引进和人才竞争的大趋势下,山东省的人才引进竞争力与其他省份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客观情况是高科技人才引进不足,中低端人才培养不佳。与其他省份相比,没有具有竞争力和明显比较优势的人才引进战略,山东省的人才引进就无法实施,导致“高得不能倒,低得不能倒”的局面持续存在,错失人才引进的良机。
(三)人员培训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部分企业对人员培训缺乏整体的战略思考和合理的培训计划,不能很好地选择培训方式。缺乏科学的培训需求分析,什么培训受欢迎,什么培训项目不合理。而一些企业在经济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削减培训经费,使得人才培养不足的情况雪上加霜。从社会培训供给看,整体培训供给充足,但由于企业管理人才培训往往市场化,培训成本高,培训效果良莠不齐,网络等混合培训方式利用不足,缺乏合理的评估和有效的培训采购机制。针对不同专业职能的培训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有些岗位(如教师、会计、导游等。)都是系统培养的,其他的都是分散的,客观上导致了企业人才培养成本不低,效果一般的现状。
(四)人才流动问题
从与其他省市的竞争来看,虽然山东省沿海城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高,可以留住省内部分优秀人才,但与天津、上海、广州等城市相比,在吸引人才方面仍有较大差距。内陆城市方面,济南、淄博、潍坊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高,但与北京、南京、长沙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留住高素质人才面临不小挑战。与山东省相比,一些中西部省份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重点城市,使重庆、成都、郑州成为极具吸引力的国家中心城市,吸引了大量省外高素质企业管理人才。
(五)人才激励
山东省部分企业薪酬水平偏低,薪酬绩效体系僵化,没有激励制度设计,导致人才流失。很多企业在制定薪酬绩效体系时忽略了精神激励,长期激励和短期激励没有很好的协调,需要进一步优化各企业的薪酬绩效体系。中小企业人才成长缺乏明确的成长路径,没有相应的评价和培养机制促进其发展,影响了经济管理人才的成长。但是,一些公有制企业用人市场化程度不够,人才准入不畅,晋升机制受到条条框框的束缚,导致用人机制不灵活,一些国有企业问题比较突出。
三、企业管理人才新旧动能转换的优化措施
 (一)加大企业管理人才和团队的引进力度
1.实施领军团队引进计划
积极吸引管理人才,实现从个人到团队的深度发展,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创新。紧扣“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要求,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引进和培育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高端团队。
2.探索吸引市场化人才的创新机制
政府支持和市场化运作是引进经营管理人才的主要方式。积极激发人才中介作用,引进国内外有经验、有号召力的人才中介机构。要努力通过中介、人才引进、亲情来提高人才引进的精准度。特别是要积极引入专业性强、信誉度高的第三方专业机构参与人才引进,采用国际同行评价体系,对人才进行合理评价。
3.促进企业管理人才合理流动
破除企业管理人才流动过程中的体制障碍和制度性障碍。逐步取消对管理人才的户籍、地域、身份、学历、人事关系和年龄的限制。畅通现有国企管理人才与职业经理人的身份转换渠道加快人事档案管理服务信息化建设,为高校毕业生和创业人才提供人事代理、社会保险代办等一站式服务。
(二)强化人才培养激励
1.加强企业家培训
建立由政府、高校、企业家组成的山东省优秀企业家培训团队,紧扣全省新动能发展要求,研究制定并实施不同层次企业家培训措施,不断提高山东省企业家的战略思维、国际视野、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实行企业家培训导师制,每年对培训团队和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和奖励。对提升传统产业、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取得显著成效的企业家和团队设立奖励基金,及时总结优秀企业家的成功培训经验,固化培训队伍,确定和增加培训基地。
2.积极探索,着力培养本土企业家
本土企业家根植于山东省实际,对山东省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具有强大的驱动力,是山东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继续积极支持山东等百强企业和名企评选,总结上报本省企业家经验,成立企业家俱乐部,为其提供学习交流专项资金,为企业家设立研究课题,尽快形成丰富的、有代表性的创业经验。
重点挖掘省内新兴企业管理人才,评选创新创业人才等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重点培养农村创业人才,及时梳理菏泽淘宝村等先进经验,组织专业人员到农村进行创业辅导,尽快复制和创造更多农村创业成功案例。
3.分类培养企业管理人才
实施科技企业家培养工程,重点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现代海洋、绿色低碳、数字创意、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等新一代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选拔科技企业家,加大对他们的培训支持、科技支持和资金支持,促进他们的团队建设,对他们进行帮扶。开展职业经理人培训工程、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国有企业管理人才培训工程、产业人才培训载体建设工程、创业培训系列工程等。,组织专项,重点对以上群体进行专业系统的培训。实施女性管理人才专项培养计划,实现中老年管理人才赋能计划。
(三)完善人才创业扶持政策
1.支持海外人才回山东创业
举办山东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对经评审的海外高层次海外人才创新创业山东省重点项目、优秀项目、初创项目给予资金支持。针对重点国家和学校的留学生、创业者团队,举办山东省企业管理人才招聘会,从源头上吸引优秀留学人员来山东创业。
2.加大对人才创业的融资支持力度
扩大创业投资引导和借贷引导基金,适当开展政策担保、风险池基金等融资支持机制,合理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创业型企业和人才发展项目。通过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和股权质押贷款、信用保险等方式开展信用融资,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经济支持。
3.完善人才税收优惠政策
对以新旧动能转换为重点的四大新领域企业,分层次实施企业所得税优惠。对重点行业新办企业,享受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优惠政策。符合条件的新兴产业从业人员教育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8%的部分,允许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4.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继续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及相关竞赛,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大学生创业,逐步设立成长型大学生创业子基金,安排一定专项扶持资金。大学生创业企业可申请“创业风险池”项目的融资支持。大学生或毕业不足5年的高校毕业生来山东创业,经评审可给予不同额度的资助和事中事后奖励。
(四)搭建人才发展平台
1.搭建跨行业跨区域专业人才平台
搭建基于功能模块的跨行业跨区域人才平台,利用互联网优势,促进各功能业务模块人才的互动交流,构建以项目为核心的跨单位业务人才团队。尽快建立有活力、有号召力、专业性强的省市级人力资源协会,积极组织企业沟通交流活动,通过互联网将协会工作常态化、纵深化,积极做好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桥梁纽带。
2.完善和加强企业管理人才管理平台
着力提升各类人才平台和产业平台对创新创业人才的支撑作用,加快人才平台信息化建设,注重人才评价和人才推荐机制的多维度。以三个省级人才改革试验区为重点,依托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形成企业管理人才培养、功能外包、互助交流、孵化。
(五)优化人才生活服务保障
1.妥善解决人才居住落户问题
完善人才就业证制度,进一步放宽企业管理人才落户门槛,加快管理人才户口迁移,提高落户及相关服务水平。优化人才子女招生政策,建立国际学校和外国企业家子女学校,为企业家子女入学提供便利。
2.优化人才公共服务保障
用人单位在为企业管理人才提供定期社会保险的基础上,增加商业保险的金额和种类,更全面地解决企业管理人才的后顾之忧。加快推进省租平权制度改革,加快实施医疗权益公平制度。构建社会保险关系无障碍流动,在口岸城市和重点城市设立出入境服务站,为外企管理人员出入境和居留提供便利。